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thly Archives: 4月 2015
中藥學緒言
中藥學前言
張廷模教授主講
成都中醫藥大學教授。
《中藥學》為中醫四大基礎之一,由成都中醫藥大學張廷模教授主講,以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藥學》為教材。分總論和各論兩個部分。總論介 紹了重要的基本知識,在各論中重點講解瞭解表藥、清熱藥、瀉下藥、祛風濕藥、化濕藥、利水滲濕藥、溫裡藥、行氣藥、消食藥、驅蟲藥、止血藥、活血化瘀藥、 化痰藥、止咳平喘藥、安神藥、息風止痙藥、開竅藥、補虛藥、收澀藥、湧吐藥和供毒殺蟲藥等藥物的性味歸經、功效、應用。
Read more黃褐斑
黃褐斑(Chloasma Melasma)也稱為肝斑,是面部黑變病的一種,是發生在顏面的色素沉著斑。由於表皮中色素過度沉著,真皮中噬黑素細胞有較多的色素,真皮血管和毛囊周 圍有少許淋巴細胞浸潤,皮損為淡褐色或黃褐色斑,邊界較清,形狀不規則,常對稱分佈於眼眶附近,額部、眉弓、鼻部、兩頰、唇及口周等處,無自覺症狀及全身 不適。
黃褐斑的病因不清,常認為與內分泌功能改變有關,見於婦女妊娠期或口服避孕藥者及其他因素,婦女妊娠期的黃褐斑(Chloasma gravidarum,妊娠性黃褐斑),開始於妊娠,~ 個月 分娩以後色素斑漸漸消失 面部色素沉著可能是由於雌激素與黃體酮聯合作用 刺激黑色素細胞 而孕激素促使黑素體的轉運和擴散 增加了黑色素的生成促使色素沉著
Read more痤瘡(俗稱青春痘)
痤瘡俗稱「青春痘、面皰」的痤瘡,從嬰兒到老人都可能出現,只是青春期因皮脂腺分泌旺盛,出現比例較高。大陸稱痤瘡為粉刺,台灣所謂的粉刺,則專指只是毛囊阻塞,仍未發炎或化膿之痤瘡。
痤瘡,如果發炎,日後都可能會留下疤痕。輕微的痤瘡,有時會轉變成小的膿包或紅腫,嚴重的可能會在前胸、後背,乃至臀部、手臂、肩膀都長滿膿包。嚴重的病灶,可融合好幾個毛囊,形成超過一公分的大型囊腫。這樣的病灶,即使後來消退,也會留下明顯的疤痕。
痤瘡主要成因是毛囊角化阻塞、皮脂腺分泌及細菌〈痤瘡桿菌,或稱初油酸桿菌〉滋生,引起發炎。在年輕時荷爾蒙的因素具絕對性角色,因男性荷爾蒙會引起皮脂腺分泌旺盛。四十至五十歲後,逐漸轉成以粉刺為主,此時毛囊角化,代謝減慢則為主因。
Read more扁平疣
扁平疣(verruca planae/ flat wart),屬於一種病毒疣,是因為表皮感染人類乳突狀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 HPV)後,不正常增生所導致的皮膚疾病。搔抓病灶會使其擴散,所以有時可看到病灶沿著搔抓路徑,呈現線狀排列。
扁平疣,中醫稱扁瘊,表現為或分散分佈、質地柔軟、頂部光滑、粟粒至綠豆大、淡褐或的高出皮膚表面的扁平狀丘疹。好發於青少年,故又稱青年 扁平疣。扁平疣有一定傳染性,有時由於搔抓將病毒接種在鄰近皮膚,呈沿抓痕分佈的線狀排列。一般不痛不癢,有時微癢。病程較慢,有的可自然消退。患者要避 免搔抓、磨擦將病毒接種在皮膚上,產生新的損害而加重病情。
Read more酒渣鼻
酒渣鼻,俗稱紅鼻子,醫學上稱為玫瑰痤瘡,因鼻色紫紅如酒渣而得名。多見於中年以後的男女,或嗜酒之人。現代醫學認為,本病是在皮脂溢出的基礎上,由於某些內因和外因的影響,致使皮膚血管運動神經功能失調,引起毛細血管擴張所致。
酒渣鼻常見於:
Read more脫髮
脫髮的病因多而複雜,但最常見的是脂溢性脫髮,多見於青壯年男子。原因是皮脂分泌過多,髮乳頭堵塞,局部發生炎症而引起,可能與維生素缺乏,脂肪代 謝障礙、精神刺激等因素有關。脂溢性脫髮多發生於前頭及顱頂部,表現為毛髮均勻性稀疏,有的變為禿頂,常有脫屑和不同程度的瘙癢。
斑禿為一種驟然發生的斑狀禿髮,俗稱“鬼剃頭”。全部頭髮均脫落者稱為全禿。病因不明,可能與精神神經因素如過度緊張、受驚恐、內分泌功能失調等有關,也有人認為與自身免疫有關。
導致男性與女性脫髮之原因不大不同,男性脫髮大多基於遺傳,而女性脫髮原因多為遺傳性脫髮,由於毛囊的生長期因遺傳而較短,因此提早出現脫髮現象。
Read more白癲風
白癲風是一種常見的色素障礙性皮膚病,男女老少均可發病,慢性過程,相當頑固。可發生在身體任何部位。境界清楚,大小不等,形態不一的色素脫失斑。無自覺症狀。病變部位毛髮也可變白,白斑周圍皮膚可正常或有黑色素增多現象。
Read more尋常疣
尋常疣是一種較常見的發生於皮膚淺表的明顯高出皮膚表面的良性贅生物,俗稱瘊子。在古醫籍中尚有疣目、千日瘡、枯筋箭等名稱。西醫稱之為尋常疣。
多見於青少年。皮疹好發於手背、足背、手指、足趾、甲緣等部位。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