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燥咳嗽

時序如果進入秋高氣爽的季節,便會有天乾物燥的感覺,因為「燥」是秋天的主氣。

  凡久晴不雨,氣候乾燥,容易產生燥邪,早在《內經》中就把燥邪列為六淫之一,並列出其病症特點為『燥甚則乾』。

  因為燥邪容易侵犯呼吸系統,引起咳嗽、痰少、鼻燥、口乾等現象,所以又稱為『秋燥咳嗽』。依其症狀的不同,又可分為溫燥及涼燥的差別。

  秋燥咳嗽如果治不得法,每每能延至春初,甚至頻年為患,而因為「治燥不同治火」,其治療原則應以滋潤為主。

  方書所載「上燥治氣,中燥增液,下燥治血」是其大法。

  燥是秋天的主氣,指的是空氣中濕度較小的涵意。

  人體感受外界燥邪而發病,稱為外燥,因為多見於氣候乾燥的秋季,故亦稱為「秋燥」。

  其主要特點是,初起有咽乾、鼻燥、咳嗽少痰等上呼吸道症狀,及皮膚乾燥等,故稱為「秋燥咳嗽」。

  其病因:可能是天氣乾燥,人體從呼吸道蒸發的水分增加,呼吸道黏膜乾燥,彈性減少,容易產生微小的裂口;纖毛活動減少,排出異物的功能減退;黏膜再生能力降低;血流減少,吸入空氣的能力降低等因素所導致。

  燥氣又有溫燥與涼燥兩種不同的屬性,這主要是由於秋天氣候有偏寒或偏熱的不同變化所產生。

  俞根初說:「秋深初涼,西風肅殺,感之者多病風燥,此屬燥涼,較嚴冬風寒為輕;若久晴無雨,秋陽以曝,感之者多病溫燥,此屬燥熱。」

  由此可知,燥而偏寒的是為涼燥,燥而偏熱的是為溫燥。

  如以節氣來分,秋分之前,溫燥較常見,秋分之後則多見涼燥,而在台灣,在入冬之後,仍時可見涼燥病情的發生。

  以現代醫學的觀點,溫燥的成因可能是,空氣乾燥時,革蘭氏陽性細菌和流感病毒容易繁殖。

  因此,當空氣乾燥,氣溫較高時,人體容易感染革蘭氏陽性細菌,機體出現非特異性免疫反應,血液中的嗜中性細胞增多,而出現發熱、微惡風寒、頭痛、乾咳、咽喉腫痛的症狀。

  而少汗、痰黏量少或帶血,皮膚及鼻咽乾燥,口渴是身體輕度脫水所致。心煩和舌邊尖紅是交感腎上腺系統功能活躍的表現。

  涼燥的成因可能是空氣乾燥,氣溫較低時,人體容易感染流感病毒,機體出現特異性免疫反應,血液中的淋巴細胞增多,而出現發熱、惡寒、頭痛、咳嗽的症狀。

  而無汗、口乾咽燥、皮膚乾燥、少痰或無痰則是身體輕度脫水所致。

  如果在呼吸系統的燥邪不解,以中醫觀點,就會向裏傳變,而成內燥證,可見大便秘結,口渴,皮膚乾燥,肌肉消瘦,舌燥無津,脈細澀等症狀。

【治療原則】

  燥邪最易傷津,所以治療以滋潤為主。

  內經‧至真要大論有「燥者潤之」的明訓。前人說過:「治火可用苦寒,治燥必用甘寒;火鬱可以發,燥勝必用潤;火可以直折,燥必用濡養。」

  一般而言,溫燥初起,宜辛涼甘潤,常用薄荷、蔥白、桑葉、連翹、牛蒡、青蒿、菊花、銀花、鮮茅根、蘆根、瓜蔞皮、梨皮、青蔗皮、梨汁、蔗汁、柿霜、西瓜皮、綠豆皮、生荸薺汁、生藕汁等,方劑可用桑菊飲、桑杏湯之類。

  涼燥初起,宜辛開溫潤,常用杏仁、牛蒡、蔥白、豆豉、前胡、桔梗、蔻仁、橘紅之屬,方劑則可用杏蘇散之類,但若燥熱化火,傷及肺陰,則需用清燥救肺湯之類,以清肺養陰。

【燥咳經絡養生】

 一、燥咳食療:

  因為燥咳難癒,所以在燥邪初犯時,應多食柔潤透達之品,以滋養津液,所以應多食梨、枇杷、羅漢果、柑橘、柚子、葡萄、甘蔗汁等,潤肺養陰止咳。

  而平常身體虛弱抗病力較差的人,在秋季易感燥邪而發病,所以應多飲水,多食各種多汁水果、青菜、牛奶、豆漿及各種羹湯,對秋燥病有較好的預防作用。

  以下列幾種食療方法參考:

  (一)杏仁燉雪梨

  杏仁十克、雪梨(去皮、核)一個、冰糖二十克,燉服。

  (二)白木耳燉冰糖

  白木耳適量,冰糖二十克,燉服。

  (三)梅蘇飲

  烏梅五十克、紫蘇十五克、冰糖二十五克,用水五百毫升,先煮烏梅約二十分鐘,再下紫蘇、冰糖煎湯即可,頻服。

  (四)銀耳羹

  銀耳五克、雞蛋一個、冰糖六十克、豬油適量,煮羹食用。

  (五)川貝冰糖燉飯湯

  川貝九克、冰糖十五克、米湯一百至二百毫升,將川貝洗淨,與冰糖同放入米湯內,燉二十分鐘左右,即可食用。

  (六)三汁蜜

  鮮藕二百五十克、生梨二個、生蘿蔔二百五十克,切碎絞汁, 加蜂蜜二百五十克,隔水蒸熟。每服二匙,日服二次,開水化服。

 二、燥咳自我穴位按摩:可多按摩肺經的尺澤穴,大腸經的合谷穴及腎經的照海穴。

 三、燥咳導引方式:可多做肺易筋經,大腸易筋經,心包易筋經,來改善呼吸不暢及咳嗽的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