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肝炎泄瀉的治療經驗
一、摘要
慢性肝炎的盛行區,其中80%歸因於B型肝炎病毒,其餘則大多與C型肝炎病毒有關[1]。慢性肝炎多為急性肝炎治療不當或久治、失治而成,約有百分之十左右會變成肝硬化,由此可見,慢性肝炎是一種不容輕忽的疾病。對患有本病且伴有泄瀉者,宜從扶正袪邪、健脾利濕著手,不但泄瀉可癒,肝病因土旺木榮亦可痊癒。故切勿執著於清熱解毒而忽略脾胃虛的事實,以免有害於患者。
關鍵詞:慢性肝炎 B型肝炎病毒 C型肝炎病毒 扶正袪邪 健脾利濕
二、前言
慢性肝炎為現代醫學的病名,傳統中醫並無此病名。
所謂”慢性肝炎”是指肝臟疾病緩慢持續進行之意,在臨床上慢性肝炎可有若干不同症狀與體徵,可分為若干不同証型,但它們都有一個脾虛的共同點。其症狀如四肢無力、容易疲勞、腹脹、納呆、大便不實,或肝區痛、肝腫大等,且血液檢查肝功能持續異常。
慢性肝炎是臨床中常見難治病之一,其中慢性肝炎伴有泄瀉患者,筆者近年來於臨床中時有所見,現將治療經驗作一報告,謹供同道參考,敬請不吝指正。
三、病因
慢性肝炎的形成與急性期的受邪輕重有關,而且與患者的醫治、攝食養生是否得當及體質脾虛因素有關。一旦受邪,由於脾虛而正氣不足、抗病力不夠、用藥不當,以致脾胃正氣愈虛,病邪久羈,肝脾氣血阻滯而形成慢性肝炎。
經云:”濕勝則濡泄”,本病與濕熱病邪有關,常因急性期治療時過用清熱解毒之藥,以致剋伐正氣,傷及脾胃而濕氣更勝,或是忽略患者本有脾胃虛弱因素的存在,不當使用苦寒之藥,則損及中陽,脾胃正氣因而愈虛,致便溏多行甚或滑泄。
四、治療方法
慢性肝炎的中醫藥治療方法,應該包含一般治療與藥物治療兩方面。
(一)一般治療:
可分飲食調理、精神調養及作息安排三部份
1.飲食調理:
良好的飲食方法可增強體質,有利於對抗疾病。日常飲食以清淡、易消化、富營養為主。宜進食富含蛋白質、維生素、礦物質的食物,脂肪不必限制過多,以不影響食慾為度,但脂肪肝已形成者應限制。
恢復期應避免體重過增,防止脂肪肝形成。應戒煙、酒,不宜吃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如蔥、薑、蒜及煎炸、焗烤之品,並切忌暴飲暴食[2]。
2.精神調養:
肝主情志,不良情緒可致肝病,故切忌暴怒、抑鬱、焦慮、恐懼、悲觀。而根據《素問》所說,精神過於刺激,情緒突變,可使疾病加重。
或各種神志活動太過,久之亦可致病,故應保持心情開朗,避免壓力緊張、暴怒、抑鬱、悲觀,要樂觀養病以免耗傷精神而加重病情。
因此,在進行藥物治療時,還須給予患者心理疏導,要保持情緒穩定,消除其不安情緒,激發與提高患者戰勝疾病的信心,積極配合治療,持之以恆。
3.作息安排:
睡眠要充足,切勿熬夜以便保有充沛的體力與飽滿的精神。要保持環境清靜、整潔,光線、溫度適宜,使人心情愉快,得以安心養病。
臨床症狀及肝功能雖有好轉,但仍須避免勞逸不均,若體能不足而勞動、運動過度則必耗傷氣血,病邪難去。
能適度勞動、運動則有益氣血運行,宣暢心胸,改善病情。如過度安逸,缺乏勞動和體育鍛煉,則氣血運行不暢,脾胃呆滯,運化失常,可加速脂肪屯積,並使體重增加引起肥胖,形成脂肪肝,降低機體抵抗力,不利於恢復健康,故應妥善安排作息。
(二)藥物治療:
慢性肝炎泄瀉當用健脾利濕之藥[3]
1.因脾虛濕勝者,宜用蔘苓白朮散酌加羌活、防風之類驅風藥治療,取其風能勝濕之力而收效;或用香砂六君子湯合胃苓湯等加減。
2.肝強脾弱者,宜用痛瀉要方化裁,以肝為主則重用白芍,以脾為主則重用白朮。
3.因中陽不振,脾氣不足,大便不實者,則可用振奮脾陽的附子理中湯加減;或用附子理中湯合五苓散、四君子湯合濟生腎氣丸化裁[2]。
五、病案舉例
林xx,男,45歲,94年8月29日初診。
患者謂之前已有C肝及慢性肝炎多年,初期西醫治療約半年,之後轉往他處看中醫,偶爾也服用親友介紹的民間草藥治療。
不定期健檢,肝功能化驗持續不正常,5月中旬GOT 70,GPT 84,Hb11.3,RBC410萬/㎜3。
並謂近來稍有勞動即感倦怠,頭暈,食常不化,食冷易泄,大便溏多行,即使日排1次亦大便不實,腸中時有鳴聲,皮膚搔癢,夜尿2次,陽痿,症狀時好時壞。
診見:
面黃無澤,削瘦,膚乾燥,髮落頂禿,語聲仍有力,肝區不痛,脅無脹滿,腹肌無力,腰膝痠痛,怕冷;舌質淡紅、白厚苔,根部尤厚;脈左右沉小無力。証屬:濕遏脾陽,中陽不振。治擬:健脾益氣,助陽化濕,先改善腸胃。
方藥用:
香砂六君子湯合胃苓湯,處以科學中藥:香砂六君子湯4g、五苓散6g、加味平胃散4g、薏苡仁3g、板藍根1g、炮薑1g、葛根2g,為1日份,分3次飯後服,7日量。
9月5日二診,表示大便軟,不溏,日排1次,口潤,舌白苔較薄,腸鳴聲減少,其餘症狀亦略改善。囑其謹慎飲食、均衡營養,續服本方1個月
10月6日三診,表示大便成形居多,偶因應酬或水果食多則隔日會微溏便或滑泄,但1-2天即可恢復成形,原方再服15天。
10月22日四診,表示每日排便1次,大便成形,如非多食寒冷之物則無腸鳴便溏現象,考慮陽虛且為進一步改善脾胃運化水濕的功能,為此改方為:附子理中湯合胃苓湯化裁,以溫腎助脾陽。處以科學中藥:附子理中湯7g、胃苓湯7g、薏苡仁4g,3餐飯後服,15天份。
11月5日五診,表示1週前做肝功能化驗GOT 50,GPT 63,比較5月的報告則肝功能指數已進步很多,且無皮膚癢,無腸鳴便溏,但便偶稍軟。察其舌脈,兩脈沉小有力,舌潤淡紅、苔轉薄白,精神良好。
於是更改處方,改變治法,以蔘苓白朮散合濟生腎氣丸化裁,以增益脾腎之陽及促進生化之源,另以逍遙散加味以改善肝功能。
處以科學中藥:蔘苓白朮散6g、濟生腎氣丸4g、黃耆2g、雞血藤1g、薏苡仁2g,為1日份,分3次,飯前服;逍遙散9g、板藍根1.5g、貫仲1.5g,為1日份,分3次,飯後服,15日量。
11月21日六診,表示夜尿、腰膝酸痛己無、手足不畏冷、不倦怠。由於症狀穩定,原方再服15天,之後陸續回診,仍宗健脾溫腎加解毒法加減治療。
95年4月中旬,總計療程8個月餘,患者自覺身體一切良好,無任何不適症狀,欲停止服藥,改治性功能障礙。但考慮慢性肝炎之治癒,究竟是自動轉好,抑是藥物的功效,目前尚無法確定。
因此,勸其原方繼續服用2個月,並追蹤肝功能,如確實達到治癒,之後再專治性功能障礙。
5月25日肝功能報告出來,GOT 35,GPT 45,G-GT 16,Hb 13.6,RBC 450,顯示肝臟功能大有改善,但仍須繼續努力。
11月20日來電告知,確認肝功能已完全正常,抗HCV+,本例為輕度慢性肝炎,由於先前用藥不當而徒增泄瀉,為少數幸運能治癒者,實賴於患者之堅持治療意志與配合,頗令人欣慰。
六、結語
1.脾為生化之源,正氣不足則免疫力不足。急性病毒性肝炎或藥物所引起的急性中毒性肝炎,於治療時應避免過用清熱解毒之劑,須隨時注意固護胃氣,以免剋伐脾胃,損耗正氣而增生病症,演變慢性肝炎。
2.金匱要略云: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故在臨床時,慢性肝炎患者如有脾胃虛弱因素而療效不佳者,應考慮脾虛因素,加用補脾藥物以旺土榮木。
3.肝病一旦慢性化後,黃疸、茶色尿等症狀會逐漸消失,血清轉氨?也許趨於正常,但不表示病已根治,切勿?視追蹤,這點應該特別注意。要判斷肝炎是否有治癒,必須持續抽血檢查,而不能只靠一、兩次抽血的結果來判斷。
4.慢性肝炎症狀大多輕微而無特異性,在治療上也比較困難而費時,應勸告患者切勿毫不在乎,因為它極有可能演變為可怕的肝硬化或肝癌。故必須積極配合正規治療,堅持服藥,切勿聽信偏方亂用藥物,以免遺誤病情、惡化體質。
5.規律的正常生活、充份的睡眠與休息、均衡的營養、正確的飲食、保持愉快心情,當可提高自身抵抗力。而有恆的運動,每天半至一小時,對增強免疫力也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