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腑熱結

溫病學 第 27 講 筆記

劉景源教授


上節課我們講了肺胃熱熾,白虎湯證。這節課接著往下講。如果肺胃熱熾不解,就是白虎證不解,熱邪大量地消耗津液,它就要導致腸燥,這個證候就是熱結 陽明腑,導致陽明腑實,燥屎內結。因為它有燥屎,所以它是有形熱結。和白虎湯證不一樣。白虎湯證熱再盛,但是它無形,是無形熱盛。這是這兩個證候的區別。

【臨床表現】

日晡潮熱,時有譫語,大便秘結,或純利稀水,氣味惡臭,肛門灼熱。腹部脹滿硬痛拒按。舌苔黃燥,甚則灰燥、黑燥。脈沉實有力。

這是由於在陽明氣分高熱大汗的過程中,消耗了津液,因胃熱而導致腸燥,大腸燥結,所以大便裡面的水分都消耗掉了。就形成了燥屎,停留在腸 道,而且停的時間很長。它是熱越盛越燥,越燥熱邪越沒有出路。最後就導致大便數日不下。三、四天,五、六天,甚至於七、八天。有時候用手能摸到。腹中有燥 屎五六枚嘛!因為燥屎阻滯了氣機,導致氣血不通,所以它脹滿疼痛,醫生用手去按診,病人拒按,疼痛拒按。是實證,是氣血不通。因為它熱在陽明,邪氣盛,正 氣不衰,有抵抗能力。所以正邪相爭激烈,可以出現高熱,而且到下午3~5點,申時最高。日晡潮熱。這是陽明腑實的特點。同時,燥屎和熱邪,燥屎是濁氣,和 熱邪裹在一起,灼熱上擾心神,可以出現神昏譫語,循衣摸床,撮空理線。譫語入見鬼狀,說胡話。

還可以見手足濈然汗出,就是說,到這個階段還有沒有汗呢?它是陽明病,有汗。越出汗,越傷津,大便越燥。大便越燥,熱邪越沒有出路。熱勢越高。

還有一種情況,下利純清水,其味惡臭。這個純清水,別以為它是自來水,它就是形容就是水,沒有糞便。純粹是水,沒有糞便。但是呢,它氣味很 臭。跟糞便的味是一樣。這個和前面腸熱下利要區別。那個是稀便,這個是稀水,它裡面沒有糞便。古人把它叫“熱結旁流”。就是形容燥屎,狀如羊屎,糞球一塊 一塊堵塞在腸道,熱結在腸道,但是它有高熱,腸子也出汗,也出水,這水從哪走呢?從旁邊下來了。所以把它叫旁流。這個說法我想不通。為什麼?大家想想,是 水難通過,還是氣難通過?在腸道裡面。它腹滿痛拒按,腹脹得那麼厲害,說明它氣不通,上下的氣不通。 氣堵在這都過不來,水能下來嗎?我覺得下不來。所以熱結旁流,就是形容燥熱結在這,水順著旁邊下來了。我怎麼想也解釋不通。我想,不應該這麼叫,應該是上 結下流,不是旁流。為什麼呢?這種情況應該說,燥屎結聚的部位高,接近於胃,在腸道的上段,這個就是糞團性腸梗阻,腸道梗阻了。這個梗阻的部位高,是高位 的梗阻,因為它部位高,下面腸道有很長一段,所以下面的水能流出來,出水,不是水從糞便旁邊流出來。而是從糞團的下面流出來。為什麼流水呢?這個和出汗的 道理是一樣的。津液向外蒸就出汗。因為它不是在胃,而是在腸。當然胃也有熱。所以它有汗出。但是它是腸道的熱。所以腸道的熱也逼迫腸道的津液下滲,這樣就 下利稀水。而且這個水是非常熱的。所以肛門也有灼熱感。因為它是濁氣,腸道裡的濁氣濁水,所以它氣味臭,跟糞便的氣味是一樣的,並不是清水。所說純清水, 是和稀便比較。它不夾雜糞便,是上面有梗阻,下面腸道有水液下流。

我是這麼理解。但是呢,從實踐上沒有得到過證實。80年或81年,我記不太清了,給研究生講課的時候,有一位同學提出來,他說“劉老師,你 這個說法對,我遇見過,我們醫院收了一個腸梗阻的病人,高位梗阻,確實他有熱結旁流,手術一看,梗阻的部位非常高,你說熱結旁流,怎麼流下來?如果水能流 下來,它就不至於腹脹得那麼厲害。所以我想,他梗阻的部位在靠上。通過手術,他們得到了證實。這個是說法有依據。總而言之,有這麼一種情況,就是說,除了 燥屎內結,高熱以外,也有的病人他下利稀水,肛門灼熱,這古人已經觀察到了,它不是糞便,是水。就叫做熱結旁流。我想它應該是上結下流。提供大家做參考。

再從方劑上來說,古來治熱結旁流,都不用大承氣,都用調胃承氣,為什麼?下面咱們講方劑再分析。

病人的舌苔,黃而乾燥,津液不足,黃厚乾燥是因為它有濁氣,有熱,消耗津液。甚至於黃進一步發展,灰。灰再打折就是黑。黑燥苔。說明裡熱很 盛,邪無出路。由於燥屎阻塞了氣機,氣血不通,脈搏跳不起來。所以脈搏很沉,但是它有力。沉而有力,說明它是個實證。這時候邪氣很盛,正氣不衰。所以治療 要攻下泄熱。

【治法】

攻下熱結,通腑泄熱。

【方藥】

大承氣湯,小承氣湯,調胃承氣湯。(《溫病條辨》)

簡單地說,就是攻下熱結方劑。

大承氣湯

大黃六錢(18g) 芒硝三錢(9g) 厚朴三錢(9g) 枳實三錢(9g)
水八杯,先煮棋、樸,後納大黃、芒硝,煮取三杯,先服一杯,約二時許,得利,止後服。不知,再服一杯。再不知,再服。

小承氣湯

大黃五錢(15g) 厚朴二錢(6g) 枳實一錢(3g)
水八杯,煮取三杯,先服一杯,得宿糞,止後服。不知,再服。

調胃承氣湯

大黃三錢(9g) 芒硝五錢(15g) 生甘草二錢(6g)

【方解】

承氣湯都來源於《傷寒論》,在《溫病條辨》中也都有運用。但是因為腸腑熱結證在傷寒病中,是由寒邪化熱入裡而 成,在溫病是熱邪直接入裡而成,比傷寒病傷津更重,所以吳鞠通在方劑中把厚朴、枳實的用量都適當減少了,以防其燥烈傷津。承氣,是指津氣相承。在生理狀態 下,人體的氣機通暢,陽氣推動津液運行於全身,環流不息,這就稱為津氣相承。在熱結腸腑的病理狀態下,由於燥屎阻滯氣機,氣血不通,津液被耗,所以陽氣與 津液不能正常環流,兩不相承。用方中的藥物攻下燥屎,使氣機通暢,則津氣自然相承而恢復正常環流,所以方劑稱為承氣湯。因為這三個方劑作用的大小及針對的 部位不同,所以有大、小、調胃三個名稱。

三個方劑都可以用,依據具體情況。在《溫病條辨》裡三個都使用了。什麼情況用大承氣湯?痞、滿、燥、堅、實這五 個特點都具備。痞,是指心下,胃脘部,痞塞不通;滿,是指從腹部脹滿,它是從胃脘到腹部,整個的上腹部、中腹部都脹滿;而且大便燥結得很堅硬;實,是正氣 又不衰。病症最嚴重。就用大承氣,峻下實熱法。為什麼呢?因為大承氣它用的藥非常猛,大黃、芒硝、枳實、厚朴。大黃大苦大寒,攻下腑實,蕩滌熱結,攻下力 量非常強,也就是說,它能夠強烈地促進腸蠕動,燥屎一堵塞,腸子不蠕動了,甚至於逆蠕動,最後下面把上面套上了,出現腸套疊。它可以攻下腑實,促進腸子向 下蠕動。芒硝鹹寒軟堅。芒硝怎麼軟堅?實際上它是鹽類,鹽類進人腸道可以增加腸道的滲透壓,把腸道外面的水吸到腸道裡面來,增加腸道的水分,水多了,不就 把大便泡軟了嗎,通過這種形式來軟堅。大黃推動,芒硝吸水軟堅,大便不就容易下來了嗎?

還有一個條件,它氣滯得很嚴重,腸子再蠕動,也可能下不來,加上枳實、厚朴兩味行氣的藥,而且它們兩個的特點是降氣,使氣下行,增強推動 力,促進腸子蠕動。這個攻下的力量非常強,但是厚朴苦辛溫燥,在傷寒常用,在溫病裡面,一般都比較慎用。因為它燥傷陰。溫病傷陰重,所以一般情況下,不到 萬不得已,不是脹滿的非常厲害,不用大承氣。吳鞠通說:“通體皆厥,…,或幷脈亦厥”,到什麼程度?脈沉伏不出,脈亦厥。脈厥了,摸不著了。實際上不 是摸不著,是因為脈太深了,伏脈。就是說氣機閉塞得太嚴重了。這個時候用大承氣,它通體皆厥,就是除了手腳涼,全身也涼。並不是寒證,是因為氣機閉塞得太 嚴重。陽氣宣發不出來。所以必須猛攻急下,用大承氣湯。

溫病下不厭早,只要有可下之徵就下,不像傷寒,傷寒下之嫌遲,因為溫病是熱邪,它傷津液非常重,所以“早用功下不為大害”,用早了也沒什麼大的損害。但是用枳實、厚朴要慎重。痞、滿、燥、堅、實,這五個特點都具備,用它。

什麼時候用小承氣湯? 的適應證是以痞、滿、實為主,燥、堅不嚴重。病人感覺脘腹部痞滿,但是燥結的時間不長,大便還不很堅硬,腹部脹滿的症狀也比大承氣湯證輕,所以就去掉了軟 堅的芒硝,只用大黃、枳實、厚朴三味藥,因此可以稱為行氣通下法。小承氣湯中這三味藥,雖然與大承氣湯相同,但是劑量都減少了,這就說明,小承氣湯證的所 有症狀都比大承氣湯證輕,所以方名有大、小之別。

調胃承氣湯的方名,不以大、小而論,而是稱為“調胃”,就說明它的作用重點是在胃而不是大腸,通過清胃熱,瀉腸 燥而保津液。因為證候以胃中燥熱為主,所以方中不用燥烈的厚朴、枳實。方中用大黃、芒硝泄熱軟堅攻下,用甘草甘緩調中。從調胃承氣湯的藥物組成可以看出, 它不用行氣藥,所以適應證是燥、堅、實而無痞滿。調胃承氣湯最適用於熱結旁流證,這是因為燥屎堵塞在大腸的上段,梗阻的部位高,接近於胃。用甘草的甘緩之 性,使大黃、芒硝緩慢吸收,使它們的作用緩慢下行,在胃裡停留的時間延長,逐漸地向下滲透。從而起到軟堅散結,攻下泄熱的作用。如果用厚朴,枳實降氣,藥 物的作用很快就進人腸道,在胃與大腸上段停留的時間短,因而不僅不能攻下高部位的燥屎,反而容易耗傷津液。加入甘草,緩解了大黃、芒硝的急趨下行之性,使 藥物逐漸地向下滲透,把燥屎浸泡變軟,進而推動它排出來,所以稱為緩下實熱法。

吳鞠通對此有非常精闢的分析,他在《溫病條辨·中焦篇》第7條說:“陽明溫病,純利稀水無糞者,謂之熱結旁流,調胃承氣湯主之。”他在本條 的分注中又說:“熱結旁流,非氣之不通,不用枳、朴,獨取芒硝入陰以解熱結,反以甘草緩芒硝急趨之性,使之留中解結。不然,結不下而水獨行,徒使藥性傷人 也。吳又可用大承氣湯者非是。”


2.5 腸腑熱結

【臨床表現】

日晡潮熱,手足濈然汗出,大便秘結,或下利清水,氣味惡臭,腹部脹滿腹痛拒按,時有譫語,舌紅苔黃燥,甚則焦燥,脈沉實有力。

【證候分析】

腸腑熱結證,是指大腸燥熱,津液虧乏而導致的熱邪與燥屎互結在腸道,不能排出的證候,也稱為陽明腑實證,這個證候往往是由肺胃熱熾證發展而 來。肺胃熱熾證熱邪雖盛,但內無結聚,所以稱為無形熱盛,腸腑熱結證因為有燥屎內結,所以稱為有形熱結,二者有很大的區別。日埔潮熱,是熱邪在手陽明大腸 腑的熱型。日晡是午後申時,也就是下午3~5點,這個時辰是陽明經氣主令,陽明經是多氣多血之經,正氣充盛,抗邪有力,所以在持續發熱的基礎上,這個時辰 的體溫更高。熱邪蒸迫津液外滲,所以有大汗出,甚至手、足汗出不止。由於陽明氣分高熱,大汗大量消耗津液而導致腸燥,大便裡的水分被消耗了,就形成了燥 屎。熱越盛則腸越燥,腸越燥則熱邪越沒有出路,形成惡性循環,從而導致大便秘結,數日不下,甚至用手能觸摸到腹中有燥屎五、六枚。由於燥屎阻滯氣機,導致 氣血不通,所以腹部脹滿硬痛,用手按壓腹部,會更加重氣血不通,所以疼痛拒按。燥屎是濁氣,它與熱邪裹結在一起,濁熱上擾心神,就可以出現神昏譫語,循衣 摸床,撮空理線。腸腑熱結的病人,在大便秘結,腹部脹滿硬痛的同時,還可以見下利清水,氣味惡臭。所謂下利清水,就是指從肛門排出的純粹是水而沒有糞便, 但是氣味很臭,古人稱之為“熱結旁流”。熱結,是形容燥屎糞團結聚而堵塞在腸道。旁流,是形容因為高熱而導致腸道出汗,汗水從燥屎的旁邊滲下,由肛門排出 而下利清水。因為水是從燥屎的旁邊滲下,所以氣味惡臭。對古人的這種說法,我有不同看法,我認為,病人有腹滿痛拒按,說明燥屎堵塞得很嚴密,腸道的氣機不 通而氣不能下行,既然氣都不能通,水液就更不可能由燥屎的旁邊下行。所以說,是因為熱結而導致水液旁流,這種說法是難以服人的。我的看法是,不應該稱為熱 結旁流,而應該稱為上結下流。就是說,燥屎糞團結聚的部位高,在腸道的上段,接近於胃,是大腸的高位梗阻,因為糞團梗阻在大腸的上段,下面還有很長一段腸 道,所以下段沒有燥屎堵塞的腸道出汗以後,水液能向下通過肛門流出來。這就是說,水液不是從糞團的旁邊流下來,而是從糞團下面的腸道流出來,所以應該稱為 上結下流。正因為是熱結於上,接近於胃而腸道下段無燥屎堵塞,所以因燥屎內結而出現下利稀水的病人,與燥屎內結而不下利稀水的相比較,腹部脹滿硬痛並不突 出。病人舌紅,是裡熱逼迫血液充斥於舌面所致。苔黃而乾燥,甚至由黃而進一步發展為灰、黑乾焦,標誌裡熱盛而津液大傷。由於燥屎阻塞氣機,氣血不通,脈搏 被擠壓而不能彈起來,所以脈沉,邪氣雖盛而正氣不衰,所以脈沉而有力。

【治法】

攻下熱結,通腑泄熱。

【方藥】

大承氣湯,小承氣湯,調胃承氣湯。(《溫病條辨》)

大承氣湯

大黃六錢(18g) 芒硝三錢(9g) 厚朴三錢(9g) 枳實三錢(9g)
水八杯,先煮棋、樸,後納大黃、芒硝,煮取三杯,先服一杯,約二時許,得利,止後服。不知,再服一杯。再不知,再服。

小承氣湯

大黃五錢(15g) 厚朴二錢(6g) 枳實一錢(3g)
水八杯,煮取三杯,先服一杯,得宿糞,止後服。不知,再服。

調胃承氣湯

大黃三錢(9g) 芒硝五錢(15g) 生甘草二錢(6g)

【方解】

三個承氣湯都來源於《傷寒論》,在《溫病條辨》中也都有運用。但是因為腸腑熱結證在傷寒病中,是由寒邪化熱入裡而成,在溫病是熱邪直接入裡 而成,比傷寒病傷津更重,所以吳鞠通在方劑中把厚朴、枳實的用量都適當減少了,以防其燥烈傷津。承氣,是指津氣相承。在生理狀態下,人體的氣機通暢,陽氣 推動津液運行於全身,環流不息,這就稱為津氣相承。在熱結腸腑的病理狀態下,由於燥屎阻滯氣機,氣血不通,津液被耗,所以陽氣與津液不能正常環流,兩不相 承。用方中的藥物攻下燥屎,使氣機通暢,則津氣自然相承而恢復正常環流,所以方劑稱為承氣湯。因為這三個方劑作用的大小及針對的部位不同,所以有大、小、 調胃三個名稱。

使用大承氣湯要具備痞、滿、燥、堅、實這五個臨床特點。痞,是指心下胃脘部痞塞不通;滿,是指從胃脘以下全腹部 都脹滿;燥、堅,是指大便燥結、堅硬;實,是指邪氣雖盛,但正氣不衰。因其病情最嚴重,攻下力量要大,所以要用大承氣湯以峻下腸腑熱結。因為它作用峻猛, 無堅不摧,所以稱為峻下實熱法。方中大黃大苦大寒,攻下熱結,蕩滌腑實,力量非常峻猛。也就是說,它能夠強烈地促進腸蠕動,使燥屎排出。芒硝鹹寒,軟堅通 下。它是含鹽類的藥物,進人腸道後可以增加腸道的滲透壓,把腸道外面的水液吸收到腸道裡面來,增加腸道的水分,把大便泡軟,因為它能把堅硬的燥屎變軟,所 以稱它有軟堅作用。大黃促進腸蠕動,芒硝吸水軟堅,這兩味藥相配合。就便大便容易下行而排出。由於燥屎阻滯氣機,氣滯得很嚴重,氣不行則大腸不易蠕動,所 以用厚朴、枳實兩味降氣藥增強推動力,使氣下行,促進腸蠕動。這四味藥共用,在三個承氣湯中攻下的力量最強,所以一般情況下要慎用。還要說明的是,大承氣 湯有“急下存陰”的作用,這是指因為燥屎不下而津液耗傷,燥屎不去則津液不復,所以急下、峻下就可以祛除燥屎而保存津液,不能就此而理解為大承氣湯有滋陰 作用。芒硝雖然可以軟堅,但是並不滋陰。

小承氣湯的適應證是以痞、滿、實為主,燥、堅不嚴重。病人感覺脘腹部痞滿,但是燥結的時間不長,大便還不很堅 硬,腹部脹滿的症狀也比大承氣湯證輕,所以就去掉了軟堅的芒硝,只用大黃、枳實、厚朴三味藥,因此可以稱為行氣通下法。小承氣湯中這三味藥,雖然與大承氣 湯相同,但是劑量都減少了,這就說明,小承氣湯證的所有症狀都比大承氣湯證輕,所以方名有大、小之別。

調胃承氣湯的方名,不以大、小而論,而是稱為“調胃”,就說明它的作用重點是在胃而不是大腸,通過清胃熱,瀉腸 燥而保津液。因為證候以胃中燥熱為主,所以方中不用燥烈的厚朴、枳實。方中用大黃、芒硝泄熱軟堅攻下,用甘草甘緩調中。從調胃承氣湯的藥物組成可以看出, 它不用行氣藥,所以適應證是燥、堅、實而無痞滿。調胃承氣湯最適用於熱結旁流證,這是因為燥屎堵塞在大腸的上段,梗阻的部位高,接近於胃。用甘草的甘緩之 性,使大黃、芒硝緩慢吸收,使它們的作用緩慢下行,在胃裡停留的時間延長,逐漸地向下滲透。從而起到軟堅散結,攻下泄熱的作用。如果用厚朴,枳實降氣,藥 物的作用很快就進人腸道,在胃與大腸上段停留的時間短,因而不僅不能攻下高部位的燥屎,反而容易耗傷津液。加入甘草,緩解了大黃、芒硝的急趨下行之性,使 藥物逐漸地向下滲透,把燥屎浸泡變軟,進而推動它排出來,所以稱為緩下實熱法。

吳鞠通對此有非常精闢的分析,他在《溫病條辨·中焦篇》第7條說:“陽明溫病,純利稀水無糞者,謂之熱結旁流,調胃承氣湯主之。”他在本條 的分注中又說:“熱結旁流,非氣之不通,不用枳、朴,獨取芒硝入陰以解熱結,反以甘草緩芒硝急趨之性,使之留中解結。不然,結不下而水獨行,徒使藥性傷人 也。吳又可用大承氣湯者非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