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疹外現的臨床意義

溫病學 第 18 講 筆記

劉景源教授


1.3 斑、疹外現的臨床意義

斑與疹的出現說明熱邪已經深入營分、血分,所以標誌著病情重。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在溫熱病中能夠出現班、疹也未必是壞事。為什麼呢?它說明營分 或血分的熱邪有向外的趨勢,是熱邪在找出路。一般在斑、疹將發未發之際,往往出現高熱,煩躁,口渴,舌絳苔黃,脈數。這是熱邪鬱在體內發泄不出來的表現。 而斑、疹發出之後,熱像往往就減輕,比如說,發斑之前見高熱,頭腦昏悶不清,甚至出現耳聾,斑發出之後就減輕了;發疹之前見高熱,胸悶,咳嗽;疹發出之後 胸悶,咳嗽都減輕了。這就說明通過斑、疹外發,熱邪也隨之外散,有了出路。總之,這都說明熱邪是在向外發泄,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講,發斑、發疹也是熱邪透出 的一種出路。斑、疹發出之後的預後如何呢?當然有病情減輕的,也有病情並不減輕,甚至越來越重的,那就應該從各方面去進行觀察了。前人總結出的經驗,一是 觀察斑、疹的色澤,一是觀察它的形態是緊束還是鬆浮,一是觀察它的分佈是稀疏還是緻密。另外,還需要結合全身症狀進行綜合分析。

  • 觀察斑、疹的色澤
    觀察斑、疹的色澤。色,是指顏色;澤,是指光澤。斑、疹的色澤應以紅活榮潤為順。榮,是指顏色鮮紅而有光澤。潤,是指晶瑩而不乾枯。活,是指活 泛而不緊束。這說明血液運行流暢,熱邪有外達的趨勢,是好現象,屬順證。如果色艷紅如姻脂,說明血熱熾盛。紫赤如雞冠花,說明熱毒深重,是血中津液損傷嚴 重,血液濃縮瘀滯的標誌。色黑,標誌熱毒極盛,血液耗損嚴重,所以病情危重。但是色黑之中又分為幾種不同情況,如果黑而尚有光澤,說明雖然熱毒盛,陰傷 重,但是還有生機。如果黑而隱隱,四旁赤色,說明雖然熱邪鬱於裡,但是氣血尚活,還能流通,這時候用大劑清涼透發的方藥,還有轉成紅色而可以救治的希望。 如果黑而晦暗,像煤煙一樣沒有光澤,就說明血中的津液被大量消耗,血液己經凝聚了,元氣已衰敗而熱毒仍然錮結難解,邪無出路,所以最為難治,預後不好,屬 逆證。總之,無論是斑還是疹,其顏色越深,說明血中津液的消耗越重,病情當然也就越重。雷少逸說:”紅輕、紫重、黑危。”這句話高度地概括了斑、疹的色澤 與病情輕重及預後的關係。
  • 觀察斑、疹的形態(緊束、鬆浮)
    斑、疹的形態與病情的輕、重以及預後有很大的關係。余師愚在《疫疹一得》中說:”苟能細心審量,神明於鬆浮、緊束之間,決生死於臨症之頃。”這 就是說,醫生必須要細心觀察斑、疹的形態是鬆浮還是緊束。所謂鬆浮,就是浮布在皮膚表面,用手觸摸有鬆動感,很活泛。所謂緊束,就是指用手觸摸提捏而不 動,像紮了根一樣。一般來說,斑、疹鬆浮活泛,如灑於皮面者,標誌邪毒外泄,熱邪有出路,預後大多良好,屬順證。如果斑、疹緊束有根,從皮裡鑽出,如余師 愚所說的”如履透針,如矢貫的”,則標誌熱毒深伏有根,錮結難出,血液乾涸瘀結,預後不好,屬逆證。斑、疹緊束如同有根,有人稱之為”斑釘”,形容如同釘 子釘在木板上一樣,提之不動拔之不出。余師愚所說的”如履透針,如矢貫的”這句話形容得非常形象。履,是指鞋。做鞋要納鞋底,納鞋底的時候要先拿錐子扎 眼,再用大針往來穿繩子,而拔針是很不容易的。”如矢貫的”也是形容詞。的,是射箭的靶子。矢,是指箭頭。把箭頭射在靶上,也很難拔出。這種情況就說明熱 毒深伏,血液凝聚瘀結,邪無出路而陰液乾涸,所以病情重,預後不好。還有的斑呈“餅塔”狀,這是形容它像烙餅一樣,烙出一張放在盤子裡,再烙出一張就摞在 上面,一層層往上摞,斑如果像烙餅一樣層層摞搭,說明是肌肉部位反復出血而不止,反覆發斑,當然屬於危象。
  • 觀察斑、疹的分佈(稀疏、緻密)
    斑、疹分佈的疏密可以反映熱邪的輕重。如果斑、疹的分佈稀疏均勻,說明熱邪輕淺,邪出有路,一般預後良好,屬順證。如果斑、疹的分佈稠密,融合成片,說明熱毒深重,預後不好,屬逆證。所以葉天士說:”宜見而不宜見多。”
  • 結合全身症狀綜合分析
    辨斑、疹除了注意斑、疹本身的色澤、形態、疏密之外,還要結合全身症狀綜合分析才能有助於正確地辨證。如果斑、疹透發之後熱勢降低,神清氣爽, 說明通過發斑、發疹熱邪有出路而外達了。外解則裡和,邪氣外解,裡面的臟腑自然就安和。如果斑、疹發出後熱仍不解,甚或反而升高,或者斑、疹甫出即沒,剛 剛發出幾個就不再往外發了,這說明正氣衰敗,沒有力量托邪外出。如果再見神志昏憒憒,四肢厥冷,脈沉伏不出,更說明熱毒內閉,正氣衰敗,預後不好。總的來 說,結合臨床全面觀察,有助於斑、疹的辨證及判斷預後。

關於斑、疹的治療,在各論中要專題講述,但是在這裡也要先作概括地提示。簡單地說,治療原則是斑宜清化,疹宜透發。所謂斑宜清化,就是指清熱涼血化 斑,用葉天土的話說就是”涼血散血”。因為斑是熱邪灼傷血絡,迫血妄行,使血溢出脈外,瘀於皮下而形成的,所以治療首先是清熱涼血,同時還要消散瘀血。散 血的方法是養陰藥與活血藥並用,通過養陰來釋稀血液,使它具有流動性,再加上活血藥的推動,使瘀血消散,以化斑湯和犀角地黃湯為代表方劑。所謂疹宜透發, 就是指宣表清營透疹。因為疹是衛分風熱走竄營分,衛有邪阻,營有熱逼而使血液瘀於膚表血絡之中而形成的,所以治療應該用透熱外達的方法,使衛分與營分的熱 邪向外透達。具體來說就是用辛涼質輕的藥物使邪氣外透,邪有出路,血絡通暢則疹自透發。

關於斑、疹的治療禁忌,前人提出:”斑宜清化,勿宜提透。”提,是指升提。透,是指透發。就是說治斑不能用升提、透發的藥物。因為發斑是血 熱導致的出血,越用升提透發的藥物,出血越多,甚至出現痙厥的重證,所以只能清化,不能提透。”疹宜透發,勿宜補氣”,就是說,治疹應該用透熱的藥物宣暢 氣機,而不應該用補氣之品,以防其壅滯斂邪。

在臨床中,有的時候斑與疹同時存在,這種現象稱為”夾斑帶疹”。一般是先發疹,而後又發斑,疹與斑夾雜出現。疹的形成機制是衛營同病,斑的 形成機制是氣血兩燔。如果衛分的熱邪不解,進而則傳入氣分,營分的熱邪不解,進而傳入血分,於是就形成衛營同病與氣血兩燔並存的局面,從而出現夾斑帶疹的 臨床表現。這種病人既有斑又有疹,二者初起都是小紅點,鑒別的方法是用手去按壓,壓之褪色的是疹,壓之不褪色的是斑。這有什麼臨床意義呢?由疹向斑發展意 味著病情加重,所以要細心觀察。春溫病的病人開始是發疹,而後逐漸發斑,就出現夾斑帶疹。這說明病變初起是因衛營同病導致體表的細小血絡中血液瘀滯而發 疹,進一步發展則由衛營同病而致氣血兩燔,使血溢出脈外瘀於皮下而發斑。這種病人的治療要看具體情況而定,不能一概而論。初起以發疹為主者,應該以透邪為 主,給邪氣找出路,使它透表而解,熱邪有出路了,自然就不再逼入血分,而斑也就不再發。因為己見斑點,可以適當加入涼血化斑的藥物,但量不能大,防止過於 寒涼而遏阻氣機,反而使邪氣沒有出路。如果斑己經融合成片,就應該治以涼血化斑,而不能再用宣透的藥物。

溫病的發斑是由於熱邪動血而形成的,熱屬陽邪,所以稱為”陽斑”。臨床上還有一種”陰斑”,是由於脾氣虛不能統血,也就是氣不攝血,使血不 循經,溢出脈外,瘀於皮下而形成的。這種斑的顏色青紫晦暗,不伴有熱象,卻伴見氣虛的表現,如面色蒼白或萎黃,倦怠乏力,舌質淡,脈弱等。如果進一步發展 而致脾陽虛,甚至腎陽虛,還可以出現形寒肢冷等表現。陰斑與陽斑的病因不同,治法也大不相同。脾不統血,見氣虛表現的,用大劑量的人參或黨參、黃耆補氣攝 血。脾腎陽虛的,在補氣攝血的基礎上加乾薑、肉桂、附子溫振元陽,引火歸原。

2 辨白[疒咅]

白[疒咅],見於濕熱病,吳鞠通在《溫病條辨》中稱之為“白疹”。白[疒咅]的形態是如粟米的小水疱,內有淡黃色漿液。小水疱破潰後有漿液流出,白 [疒咅]一般見於胸、腹部和頸、項部,背部偶爾可見,四肢與面部極少見。一般可以自行消退,退後不留瘢痕,也不留色素沉著。白[疒咅]一般在濕熱病一週左 右出現,往往與汗並見,出一次汗,發一次白[疒咅]。

溫熱病中發白[疒咅]的機制是濕熱鬱蒸。一般來說,是在濕熱並重的情況下,熱蒸濕動,就使濕熱向全身瀰漫,濕熱瀰漫到體表,有毛孔之處濕邪 就從毛孔蒸出而為汗,沒有毛孔之處濕邪不能蒸出,就把皮膚拱起來而發白[疒咅]。所以白[疒咅]是與汗並見,出一次汗發一次白[疒咅]。這種病人的汗不是 持續地出,而是出一陣就止,止後又出。這是因為,熱與濕並重,熱把濕蒸發到體表,濕從汗出,熱也隨汗而泄,熱就沒有那麼大鼓動力了,於是就熱泄汗止,體溫 也隨之稍有下降。汗止之後,體內的陽氣又與鬱在體內的濕邪鬥爭,熱勢就逐漸地上升,於是就鼓動濕邪而再出汗,同時也再發白[疒咅]。隨著汗與白[疒咅]的 發出,濕熱邪氣外泄,體溫雖然稍有下降,但因濕熱邪氣並未盡解,所以汗止之後體溫又上升。這種病人的特點是出一次汗發一次白[疒咅],體溫稍降,但繼而復 熱。白[疒咅]與汗都出於體表,可以說是表證,但其病機卻是濕熱鬱蒸於裡而發於表,所以說這種情況屬於有表證而無表邪。

治療白[疒咅]應該用宣氣透[疒咅]法,正如吳鞠通所說:”純辛走表,純苦清熱,皆在所忌,辛涼淡法,薏苡竹葉散主之。”因為白[疒咅]的 發出是濕熱鬱蒸,外達肌表之象,所以其治療應當因勢利導,透熱與祛濕共施。吳鞠通所說的”辛涼淡法”,就是指辛涼透表與淡滲利濕的藥物同用,使濕熱下滲, 則氣機通暢,腠理通達則邪從表解。如果單純用辛散解表之藥,因其濕熱在裡,則不可能從表而解;如果單純用苦寒清熱之藥,因其濕熱並重,又恐冰伏濕邪,所 以”純辛走表,純苦清熱,皆在所忌”。

白[疒咅]的出現,一方面說明濕熱並重,鬱蒸難解,但另一方面也說明正氣能夠托邪外出,濕熱有向體表自找出路的趨勢。所以正常出現的白[疒 咅]是晶瑩飽滿,亮晶晶的小水疱,這就說明濕熱雖盛,但正氣不衰,正因為正氣不衰,正氣才能鼓動濕熱邪氣外發。如果白[疒咅]色如枯骨,乾枯空癟而沒有光 澤,就說明陽氣與津液均將枯竭,正氣己經沒有力量鼓動邪氣外出,這屬濕熱病的危象,治療就應該採用補益氣陰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