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概論
針灸學是專門研究各種常用針刺和艾灸防治疾病的理論和具體操作方法。針法又稱刺法,最早由使用小石片-刺治病發展而來。灸法又叫艾灸、古代叫灸炳。
針法是利用不同的針具,在人體一定的部位或穴位施以不同的手法,給予一定的刺激,從而激發經絡之氣,調整臟腑機能,使機體恢復健康,防治疾病的一種方法。
灸法適用艾絨等各種藥料以熏灼體表的一定的部位,以溫熱刺激,激發經絡之氣,調整臟腑機能,從而治療疾病的一種方法。灸法與針法一樣,不僅施灸材料不一,而且施術的方法也各異。
針和灸同屬中醫外治的範疇,《素問》:毒藥治其內,針石治其外。《靈樞》:針所不為,灸之所宜。針和灸都是在人體的一定部位-穴位上施術,給予一定的刺激,並經過經絡而起調整機體功能,防治疾病的作用。
針灸學是中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和中醫的基本理論和實踐是一脈相承的。針灸也必須辨證論治。所謂辨證就是將四診所收集到的有關疾病各種資 料,通過“八綱”加以分析、綜合、歸納,以判斷疾病的性質,屬寒還是屬熱,屬虛還是屬實;判定疾病的位置,在表還是在裡、在經還是在絡、在臟還是在腑。論 治又稱施治,根據辨證的結果,制定相應的治療大法,確定相應的處方和刺灸術,或針或灸,或補或瀉。概括起來,辨證論治包括了理、法、經、穴、術五項內容。
治療原理
- 調和陰陽
- 扶正祛邪
- 疏通經絡
施治原則
補虛與瀉實
補虛是扶助人體的正氣,增強臟腑器官的功能,補益人體的陰陽氣血以抗禦疾病。瀉實是驅除邪氣,以利於正氣的恢復。
臨床常用的補法:
- 補益腎氣法
- 補中益氣法
- 補益肺氣法
- 補益心脾法
- 補益氣血法
- 補益腎陰法
- 升陽益氣法
臨床常用的瀉法:
- 疏風解表法
- 瀉熱通便法
- 理氣豁痰法
- 活血化瘀法
清熱與溫寒
臨床常用的清法:
- 清解熱邪法
- 清熱解毒法
- 清熱開竅法
- 清瀉臟腑法
臨床常用的溫法:
- 溫通經絡法
- 溫中散寒法
- 回陽救逆法
調法
臨床常用的調法:
- 和解少陽法
- 調和膽胃法
- 調和肝脾法
- 調和腸胃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