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頭和本草學習
在我們學習中醫的朋友們中,有許多人是從學習『本草』(即中藥)和『湯頭』(即方劑)開始的。這種學習方法對不對呢?我說又對,又不對。
我們曾經提到:學習應該根據自己的文化水平,如果自己文化水平不太高,那麼先學習一些簡單的中藥知識,再求深造,未嘗不是一個 辦法,如果自己的水平較高的話,那就先應該弄清楚中醫關於解剖生理、病因、病理、辨證、治則等方面的知識,再求學習本草、湯頭,這樣對本草、湯頭才能運用 自如,不致死於句下。
但是,假是自己的文化水平低,開始時就從本草、湯頭入手,也還要知道一些關於中醫解剖、生理、病因、病理等方面的知識;因為本草上講的『性 味』,是根據中醫辨證綱領來劃分的,性味『苦寒』就是說它能適應『熱證』、『實證』;性味『甘溫』,就是說它能適應『虛證』、『寒證』,因此讀本草不能不 牽涉到一些辨證問題;本草書上寫著某藥入某經、某臟、氣分、血分,這就牽涉到中醫的解剖生理知識,對這方面毫無所知,就想理解它的實際意義,是不可能的 事;又比如說湯頭裡面說某方發表,但發表的方劑很多,什麼情況下該用麻黃湯,什麼情況下該用九味羌活湯,什麼情況下該用參蘇飲,不能不牽涉到中醫的辨證和 治則問題。總之,學習本草和湯頭,不能孤立起來,需要了解一些有關的東酉才能學得進去。單從本草本身的學習來看,有那些問題值得注意呢?我以為下面幾點值 得參考: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