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thly Archives: 3月 2015

三时伏气外感篇

春温一证,由冬令收藏未固,昔人以冬寒内伏,藏于少阴,入春发于少阳,以春木内应肝胆也。寒邪深伏,已经化热,昔贤以黄芩汤为主方,苦寒直清里热。热伏于阴,苦味坚阴,乃正治也。知温邪忌散,不与暴感门同法。若因外邪先受,引动在里伏热,必先辛凉以解新邪,继进苦寒以清里热。况热乃无形之气,时医多用消滞,攻治有形,胃汁先涸,阴液劫尽者多矣。

风温者,春月受风,其气已温。《经》谓“春气病在头”,治在上焦,肺位最高,邪必先伤。此手太阴气分先病,失治则入手厥阴心包络,血分亦伤。盖足经顺传,如太阳传阳明,人皆知之;肺病失治,逆传心包络,人多不知者。俗医见身热咳喘,不知肺病在上之旨,妄投荆、防、柴、葛,加入枳、朴、杏、苏、菔子、楂、麦、橘皮之属,辄云解肌消食。有见痰喘,便用大黄礞石滚痰丸,大便数行,上热愈结。幼稚谷少胃薄,表里苦辛化燥,胃汁已伤,复用大黄大苦沉降丸药,致脾胃阳和伤极,陡变惊痫,莫救者多矣。

阅读全文——共4634字

Read more

消炎溃脓药─败酱草

败酱草为忍冬科败酱属植物,生长于海拔50米至2,600米的地区,山坡草地、路旁都有其踪迹。性凉,味辛、苦,功能主治为清热解毒、祛瘀排脓。用于盲肠炎、痢疾、肝炎、结膜炎、产后瘀血腹痛、痈肿疔疮等等。

《本草纲目》中提到:“败酱乃手足阳明厥阴药也,善排破血脓,故仲景治病及古方妇人科皆用之。”,清张德裕所撰的药学著作《本草正义》中提到:“此草有陈腐气,故以败酱得名。能清热散结,利水消肿,破瘀排脓。”

医圣张仲景在其《金匮要略》中,将败酱草应用于治疗盲肠炎:“肠痈之为病,其身甲错,腹皮急,按之濡,如肿状,腹无积聚,身无热,脉数,此为腹内有痈脓,薏苡附子败酱散主之”,方剂由薏苡仁、附子及败酱草组成,具有排脓消肿、振奋阳气之功,体虚邪恋但身无热者可用之。

阅读全文——共323字

Read more

酒齇鼻调理

酒渣鼻常见嗜酒之人,但亦有不喝酒但却有此症者。在中医临床上多见脾胃积热与肺经郁热两型病人,但亦有少数为气滞血瘀型。

早在两千年前中国医书中便提出:“脾热病者,鼻先赤。”若嗜食辛辣之品,会造成脾胃积热,久而久之,病于里,却现于表。另外,临床上亦有长期便秘者,除了受痤疮的困扰,严重者亦会造成酒渣鼻。

针对这类型病人,除了从肺胃调治,也必须考虑心火问题。《内经》中曾言:“诸疮痛痒皆属心。”长期晚睡或有睡眠障碍的病人,亦会造成心火上炎,而出现颜面的问题。这时除了泻肺胃之热,也必须考虑宁心安神。

阅读全文——共1444字

Read more
1 2 3 4 5 6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