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病學緒論
溫病學 第 1 講 筆記
劉景源教授
【總論篇】緒論——溫病學的形成與發展:戰國至東漢
同學們好,今天由我來跟大家共同學習《溫病學》。溫病學是一門什麼課程?首先大家看,它是研究溫病的病因、病機,發生發展規律,以及預防與辨證的一 門學科。也就是說,它研究的是溫病。具體來說,溫病的病因是什麼?病機是什麼?溫病怎麼發生的?發生以後又有什麼發展規律?在溫病發生之前怎麼對它進行預 防?發生之後各個階段又怎麼進行辨證論治?是這麼一門學科。
什麼是溫病,簡單的說,溫病就是外感熱病。大家看,它究竟是一門基礎課,還是一門臨床課?應該說它是一門臨床課。因為它是對溫病進行辨證論 治的一門學科。但是它裡邊還有很多內容,是屬於基礎學科的內容。所以我們現在把它反正臨床課之前,基礎課之後。講完基礎課以後,講傷寒、溫病,然後進入臨 床。為什麼這樣?現在是把它作為一門基礎臨床課來講,在臨床上,究竟它屬於哪一個科?放在內科可以不可以?內科放不下。為什麼?溫病所涉及的內容,它不僅 是內科。比如說外科,婦科,兒科。包括五官科。各個科都有外感急性發熱的疾病。單純放在內科也不合適。所以它必須作為一門單純的課程來講。
中醫對於溫病的認識,起源於什麼時候?可以說起源於《內經》。但是《內經》裡面對它的介紹很少。有零星的記載,並不多。以後,《難經》《傷 寒論》《金匱要略》這四部經典著作裡邊,都提到過溫病的問題。但是都沒有形成一個辨證論治體系。為什麼?因為古代首先認識的是傷寒。我們現在所能見到的 《傷寒論》裡邊,記載最多的是傷寒病。雖然提到了溫病,但是並沒有形成一個辨證論治的體系。也正因為如此,溫病在後世的發展非常的緩慢。經過了一個漫長的 歷史時期,而且在這個歷史時期中,它的發展也非常的曲折。可以說溫病學生中醫學領域裡面,最年輕的一門學科。它的形成應該從葉天士開始。也就是說,它距現 在也就是260多年的歷史。在清朝中期,才形成了完整的理論體系。在溫病學說形成之前,應該說中醫學整個理論體系並不完整。溫病學形成之後,中醫理論體系 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形成了一個完整的理論體系。
溫病學的形成與發展
下面我就具體的講一講,溫病學說是怎麼形成的,怎麼發展的?這個內容就是咱們講義裡面的緒論部分。這個形成、發展,咱們可以把它分成三個大的歷史時期。三個大的階段。
1. 戰國至隋唐 (萌芽階段)
大家都知道,《黃帝內經》的形成是在戰國時期,到秦漢這一個階段。《內經》裡面提到了關於溫病的問題。所以我們講溫病,從理論的淵藪來講,應該說導 源於《內經》,應該說肇始於《內經》。比如說,《素問。生氣通天論》路茫茫有這麼一句話,“冬傷於寒,春必病溫”。就是冬天感受了寒邪,到春天就要發生溫 病。這個名詞“病溫”,有不同的說法。在不同版本的《內經》裡面,有的說是“春必病溫”,有的說是“春必溫病”。總而言之,在《內經》認為溫病的病因是 “冬傷於寒”。這是一種說法。
再一個,在《素問。六元正紀大論》裡邊,提出這麼一句話,“氣乃大溫,草木乃榮,民乃癘,溫病乃作”。這句話就是說,到了春天,氣溫升高 了,天氣溫暖了,在這個季節,草和樹木都繁茂了,繁榮了。開始生長了,自然界就流行了一種叫做“癘”的致病因素。人感受了這種致病因素,就發生了溫病。這 句話裡面明確地提出了“溫病”的病名。所以我們可以說,中醫學對溫病的認識,是從《內經》肇始。肇也就是開始的意思。所謂肇始就是從《內經》開始。
《黃帝內經》
《內經》分為《素問》和《靈樞》兩部分。這個大家都知道。《素問》九卷八十一篇,《靈樞》九卷八十一篇。在《黃帝內經》一百六十二篇裡面,有多少內 容是提到溫病的呢?吳鞠通在《溫病條辨。卷首原病篇》引經十九條。也就是說,吳鞠通從《內經》的一百六十二篇裡面,摘錄了十九段文字,都不長,是有關於溫 病的。王孟英在《溫熱經緯》的卷一裡面,第一卷,引了《內經》的三十八條,也就是從一百六十二篇裡面,摘錄了三十八段。他這三十八段,和吳鞠通的十九條有 重疊,你就可以看出來,《內經》裡面,關於溫病的論述並不多,提到了溫病的病因,也提到了病機,提到了溫病的名稱,但是關於溫病的辨證論治,並沒有詳細的 論述。更沒有形成一個完整的理論體系。所以在《內經》我們只能說是溫病的肇始。這個階段提出了溫病的問題。沒有進行深入的研究。
《難經》
《黃帝內經》之後,就是《難經》。《難經》裡面也有關於溫病的論述。《難經。五十八難》提出來,“傷寒有五,有中風,有傷寒,有濕溫,有熱病,有溫 病”。這段話裡面,傷寒出現了兩次,什麼意思呢?“傷寒有五”這個“傷寒”,是廣義傷寒,五種傷寒裡邊,這個“有傷寒”,是狹義的傷寒。也就是說,《難 經》裡所提出來的,這個傷寒是外感病,統稱。可以把外感病分成五大類。這裡邊有中風,有傷寒,有濕溫,有熱病,有溫病這麼五部分。大家可以看看,中風和傷 寒就是張仲景《傷寒論》裡面所提到的太陽中風,太陽傷寒。這個都屬於傷寒類。是傷寒類的疾病。後邊又提出來,有濕溫,有熱病,有溫病。這幾種應該說是屬於 溫病類,從這段話可以看出來,傷寒不是一種病,就是說這個狹義傷寒和中風,都屬於傷寒病的範圍。所以它是一類病的統稱。溫病也是一樣,有濕溫、有熱病、有 溫病,那也就是說,溫病作為一個名詞來講,它也包括了很多種病。在《難經》裡邊已經提出了這個問題了。外感病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傷寒類,一類是溫病 類。而且傷寒不是一種病,溫病也不是一種病。這個提得是很明確的,但是究竟傷寒怎麼樣,溫病怎麼樣?發生發展規律是什麼?並沒有明確提出了。可以說,《難 經》這個傷寒有五,還是繼承了《內經》的說法。認為溫病是外感寒邪,冬傷於寒,春天而發生的疾病。並沒有突破《內經》的框框。
《傷寒論》《金匱要略》
《難經》之後,就是中醫的第一部臨床著作,《傷寒論》,還有《金匱要略》。這個大家都知道,是張仲景的著作。張仲景的《傷寒論》和《金匱要略》,應 該說是已經失傳了。我們所見到的《傷寒論》和《金匱要略》,都不是張仲景原來書的原貌。因為《傷寒論》是經過西晉太醫令王熙,字叫叔和,經過王叔和整理編 次而流傳下來的。因為但是張仲景那個時代,大家都知道,東漢末年,三國時期,連年的戰亂,他這本書寫成之後,在很短的時間內就失傳了。就見不到原貌了。王 叔和距離他時間並不長,王叔和所見到的,並不是張仲景的原書。他是收集了一些殘簡,加以整理,編排次序流傳下來。他給定名叫《傷寒論》。另外一部分,《金 匱要略》也不是王叔和整理的,是宋代翰林學士王洙。王洙在翰林院所保存的一些舊書裡面,發現了一個殘本,叫什麼呢?《金匱玉函要略方》,是《傷寒雜病論》 的一個節略本。它一共分為三卷,上卷論傷寒,中卷論雜病,下卷論婦人。還有方劑。後來經過林億校對整理,他們加工以後,把上卷的傷寒部分,因為《傷寒論》 已經有了,把傷寒部分去掉,把後兩卷論雜病,和婦人、方劑那部分,又加以整理編排,定名為《金匱要略方論》。這就是我們現在所見到的《金匱要略》分為三 卷。
因為張仲景的原書見不到原貌,所以後世就有爭論。我們講溫病,為什麼要提傷寒?因為它和溫病的關係太密切了。首先,溫病的發展,和《傷寒 論》有關係。是在《傷寒論》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但是《傷寒論》也限制了溫病學的發展。下面我先介紹《傷寒論》裡面有關溫病的內容。它怎麼說的?
- 《傷寒論。平脈法》:“伏氣之病,以意候之”。
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它提出了“伏氣”這個名稱。《內經》裡面提出來“冬傷於寒,春必病溫”。《內經》並沒有提“伏氣”這個名詞。那冬天 感受了寒邪,當時不發病,寒邪潛伏於體內,到春天才發病。後人就認為是伏氣。“伏氣”這兩個字,最早就從這兒提出來的。它對《內經》加以發揮。冬天感受了 寒邪,到春天發生溫病,是邪氣內伏。
- 《傷寒論。傷寒例》:“中者即病者,名曰傷寒;不即病者,寒毒藏於肌膚,至春變為溫病,至夏變為暑病。暑病者,熱極重於溫也。是以辛苦之人,春夏多溫熱病者,皆由冬時觸寒所致,非時行之氣也。”
至於怎麼伏,伏在哪?怎麼發病?在《傷寒論》的另一篇,《傷寒論。傷寒例》裡面說,中者即病者,名曰傷寒;就是說,冬天感受了寒邪,當時 就發病,這叫傷寒。“不即病者,…非時行之氣也。”這說得很明確。冬天感受寒邪,當時就發病,這是傷寒。另一種情況,冬天感受了寒邪,它當時不發病, “不即病”,當時不發病。這個寒邪藏在哪?藏在肌膚,皮膚肌肉之間。到春天就發生溫病,要到夏天發病呢,就叫暑病。而且進一步提出來,溫病和暑病有什麼區 別呢?暑病熱更重,“熱極”,它比溫還要重。所以“辛苦之人”,就是指勞動的人,春天、夏天多發生溫熱病。什麼原因呢?是由於冬天感受了寒邪。因為辛苦的 人,勞動人民,他經常在外面露天活動,所以感受寒邪。另外還提出來,“非時行之氣也”。並不是時行之氣所導致的。把平脈法裡面那句話,“伏氣之病”和這句 話結合起來,它就全面地發揮了《內經》,提出來“伏寒化溫”這種觀點。後世就把冬天感受寒邪,當時不發病,寒邪藏於體內,到春天或者夏天發病,叫做“伏寒 化溫”。
那溫病的病因是什麼呢?是寒。是直接病因嗎?不是。在發病的時候是“溫”。就是說,冬天感受了寒邪,藏在體內,由於人體的陽氣作用,使它 發生了轉化,轉化成溫熱邪氣。溫邪到春、夏發病。因為它是邪氣藏於裡,到春夏發病,從裡向外發,所以它熱非常重。這就給後世“伏寒化溫”的理論奠定了基 礎。
中醫學對溫病的病因的認識,在一千多年的時間內,始終認為溫病是伏氣發病,是伏寒化溫,這點可以說給溫病學的病因學說,提供了理論基礎。但是反過來說,它也限制了溫病學的發展。因為溫病並不都是伏寒化溫,大多數還是新感。這個咱們後面再講。
剛才我們引文最後一句話是“非時行之氣也”。下面,它還是《傷寒例》裡邊。
- 《傷寒論。傷寒例》:“凡時行者,春時應暖,而反大寒;夏時應熱,而反大涼;秋時應涼,而反大熱;冬時應寒,而反大溫;此非其時而有其氣,是以一歲之中,長幼之病,多相似者,此則時行之氣也。”
這段就是解釋這個“時行之氣”。什麼意思呢,春天應該溫暖。它不暖,特別冷,氣候反常。夏天應該熱,不熱,特別涼,秋天本來應該涼,但 是它不涼,像夏天一樣大熱。冬天應該寒冷,不寒冷,特別溫暖,就好像春天一樣。那麼這種情況就叫做“非其時而有其氣”.這句話對後世影響很大,所謂“非其 時而有其氣”,就是季節的氣候反常。“時序”一年四季的時序顛倒了。不是這個季節,有這個季節的氣候特點。比如說,春天有冬天的氣候特點。夏天有秋天的特 點。秋天有夏天的特點,冬天有春天的特點。這時序給顛倒了。因為季節氣候的變化不正常,所以人們就容易發病。它特別提出來,“一歲”就是一年,所以一年之 中,長幼之病多相似者,不管男女老少,得了病以後,症狀都很相似。為什麼?是由於“時行之氣”造成的。就是說,由於季節反常,產生了時行之氣,可以導致流 行性的疾病。這就對後世的癘氣學說,疫病的發生,發展有很大的影響。
話說回來,這段話是寫在《傷寒例》裡面,但是它前面有一句話說得很清楚,它說是“《陰陽大論》云”,請同學注意,這句話雖然寫在《傷寒 論。傷寒例》裡面,但是它是引證的古代文獻《陰陽大論》。《陰陽大論》這部書,現在咱們見不到,但是可以知道,這句話並不是來自於《傷寒論》。而是《傷寒 論》裡面引證古代的文獻說出來的。《傷寒論》引證古代的文獻,論述了溫病的發生、發展。那麼張自己本身,張仲景對傷寒和溫病有沒有認識?有。大家知道,它 的正文講傷寒病,是從太陽病開始。《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幷治法上》,這咱們簡稱就叫《太陽上篇》。《太陽上篇》的
第一條:“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
這個是太陽病的總綱。大家都知道,太陽病是指什麼?就指的是表證。因為按照《傷寒論》的觀點,足太陽膀胱經主一身之表,邪氣侵犯人體, 首先侵犯足太陽膀胱經,所以太陽病初起是表證。表證有什麼表現?表證的表現很多,不同類型的表證有不同的表現,這一條是總綱,只要是太陽表證,都有“脈 浮,頭項強痛”,頭痛,脖子發硬,發僵,而且“惡寒”。這是總綱。
第二條:“太陽中風,發熱,汗出,惡風,脈緩者,名為中風熱。”
這是個定義,是中風的定義。咱們後世就把它叫做“太陽中風”。這是太陽表證的一個類型。
第三條:“太陽病,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必惡寒,體痛,嘔逆,脈陰陽俱緊者,名為傷寒。”
這也是個定義,什麼定義呢?是太陽傷寒的定義。太陽病,傷寒病。或者發熱,或者未發熱,就是說初起發熱不發熱,不一定。但是必然有惡寒 的症狀。而且周身疼痛,嘔逆,脈象浮取,中取,沉取,寸、關、尺三部,陰陽俱緊,緊脈,這就叫做傷寒。後世就把它叫做太陽傷寒。傷寒病裡邊,太陽病分兩種 類型。一種是中風,一種是傷寒。中風為什麼汗出,脈緩?傷寒為什麼惡寒,體痛,脈緊?因為風傷衛。風邪它開泄腠理,使腠理開泄。津液外滲所以有汗出,營衛 不和。這種類型,叫做“表虛”。傷寒病因為它感受的是寒邪,寒邪閉塞腠理,陽氣不能外發,所以惡寒非常重。而且寒邪主凝滯,主收引,皮膚肌肉收引,經脈收 引,血液凝滯,所以血液在脈搏裡頭流動很艱難就出現了緊脈。而且它無汗。因為腠理閉塞得很嚴重,汗出不來。所以這種類型叫做“表實”。太陽中風表虛證,太 陽傷寒表實證。這兩個類型,相對而言,太陽中風的表虛,是和太陽傷寒的表實相對而言。
第六條:“太陽病,發熱而渇,不惡寒者,為溫病。”
這就是太陽溫病。大家看看,它為什麼發熱、口渴、不惡寒,因為它是冬天感受寒邪,當時不發病,邪氣藏於體內,寒邪藏於體內,伏寒化成 溫,到春天腠理開泄了,它發出來了。冬天為什麼不發呢?因為冬天腠理閉塞。邪氣鬱於裡,發不出來。到春天陽氣上升,腠理開泄,皮膚張開了。這樣熱從裡向外 發,因為它是裡熱向外發,所以它只發熱,不惡寒。因為熱燒津液,所以口渴。熱發到哪?由裡向外發而發於表。因為它這個定義很清楚,太陽病呀,還是發於表。 可以說,中風是表虛證,傷寒是表實證,溫病是表熱證。因為它是裡熱向外發,發於表。
大家看看,《傷寒論》的第一條是總綱,不用說了,第二條,第三條,第六條,是不是對傷寒病進行的分類?本身都是傷寒病。但是其中有中 風,有傷寒,有溫病。還是《難經》那觀點,“傷寒有五”那種觀點。外感病統稱,都叫做傷寒。表證都叫太陽病。但是其中有溫病。就是說張仲景的《太陽上篇》 很明確,他把外感病分成了三類。太陽中風,太陽傷寒,太陽溫病。
這點沒有問題。但是後邊講中風的條文很多,不止這一條,太陽中風怎麼治療?“桂枝湯主之”。太陽傷寒怎麼治療?麻黃湯主之。這個大家都 知道。你現在打開《傷寒論》,不很清楚嗎?太陽中風桂枝湯主之,太陽傷寒麻黃湯主之。太陽溫病怎麼治療?沒有了。為什麼?後人就對這個紛紛地加以推論,因 為文獻就這麼記載。就這麼多內容。張仲景在太陽病裡面,明確地提出來分為三類。太陽溫病是其中一類。但是太陽中風,太陽傷寒,論述得非常多。太陽溫病沒 有,為什麼?有兩個問題需要考慮:
打開我們現在所見到的《傷寒論》,頭一部分是什麼內容?叫做《傷寒卒病論集》,這就是咱們現在所說的張仲景的《傷寒論》原序,這是他自己給這部書寫的序,他怎麼說,我引一下:“余宗族素多,向餘二百,建安紀年以來,猶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傷寒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淪喪,傷橫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訓,博採眾方,撰用《素問》、《九卷》、《八十一難》、《陰陽大論》、《胎臚藥錄》幷平脈辨證,為《傷寒雜病論》合十六卷。”。
咱們是講溫病,為什麼把《傷寒論》的原序引出來?這裡頭有兩個原因,因為它有兩問題,有兩個大問題需要解決。就是說張仲景為什麼要寫這 部書?他寫得很清楚。這段話裡邊,有兩個問題。首先說,他寫書的目的,是因為那個時代,他的家族因為外感病,特別是傷寒病,死亡得很多。建安紀年以來,不 到十年,“十稔”就是十年,榖物一熟叫一稔,死了三分之二,當然三分之二有的是正常的,年老的正常死亡,但是其中有十分之七是死於傷寒。有的是正常死亡, 有的是其他的疾病,但是十分之七是傷寒,那大家看看,二百人的三分之二,是一百四十左右,十居其七,三分之二的十分之七,就是一百左右,他的家族死於傷寒 病的,實際上就是一半,二百多人死了一百多口,所以他“感往昔之淪喪,傷橫夭之莫救”,非常的感慨,在這種情況下,沒有辦法治療,他就發奮。怎麼發奮?一 方面是勤求古訓,一方面是博採眾方。所謂勤求古訓,就是努力地研究古代的典籍,經典著作,而且他把書目給大家列出來了:《素問》,黃帝內經呀,《九卷》就 是《靈樞經》,素問,九卷都指的是《內經》,《八十一難》指的是《難經》;《陰陽大論》《胎臚藥錄》這兩本書失傳了。咱們現在見不到了。剛才咱們引的那段 話,不就是引自《陰陽大論》嗎?這段話究竟是怎麼寫的?咱們見不到了。同時,博採眾方,就是說他收集民間治療傷寒病的有效的方劑。進行廣泛的收集,同時加 以研究,把它收入到他的書裡來。結合著平脈辨證,寫出了《傷寒雜病論》。這本書十六卷。
大家看出來沒有,這裡它有問題。第一個問題,書名。第二個問題:卷數。第一個問題是書名的問題。他這篇序,他叫《傷寒卒病論集》,但是 這本書他又說,為《傷寒雜病論》合十六卷。請問這本書,到底叫《傷寒卒病論集》還是《傷寒雜病論》。這是個問號吧?他說得很清楚《傷寒雜病論》合十六卷。 那麼這本書的序為什麼叫《傷寒卒病論集》,這是個千古之謎。所以後世對這個有很大爭論。以後我要講。再一個,他說“為《傷寒雜病論》合十六卷”,這個很明 確,但是我們現在見到的是十卷。那麼那六卷哪去了?是什麼?不知道。叫《傷寒雜病論》的話,《傷寒論》講傷寒的。那十卷都是講傷寒的。所以有人說,那六卷 就是雜病論。也有人說,那六卷就是後來王洙發現的那個《金匱要略》,這個說法不太確切。《金匱要略》裡邊,是有一部分論雜病的。但是那本書叫《金匱玉函要 略方》。它是個摘要本。它不夠六卷,這是個問題。也有人說,它叫《傷寒卒病論》那六卷應該是卒病,這種說法以溫病學派為代表。
就是說,這個書名,到底是《傷寒卒病論》,還是《傷寒雜病論》?後世說法不一。有人說是《傷寒卒病論》,這個觀點認為這本書就叫《傷寒 卒病論》。為什麼這麼叫呢?它是個統稱。為什麼?因為這個“卒”,和“猝”是通用的。就是“促”的意思。忽然,突然,急促的意思。這兩個字是通用的。《傷 寒卒病論》就是說,傷寒也好。溫病也好,都是非常急的病。因為外感病,它來的很急。所以它統稱就叫“傷寒卒病”。再一種,認為是合稱。傷寒是傷寒,卒病是 卒病,兩種類型。傷寒,指的是外感寒邪,當時就發病的傷寒病。卒病,是指溫病,因為溫病是熱邪,所以它發病比傷寒還要急促。發展得還要快,所以叫做卒病。 就是說《傷寒卒病論》就是傷寒和溫病的合稱。統稱,就是說傷寒、溫病都是急病。統稱就叫“傷寒卒病”。合稱的說法,就是傷寒和卒病是兩類病。統稱的說法, 以明代的溫病學家,《溫疫論》的作者吳又可為代表。認為傷寒、卒病是合稱,是兩種病的合稱,是以清朝中期《傷寒溫疫條辨》的作者,楊栗子山為代表。這段話 我就不引了,我給大家唸一唸。他們寫的都很懇切,都很有意思。
吳又可在《溫疫論》的原序中說,“仲景以傷寒為急病,倉卒失治,多致傷生,因立論以濟天下後世。用心可謂仁矣!然傷寒於溫疫,均急病 也。以病之少者,尚諄諄告世,至於溫疫多於傷寒百倍,安忍反置勿論。或謂溫疫之證,仲景原別有方論。歷年既久,兵火淹沒,即《傷寒論》乃稱散亡之餘,王叔 和立方造論,謬稱全書,溫疫之論,未必不由散亡也明矣”。這段話大家聽出來了吧,他認為傷寒和溫病統稱就叫“傷寒卒病”。包留的那十卷是傷寒,那六卷丟 了,“散亡”了嘛,就是溫病。
再看下面那種觀點,楊栗山怎麼說的?楊栗山在《傷寒溫疫條辨。自序》中說:“漢長沙太守張仲景《傷寒論》為醫家鼻祖,其論治傷寒曰,未 有溫覆而當不消散者,至於治溫病,則曰:可刺五十九穴,可知溫病、傷寒,劃然兩途矣。況世之兇凶惡大病,死生人在反掌間者,盡屬溫病。而發於冬月之正傷 寒,百不一二。仲景著書,獨詳於彼而略於此,何也?蓋自西漢至晉,中歷兩朝,數經兵燹,人物幾空相傳《卒病論》六卷不可復睹矣。《傷寒論》十卷,溫病副 之,想已遺亡過半”。這句話說得太明確了。他就是說,那十卷是傷寒,那六卷確確實實是卷溫病的。但是已經丟失了,見不著了。就說這兩位學者,他們都認為這 本書的名字,不是《傷寒雜病論》,是《傷寒卒病論》。傷寒這部分保留了,卒病那部分,就是溫病那部分,已經丟失了。這裡邊楊栗山這句話,他說“自西漢至 晉,中歷兩朝”。張仲景不是西漢人,應該是東漢人。總而言之,《傷寒論》裡邊,大家都認為,因為他這個序就這麼寫的呀。應該有溫病的內容。文獻丟失了。
因為張仲景在《傷寒論》裡邊寫的很清楚,這些內容都有,那麼後世對張仲景不懷疑,因為王叔和見到的,本來就是殘本,就不全嘛。就是十卷 嘛,那六卷寫的是什麼,大家就紛紛猜測。有的說是雜病,有的說是溫病。這個不奇怪,但是那十卷裡面又提到了溫病,大家就有疑惑,認為問題出在哪?出在王叔 和身上。認為傷寒寫得很清楚,溫病那部分內容,就是剛才咱們引的,“《陰陽大論》云:中而即病者,名曰傷寒。不即病者,寒毒藏於肌膚,…”這段話,以 及後來“非其時而有其氣”,“時行之氣”,這類的話,都是王叔和的作偽,因為《傷寒論》裡講溫病講得最明確的是《傷寒例》。所以後世,一直到清朝末年,都 認為這一篇《傷寒例》是王叔和偽造的。這裡面對他攻擊最明顯。我再引一段文,吳鞠通,大家看他怎麼說。
吳鞠通在《溫病條辨。上焦篇》第一條,“溫病者:有風溫,有溫熱,有溫疫,有溫毒,有暑溫,有濕溫,有秋燥,有冬溫,有溫瘧”。他講了溫病可以分為九種。底下他自己加的分注,在分注裡面他說,“此 九條見於王叔和《傷寒例》中居多,叔和又牽引《難經》之文以神其說,按時推病,實有是證,叔和治病時,亦實遇是證,但叔和不能別立治法,而敘於《傷寒例》 中,實屬蒙混,以《傷寒論》為治外感之妙法,遂將一切外感悉收入《傷寒例》中,而悉以治傷寒執法治之,後人亦不能打破此關,因仍苟簡,千餘年來,貽患無 窮,皆叔和之作俑,…” 。這句話就是說,《傷寒例》這篇文章,不是來自於《傷寒論》,是王叔和自己偽造的。他把它塞到裡面的。這還不是光吳鞠通這麼說,像方有執,喻嘉言,後世的 一些醫家都這麼認為。這個說法對不對?我覺得沒有什麼道理。《傷寒例》我認為不是王叔和偽造的。為什麼呢?剛才咱們引的那段話,清清楚楚,《陰陽大論》 云:中而即病者,名曰傷寒。不即病者,寒毒藏於肌膚,它也不是《傷寒論》的話。他是引的《陰陽大論》的話,《陰陽大論》這本書,咱們現在雖然看不到了,但 是張仲景的序裡面有呀,“撰用《素問》《九卷》《八十一難》《陰陽大論》…”,這本書過去他們肯定見到了。王叔和有必要偽造《傷寒例》嗎?他有必要再 偽造《陰陽大論》嗎?我覺得都沒有必要。因為王叔和自己有著作呀。中國第一部脈學專著《脈經》,不就是王叔和的著作嗎。他如果說想偽造《傷寒例》,他沒有 必要塞到《傷寒論》裡邊去呀。他自己寫本書不就行了嗎?他可以把他自己關於溫病的認識另寫一本書。我覺得《傷寒例》,它應該是《傷寒論》裡面原來的內容。 因為它是殘簡,咱們現在搞不清,總歸王叔和他加以整理的時候,把它按照這個順序就這麼排下來了。至於排的順序對不對,咱們不敢說。但是說是偽造,我覺得沒 什麼道理。所以到近年來,雖然還有人這麼認為,認為是王叔和作俑,作偽,但是說得不是太多了。一般來講,還認為《傷寒例》是《傷寒論》的原文,原來的內 容。
說這段話是什麼意思?就是說,《傷寒論》作為中醫臨床的第一部經典著作,它裡邊不僅談到了傷寒,而且談到了溫病。但是至於說,溫病怎麼 辨證論治,它講的沒有傷寒詳細。傷寒講六經辨證,完整的理論體系,太陽病,陽明病,少陽病,太陰病,少陰病,厥陰病,講的很清楚。至於溫病怎麼發生發展, 它只提到了那麼幾句話。沒有明確地提出來。更沒有辨證論治理論體系。至於說丟了,有可能,但是總歸《傷寒論》“詳於寒,略於溫”。這是事實。它《傷寒論》 嘛,內容大部分是傷寒。溫病很零散,沒有理論體系。這是事實,這個咱們不能不承認。所以說溫病學說,咱們可以說在《傷寒論》裡邊,提到了溫病的病因、病 名,至於說怎麼治療,沒有詳細的論述。
- 張仲景《金匱要略》也提到了溫病:太陽中熱者,暍是也。汗出惡寒,身熱而渇,白虎加人參湯主之。病因是什 麼?是“暍”,暍就是傷暑。所謂中暍,就是感受了暑邪。暑邪是熱之極嘛,所以也就是感受了熱邪。什麼臨床表現呢?有汗出,有惡寒,有身熱,有口渴。這段講 得很明確,由於感受了暑邪,大量的汗出,傷了陽氣,所以他怕冷,傷了津液,所以口渴,熱邪嘛,用白虎湯來清熱,用人參來不陽氣。它有方劑。這段對外感暑邪 所造成的疾病,它的病因,臨床表現,治療很明確,可惜這類方劑在《金匱要略》裡面不多。最突出就這麼一條。如果說它能成一個系統,那後世就不必紛紛爭論 了。但是沒有,這樣的條文很少。在《傷寒論》也好,《金匱要略》裡面也好,確確實實提到了溫病,但是它不如傷寒那麼詳細。沒有一個完整的理論體系。
所以後世在這個基礎上,人們就不斷地進行研究,就進行發展、發揮,但是由於《傷寒論》它是中醫的經典著作,外感病的經典,所以也限制了 溫病學的發展。吳鞠通不也談了嗎,後世人認為,傷寒法就能治療溫病,就用傷寒的方法來治溫病,因為它感受的邪氣不一樣,它們雖然都是急性外感熱病,但是傷 寒是外感寒邪,溫病是外感熱邪。兩種類型的邪氣,對人體損傷不一樣。寒傷陽,熱傷陰,這後邊咱們都要講, 它表現形式完全不同。治法截然不同。後世被《傷寒論》束縛了一千多年。直到明朝才開始認識逐漸深刻,一直到清朝的中期,才形成了溫病學說。可以說,溫病學 說,它形成是非常艱難的。最後由葉天士來完成。距現在大概是260年。
溫病學說形成之後,而且形成了一個學派,那麼我們今天中醫學理論體系,臨床實踐就非常地完整了。因為從《內經》、《難經》到《傷寒 論》、《金匱要略》這個階段,中醫學對溫病的認識,它畢竟只是一個初步的,所以在歷史分期上,咱們把這個階段叫做溫病學形成與發展的萌芽階段。這堂課就到 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