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Archives: 中醫學習

湯頭和本草學習

在我們學習中醫的朋友們中,有許多人是從學習『本草』(即中藥)和『湯頭』(即方劑)開始的。這種學習方法對不對呢?我說又對,又不對。

我們曾經提到:學習應該根據自己的文化水平,如果自己文化水平不太高,那麼先學習一些簡單的中藥知識,再求深造,未嘗不是一個 辦法,如果自己的水平較高的話,那就先應該弄清楚中醫關於解剖生理、病因、病理、辨證、治則等方面的知識,再求學習本草、湯頭,這樣對本草、湯頭才能運用 自如,不致死於句下。

但是,假是自己的文化水平低,開始時就從本草、湯頭入手,也還要知道一些關於中醫解剖、生理、病因、病理等方面的知識;因為本草上講的『性 味』,是根據中醫辨證綱領來劃分的,性味『苦寒』就是說它能適應『熱證』、『實證』;性味『甘溫』,就是說它能適應『虛證』、『寒證』,因此讀本草不能不 牽涉到一些辨證問題;本草書上寫著某藥入某經、某臟、氣分、血分,這就牽涉到中醫的解剖生理知識,對這方面毫無所知,就想理解它的實際意義,是不可能的 事;又比如說湯頭裡面說某方發表,但發表的方劑很多,什麼情況下該用麻黃湯,什麼情況下該用九味羌活湯,什麼情況下該用參蘇飲,不能不牽涉到中醫的辨證和 治則問題。總之,學習本草和湯頭,不能孤立起來,需要了解一些有關的東酉才能學得進去。單從本草本身的學習來看,有那些問題值得注意呢?我以為下面幾點值 得參考:

阅读全文——共2772字

Read more

八綱、八法

這幾年來一般人都知道中醫臨床學術的基本特點是所謂辨證論治。辯證論治既反對了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對症治療,又反對只堅持某方某藥或秘方驗藥而不顧病情變化及病人具體情況的,以病試藥的治療,在中醫臨床的體系中,辨證論治確實是比較進步的。

辯證論治並不是那一家獨創的,它是經歷過長期的發展過程而逐漸行成的。我們可以這樣設想:古人開始是認識了許許多多症狀,如頭痛、咳嗽等 等,然後逐步根據當時的解剖生理,病因病理知識,把這許多支離破碎的症狀加以歸納分類,這就是太陽病、陽明病、太陰病、少陰病以及風病、寒病、熱病、濕病 等名稱的來源。這種按解剖生理及病因病理的疾病分類法,顯然是前進了一大步,但在臨床處理上,仍然感到許多問題,因為同一病因病所的疾病,是會不斷變化發 展的,在發展過程中,往往表現不同的傾向或特點,這些傾向或特點,關係著疾病的處理,所謂『撥亂反正』,所謂『無實實,無虛虛,補不足,損有餘』。這種針 對病理生理傾向特點的學術思想,在『內經』、『傷寒論』中已經孕育發展了起來。

阅读全文——共2156字

Read more

中醫術語-陸

辨證施治

(辨證論治)

運用中醫的診斷方法,對於病人複雜的症狀,進行分析綜合,判斷為某種性質的證(證候),這是“辨證”:進而根據中醫的治療原則,確定治療方法,這是“施治”。例如患者初起有頭痛、身熱、自汗、微畏寒、口渴、咳嗽、苔薄白、脈浮數等症狀,經過分析綜合,判斷 為“風溫”病初期的風熱表證,其治法為辛涼解表,用辛涼平劑“銀翹散”(參見“辛涼解表”條),這就是“辨證施治”的具體過程。

阅读全文——共25003字

Read more

談外感和雜病

中醫對於疾病的分類方法雖然很多,但大的分類只有兩種;一種是按病因的分類法,所謂風病、熱病、寒病、暑病、燥病、濕病等等;另一種按病理的分類法,所謂 太陽經病、陽明經病、少陽經病、少陰病、厥陰病以及氣分、血分等等。凡按前一種方法分類而又以整體性病變為主的疾病,被稱為外感病;凡按後一類方法分類而 又以某一經、某一臟腑病變為主的疾病,被稱為內傷雜病,兩者的分界是怎樣的呢?一般說來:外感病初起多有『表證』,內傷雜病多無表證:外傷病多傳變,由某 一經而迅速轉入他經,內傷雜病少傳變,或始終只在某一經、某一臟腑。

阅读全文——共2635字

Read more

中醫於病因病理見解

中醫對於病因的見解,簡單地說就是所謂『外感於六氣,內傷於七情』。『六氣』包括一切自然界的致病因素,『七情』包括一切社會性的致病因素。

上面曾經一再提到過:在古代農業生產的條件下,自然界氣候;季節的變化,對於當時的生產。生活有著決定性的影響。從過一現實情況出發,所以古人認為自然界氣候、季節的變化,對於疾病的發生和發展,有著重要的關係。

古人對於氣候季節的變化,當然是從兩方面求看的。從正面看,看到了它對於生產的促進,從反面看,也看到了它對於生產的災害。所以古人比如 說:『如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那麼氣候季節變化對於疾病發生,是怎樣引起的呢?歸納來說,不外乎兩點:其一是『當令』的遲、早,其二是太過、不及。

阅读全文——共3441字

Read more

中醫名詞-叁

“神”是神態,知覺,運動等生命活動現象的主宰,它有物質基礎,由先天 之精生成,並須後天飲食所化生的精氣的充養,才能維持和發揮它的功能。 它在人體居於首要地位。凡神氣充旺,則身強,臟腑器官機能旺盛而協調; 神氣渙散,則一切機能活動的正常現象都被破壞了。前人把大腦、中樞神經 的部分功能和心聯繫起來,故又有“心藏神”的說法。 《素問.宣明五氣篇》:「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腎藏志。」 所說的神、魂、魄、意、志等只是用以區別不同的中樞神經活動現象以及對 內臟某些病理上的影響,實際都是由心所主的(參見“五臟所藏”條) 神又是生命活動現象的總稱,是內臟功能的反映。如診斷時對眼睛、脈象等 生理機能正常反映,都叫做有“神”(參見“得神”條)。

阅读全文——共21049字

Read more
1 80 81 82 83 84 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