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熱結胸

溫病學 第 30 講 筆記 中篇

劉景源教授


2.8 痰熱結胸

【臨床表現】

高熱,面赤,渴欲涼飲,飲不解渴,得水則嘔,按之胸下痛,便秘,溲短,舌苔黃滑,脈洪滑。

【證候分析】

這個證候的病變部位在胸脘。一般來說,是病人胸脘部素有痰飲,外感熱邪入裡之後,與痰飲互結於胸脘而形成痰熱結胸之證。因為痰熱邪氣內結, 但正氣不衰,正氣奮起驅邪,正邪相爭激烈,所以出現高熱。熱邪鼓動氣血上行,導致面部充血,所以病人面部紅赤。渴欲涼飲,一方面是因為裡熱盛,欲飲涼水以 解渴降溫,更主要的原因是痰飲停滯胸脘,阻滯氣機,導致氣化的道路阻塞,水液不能正常敷布,津液不能上承,所以口渴而欲飲水,而飲水之後仍不能氣化,所以 飲不解渴。飲水之後不能氣化,水液必然停蓄於胃脘,胸脘部本有痰飲,再加水液停蓄不化,水滿則外溢,所以得水則嘔。由於痰熱聚結在胸脘,阻滯氣機,氣血不 通,所以胸下的胃脘部按之疼痛。氣機阻滯則腑氣不降,所以大便秘結不通。氣化不利則水道不通,所以小便短少不利。舌苔黃主裡熱盛,滑膩是內有痰飲的標誌。 熱邪盛而正氣不衰,所以脈搏洪大有力,脈滑主痰飲內停。

痰熱結胸證要與自虎湯證相鑒別:這兩個證候都是裡實熱證,都有高熱,面赤,渴欲涼飲,舌苔黃,脈洪的臨床表現,二者多有類似之處。但是,白 虎湯證是肺胃的無形熱盛,胸脘部沒有痰熱互結,所以渴喜冷飲,飲入則舒,得水不嘔,舌苔黃燥而不滑膩,也沒有按之胸下痛的感覺。痰熱結胸證也要與承氣湯證 相鑒別:這兩個證候雖然都有大便秘結,但承氣湯證的便秘,伴見腹滿痛拒按,而不是胸下按之作痛,舌苔黃燥或焦燥,而不是黃滑苔,脈沉而有力,而不是洪滑。

【治法】

清熱化痰,降氣開結。

【方藥】

小陷胸加枳實湯(《溫病條辨》)

黃連二錢(6g) 瓜蔞三錢(9g) 枳實二錢(6g) 半夏五錢(15g)
急流水五杯,煮取二杯,分二次服。

【方解】

痰熱結胸證的形成,是痰飲與熱邪互結在胸脘。痰飲為有形之邪而熱為無形之邪,所以治療的關鍵在於化痰飲,痰去則熱無所依附而易清。方中半夏 辛苦溫,化痰降逆止嘔。瓜蔞甘寒,寬胸理氣化痰。黃連苦寒,清泄熱邪。枳實苦辛寒,降氣開結。四藥配伍,清熱化痰,降氣開結而解除結聚於胸脘的痰熱之邪。 方中半夏的用量最大,是五錢,主要取其化痰降逆止嘔作用。半夏配黃連是典型的辛開苦降法,用半夏的辛味化痰開結;用黃連的苦味降泄,使熱邪下行。枳實苦辛 而寒,降氣開結,既有助於半夏的辛開,又有助於黃連的苦降,更增強了辛開苦降的作用。可以說,吳鞠通在《傷寒論》小陷胸湯的基礎上又加一味枳實,療效比原 方的作用更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