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熱發疹

溫病學 第 31 講 筆記

劉景源教授


2.9 肺熱發疹

【臨床表現】

身熱,皮膚發出紅疹,咳嗽,胸悶,舌紅苔薄黃,脈數。

【證候分析】

這個證候是風溫病中的肺熱發疹性病變,它既可以見於衛營同病,也可以見於氣營同病。因為它是由肺東灼熱邪彤晌到倚分,而不是純粹的營分證, 所以列入氣分證中。前面己經講過,發疹的原因是風熱邪氣侵襲手太陰肺的衛分,同時又向裡竄入營分,而導致衛營同病。由於衛分有邪而致體表的氣機不通暢,營 分有熱,逼迫血液行於表以向外散,衛有邪阻,營有熱逼,就使血液瘀滯在皮膚表面的細小血絡之中,使皮膚突起而形成細小的紅色疹點。如果衛分的邪氣進一步發 展,進入氣分,也可以出現氣營同病的發疹。這是因為,氣分有熱邪壅滯,可以導致體表的氣機不通暢,同時氣分熱邪也可以內竄入營。表氣不通,營分的熱邪又向 外逼迫,血液也可以瘀滯在皮膚表面的細小血絡而發疹。身熱,是邪氣侵襲,正邪相爭,功能亢奮所致。如果是衛營同病,則伴見微惡風寒;如果是氣營同病,則但 發熱而不惡寒。所以在臨床上發疹的病人,有的伴見微惡風寒,有的則不惡寒。因為表氣不通,肺氣不宣,所以出現咳嗽、胸悶。因為熱邪盛,所以舌紅苔薄黃,脈 數。這個階段由於熱邪初入營分,還沒有嚴重地損傷營陰,所以舌紅而不絳,脈數而不細。

【治法】

清熱宣肺,涼營透疹。

【方藥】

銀翹散去豆豉加細生地丹皮大青葉倍元參方(《溫病條辨》)
即於前銀翹散內去豆豉,加:

細生地四錢(12g) 大青葉三錢(9g) 丹皮三錢(9g) 元參加至一兩(30g)

【方解】

本證是肺系的衛分或氣分熱邪,竄入營分而導致發疹,所以治療首先要清透熱邪,而宣通肺氣,同時再加涼營的藥物,以清透營分熱邪。肺氣宣,營 熱透,疹自然外發而病解。方中用銀翹散宣肺透邪,不論是邪在衛分,還是在氣分,這首方劑都可以用。它不僅可以清透衛分之邪,還可以清透氣分之邪而宣肺。在 銀翹散中去豆豉,是因為邪已入營,要減少辛溫的作用。實際上,豆豉非常平和,臨床使用時不必去掉。因為邪巳入營而導致發疹,所以要加入清營的藥物,以清透 營分熱邪。方中生地甘寒,元參甘鹹寒,這兩味藥既能涼營,又能養陰,有很好的清營熱,養營陰的作用。丹皮是辛寒藥,因為它是辛味,所以它既涼營,又能使營 分的熱邪外透,同時還能活血,使瘀滯在皮膚表面血絡中的血液消散,而起到透疹的作用。大青葉既能清解氣分熱毒,又兼涼血清營。

這個方劑可以用於發疹性病變的全過程。發疹初期,出現兒個小疹點,但是不多,這意味著疹點要向外發,這時候用這個方劑可以使疹透發,疹點發 出則熱邪有出路,可以隨疹而解。疹點已經發出來了,還是用這個方劑宣透。透,就能使疹點出齊、消退。簡要地說,疹點將發未發者,透之使發;已發者,透之使 暢;已出齊者,透之使退。可以說,治發疹的病變自始至終要掌握一個“透”字,因為邪氣是從表向裡而來,治療就應該使它從裡向表而去。邪有出路,病證自解。 臨床上所見的疹點發出之後熱退神清,咳嗽,胸悶症狀消失,就是邪隨疹出的表現。

3 熱入心包

熱入心包,又稱痰熱蒙蔽心包,是指熱邪由衛分或氣分進而深入營分的病變。由於熱邪的來路不同,熱入心包又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熱陷心包,一種是熱入 心包。熱陷心包是指手太陰肺的衛分或氣分的熱邪,不經過陽明氣分,不順傳於中焦胃,而從肺系直接傳入心包。而不論是從肺系傳入心包,還是從中焦陽明胃、腸 傳入心包,都可以稱為熱入心包。這就是說,熱入心包這個名同包括的範圍廣,它也包括了熱陷心包。

3.1 熱陷心包

【臨床表現】

身熱灼手,四肢厥逆,痰壅氣粗,神昏譫語或昏憒不語,或四肢抽搐,舌蹇,色鮮絳苔黃燥,脈細滑數。

【證候分析】

葉天士說:“溫邪上受,首先犯肺,逆傳心包。”這裡所說的“逆傳心包”,就是指熱陷心包證。心包是心的包膜,心主的宮城,它代心用事,也代 心受邪,心包的病變實際上就是心的病變。熱陷心包肯定要損傷心陰,消耗心氣,所以它屬於營分證。逆傳心包的“逆”字,有兩方面的含義。第一個方而是指熱邪 不是由上焦肺系順傳於中焦氣分,而是直接就陷入上焦營分,所以稱這種傳變形式為逆傳;第二個方面的含義,是指這種傳變形式對人體有實質性的損害,損傷了血 中津液,是心陰心氣不足而邪氣內陷的危重證,所以病情凶險,預後不良,屬於逆證。熱陷心包的“陷”字,是指熱邪沒有傳入中焦氣分,而是直接就侵犯心主,危 及君主之官,就如同強敵來犯,長驅直入,直接就攻陷了皇宮,因宮城陷落而危及君主,“主不明則十二官危”,意味著病情凶險,預後不良。

還應該搞清楚一個問題,葉天土所說的“溫邪上受,首先犯肺”,究竟是指肺的衛分證還是肺的氣分證?葉天士所說的肺,是指肺系,它既包括衛 分,也包括氣分。也就是說,不論由肺的衛分還是肺的氣分傳入心包,因為都沒有經過順傳中焦陽明氣分的過程,所以都稱為“逆傳心包”,不能狹隘地理解為只有 從肺的衛分傳入心包才是逆傳。

逆傳心包證的證候特點是既有熱,又有痰。熱,是由外感的熱邪逆傳而來。痰是怎麼生成的呢?有兩個方面的可能性:一種情況是熱邪灼液生痰。津 液是人體的營養物質,由水穀精微所化生。津液中既有水分,又有其它營養物質,熱邪消耗了津液,使津液中的水分減少,其它物質就濃縮了,因凝聚而不流動了, 不流動就不能營養人體,就變成了病理產物,這就是痰。痰生成之後,與熱邪裹在一塊,熱越重痰越黏,痰越黏熱越沒有出路,從而形成惡性循環,蒙蔽了心包。再 一種情況是病人平素就是痰盛體質,熱邪入裡以後,與痰結合,熱邪煎熬痰液,熱越熬則痰越黏,痰越黏則熱越滯,從而蒙蔽心包,這就是葉天土所說的“或平素心 虛有痰,外熱一陷,裡絡就閉。”

身熱灼手,說明病人體溫很高,在39oC以上,但乾熱而無汗。身熱,是熱邪深入到營分,正邪相爭所致。熱入營分必然 損傷營陰,而導致營陰不足,無源作汗,所以熱雖高而無汗。四肢厥逆,是因為較黏的熱痰阻滯了氣機,導致陰陽氣不相順接,而陽氣不達於四肢。因為四肢是人體 的最遠端,陽氣最不容易達到,所以寒冷先從四肢末梢開始,並呈逆血流方向加重,也就是向心性加重的趨勢。這種肢厥屬熱厥,熱勢越高,厥冷越重,也就是通常 所說的“熱深厥甚”。熱痰阻滯氣機,肺氣不宣而上逆,所以出現痰濁上壅,呼吸氣粗,喉間痰鳴。熱擾心神,神志昏迷,就出現譫語。但是心包外面被熱痰包裹蒙 蔽,心神不能外越而內閉,所以病人只譫語而不躁動。可以說,神昏而不狂躁是因於痰蒙,而譫語則是因於熱擾,簡單地說,就是痰蒙熱擾。如果痰熱蒙蔽更為嚴 重,甚至會出現連譫語都沒有而陷入深度昏迷,呈昏睡狀態,對外界刺激沒有任何反應,這就稱為昏憒不語。這就如同把魚放在熱水盆裡,再把盆蓋上,魚受熱就在 盆裡躁動,想跳出來,但是盆被蓋住了,跳不出來,所以在外面只能聽見魚動的聲音,而看不見它跳動。如果再給水加熱,魚被煮得不能動了,就連聲音也聽不見 了,這就是進入了昏憒狀態。

病人還有可能出現四肢抽搐而動風,這是因為心包營分的熱邪,影響到肝,而引動了肝風。熱入營分也就是深入到血脈,肝藏血,血熱則肝熱,肝所 供給筋脈的血液也是熱的,熱灼則筋攣而出現動風。這種類型的動風,是心包熱盛而引動肝風,是出於厥陰而影響到足厥陰,所以稱為兩厥陰的病變。病人既有昏 厥,又有肢厥,這就是厥證。同時還有四肢抽搐的發痙,所以合稱痙厥。

舌蹇,是指舌體轉動不靈活,譫語含混不清,這是由於痰熱阻滯經絡所致。手少陰心經的別絡系舌本,由於心經有痰熱阻塞,就導致經脈拘攣,把舌 體拉向後縮,使舌體因短縮而轉動不靈,譫語含混不清。舌質鮮絳,是指舌紅絳而有光澤,就是葉天士所說的“純絳鮮澤者,包絡受病也”,這是熱邪損傷營陰,導 致血液濃縮,凝聚成瘀的徵兆。舌苔黃燥,是因為氣分有熱痰。脈細主營陰損傷,是脈管因血中津液不足而收縮的結果。脈滑,是因為有痰。脈數,是因為有熱。綜 合起來看,脈細滑數,是營陰傷而痰熱盛的反映。因為熱陷心包證是既有氣分痰熱,又有營熱陰傷的病變,所以應該說它屬氣營兩燔證。

熱陷心包證在風溫病中屬於危重證候,是由肺系熱邪逆傳而致。肺系的熱邪不順傳中焦氣分而逆傳心包的原因,可從三個方面進行分析。

  1. 平素心氣或心陰不足,而又有宿痰內伏,就是葉天士所說的“或平素心虛有痰,外熱一陷,裡絡就閉”。葉氏所說的“裡絡”,是指心包絡。因為病人素體正氣虛,心氣、心陰不足,邪氣就乘虛而入,直陷心包。
  2. 邪氣太盛,超越了人體的抗禦能力,在病變初起階段就損傷了營陰,進而就長驅直人,內陷心包。
  3. 誤治,這種情況在臨床中最為多見。吳鞠通說:“太陰溫病不可發汗,發汗而汗不出者,必發斑、疹;汗出過多者,必神昏譫語。”這裡所說 的“必神昏譫語”,就是指熱陷心包證。風熱邪氣侵襲肺衛,應該用辛涼輕解法,而不能辛溫發汗。汗為心之液,如果誤用了辛溫解表藥而導致大量汗出,則既傷心 陰又耗心氣,正氣一虛,邪氣就必然乘虛而入,這就是吳鞠通所說的“開門揖盜”,也就是引邪深入。除了誤用辛溫解表藥外,如果邪在衛分而過早使用清氣藥,或 者無形熱盛而誤用苦寒攻下藥,也都可以導致陽氣損傷,正虛不能敵邪而致引邪深入,內陷心包。所以葉天士強調“到氣才可清氣”,就是告誡後學者,邪氣沒到氣 分,不能過早使用清氣藥。

【治法】

清營養陰,豁痰開竅。

【方藥】

清宮湯送服安宮牛黃丸或紫雪丹、至寶丹。

清宮湯(《溫病條辨》)

元參心三錢(9g) 蓮子心五分(1.5g) 竹葉捲心二錢(6g) 連翹心二餞(6g) 犀角尖(磨沖)二錢(6g) 連心麥冬三錢(9g)

安宮牛黃丸(引《溫病條辨》)

牛黃一兩(30g) 鬱金一兩(30g) 犀角一兩(30g) 黃連一兩(30g) 硃砂一兩 (30g)梅片二錢五分(7.5g) 麝香二錢五分(7.5g) 真珠五錢(15g) 山梔一兩(30g) 雄黃一兩(30g) 黃芩一兩(30g)
上為極細末,煉老蜜為丸,每丸一錢,金箔為衣,蠟護……每服一丸……大 人病重體實者,日再服,甚至日三服。小兒服半丸,不知,再服半丸。

紫雪丹(引《溫病條辨》)

滑石一斤(500g)石膏一斤(500g)寒水石一斤(500g)磁石水煮二斤(1O00g)
搗,煎,去渣,入後藥:

羚羊角五兩(150g)木香五兩(150g) 犀角五兩(150g) 沉香五兩(卜0曰 丁香一兩(30g) 升麻一斤(500g)元參一斤(500g) 炙甘草半斤(250g)
上八味,並搗挫,入前藥汁中煎,去渣,入後藥:
朴硝、硝石各二斤(各10OOg),提淨,入前藥汁中,微火煎,不住手將柳木攪,候 汁欲凝,再加入後二味:
辰砂(研細)三兩(90g) 麝香(研細)一兩二錢(36g),入煎藥拌勻,合成,退火氣, 冷水調服一、二錢(3g、6g)

局方至寶丹(引《溫病條辨》)

犀角(鎊)一兩(30g) 硃砂(飛)一兩(30g) 琥珀(研)一兩(30g) 玳瑁(鎊)一兩 (30g) 牛黃五錢(15g) 麝香五錢(15g)
以安息香重湯燉化,和諸藥為丸一百丸,蠟護。

【方解】

因為熱陷心包證是既有氣分痰熱,又有營熱陰傷的氣營兩燔證,所以治療就要氣營兩清。清宮湯的作用是清營養陰,安宮牛黃丸或紫雪丹、至寶丹的 作用是豁痰開竅。清宮湯的藥物中,犀角用尖部,是因為尖部清心涼營作用最強。其它藥物都用心,是依照比象取類法,認為心能入心經。在臨床使用時,除蓮子心 外,其它藥物可以不用心。方中犀角鹹寒,清心熱,涼營血,因為犀牛是一級保護動物,所以現在禁用犀角,可以用水牛角代替。水牛角的功用與犀角近似,但是用 量要大,可以加5~10倍。蓮子心苦寒,清心熱,但是它的清心作用與犀角不同,犀角是入血分涼血以清心,蓮子心不入血分,它的作用是清心經的氣分熱。竹葉 與連翹都是寒涼清熱藥,都能配合蓮子心清心熱,它們又是輕揚宣透的藥物,有透熱轉氣作用,可以給熱邪找出路,使進入心營的熱邪透出氣分而外解。麥冬甘寒, 元參甘鹹寒,既能清心營之熱,又能滋養營陰。這個方劑綜合起來有清心涼營、滋養營陰、透熱轉氣三個方面的作用,但是它沒有豁痰的功效,所以必須配合清心豁 痰的藥物才能開竅醒神。

安宮牛黃丸、紫雪丹、至寶丹這三種成藥是治療溫病竅閉動風證候,開竅熄風作用最好的藥物,因為非常寶貴,所以合稱治療溫病的“三 寶”。因為它們都是寒涼開竅的藥物,所以稱它們的作用是“涼開”。因為這三個方劑中有共同的藥物,所以它們的共同作用是清熱解毒,開竅熄風。但是由於三方 中又有不同藥物,所以臨床作用又各有側重,安宮牛黃丸以牛黃、犀角、麝香為主要成分,其它成分也以寒涼藥物為主,所以它清心豁痰開竅的力量最強,治療痰熱 蒙蔽心包而致的竅閉神昏證,以它為首選之藥。紫雪丹,是以石膏、寒水石、磁石、羚羊角、犀角為主,藥性大寒,主要作用是涼肝熄風止痙,它豁痰開竅作用不如 安宮牛黃丸與至寶丹。至寶丹中也有犀角、牛黃、麝香,但是它裡面有大量安息香,安息香芳香但不寒涼,所以它是以芳香取勝,通過芳香走竄而開竅醒神,可以說 它是芳香涼開的藥物,豁痰作用不如安宮牛黃丸強。

治療熱陷心包證,應該首選安宮牛黃丸,其次是至寶丹,再其次才是紫雪丹。“三寶”都是中成藥,由於方中都用了珍貴的細料藥,如犀角、牛黃、 麝香、羚羊角等,所以價格較貴,而且有的藥物藥源短缺,所以這三種成藥可以代替使用。如果“三寶”都短缺難購,可以在清宮湯中加竹瀝、膽南星、菖蒲、鬱金 代替。竹瀝與膽南星都是清熱豁痰藥,竹瀝是水劑,可以用30g,兌到湯藥裡服用,膽南星可以用l0g至l5g入煎。菖蒲雖然是辛溫藥,但是它有芳香化痰開 竅的作用。鬱金辛寒,能行氣而暢氣機,氣機通暢了,痰就容易化。菖蒲與鬱金往往共同配伍使用,稱為“對藥”,它們的用量都以10g為宜,不必過大。這四味 藥相配伍,可以代替安宮牛黃丸豁痰開竅。總而言之,用豁痰開竅藥清除氣分的熱痰,就能使氣機暢達,而營分熱邪有外透之機,實際上就起到了透熱轉氣的作用。 近年來開發的新藥“清開靈”就是以安宮牛黃丸為基本方,製成口服液和注射液,可以口服,也可以靜脈點滴,作用與安宮牛黃丸相同。

3.2 內閉外脫

【臨床表現】

身熱灼手,四肢厥逆,痰壅氣粗,神昏譫語或昏憒不語,進而身熱驟降,汗出不止,喘息氣短,脈細無力,甚或面色蒼白,冷汗淋漓,四肢厥逆,舌淡白,脈微細欲絕或散大。

【證候分析】

內閉外脫證是熱陷心包證的迸一步發展,是由氣營兩燔向功能衰竭轉化的過程中,所形成的危重證。身熱,痰壅氣粗,四肢厥逆,神昏譫語或昏憒不 語,是痰熱內盛所致。痰熱內盛,正邪相爭,就見身熱。痰塞氣粗是熱痰阻滯,肺氣上逆所致。痰熱阻滯氣機,陽氣不達於四末,就見四肢厥逆,這種厥證屬於熱 厥。神昏譫語或昏憒不語是熱痰蒙蔽心包所致。由於熱痰蒙蔽,心竅閉阻,所以稱之為“內閉”。如果病情繼續發展,因高熱耗氣傷津而導致津氣欲脫,就會出現身 熱驟降,汗出不止,喘息氣短,脈細無力。“如果在虛脫的基礎上進而亡陽,就出現面色蒼白,冷汗淋漓,四肢厥逆,舌淡白,脈微細欲絕或散大。亡陽證的四肢厥 逆,是陽氣大衰而不達於四末所致,屬於寒厥,與熱厥的病機截然不同。病人已經出現津氣外脫,甚至亡陽,但神昏仍然沒有解除,內閉仍然存在,所以稱為內閉外 脫證,病情更為危重。

【治法】

豁痰開竅,固脫救逆。

【方藥】

安宮牛黃丸合生脈散、參附湯(方均見本章)。

【方解】

安宮牛黃丸豁痰開竅醒神,以開心包之閉。生脈散補氣生津,斂陰固脫。參附湯回陽救逆。安宮牛黃丸與生脈散或參附湯合用,一方面開心包之閉, 一方面救津氣之脫,或回陽救逆,從理論上說是挽危救亡的急救之法,但是從臨床實踐來看,效果未必理想。這是因為,內閉要涼開,外脫要補、斂,內閉與外脫都 屬重證,而涼開與補斂又互相矛盾。開,就恐促其脫,補斂,又恐助其閉,所以病危難治。

3.3 熱如心包,腸腑熱結

【臨床表現】

身熱,神昏,痰壅氣粗,四肢厥逆,便秘,腹滿痛拒按,渴欲冷飲,飲不解渴,舌蹇,質絳苔黃燥,脈沉數有力。

【證候分析】

身熱,神昏,痰壅氣粗,四肢厥逆,舌賽,質繹是熱入心包的表現。便秘,腹滿痛拒按,脈沉有力是腸腑熱結的表現。舌苔黃燥,脈數是二者共有的 見症。由臨床表現可以看出,這個證候是上有痰熱蒙蔽心包,下有腸腑熱結。至於二者之間的關係,既可以因痰熱內壅消耗津液而坤致腸燥腑實,也可以因燥熱灼 液,形成熱痰而蒙蔽心包。總而言之,上有熱痰閉竅,下有燥屎阻滯,三焦氣機不通而形成惡性循環。出現渴欲冷飲,飲不解渴是因為大腸的燥熱消耗了腎陰,而導 致真因耗損,全身陰液大虧。飲冷水雖可降溫,並補充胃中津液,但腎陰不復則渴不能解。吳鞠通在《溫病條辨·中焦篇》第17條中說:“陽明溫病,下之不通, 其證有五……邪閉心包,神昏舌短,內竅不通,飲不解渴者,牛黃承氣湯主之。”在本條的分注中又說:“此條是己下而不通,舌短神昏,閉己甚矣,飲不解渴,消 亦甚矣,較前條僅僅譫語,則更急而又急,立刻有閉脫之虞,陽明大實不通,有消亡腎液之虞,其勢不可少緩須臾,則以牛黃丸開手少陰之閉,以承氣急瀉陽明,救 足少陰之消,此兩少陰合治法也。”在這個證候中,痰熱蒙蔽心包實際上是閉阻心竅,病在手少陰心,腸腑熱結,消耗腎液,直接損傷足少陰腎,所以吳鞠通認為病 在“兩少陰”。

【治法】

豁痰開竅,攻下熱結。

【方藥】

牛黃承氣湯(《溫病條辨》)
即用前安宮牛黃丸二丸,化開,調生大黃末三錢(9g),先服一半,不知再服。

【方解】

安宮牛黃丸有豁痰開竅之功,就是吳鞠通所說的“以牛黃丸開手少陰之閉”。生大黃末攻下腑實燥結,瀉熱存陰,使津氣相承,就是吳鞠通所說的“以承氣急瀉陽明,救足少陰之消”。因為方劑是安宮牛黃丸與具有承氣作用的生大黃末共用,所以稱為牛黃承氣湯。

4 餘熱未盡,肺胃陰傷

【臨床表現】

身熱不甚或不發熱,乾咳,痰少而黏,口舌乾燥,渴欲飲水,舌紅少苔,脈細。

【證候分析】

這個證候見於風溫病的後期,可以說是後遺症。風溫病經過治療後熱邪漸退,但退而未淨者,仍然可以見發熱,因為邪已不盛,所以身熱不甚,僅見 低熱。如果熱邪已退淨,也可以不發熱。但因在高熱過程中,肺胃的津液被耗,到後期津液未復,就會出現一派津虧內燥之象。乾咳,是肺燥氣逆所致。津液因耗損 而黏聚,所以痰少而黏,難以咯出。肺胃津虧,所以口舌乾燥而渴欲飲水。舌紅少苔,脈細也都是津液不足的表現。總之,這個證候邪氣不 重,以肺胃陰傷未復為主。

【治法】

甘寒清養,滋潤肺胃。

【方藥】

沙參麥冬湯(《溫病條辨》)

沙參三錢(9g) 玉竹二錢(6g) 生甘草一錢(3g) 冬桑葉一錢五分(4.5g) 麥冬三錢(9g) 生扁豆一錢五分(4.5g) 花粉一錢五分(4.5g)
水五杯,煮取二杯,日再服。久熱、久咳者,加地骨皮三錢(9g)

【方解】

方中沙參、玉竹、麥冬、花粉四味藥都是甘寒清養之品,既能生津液以滋養肺胃,又能清餘熱。生甘草、生扁豆和胃益氣。冬桑葉輕涼,宣肺氣而透餘邪。本方藥物輕靈,養陰而不留邪,祛邪而不傷正,是風溫病恢復期,善後調理的常用方劑。

在風溫病這一章裡,不僅要求大家掌握每一類證候的臨床表現以及治法、方藥,更主要的是要掌握這個病種,由表入裡的發展變化規律,只有這 樣,才能對風溫病的全過程,形成全面而清晰的印象。下面將風溫病的傳變規律,以及每類證候的證治,以簡表的形式進行歸納,以便於大家更好地掌握。後面的各 章都將以這種形式進行歸納,就不再加以說明了。

風溫病傳變規律及證治簡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