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病的辨證

溫病學 第 13 講 筆記

劉景源教授


第四章 溫病的辨證

溫病的辨證綱領,前面提到過,有衛氣營血辨證和三焦辨證兩大系統,在臨床上,究竟怎麼運用,下面先簡單介紹一下。後面再各論,講各個病的時候,就要具體應用了。

一 衛氣營血辨證

衛氣營血辨證是清代的溫病學家葉天士提出來的,作為溫病的辨證綱領, 它有效地指導了臨床實踐。葉天士說:”大凡看法,衛之後方言氣,營之後方 言血。””大凡看法”,是講規律性,也就是說,溫病的辨證規律是衛分證之後才 尾氣分證,營分證之後才是血分證。這句話的重點不在衛與營,而在氣與血。 也就是說,葉天士的衛氣營血辨證,實際上是氣血辨證,把溫病分為氣病與血 病兩大部分。因為這兩大部分範圍太寬了、太籠統了,所以在”氣”前面又衍 生出”衛”,在”血”前面又衍生出”營”,從而把溫病分為四個階段,這樣就便 辨證過程更為精細、準確了。實際上,從總體上來說他強調的是氣血辨證。為 什麼這麼說?他的立論依據是什麼?他為什麼不用別的名詞,不用別的辨證, 而特意選擇了衛氣營血,這個問題很有深度,是有著深厚的理論基礎的。要講 葉天士為什麼用氣病與血病來辨證溫病,首先應該複習一遍衛、氣、營、血的生 理概念。

1 衛氣營血的生理概念

衛、氣、營、血的生理概念主要在氣與血,氣中包括衛,血中包括營。

1.1 氣

要談這個問題,首先要講”氣”。中醫學所講的氣,作為人體來講,應該說首先想到是人體一身之氣,這個氣稱為”真氣”,也稱”正氣”,還有人稱為”原氣”、”元氣。、”真元之氣”。從人體一身之氣的生成來說,它有三個來源:

  1. 來源於先天的氣,是受之於父母,與生俱來的氣。就是說,在人沒有降生之前,還沒有見天日的胚胎時期己經存在了,所以稱之為”先天之氣”。
  2. 來源於自然界的氣,也就是呼吸的清氣。嬰兒一降生,首先就要呼吸, 所吸進來的氧氣來自於自然界,所以稱之為”自然之氣”。
  3. 來源於飲食的氣。小孩要吃奶,長大了以後要吃食物,因為人類維持生存的營養物質來自於飲食物,所以稱之為。水穀之氣”。

人體的一身之氣就由這三種成分所構成,這三種成分從來源上看是三個途徑,但是它們在人體內是混在一起相互化生、密不可分的。氣,是很微細的物質,雖 然用肉眼看不見,但是因為它的三種構成成分都是物質,所以應該承認它是物質。氣在人體內是不斷運動的,永遠不會停息,氣的運動停止了,人的生命也終止了。 人們常說的生命不息,運動不止,就是指氣在運動。當然,液態物質也在運動,但是血、精、津、液的運動都要靠氣的推動,正因為氣在運動,d推動了其它物質的 運動。因為氣在不斷地運動,全身各部位無處不到,所以說它是活力極強的物質,它既是構成人體的基本物質,也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就是說,人體的 構成沒有氣是不可能的,它是人體構成成分之一。同時,人體生命活動也需要氣來維持,人由生到死,都是氣所產生的功能在起主導作用。

氣生成之後,分佈到五臟、六腑、經絡而形成五臟之氣、六腑之氣、經絡之氣。這些氣與人體一身之氣是什麼關係?五臟之氣、六腑之氣、經絡之氣,實際上就是一身之氣的功能活動在不同部位的具體體現。

“心氣”,也是由先天之氣、自然之氣、水穀之氣所構成,所以它就是一身之氣。一身之氣作用於心臟,就稱為心氣,就產生了心的功能,心臟的功能是主血脈。就 是說,心氣能夠推動血液在經脈中運行。因為血液運行是有軌道的,是在經脈之中運行,所以心不僅主血,而且主脈。至於心主神志,是因為心主血脈,而血是神志 活動的物質基礎,這是由主血脈而派生的功能。

“肺氣”,就是一身之氣作用於肺臟而產生的肺的功能,具體來說就是主氣、司呼吸、通調水道、朝百脈這幾方面。這幾方面的功能是通過宣發、肅降的形式來實現的。

“脾氣”,就是一身之氣作用於脾臟而產生的脾的功能,具體來說就是主運化,是將水穀精微上輸於心、肺而敷布週身,所以說脾的運化功能是以”升清”的形式來實現的。

“肝氣”,就是一身之氣作用於肝臟而產生的肝的功能,具體來說就是主疏泄、主藏血。主疏泄,是指疏通氣機;主藏血,是指貯藏血液與調節血量。

“腎氣”,就是一身之氣作用於腎臟而產生的腎的功能,具體來說就是藏精氣,主骨生髓,主人體的生長、發育、生殖,主水液。

六腑之氣,就是一身之氣作用於六腑而產生的各腑的功能。如”膽氣”主疏泄膽汁;”胃氣”主受納、消磨水穀,主通降;”小腸氣”主受盛化物、泌別清濁;”大腸氣”主傳導糟粕;”膀胱氣”又稱”胖氣”,主貯藏津液、排出尿液;”三焦氣”主通行陽氣與水液。

人體的經絡系統由十二正經、奇經八脈以及它們的大大小小的分支即絡脈所構成。經絡之氣就是運行中的臟腑之氣。陰經屬臟絡腑,陽經屬腑絡臟, 通過經脈輸送氣血,把臟腑互相聯繫起來,使人體構成了有機的整體。所以經絡中的氣就是運行中的臟腑之氣,也就是運行中的一身之氣。奇經八脈雖然與臟腑沒有 絡屬關係,但是它們像水庫一樣,對氣血有調節蓄溢作用。蓄就是貯存,溢就是排放。就是說,十二經的氣血充盛了,奇經八脈有貯存作用,十二經的氣血不足了, 通過奇經八脈的調節,可以向十二經排放。可見,奇經八脈的功能是通過其蓄溢作用,來調節十二正經的氣血。全身的經絡像網絡一樣遍佈全身,輸送一身之氣,所 以說經絡之氣就是運行中的一身之氣。

綜上所述,臟腑經絡之氣實際上就是一身之氣。在不同的生理活動中給其冠以不同的名稱,就出現了五臟之氣、六腑之氣、經絡之氣的名稱。

除了臟腑經絡之氣外,中醫學中還有宗氣、中氣、元氣、衛氣、營氣等名稱。這些名稱所表述的是綜合概念,是一身之氣的功能在五個大方面的體現。也就是說,把人體一身之氣的功能分為五個大系統,又分別給它們冠以五個各稱。

“宗氣”,積於胸中,在上焦的擅中部位,它的功能是”以貫心脈,而行呼吸焉。”貫心脈,就是指推動血液運行;行呼吸,就是指調節呼吸。按具 體臟器來說,宗氣的功能就是心、肺兩臟功能的綜和。因為心與肺同居上焦,它們兩臟在功能上密切相關,比如血液運行要靠心氣推動,同時也要靠肺氣來輔助,所 以就把它們兩臟的功能綜合起來稱為宗氣。宗氣也是由先天之氣、自然之氣、水穀之氣所構成,所以說宗氣就是一身之氣,它涵蓋了心、肺兩臟的功能,是循環、呼 吸兩大系統功能的綜合。

“中氣”,居於中焦,是指人體的消化、吸收功能,也就是脾、胃的功能。脾與胃一臟、一腑,胃主受納、主消磨,脾主運化,它們在水穀的消化吸 收,及精微物質的輸布過程中,相互配合得非常密切。這種消化吸收、運輸精微的功能單用脾氣或胃氣都難以完全概括,所以綜合起來稱為中氣。中氣就是中焦之 氣,是脾、胃之氣的統稱,也就是消化系統的稱謂。

“元氣”,藏於下焦腎。元氣是不是先天之氣?不能這樣說。因為腎所藏的元氣既有先天的成分,又有後天的成分。腎所藏的元氣是在貯藏先天之氣 的基礎上,又隨時在納入水穀之氣與自然之氣而得到後天之氣的不斷補充,才能產生其生理功能。所以說它也是一身之氣而不單純是先天之氣。由於元氣對人體全身 各個臟腑經絡的生理功能,都有激發與推動作用,而且它對後代的繁殖也起主導作用,所以就把它稱為元氣。元,是原始之意,不過是突出它的重要性而已。實際上 它就是一身之氣的功能,在泌尿生殖系統與新陳代謝系統的綜合體現。

“衛氣”的衛字,是保衛之意·人體的一身之氣,對人體所產生的保衛功能就稱為衛氣。衛氣行於脈外,並脈而行。脈內是營氣,脈外是衛氣,可見 只要有經脈的部位都有衛氣,而人體的經脈及其分支絡脈遍佈全身,所以衛氣就游行於全身的各個部位,內而臟腑、腔隙,外而肌肉、皮毛,無處不到。在體表,它 能溫飽肌肉、皮毛、抵禦外邪;在體內,它能溫煦五臟、六腑腔隙,從而使人體保持恆定的體溫。可以說,衛氣就是一身之氣的功能,在抵禦外邪、調節體溫方面的 綜合體現。

“營氣”,是行於脈中的氣。就是說,它與血液一同在脈中運行。氣與血都在脈中,血液中含載著氣,氣推動著血液的運行,所以血中之氣就稱為營 氣。溫病學中經常提到的”營陰”,是指血中津液。可以說,同用一個”營”字,它的含義不同。營氣是血中之氣,營陰是血中的津液,實際上是血液中的兩種組成 成分。因為它們都行於脈中,都是血液的組成成分,都是人體的營養物質,所以都稱為營。但是就其功能與屬性而言,又有營氣與營陰之分。《黃帝內經》中關於” 營”的解釋,有三種含義。一種含義是指人體的營養物質,作”營養”解,在古代也寫作”榮”。另一種含義是指”營運”,也就是指營行於脈中,它是在脈中不斷 運行的。第三種含義是指”營壘”,引申來說,就是指範圍。《黃帝內經》中說:”壅遏營氣,令無所避,是謂脈。””壅遏”就是把它限定在脈的範圍裡面運動, 不能逃逸,也就是說脈是營氣運行的管道。歸納起來說,營氣實際上就是人體一身之氣,進人血脈,推動著血液不斷地運行。在溫病學理論中,”營”主要是指血中 津液。

在掌握了氣的生成、分佈與功能的基礎上,還應該進一步掌握氣與臟腑的關係。人體一身之氣的生成以及輸布必須依賴於臟腑,可以說,沒有臟腑的 功能活動就不存在氣的生成與輸布。反過來,臟腑的功能活動又是靠氣的激發、推動而產生,是一身之氣的功能在具體臟腑的活動中的體現,也可以說,沒有氣就不 可能有臟腑的功能活動。由此看來,氣與臟腑實際上是相互依存、相互為用的辯證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