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燥

溫病學 第 36 講 筆記

劉景源教授


第六章 秋燥

秋燥這個名詞是統稱,而不是具體病種。因為秋天氣溫並不一樣,早秋溫高而乾燥,自然界有燥熱邪氣,它可以導致溫熱病。深秋氣溫低而乾燥,自然界有涼 燥邪氣,它導致的是涼燥病。因為涼燥不是熱邪造成的,所以不屬於溫病的範疇,溫燥才屬於溫病。這一章主要是講屬於溫病範疇的溫燥。

一 病因病機

二 診斷要點

  1. 季節性明顯。
  2. 初期除了具有發熱,微惡風寒,乾咳等肺衛表證的表現外,必見口乾、鼻乾、唇乾、咽乾、舌乾等津液損傷的乾燥見症。
  3. 病變的中心在肺系。
  4. 要與風溫病,伏暑病相鑑別。

三 辨證論治

暑熱病總的治療原則上清滌暑熱。病變初起見肺胃熱熾的氣分高熱,治療用辛寒清氣法。由於高熱大汗耗氣傷津,而出現暑傷津氣證,以甘寒藥物為主。清滌暑熱,益氣生津。到後期,

1 燥熱邪氣侵襲肺衛

【臨床表現】

【證候分析】

【治法】

【方藥】

【方解】

2 氣分燥熱

2.1 燥熱化火,上犯清竅

【臨床表現】

【證候分析】

【治法】

【方藥】

【方解】

2.2 燥熱犯肺

【臨床表現】

【證候分析】

【治法】

【方藥】

【方解】

2.3 肺燥咳血,腸熱泄瀉

【臨床表現】

【證候分析】

【治法】

【方藥】

【方解】

2.4 腑實陰傷

【臨床表現】

【證候分析】

【治法】

【方藥】

【方解】

2.5 肺胃傷陰

【臨床表現】

【證候分析】

【治法】

【方藥】

【方解】

2.6 肺燥腸閉

【臨床表現】

【證候分析】

【治法】

【方藥】

【方解】

3 氣營兩燔

【臨床表現】

【證候分析】

【治法】

【方藥】

【方解】

4 燥熱耗損真陰

【臨床表現】

【證候分析】

【治法】

【方藥】

【方解】

附 涼燥

【臨床表現】

【證候分析】

【治法】

【方藥】

【方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