僵直性脊椎炎浅谈

僵直性脊椎炎是以脊椎关节慢性发炎为主的全身性疾病。早期有食欲不振、低烧、无力、消瘦和贫血等症状。腰背痛、晨僵、腰椎各方向活动受限和胸廓活动度减少是僵直性脊椎炎的典型症状。

本病的发病年龄多在10~40岁之间,发病高峰为20~30岁,40岁以后发病很少。主要发病人群为男性,男女比例约为5:1。
大多数患者预后良好,只有少数畸形严重,可致终身残废。除非有严重合并症,很少有死亡。发病原因至今未明,一般认为与遗传、环境因素及内分泌等有关。

僵直性脊椎炎,古人称为“龟背风”、“竹节风”,中医认为病变早期主要为太阳经输不利,卫外不固,营卫不和,经脉痹阻,日久出现项背挛急,为冷为痛等督脉受累的病症。

现代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僵直性脊椎炎与HLA-B27有高度相关,90%左右的患者HLA-B27阳性;本病青春期前罕见,而青春期后发病率猛增,40岁后发病者又较少见,女性发病率显著低于男性,且其脊椎病变发生率亦较低,病情较轻。说明本病的发病年龄、脊椎病变与内分泌,尤其是性激素有关。

治疗僵直性脊椎炎时,迅速控制症状可解除患者痛苦,临床上常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加以治疗。西药主要有非类固醇消炎药(NSAIDs)、类固醇与抗炎药柳氮磺胺啶(Salfasalazine)与免疫抑制剂甲氨蝶呤(Methotrexate)等。疼痛是最主要的症状,如果能迅速得到缓解,则病情也跟着易趋缓解。中医具体治疗时,可根据风、寒、湿、热、瘀等诸邪的偏胜及其特点,选用不同的药物。风邪胜者,痛无定处,选用独活、海风藤;寒邪胜者,疼痛剧烈,常用制川乌、制草乌,或制附子,细辛;湿邪胜者,肌肤顽麻肿胀,可用白术、苍术、薏苡仁;热邪胜者,痛处红肿,口干,可用忍冬藤、虎杖、知母、寒水石等。

坚持经常运动可以增强体质,活动肢体可使全身气血流畅,调节体内阴阳平衡,日久可减少疾病。但运动时要注意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选择适当的活动方式,寒冷季节运动不宜太早,免受风寒,对疾病不利。

僵直性脊椎炎主要症状为下背痛蔓延至臀部超过3个月,早上起床背部僵硬,休息后更痛,运动后症状反而会改善。患者会因腰椎僵硬,无法弯腰;胸椎僵硬,肺活量与运动耐力下降;颈椎僵硬,无法抬头用眼睛看人;严重者导致韧带或关节钙化,造成驼背而影响外观。

运动能改善关节及脊椎活动度。他表示,最推荐患者做的运动是游泳,因为游泳会让患者的胸、肺扩张,改善肺功能,又不伤关节,水的浮力也能减轻疼痛。

以物理治疗的方式有SPA水疗,让患部浸泡在热水中、结合运动或水柱按摩,能改善脊椎活动力、减轻疼痛;还有使用红外线照射、电疗、按摩,在短期内也可减轻患部的疼痛与僵硬感。

在睡觉时,枕头不宜太高,应该要低一点,多让背保持平直,才能避免背部越来越驼。

,僵直性脊椎炎好发于20至30岁的青年时期,男性发生的机率较女性高出3倍。随着资讯科技发达及网路普及,医师提醒,若长时间当“低头族”将加重颈椎、脊椎负担,如果常做需要弯腰驼背的工作也可能加速、提早关节脊椎骨变形,患者要特别注意避免不良的姿势。

呼吁,僵直性脊椎炎患者躺着不动将造成身体更大的负担,除了找医生积极治疗外,还要多做运动。许多腰酸背痛问题在休息过后就会舒缓,但是僵直性脊椎炎刚好相反,休息不动只会加重病情。

运动可以帮助病患减轻疼痛,增加脊椎活动空间,避免关节沾黏、僵直恶化,建议多做伸展运动;做好重量训练、增强自身肌力,避免肌肉量流失;增加心肺耐力运动来减轻疼痛与病情恶化。
针对国内3千名大学生进行“下背痛及僵直性脊椎炎认知调查”发现,5成大学生有下背痛的经验,其中有8%表示下背痛已持续3个月以上,仅有3成大学生知道许多名人是僵直性脊椎炎患者,但是有3成大学生从未听过僵直性脊椎炎,虽然9成的大学生认为应该就医,却仅有1成知道可至风湿免疫科就诊。

现年32岁的郭先生在14岁的某天睡醒时,突然发现膝盖肿胀,无法行走,不是因为运动伤害,也不曾碰撞到膝盖,因为父亲在医院工作而至风湿免疫科就医,经诊断为僵直性脊椎炎,发病后的生活起居都需要人帮忙。后来持续治疗时,吃药的效果并不明显,需要长时间治疗才有一点疗效。因为持续发炎开始影响到手腕关节,医师建议改用2周一次的生物制剂以及培养运动习惯,病情才逐渐稳定,发病机率也变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