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學-濟川煎
方劑學 25講
成都中醫藥大學 鄧中甲教授
濟川煎
功用
溫腎益精,潤腸通便
上次講到濟川煎的主治證候分析,它屬於一種腎虛便秘,腎虛包括腎精不足,腎陽不足,所以要溫腎益精,潤腸通便, 還是屬於以潤為主的,但不同者,它要結合補腎,補腎一定溫腎陽補腎精的作用,這個方配伍也體現了升降的一些基本結構,後世醫家也經常利用這些配伍的技巧。 這是在方義分析中要注意的。
君 | 臣 | 佐 | |||
肉蓯蓉 | 當歸 | 牛膝 | 枳殼 | 澤瀉 | 升麻(炒) |
這個方的君藥是肉蓯蓉,肉蓯蓉這個藥有溫陽溫腎陽,又有補腎精作用,現在這個藥也經常稱為保健藥品。多方面的開發應用。不僅在中國大陸,在境外,國 外,也普遍在研究這個藥,它質地比較潤,所以除了溫腎益精之外,還有潤腸通便作用。所以它作為一個君藥,當歸和牛膝做為臣藥,這裡當歸既能養血,也能潤 腸,牛膝能補肝腎,壯腰膝。針對腰膝痠軟腿腳無力,腎虛精虧造成的這類腰痛,有針對性作用。而且本身也有引藥下行的意義。
佐藥裡邊枳殼是降氣的,枳殼和澤瀉,澤瀉能夠升清陽,升脾胃清陽,枳殼降氣,降脾胃之氣,主要作用於中焦的脾胃了。一升一降,有助於氣機升 降。這兩味連用,主要是升降氣機。氣機通暢,能夠協助潤腸藥發揮作用。澤瀉,它有利水滲濕作用。和其他利水滲濕藥所不同,歷來認為澤瀉能夠泄腎濁,腎虛精 虧,往往產生腎濁,所以配它在裡面,它有須的作用。
第二個,澤瀉配升麻,是一個濟川煎以後到現代,最近出的很多書裡,研究配伍的裡面,它總結了現代、近代一些醫家都喜歡用澤瀉升麻相配,來通 大便。不但澤瀉泄腎濁,它利水滲濕,使氣機下行,升麻升清,這一升一降,人們臨床觀察,用於治療大便不暢。這個升降氣機,調整津液。對於潤腸,治療大便不 暢有作用。而且人們觀察的是,澤瀉配升麻擅長於治便秘,澤瀉配柴胡還能治泄瀉,同一個澤瀉,分別配 這些可以產生不同的作用。所以明代張景岳配這類,說明他對臟腑氣機升降用藥很重視。包括《施今墨對藥》的配伍裡面,也擅長用這一類。升麻、柴胡、澤瀉,這 些分別相配。還有上海的一些醫家,近代比較有名的,配伍裡也有這方面的例子。有個《百家用藥配伍》也有。
從濟川煎裡,反應出補腎益精潤腸,和升降氣機相結合。
配伍特點
- 標本兼顧─補腎益精治其本,潤腸通便治其標。
- 補中有瀉,降中有升─寓通於補之中,寄降於升之內。
強調補瀉結合,升降結合。升降補瀉的一個關係。濟川煎就成為了治療腎虛便秘的一個常用方。
運用
辨證要點
大便秘結,小便清長,腰膝痠軟,舌淡苔白,脈沉遲。
大便秘結,但有一組腎虛表現,腎虛的共同表現,往往以腰膝痠軟,或腰痛腳弱,這反應出腎精不足,不能生髓養骨,這是腎虛的共同見證。你不管 是腎氣丸,六味地黃丸,左歸,右歸,,陰陽的,或者腎氣的,填精補髓這些方所主治的,都有這個精不足,這類共同的表現。因為腎陰腎陽虧,反應甚精也不足, 陰陽是內寓腎精之中。
使用注意
邪熱傷津及陰虛者忌用。
便秘如果由邪熱引起,陰虛有內熱,當然是不適宜的。因為它是偏於陽虛,全方還是偏溫的。
加減運用
- 氣虛加人參。
- 有火加黃芩。
- 腎虛加熟地,虛甚去枳殼。
如果有一定的熱,邪鬱化熱,加黃芩。氣虛用人參,這方裡補氣藥沒有了,腎虛加熟地,熟地也有潤的特點,那補腎填精力量更強,枳殼呢,虛的嚴重了,這種導滯降氣不能太過。
第四節 逐水
十棗湯
適用病證
水飲雍盛於裡之實證。
在這裡用逐水攻下為主,應該說水濕壅滯實證。這種逐水,一般用於陽水實證。以十棗湯作為典型的代表。逐水劑裡就十棗湯一個。一類方。
主治
懸飲、腹水。
懸飲是《金匱要略》上四飲之一。腹水過去叫陽水實證。陽水實證就體質相對來說,比較壯實。
證候分析
十棗湯的證候分析,水濕雍盛,懸飲的病位是胸脅,飲停胸脅,主要反應出水飲停蓄在胸脅,阻滯肺氣,宣降失常,阻 滯氣機,肺氣不利了,所以咳唾胸脅引痛,短氣,都是水飲停蓄以後,阻滯氣機,肺氣不利的表現。水飲之邪屬於濁陰之邪,清陽出上竅,濁陰出下竅。水飲停蓄那 濁陰之氣,就要上逆,濁陰之氣上逆,上干清陽,導致頭痛目眩,清陽不升。頭部氣血逆亂,就可以頭痛目眩。
水飲壅盛 | 飲停胸脅,肺氣不利 | 頭痛目眩 | 旋飲 |
飲停心下 | 咳唾胸脅引痛,短氣 | ||
飲邪犯胃,胃氣上逆 | 心下痞硬 | ||
飲停脘腹,氣機不利 | 乾嘔 | ||
飲溢肌膚 | 腹脹 | 實水 | |
苔白滑,脈沉弦 | 水腫 |
懸飲包括胸脅,胸脅停飲,飲邪犯胃,胃氣上逆,可以乾嘔,飲停心下,心下痞硬。這裡心下是胃,所以這水飲停蓄胸脅,以及周圍的影響,可以從胸脅開 始,影響胃脘,心下,胸脅咳唾引痛,短氣,引起胃氣上逆的乾嘔,以及向上頭痛目眩,飲邪上干清陽。這個水氣上逆推理,可以來把握治這ㄧ相關症狀。這是懸飲 常見的。懸飲,水飲停蓄胸脅為中心。影響到相應的部位。都和飲邪上逆有關。
陽水實證是指的腹水,水邪阻滯氣機,可以腹脹,飲停脘腹,這表對的不一定合適,脘腹氣機不利,可有腹脹的特點,腹水都會有腹脹的特點,水飲泛濫可以導致水腫,雖然是偏重於實證,腹水下部,所以它的腫脹往往從下開始,可以影響周身,以下半身為主。
從這些表現出來的證候來講,十棗湯證,它以飲停胸脅,以及飲停脘腹為主。十棗湯現在用的較多的也是胸水、腹水。包括胸水證,滲出性胸膜炎、腹水,特別70年代南方,治療血吸蟲病腹水,這方用得很多。都是水濕壅盛,胸脅或脘腹所造成的。
功用
由於水邪比較壅盛,採取攻下方法,特別是胸水、腹水這階段,祛除胸水、腹水,沒有廣泛泛濫的話,祛除胸水、腹水用攻 下法。人們研究,實際上是一種間接逐水法。因為攻下逐水的方法,它是通過胃腸道瀉下,通過胃腸道排出大量水分。然後就增高了血液的濃度,它又會從這些,現 代實驗觀察研究,從這個水液停留之處,血液又吸收轉輸,瀉下,是一種間接的瀉下。否則有的認為胃腸道有停水,好理解。胸脅它攻下,怎麼會從胃腸道出去?它 是一種間接逐水法。這方面的研究,在70年代的文獻裡很多。
方解
甘遂、大戟、芫花、大棗。
君 | 臣 | 佐 | |
甘遂 | 大戟 | 芫花 | 大棗 |
它取這名字的意思,有兩個含義。一個大棗是佐藥。不能換成甘草。所以乾脆就叫十棗湯。不要忘了十個肥大棗。還有大棗在這方裡,通過現代臨床觀察,實 驗研究,這個藥離不得。70年代治療血吸蟲病腹水,從多種比較都比較過了。你用白開水送服,甘遂、大戟、芫花個散劑,細末,用其他的送服,對胃腸黏膜刺激 很明顯。用大棗藥藥緩合得多。大棗十枚煎湯。還要大的,肥大棗煎湯送服。這個從現代觀察來說,可以大大減輕它這種刺激,副作用。甘遂、大戟、芫花這三味 藥,一般來說,都是甘遂做君藥,大戟、芫花做臣藥,大棗是佐藥。用量三味一般是等分。從分工上來講,中醫歷來傳統認為甘遂善於泄經隧的積水,經隧的積水這 個含義,說它瀉苦寒瀉下逐水範圍較寬。祛除水濕力較強。作用範圍較寬。經隧既反應經脈分部部位之廣,層次較深,那它力量就無處不到,力量較大。所以歷來認 為甘遂在這些藥裡,比較瀉下逐水作用範圍寬、力量大。
大戟治療五水,五水是指的臟腑、五臟,臟腑的積水。臟腑的積水看來範圍就比精隧窄一些。
芫花是這三味當中偏溫的。滌痰,化痰,開痰結,開痰結這個力量較強。說它能作用的部位,胸膈,偏於中上部。可以祛除胸膈的伏飲痰癖。伏飲說明層次比較深,痰癖病程比較長。所以芫花作用是驅胸膈的伏飲痰癖。
這三個實際上,伏飲痰癖本身也是水濕壅滯,所以從瀉下逐水,是類似的。三味藥相配呢,又用了大棗煎湯服用。可以制約它們一定程度制約這個毒 副作用。你比如說用大棗煎湯,量較大,煎湯,保護胃黏膜,臨床十棗湯吃下去,胃開始會有燒灼感覺,若不用大棗送服的話,疼痛非常突出,就用了大棗,它都會 有一點點燒灼的感覺。芫花是溫性,甘遂、大戟是寒性,寒溫相配,不使苦寒太過,不至於苦寒太過,也是一個全方藥性的調和。控制藥性偏盛的一個方法。
再加上我們前面講到三個各等分,那就是相近功效的,瀉下逐水功效相近藥物相配,異性毒力不完全一致,還有個相互制約,也是控制毒副作用的一種方法。
70年代,人們把這個都裝膠囊,用棗湯送服。因為那時候國家組織治血吸蟲病,中西專家都有,成批的治療。原來50~60年代搞過它,70年代很多地區,包括四川,又發生血吸蟲病,又集中的防治過一段時間。所以對這個方面,還是比較多的。
試過單用甘遂作散劑,裝膠囊,棗湯送服。用量三倍,比如1.5克,病人受不了,單用一味,用三倍的量,這副作用就很突出。三味同用,各三分 之一。所以當時摸索的標準用量是0.5克。當然有些病人體質基礎這些不同,0.5克有時候攻下,還不一定能達到需要的程度,那隔幾天還可以加量,有的地區 採取的方法呢,第一次各0.5克吃了,第二次,比如瀉下,一天瀉五到九次以內,都屬於正常,藥力發揮作用可以。不到五次,瀉下不夠,而且用這個瀉下過程當 中,一直用X光觀察液平面,觀察液平面的下降程度,不可能一次都攻掉了。攻下以後,通過五到九次瀉下,液平面下降至少三分之一以上,那才算,就是你又可以 緩兩天再來攻。等恢復正氣了,如果不到三分之一,第二天,適當減量,再服。一般情況,如果攻下達到了這個程度,那就要停一停,不能天天攻。當時使用這個有 一套方法。中西結合的一套方法。而且跟病人要講清楚,反應的特點,你不說,他吃了不舒服,不吃了。
一般服用20分鐘以後,裝膠囊,棗湯送服,20分鐘以後,開始從胃脘有燒灼特點,甚至有點疼痛,痛感向下,然後腸道一聲一響,嘩嘩響,以後 就產生瀉下。服了以後一般反應20分鐘當中,到20分鐘時候最厲害一點。以後開始要瀉下。一天要五次以下,也就是四次到五次,至少要這個,才能起作用。最 多只要不超過九次,過去統計這樣。九次你還在瀉,那就說明適合他的用量大了,那就要採取其他措施了。不要瀉之太過了。
十棗湯既有分工合作,來瀉下逐水,又有相應的一些控制毒副作用的方法,具體服用方法,和服用的劑量是很重要的。
運用
基本服法
- 甘遂、大戟、芫花作散劑,大棗煎湯送服。
- 清晨空腹服,小量開始。每日一次。各等分,每次0.5~1克,服後下水量少,次日加量,最多至1.5克。
- 服後得快利後停服,宜食糜粥養胃。
- 老年體弱慎用,孕婦忌服。
甘遂、大戟、芫花作散劑,現再用膠囊好一些。小量開始,初期服,可以0.3,加起來1克。服後同時要觀察液平面,來判斷它攻下的多少。
辨證要點
咳唾胸脅引痛,或水腫腹脹,二便不利,脈沉弦。
主要掌握胸水,腹水的主要特徵,咳唾胸脅引痛,水腫腹脹,這種一般二便不利。脈沉弦說明證氣還較強。
十棗湯是瀉下逐水的代表方,而且從這方看,仲景時代,東漢對這類藥物的使用,觀察都已經很細緻了。能夠這樣運用,說明當時治療這類病,水平還是不低的。
攻補兼施
適用病證
裡實正虛的大便秘結證。
瀉下劑最後一部分是攻補兼施。攻補兼施目前這類方,臨床用得比較少。這類方使用不少,應當是住院用。就是邪實正虛。又有熱實互結一類的大便秘結,腑氣不通。由於因下失下,或者治不如法,造成了正氣虧虛。或者氣血不足。或者氣陰兩傷。這時候就要採取扶正和攻下相結合的方法。
黃龍湯 《傷寒六書》 II類
過去像黃龍湯這類,認為是不得已才用之,認為攻之不可,補之不可,勉為其難而用黃龍湯,這勉為其難了。就有點像俗話說,死馬當活馬醫了。诶,你別說這個, 我們曾經有過,過去,我說的那一名開始很麻煩,西醫又不治,叫你中醫來解決了,因為頭一天就腸梗阻死了個病人,一個老太太沒辦法作手術,第二天這個人很有 影響,當時有這個辦法,那怎麼辦?醫療隊隊長問我,能不能,我說實在要用,我們也敢用,在那個年代,它有個責任問題。這個人有影響,我說那你這個病例上簽 字,隊長簽字,家屬簽字,我在上頭寫了一句話,死馬當活馬醫,我簽個了字。最後你這個要出問題,不能怪我,你們西醫都不治,那我們來主治。所以曾經病例上 寫過這。就像黃龍湯那個,這又是《傷寒六書》陶節庵的。他又用大承氣來和時方用藥特點結合了,他說,對這類病,邪實還在,但是由於應當攻下,沒有攻下,延 誤時機,因下失下,造成邪實正虛,不可收拾,你要攻下,他已經氣血不足,正氣不支,難以承受,你光攻下不行,那光補呢,實邪在裡面,所以攻之不可,補之不 可。勉為其難而用黃龍湯,是勉為其難。現在臨床,你真是中醫診所裡遇到這類,可能性很少,特別像黃龍湯,新加黃龍湯這類證,因為很多醫院裡,不會叫你氣血 兩虛到這個程度,或者氣陰兩傷到這個程度,補液至少開始就要用了。但作為中醫的一個治法,這還是一個代表性的方劑。我們把它定為二類方。
病機分析
主證,病機分析,它由兩個部分構成。
陽明腑實 | → 邪實 → | 自利清水,色純青, 脘腹脹滿,腹痛拒按 |
↓ 因下失下 ↓ |
||
氣血不足 | → 正虛 → | 身熱口渴,神疲少氣,譫語, 甚則循衣摸床,撮空理線, 神昏肢厥,舌苔焦黃或焦黑, 脈虛 |
本來是陽明腑實,因下失下,它要發展,延誤時間,就造成熱結旁流證,熱實互結更厲害了。這種實熱,邪迫津液,從熱結旁邊流下,我們把它叫熱結旁流 證。自利清水,色純青,脘腹脹滿,腹痛拒按。所以它是在陽明腑實證出現熱結旁流,用瀉下呢,用寒下是一種通因通用了,但問題是由於因下失下,熱結重了,造 成氣血不足,傷及氣血,所以像身熱熱口渴,神疲少氣,這都是氣血津液,在熱實互結作用下受損傷;譫語,循衣摸床,撮空理線,以及神昏肢厥,氣血不足,影響 到心神,或找神昏竅閉,或者氣血津液不足,血不養津,肢厥,驚厥,這類發生。從舌苔焦黃或焦黑,脈虛,反應氣血津液損傷程度重,在《傷寒六書》這方裡,它 考慮氣血為主,所以是陽明腑實證,邪實引起了氣血不足的正虛。
功用
攻下通便,補氣養血。
在治療方面,補氣養血,瀉下通便相組合。攻補兼施。
方解
君 | 臣 | 佐 | 佐使 | ||||||
大黃 | 芒硝 | 厚朴 | 枳實 | 人參 | 當歸 | 桔梗 | 生薑 | 大棗 | 甘草 |
配伍結構上,比較標準,比較平整,所以體現,現在臨床雖然說用得不是很多,但是體現這種治法,挺標準。實際上這個也是一個附方,它利用完整的大承氣 湯,作為方中一個主體,那這個不用一味一味藥分析。實際上還是含有峻下熱結的特點,祛邪。人參當歸益氣養血,針對了氣血不足,看作臣藥。這方裡,它配桔 梗,桔梗使佐藥,它開宣肺氣,以暢通腑氣的作用,肺和大腸相表裡,幫助承氣湯瀉下通腑。承氣湯裡有厚朴枳實,這類行氣降氣的藥,同時和桔梗相配,那桔梗枳 實也有一升一降的作用。特別桔梗開宣肺氣,肺和大腸相表裡,有助於暢通腑氣。生薑大棗可以調和氣血,甘草既能幫助人參益氣,又可以緩和諸藥,緩和峻下。有 就是攻下的同時,防止傷正,繼續傷正。
整個方的結構,就是一個大承氣湯,用人參當歸補氣養血,桔梗開宣肺氣,以暢通腑氣,甘草協助人參,甘草佐藥兼使藥。生薑大棗看作藥引,調和氣血,調和脾胃。這是以經方大承氣湯為基礎的一個加味方劑。陶節庵很擅長利用仲景方的思路,或利用它基礎方配伍,成後來時方這種結構。
配伍特點
祛邪不傷正,扶正不戀邪。
因為熱實互結,本來是不適合用人參、當歸這類,但現在不得已,這兩味同用,它祛邪。使得他不繼續傷正,扶正藥和這些同配,就不會使這種熱實互結的病邪留滯。
辨證要點
大便秘結或自利清水,脘腹脹滿,身熱口渴,神倦少氣,舌苔焦黃或焦黑,脈虛。
主要是熱結旁流證,傷及氣血。特別傷陰很快。所以可以用於大便秘結,氣血不足的。陽明腑實氣血不足的,用於熱結旁流證,傷氣傷血的。但是在熱實互結這證候當中,應該說傷陰,傷氣傷陰更為直接。
新加黃龍湯
是利用黃龍湯,溫病學派改制,改訂的一個方。考慮到熱實互結,傷陰耗氣,氣陰兩傷很快,所以這個方是側重在瀉下熱結和益氣養陰兼顧的。特別養陰力量非常強。所以這個方在功效上,和正方比較提示一下。
方解
君 | 臣 | 佐1 | 佐2 | 使 | |||||
大黃 | 芒硝 | 生地 | 玄參 | 麥冬 | 海參 | 人參 | 當歸 | 薑汁 | 甘草 |
新加黃龍湯實際上是調胃承氣湯作基礎方,它內含的基礎方,有調胃承氣湯大黃、芒硝、甘草,又有增液湯,養陰清熱的增液湯,生地、玄參、麥冬,雖然也 有人參、當歸,這個是和黃龍湯一致的。但是它側重在養陰方面。滋養陰液,滋陰清熱,生地、玄參、麥冬,這個是增液湯,配海參,這四個形成一組,可以說有很 強的養陰力量。海參的特點,曬乾了就一點點,新鮮的時候體積很大,很滋潤,所以吳鞠通說它“其液數倍於其身”,“其液”,它的體液,非常滋潤,養陰力量很 強。也是藥食兩用。所以用調胃承氣湯的大黃芒硝,配上養陰清熱的一個藥組,這個藥組是增液湯加海參。人參、當歸作為佐藥,益氣養血。
薑汁在這裡有兩個作用。一個它可以振奮胃氣,第二個,有反佐意義。這類陽明腑實證,因下失下以後氣陰兩傷,往往伴有這種胃氣上逆,下面不 通,所以用藥下去,容易藥病格拒,用薑汁少量偏溫,在全方起到防止藥病格拒作用,是反佐用法。既是佐助藥,振奮胃氣,又有反佐意義,防止藥病格拒。它的性 味和全方的偏涼性,又有不同,它偏溫,符合反佐的含義。當然薑汁自身也有和胃降逆作用。
甘草是使藥,既能養胃氣,安定中焦,它又可以增強這種益氣作用,這是使藥調和諸藥了。調和藥性為主,也有一些佐藥的意義。
這是新加黃龍湯和黃龍湯的不同之處。他強調氣陰兩傷,黃龍湯是氣血不足,從正虛的角度是這樣。
功用
清熱通便,滋陰益氣。
滋陰力量強,這也和溫病學派學術思想有關,溫病學派很強調保胃氣,存津液。傷寒派是強調溫陽氣,化津液,角度有不同。
主治
熱結裡實,氣陰不足證。大便秘結,腹中脹滿而硬,神倦少氣,口乾咽燥,唇裂舌焦,苔焦黃或焦黑燥裂。
瀉下劑就講到這裡,主要是一些典型方劑,和典型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