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學-清熱解毒
方劑學 32講
成都中醫藥大學 鄧中甲教授
上次講到清熱劑,從清氣分熱,到清營涼血,那就是說這是按照衛氣營血辨證的體系來展開的。
第三節 清熱解毒
適用病證
各類熱毒證候。
當然這裡所說各類熱毒證候,也是選用一些各種內證,外證,這類代表性的針對性的方劑,這一節裡面,我們主要討論一個基礎方,黃連解毒湯。
黃連解毒湯
有三張是常用方。包括涼膈散,普濟消毒飲,仙方活命飲。因為對於熱毒證候,在講清法的時候,曾經談到過,熱毒的一個含義。雖然沒有整個規範過,但是熱毒從多數情況,歷來醫家對熱毒的表述來看,涉及到兩個方面。
- 熱邪發展到一定階段,它可以輕則熱擾心神,重的話竅閉神昏。這一類認為有熱壅熱聚成毒造成。
- 熱邪搏結氣血,搏結氣血使局部紅腫熱痛,進一步可以腐敗血肉,產生膿血一類的現象,稱為熱毒。
這大體上講,因為中醫學它內容產生,在長時間的,一兩千年的小生產方式下的,正在一種整理規範過程,我們只能從其作為主流的,多數的,一種內容的反應上來歸納。
黃連解毒湯做為清熱解毒一張代表方,以及它是基礎方。這方過去當過二類方。由於它做為一種基礎方概念,體現了三焦熱毒,針對上、中、下三焦熱毒的一種清解方法。現在把它當一類方了。
黃連解毒湯,這個名稱的考證,是《外台秘要》上引的崔氏方。崔氏方這個書沒有了。它裡面出兩很多方劑。但是從三味藥相同,應該說見於《肘後備急方》。所以產生年代是較久了。
證候分析
三焦實熱火毒證
- 氣分熱毒:大熱煩渴,口乾咽燥,錯語不眠。
- 血分熱毒:吐血、衄血、發斑。
- 熱毒瘡瘍:癰瘍疔毒。
- 熱毒(濕熱)下利(痢):濕熱痢,疫毒痢,小便短赤,舌紅苔黃,脈數有力。
有些本科學院初起學習的時候,覺得這個方的主治很複雜,有的又說這個證候涉及面相當廣,像大熱、煩躁這一類,它類似於咽乾口燥,大熱煩躁,錯語不 眠。這個氣分熱盛的時候可能出現,也就是說具有氣分熱盛的一些特點。它又有出血,熱迫血妄行這種吐血、衄血,以及熱毒引起發斑,那又是涉及血分了。同時, 主治當中,還結合了熱毒的外科瘡瘍腫毒,涉及到熱毒在腸道造成了痢疾。所以它的一個適應範圍是很廣。這個就要理解它,在各種不同的這類證型當中,都可以包 有熱毒的成份,都可以達到熱盛,壅積成毒這種情況。而不是說主治這些都是包容在內,要理解這個精神了!就是熱毒可以發生在不管氣分、血分,外科瘡瘍腫毒, 熱毒下利,以及熱毒引起黃膽等等。從濕熱壅積也可以成毒,可以造成膽汁外溢發為黃膽。所以它的主治病證看起來複雜,實際上講了一個意思,在各種熱證當中, 只要熱壅可以成毒,可以產生在很廣泛的病變當中,是這個意思。也並不是說,就這類,這些病,也不是說這些病同時出現,只要符合這個熱毒,出現在某一類證裡 邊,都可以以這個基礎方來進行化裁,或者和其他方劑一起治療。主要是捕捉它的共同精神實質。
功用
瀉火解毒。
方解
藥味 | 作用 | 三焦 | 臟腑 | |
君 | 黃連 | 清熱燥濕,清熱解毒 | 中焦 | 清心熱 |
臣 | 黃芩 | 清熱解毒燥濕 | 上焦 | 清肝膽熱 |
黃柏 | 清熱解毒燥濕 | 下焦 | 清解腎臟虛火 | |
佐 | 梔子 | 清熱利水 | 三焦 | 利水從小便出 |
這個方是針對熱毒,所以清熱解毒。從方解來看,簡單地講很簡單,四味藥都有清熱解毒作用,各自特點不同。一般從三焦來分析,同時有的從臟腑來分析, 可以兩者結合。黃連擅長於清熱燥濕,清熱解毒,其作用從三焦來說,作用中焦為主。清降胃熱、胃火。從五臟來講,清心經熱毒。比如後面要講的導赤散,如果發 展到心經有熱,有熱毒特點了,那加上黃連,就是清心導赤散。
三黃在歷史上,過去黃芩、黃連開始用得多,並列用,仲景時代黃芩、黃連也並列用,但黃芩、黃連和大黃來相配,清熱毒,主要是清中上為主。同時又引熱下行。但三黃同配,後世各家的方書裡基本都有收載。
梔子清熱利水,它擅長於使熱邪從小便排出。從三焦來講,擅長清三焦的熱毒,上中下都可配它。但實際上這個三焦概念也包含三焦是水道,它能夠既清熱,有能夠利水。所以能引三焦之熱從小便出。
這個架構是個基礎方。在運用的時候,應當說根據具體部位的不同來使用。當然這是一般歷史上形成一種共識,當然也有一些醫家有不同看法。像張 景岳說,這三味藥分別上中下,它這個清熱解毒燥濕,比如說黃芩,說它作用於上,它下就不管了嗎?他認為也可以。所以這並不完全統一。現在講的這種方法是一 種共識。
運用
辨證要點
大熱煩躁,口燥咽乾,舌紅苔黃,脈數有力。
因為涉及很多方面,很難把它囊括進去。就是說有基本的熱像,而且熱程度較重,再加上熱毒的特徵。由於這個方的功用,我們放在清熱解毒裡面,它又不是說只有清熱解毒。可以做為清熱燥濕用,梔子也清熱利水,可以針對濕熱來使用。不僅針對熱毒來。
隨證加減
便秘加大黃,吐、衄、發斑加生地、玄參、丹皮;黃膽加茵陳、大黃;疔瘡腫毒加蒲公英、銀花、連翹。
如果內熱盛,引起大便乾燥秘結,配大黃,做為清熱力量揚湯止沸,釜底抽薪,相結合。歷來用法裡,針對不同部位,經常用這個方裡的藥調整,結 合大黃,這是一種方法了。如果是出血在血分,熱邪熱毒迫血妄行,當然要加涼血止血藥,涼血止血,防止留瘀。熱毒引起黃膽,配茵陳、大黃,增加清熱作用,同 時還能利膽退黃;外科常用的加味,銀花、連翹都稱為瘡家聖藥,都是較大劑量的運用。蒲公英也是清熱解毒力量很強的。也有涼血作用。
使用注意
本方為大苦大寒之劑,久服或過量易傷脾胃。
黃連解毒湯很苦寒,所以它做為脾胃虛弱,或者火毒不盛,一般不用。如果說過服、久服,過量容易傷脾胃。
剛才講黃連解毒湯是個基礎方,基礎方要針對具體熱毒出現的部位,熱毒的程度,而且具體證型來加減組方運用。
涼膈散 《和劑局方》 一類方
涼膈散是個常用方,是在《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上的。
主證分析
邪鬱中上二焦,生熱化火。煩燥口渴,面赤唇焦,胸膈煩熱,口舌生瘡,睡臥不寧,譫語狂妄,咽痛吐衄,胃常熱結,大便秘結或不爽。
有的說它胸膈鬱熱,胸膈鬱熱是偏上了,所以在中上二焦,是一種鬱熱,所以用這個方的標準,不必要明顯的身熱,可以有發熱,也可以不發熱,蓄 聚在局部之熱,從中醫的熱形式,從症狀反映出來,並不是單從體溫。那熱鬱之後,有可能化火,熱鬱在胸膈,它化火就向上可以到頭面,所以說邪鬱中上二焦,生 熱化火。而表現出來的證候,熱鬱胸膈,胸膈煩熱,這是常見。化火向上,可以引起面赤唇焦,口舌生瘡,這個上部不僅是熱,是火了,有一種化火上炎,同時由於 胸膈是心所居的部位,所以有一定的熱擾心神的表現。如果熱邪化火向上灼傷血絡,可以咽喉腫痛,可以吐血、衄血。大便秘結和不爽,是一種伴見症,兼見的症 狀。在用這個方的一個指針,有沒有大便秘結都能用。有大便秘結說明一個熱不僅鬱於胸膈,有影響到腸胃,胃腸燥熱。如果沒有大便秘結,涼膈散的使用是一種清 上泄下並行。有大便秘結是上下同治,所以從適應來講,有沒有大便秘結都能用。
歸納起來,這是熱證鬱在局部,可以蘊集成毒,同時化火上炎,部位主要是中上。它也是揚湯止沸,釜底抽薪結合。清上瀉下同治的。
功用
瀉火通便,清上瀉下。(清散中上焦的鬱熱)
方解
藥味 | 作用 | |
君 | 連翹 | 清熱解毒和透散結合 |
臣 | 黃芩 | 清上焦,引熱從小便出 |
梔子 | 清上焦,引熱從小便出 | |
大黃 | 釜底抽薪,清熱瀉下 | |
芒硝 | 釜底抽薪,清熱瀉下 | |
佐 | 薄荷 | 清散 |
竹葉 | 清散,清心 | |
使 | 甘草 | 保護胃氣,調和諸藥 |
白蜜 | 1.緩和藥性,保護脾胃 2.潤腸通便 |
連翹用量最大,宋代前後對連翹的認識,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張元素說連翹有三大作用:(1)清心熱,(2) 清上焦熱,包括頭面。(3)外科用,治癰瘍。癰瘍是外科的腫毒。後來叫它瘡家聖藥。這三方面在這裡都要符合。治癰瘍它解毒力量好,瘡家聖藥。它質地較輕, 善走上焦,所以認為它能清,能透散。所以清熱解毒和透散結合的。用量較大,解毒力量強。銀花連翹要清熱解毒為主,必須用量大。
臣藥分兩組。黃芩梔子聯合擅長清上焦。很多方裡基本結構,黃芩梔子相配的。都往往用在胸膈、胸脅以上,這是能夠清熱解毒,能夠引熱從小便排出,協助連翹清解。
大黃、芒硝是用來釜底抽薪,清熱瀉下,引中上二焦熱脅以從下排出,所以從大小便都結合排出熱毒。
薄荷和竹葉,有清散作用,增加連翹的清散透邪,對鬱熱易散了,竹葉還能保護心神,清心,保護心神,甘草它有保護胃氣,防止苦寒藥物傷胃。用蜜來煎服,少量白蜜煎,有緩和作用,也協助甘草保護脾胃,第二個,它潤腸通便,能夠引熱下行。
所以涼膈散這個方體現了一種中上二焦熱毒,從下竅排出的治法。它不僅僅是瀉下,它也利水,所以歷來把這個方作為“以瀉代清”治法的一個代表 性方劑了。以瀉代清,釜底抽薪。從宋以後,到後世很多醫家都認為揚湯止沸,不如釜底抽薪。一鍋水開得很旺的時候,你給它潑點冷水,相當於用點清熱、降火方 法,清熱瀉火方法,像三黃這一類,但是如果你把那鍋水底燒的火撤掉,那個退熱更快。
配伍特點
清上瀉下並行,以瀉代清,兩者結合。
運用
辨證要點
胸膈煩熱,面赤唇焦,煩躁口渴,舌紅苔黃,脈數。(上部熱像,熱邪傷津)
由於連翹有散結作用,現在這方治療頭面咽喉這一類的,熱毒引起的,或者出血,或者紅腫熱痛,包括咽痛,扁桃體炎,都有比較好的效果。
隨證加減
上焦熱毒壅盛,症見壯熱,口渴,煩躁,咽喉紅腫,大便不乾燥者,可去芒硝,加石膏、桔梗。
如果它反映出氣分之熱突出,可以加桔梗、石膏。桔梗是為了使它更好作用於上部。石膏清氣分之熱,如口渴明顯的,清氣分之熱比較適宜。
普濟消毒飲 II 類
性質是常用方。針對性,歷來主要用於大頭瘟。出處經過多次考證,很難確定。一般認為是《東垣試效方》,李東垣的方。但李東垣的方裡有人參,沒有薄 荷。所以李東垣之後這樣組成的方,藥味也有一般出入。這類治大頭瘟,上部熱毒,這類方也不少。《醫方集解》的時候把它定下來,等於說是不用人參,用薄荷。
李東垣是補土派,這和它的特點有關。他考慮到有一定脾胃不足的,用一點人參扶正。實踐當中,後來基本都不用了。現代一般普濟消毒飲,就沒有人參,而是有薄荷了。
主證分析
大頭瘟 | 特徵 | 頭面紅腫 焮痛 |
風熱疫毒 壅於上焦 發於頭面 |
伴見證 | 惡寒發熱 目不能開 咽喉不利 舌燥口渴 |
||
病機有內外兩種因素,內在有蘊熱體質因素,外來的傳染因素,現在認為病毒感染,有種風熱疫毒,傳染性很強,也很快,風熱疫毒感受,外邪偏於風熱,它 傳染性強,叫做疫毒(現代稱病毒感染)。流行性腮腺炎這類。中醫把它稱為大頭瘟。它由於外來病發於上,壅於上焦,發於頭面。那就是說在頭面風熱疫毒,搏結 氣血,腐敗血肉。初期可以紅腫熱痛,非常燙,所以說它紅腫焮痛。初起階段,由於有外邪因素,有一定的寒熱,這個熱毒形成紅腫熱痛,腫勢很厲害。所以目不能 開,咽喉不利。那疼痛非常劇烈的,小孩子發生這個,疼痛非常劇烈,碰不得,一碰要哭要鬧。這些年來,這類病開始少了,但是有些地方還在發生。一發生具有明 顯的流行性。
由於病牘感染,中醫治療的確有它的長處,療效是確實的。由於風熱疫毒引起,所以它典型的舌脈是有熱像,明顯的熱像。這種治療,它有兩類不同情況,
- 初起階段:以紅腫熱痛為主,局部發燙,有一定寒熱,腫脹還比較硬。這個階段既要疏散、解毒,疏散風熱疫毒,外來之邪要散了,同時清解熱毒,造成搏結氣血的根本原因,這個為主。
- 後期,逐漸化膿,以後可以破潰,還結合外科治療。
這類用中藥及時治療,大多數可以不使它留下一些後果。這個病的發生過程,完整的來看,七到十天就結束了。但是如果破潰以後,往往留個疤。現代這個比較少了,過去五六十年代,經常看到一些顏面這些地方,也一個疤,都是兒童時代得流行性腮腺炎的。
病機
外來溫熱疫毒侵犯,本身一般有蘊熱基礎。造成熱毒搏結氣血,成為大頭瘟。
功用
疏風散邪,清熱解毒,外散內清
方解
藥味 | 作用 | |
君 | 黃芩、黃連 | 清熱解毒 |
臣 | 牛蒡子、薄荷、連翹、僵蠶 | 向外疏散風邪,解毒 |
佐 | 板藍根、馬勃、玄參、桔梗 | 清利咽喉,增強解毒 |
陳皮 | 理氣化濕 | |
佐使 | 升麻、柴胡 | 升陽散火,引藥上行 |
甘草 | 保護脾胃,調和藥性 |
歷來對君臣佐使分析還有不同,比較公認,常規分析黃芩、黃連清熱解毒,由芩、連聯合,偏重於上部,治療形成大頭瘟的根本原因,熱毒。
臣藥裡面,牛蒡子、薄荷、連翹、僵蠶,向外有散風,疏散風邪的作用,同時還能夠解毒。增加君藥的解毒作用。同時使風熱疫毒之邪外散。
佐藥,板藍根、馬勃、玄參、桔梗,這一組有清利咽喉作用,有增強解毒作用,同時擅長於散結。針對紅腫熱痛,腫勢也比較堅硬的這種腫脹,甚至 於嚴重的,目不能開,口不能張,咽喉不利,針對這些,既增強解毒作用,又能散結消腫。這種紅腫熱痛,溫病病邪搏結氣血,也會影響到津液的壅滯,到後來化為 膿血的話,也是一種津血的一種腐敗結合造成的。所以用一點陳皮,可以化濕理氣。津液通暢了,有助於消腫。
佐藥升麻、柴胡,同時兼使藥意義,從佐藥意義上來講,它有升陽散火的作用,這種疫毒搏結氣血,是熱毒鬱在局部,所以升散,升陽散火,用升麻、柴胡這個特點。這方裡升麻、柴胡是小劑量。作為使藥,它可以引藥上行,上達頭面。因為它病變主要發生在上部。
甘草作為佐藥,能保護脾胃,因為整個方劑比較苦寒。從李東垣的原書普濟消毒飲來看,他用人參也有一種和甘草扶助正氣,防止苦寒過份傷胃。甘草作為使藥,調和藥性,緩和藥性。
這方裡的君臣佐使分析,歷來爭論的是兩個,一個問題,黃連黃芩做君藥,還是升麻、柴胡做君藥?很多人認為應該升麻、柴胡,勝陽散火,是治療 火毒的,也是一類大法。《內經》上就強調“火鬱發之”,加上升麻、柴胡升散,對於外來的疫毒之邪有透散作用,所以強調這個。還有一類的觀點,就是黃芩黃連 為君,因為是熱毒搏結氣血,用黃芩黃連解毒為主,這個比較適合。形成君藥分析上的一個疑點。
實際上,早期,開始局部有寒熱表證的時候,因為它感染當中來說,這病發展很快,一得了,兩三天可能腫脹非常厲害,發熱高了。初起階段,升柴 量可以適量加大,在方中增加透散力量。芩連適當減少,這是初起階段。為什麼?過苦寒也容易引邪入裡。但是真正熱勢高了,局部發燙很厲害,寒熱現象少了,那 是熱毒重了,這時候升柴用量適量減少,要恢復它很小劑量了。黃芩黃連那肯定是主要的了,所以根據它病變階段來靈活運用。後來《溫病條辨》可加減普濟消毒 飲。它側重在清熱解毒,這方面特長為主的。標準的,傳統的這個普濟消毒飲,我們應該靈活運用。
從近年來的使用,結合外用藥效果更好。七十年代用普濟消毒飲,我們覺得療效是不錯,因為普濟消毒飲可以用來外用,藥渣渣也可以敷,當年也是 根據內服、外用結合,因為在基層(縣和縣以下)流行起來,民眾這種預防意識較少,所以那些年代流行起來很快。八十年代,一次在成都省會城裡,那次流行也挺 厲害,我們成都中醫學院,短期內三四十個小孩都發生。一開始我的老大讀小學五六年級,他回來得了,得病不上學了,學校還是知道一些隔離,那就開始用普濟消 毒飲。當時附近一位老太太套告訴我,後來我經常用她的方法,她說你吃藥的同時,用一點外用藥。這個外用藥,我後來是用三四十個小孩都很好,所以我很堅信這 個方法。用蚯蚓,加很少一點白糖,加青黛,把它搗爛,外敷,輕輕敷上去,一般我們是晚上睡覺前,小孩子很痛,痛得叫,輕輕敷上,用毛巾把它托著裹上,避免 用久。青黛容易把被子弄髒。第二天早上起來,輕輕的洗,稍微重一點他就痛,洗掉。睡前又再敷。它這個很明顯,敷一次以後,那消腫很快,一般同時吃藥與外 敷,療效很快。第三天以後就不大哭了,不會叫了。紅腫明顯的消退。整個一個全部恢復療程一週左右。
因為老大剛好了,緊接著老二有來了,老二當時小學一年級,鬧得更兇,也用這個辦法,後來附近小還都用這個辦法結合,比過去單用這個藥,單用 普濟消毒飲,療效要快。普濟消毒飲就是我們中醫治療大頭瘟的一個常用方。而流行性腮腺炎屬於病毒感染,現代醫學來說,很針對性的一種用法也不多。它要經過 它一個注意衛生,經過本身一個病程過程,中醫中藥有它這個優勢。
配伍特點
清疏並用,升降同施
清疏並用是指的疏散透邪,清熱解毒相結合。升降同施是指的黃芩黃連清熱解毒,而且可以苦寒降火。整個方來說,疏散外邪,清熱苦降,降火相結 合的。同時,升、柴又有升陽散火的作用。芩、連的苦降,升、柴的升散,兩個相結合,體現了升降同施。針對局部的火熱、熱毒,中醫很多鬱熱來說,很多都是升 降兼顧的。
辨證要點
頭面紅腫焮痛(形容它很燙),惡寒發熱(初期),舌紅,苔白兼黃(裡熱),脈浮數。
隨證加減
- 腮腺炎併發睪丸炎:加川楝子、龍膽草 (行氣止痛,以及對下焦清熱利濕)
- 腫痛明顯:加青黛(清熱解毒)、丹皮(活血)、赤芍(活血),並用青黛外敷(增加活血)
- 兼便秘:加大黃
仙方活命飲
仙方活命飲是外科第一方,歷來把它認為是治療陽證瘡瘍腫毒的首選方。所謂首選方,實際上還是陽治開始第一方的話,它是指的初起,初起的內服方劑。而 陽證的癰瘍腫毒初起,往往有內在的蘊熱,外來的外邪引起感染,有兩方面的機制。所以初步發生的時候,除了局部紅腫熱痛,也可以有身熱凛寒,一陣子發生發冷 發熱的這個特點。但是主要的是熱邪搏結氣血,形成紅腫熱痛。
瘡癰 腫毒 初起 |
局部紅腫熱痛 | 熱毒,搏結氣血 ↑ 化熱聚而成毒 外邪 (邪正相爭) |
身熱凛寒 | ||
舌苔白或黃,脈數有力 |
當然初起是紅腫熱痛,後來可以化腐成膿,所以一般都是熱毒聚結在局部以後,《內經》說,“營氣不從,逆於肉理”,是形成癰瘍的一個原因。所以初期,既要發散,能夠透邪外達,同時清熱解毒,是陽證癰瘍腫毒主要治法。
紅腫熱痛形成以後,要採取活血消散止痛,如果膿已經形成了,盡可能快的破潰,潰堅透膿;當然膿出來了,那後期要生肌收口。仙方活命飲用在初 期為主。經過變化也可以用在中期成膿,也可以,因為它裡邊有透膿通絡,透膿潰堅的,像穿山甲,皂刺這一類。癰瘍腫毒初期的首選方。也是歷來一個名方。
作用
清熱解毒,消腫潰堅,活血止痛。
初起階段,要有一定的散邪。有的又把它的這疏散表邪,也歸結在裡面。方中白芷防風這類,它不僅僅在於對消腫有作用,也有散邪的作用。
方義分析
清熱解毒 消腫 活血止痛 |
君 | 銀花 | 清熱解毒 |
臣 | 白芷,防風 | 增加銀花透邪透散的作用,防風除濕 | |
歸尾,赤芍,乳香,沒藥 | 活血通絡消腫止痛 | ||
佐 | 貝母,天花粉 | 貝母化痰,天花粉散瘀 | |
穿山甲,皂刺 | 潰堅排膿 | ||
陳皮 | 舒展氣機,化濕 | ||
佐使 | 生甘草 | 清熱解毒,保護脾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