杜仲
【科屬與藥用部分】本品為杜仲科植物杜仲的樹皮。
【性味與歸經】甘,溫。入肝、腎經。
【功效】補肝腎,強筋骨,安胎。
【臨床應用】
1.用於肝腎不足,腰膝瘦痛,乏力,眩暈,陽痿,小便頻數等症。肝主筋,腎主骨,腎充則骨強,肝充則筋健。杜仲可補肝腎,故有強筋骨的功效,常用於肝腎不足、腰膝酸痛乏力等症,在臨床應用時,可視症情需要,或與續斷、狗脊等配伍,或與補骨脂、胡桃等同用。本品性偏溫補,宜於下元虛冷之症,故又可用治腎虛陽痿、小便頻數,常與補骨脂、菟絲子等配伍。至於用治肝腎不足所致的眩暈,宜合滋養肝腎的藥品如女貞子等同用。
2.用於孕婦體虛,胎元不固,腰痠、胎動。本品用以安胎,如孕婦胎動不安兼有肝腎不足病症者,可與桑寄生、白朮、續斷等配伍同用。
【處方用名】杜仲、厚杜仲、綿杜仲(洗淨,曬乾,切片用)。炙杜仲、炒杜仲、焦杜仲(用鹽水炒至微焦,取它補腎作用較好)。
【一般用量與用法】三錢至五錢,煎服。]
【按語】
1.杜仲能補肝腎而強筋骨,在臨床上主要用於腎虛腰部痠痛,這是它的特長。至於它又可用於胎動不安,也是由於肝腎不足、衝任不固所致。
2.據近代研究,本品又有降血壓作用,這是它在臨床應用上新的發展。
【方劑舉例】杜仲丸《證治準繩》:杜仲、續斷治妊娠胎動,腰痛欲墮。金剛丸《活法機要》:杜仲、蓯蓉、菟絲子、萆薢、豬腰治筋骨痿軟。
【文獻摘錄】《本經》:「主腰脊痛,補中,益精氣,堅筋骨,強志,除陰下癢濕,小便餘瀝。」《別錄》:「治腳中疫疼,不欲踐地。」《藥性本草》:「治腎冷,腎腰痛;人虛而身強直,風也,腰不利,加而用之。
{溫補肝氣,達於下部筋骨氣血}
杜仲〔耑入肝〕辛甘微溫,諸書皆言能補腰脊,為筋骨氣血之需。以其色紫入肝,為肝經氣藥,蓋肝主筋,腎主骨,腎充則骨強,肝充則筋健,屈伸利,用皆屬於筋,故入肝而補腎,子能令母實也。且性辛溫,能除陰癢,去囊濕,痿痺癰軟必需,腳氣疼痛必用〔按龐元英談藪,一少年新娶後得腳軟病,且疼甚,醫作腳氣治不效,路鈐孫琳診之,用杜仲一味,寸斷片拆,每以一兩,用半酒半水一大盞煎服,三日能行,又三日全愈。琳曰:此乃腎虛,非腳氣也。杜仲能治腰膝痛,以酒行之,則為效容易矣。〕,胎滑夢遺切要。若使遺精有痛,用此益見精脫不已,以其氣味辛溫,能助肝腎旺氣也;胎因氣虛而血不固,用此益見血脫不止,以其氣不上升反引下降也。功與牛膝、地黃、續斷相佐而成,但杜仲性補肝腎,能直達下部筋骨氣血;不似牛膝達下,走於經絡血分之中;熟地滋補肝腎,竟入筋骨精髓之內;續斷調補筋骨,在於曲節氣血之間之為異耳。
{訒庵書言杜仲續斷可以安胎,少此一段義理說出,以致貽誤後人}
獨怪今世安胎,不審氣有虛實,輒以杜仲、牛膝、續斷等藥引血下行,在腎經虛寒者,固可用此溫補以固胎元〔如古方之治三四月即墜者,於兩月前以杜仲八兩,糯米煎湯浸透,炒斷絲續斷二兩,酒浸山藥六兩,為末糊丸,或棗肉為丸,米飲下,固腎托胎之類,繡見今時醫士,不審虛實,用此安胎甚多,殊為可惜。〕;若氣陷不升,血隨氣脫,而胎不固者,用此則氣益陷不升,其血必致愈脫無已。故凡用藥治病,須察脈症虛實,及於上下之處,有宜不宜,以為審用,若徒守其一曲〔胎動症類甚多,若不細心揣摩,安得不守一曲。〕,以應無窮之變,非惟無益,且以增害。〔不通醫士,多犯是弊,可惜可惜。〕
出漢中厚潤者良。去粗皮剉,或酥或酒或蜜以炙,或薑或鹽或酒以炒,在人隨症活變耳。惡黑參。〔今醫止守備要以求藥性,若備要論有遺漏,便不求,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