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暑
溫病學 第 35 講 筆記
劉景源教授
第五章 伏暑
一 病因病機
二 診斷要點
伏暑的診斷要點有五個方面:
- 多發生於秋、冬季節。
- 起病急驟,一發病即見於暑濕或暑熱內伏的主要證候。 …
- 初起發於氣分而兼有表證者,類似感冒,但是又有暑濕在裡的表現,所以有別於感冒。
- 病變過程中可以出現但熱不寒,神熱夜甚,天明得汗稍減,而胸腹灼熱不除,大便不爽,色如黃醬,肛門灼熱的濕熱夾滯鬱阻胃腸證,這也是伏暑的特徵之一。
- 濕熱流連氣分的階段,可以鬱發白[疒咅],暑熱邪氣深入營分、血分,也可以出現發斑或其他部位的出血。
三 辨證論治
1 伏暑初發
1.1 衛氣同病
【臨床表現】
【證候分析】
【治法】
【方藥】
【方解】
1.2 衛營同病
【臨床表現】
【證候分析】
【治法】
【方藥】
【方解】
2 氣分暑濕
2.1 暑濕鬱阻少陽
【臨床表現】
【證候分析】
【治法】
【方藥】
【方解】
2.2 暑濕夾滯,鬱阻胃腸
【臨床表現】
【證候分析】
【治法】
【方藥】
【方解】
3 暑入營血
3.1 心營熱盛,下移小腸
【臨床表現】
【證候分析】
【治法】
【方藥】
【方解】
3.2 湯熱蒙蔽心包,瘀血阻滯心絡
【臨床表現】
【證候分析】
【治法】
【方藥】
【方解】
附:濕熱病辨證與治療規則提要
一 三焦濕熱證的辨治規律
1.1 上焦濕熱證
1.2 中焦濕熱證
中焦濕熱證,可以由上焦濕熱不解傳變而來,也可以因素體脾胃失調,濕熱內蘊,又感外邪,內外相引而發。濕熱病一般在中焦羈留時間最長,其病變部位在脾胃。…
- 濕重於熱
- 濕熱幷重
- 熱重於濕
1.3 下焦濕熱證
下焦濕熱證,可以由中焦濕熱不解漸次下傳所致,也可以因濕熱邪氣直犯下焦而發生。因為濕熱邪氣1未化燥之前一般不損及肝腎,所以下焦濕熱證的病變部位主要在膀胱與大腸,表現為水液代謝障礙與飲食物傳化失常。..
- 濕重於熱
- 熱重於濕
二 濕熱病的組方遣藥規律
2.1 用藥應針對病位與病性
2.2 用藥應兼顧三焦
2.3 應配伍健脾醒胃藥
2.4 應配伍理氣行滯藥
治療法則 | 常用藥物 | |
---|---|---|
祛濕清熱 | 辛溫宣透,芳香化濕 | 藿香、白芷、蘇葉、淡豆豉、青蒿 |
辛溫開鬱,苦溫燥濕 | 半夏、蒼朮、白蔻仁、草果、厚朴、大腹皮、陳皮、白朮 | |
苦寒清熱燥濕 | 黃連、黃芩、梔子 | |
淡滲利濕 | 茯苓、豬苓、澤瀉、生薏苡仁、滑石、車前子、通草 | |
苦寒清利 | 梔子、木通、竹葉、燈心 | |
健脾醒胃 | 健脾益氣 | 茯苓、生薏苡仁、白朮 |
醒脾消導 | 砂仁、白蔻仁、山楂、神曲、麥芽、雞內金、炒薏苡仁 | |
理氣行滯 | 理氣行滯 | 枳實、厚朴、檳榔、大腹皮、陳皮、藿香梗、蘇梗 |
開通肺氣 | 杏仁、蘇葉 |
三 濕熱病的治療禁忌與飲食起居宜忌
3.1 治療禁忌
- 忌大汗
- 忌大下
- 忌滋補
- 忌溫補
3.2 飲食起居宜忌
- 飲食宜忌
- 起居宜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