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學-養陰清肺湯

方劑學 68 講 治燥劑

成都中醫藥大學 鄧中甲教授

麥門冬湯

上次討論到治燥劑裡,治療內燥的方,麥門冬湯,麥門冬湯的臨床運用,後面我們要接著上次講的,辨證要點,隨證加減的基礎上,討論一下,這方裡面人參在臨床使用的時候,現在很多人喜歡把它換成西洋參,因為西洋參偏重於氣陰雙補,偏一點微寒,所以對這個證候更為適合。

使用注意

肺痿有虛寒、虛熱不同的證型,對虛寒肺痿,本質上陽氣不足,導致津液不化,不佈,張仲景用甘草乾薑湯這類治療,不能用麥門冬湯。所以遇到虛寒肺痿是不適宜的。

養陰清肺湯 三類方

分類按照方劑常用情況來區分的,養陰清肺湯過去是二類方,我們現在做個重點提示,以便臨床運用時也可選用。在我們教材285頁,養陰清肺湯。這方過去是治療白喉的一個主方,也是它的特長。白喉是烈性的甲級傳染病,現在在中國大陸基本已經控制了。

白喉的症狀,也就是養陰清肺湯的主治,喉間起白如腐,咽喉腫痛,鼻乾唇燥,咳或不咳,呼吸有聲,似喘非喘,脈細數或數而無力。

病因病機

白喉的形成,病因和它的內外因素有關。素體陰虛,也就是這類患者本身內燥,有陰虛陰液不足的基礎,又感受外來的 燥氣疫毒,燥氣疫毒就是外來的傳染因素。再內外合邪造成了疫毒阻滯在咽喉,喉間起白如腐。既有燥熱疫毒,又有陰虛的基礎,咽喉腫痛。從症狀反映出肺系的燥 熱。燥熱疫毒表現。

功用

養陰清肺,利咽解毒。

也就是說,養陰清肺治其本,它可以利咽散結化痰,同時解毒。能夠消除疫厲之氣。

方解

八味藥。體現了邪正兼顧。

生地 增液湯,滋陰清熱
玄參
麥冬
丹皮 清熱涼血散瘀
芍藥 益陰養血,緩急止痛
貝母 清化熱痰,散結
薄荷 散邪
甘草 緩急止痛,調和藥性

養陰清肺湯的組成為主體的,有一個相當於後世把它叫增液湯。我們前面講的基礎方,增液湯。生地、玄參、麥冬。在這個方裡,增液湯起到滋陰清熱的作 用,而其中的玄參還能散結解毒。方裡的丹皮、芍藥、貝母、薄荷,也是起到協助的輔助作用。丹皮能清熱涼血散瘀,有助於散結。芍藥益陰養血,增加增液湯滋養 陰液的作用。同時芍藥、甘草也能緩急止痛。貝母長於化痰,清化熱痰,貝母也能散結,有助於消腫,消除咽喉腫痛。薄荷能散邪。在這裡針對對燥熱疫毒之氣,增 加玄參的解毒作用。凡是外來的疫毒有這種薄荷的發散,有助於祛邪。甘草調和藥性,和芍藥相配,也能酸甘化陰,又能緩急止痛。這是它一個方劑配伍的一個大致 情況。

配伍特點

邪正兼顧

現在白喉這個病很少見了。但這個方,由於它功能清肺養陰,利咽解毒,所以在臨床上作為異病同治,針對病機,我們常用於像急性扁桃體炎,急性扁桃體炎 屬於這種熱毒較重的,又有陰血虧虛這個基礎,陰虛熱毒型。用養陰清肺湯為基礎可以治療,急性咽喉炎,在報導裡也可以用養陰清肺湯。急性咽喉炎屬於陰虛而有 熱毒的。鼻咽癌這類疾病,它是陰虛熱毒型還是比較多。特別是一些放療、化療以後,人體往往氣陰不足,特別是陰傷,放療、化療以後也感有邪毒的特點,所以用 這個養陰清熱解毒。養陰清熱解毒對放化療後的輔助治療和支持療法,有一定的意義。這是養陰清肺湯。我們作為三類方中有一部分方要作重點提示。

這是治燥劑。後面還有一個百合固金湯。

百合固金湯 一類方 《周慎齋遺書》

百合固金湯是一類方,

主證分析

肺腎陰虛,虛火上炎證。很有名的一張重點方劑。

肺和腎在生理方面有個金水相生的關係。有就是說腎臟的陰液要靠肺,肺為水之上源。肺的宣降佈散津液的功能正常,能夠源源不斷地供給給腎臟, 而腎臟內含元陰元陽,腎陰對五臟之陰來說,五臟之陰非此不能化,非此不能滋。非腎陰不能滋,腎陰又要作為肺陰的一個基礎,一個接濟的來源。這兩臟在陰虛方 面,在陰液的補充方面往往相互影響,因此如果肺陰不足,不能夠滋養腎陰,也會導致腎陰虧損,如果腎陰不足,不能上養接濟肺陰,也會導致肺陰不足。不管是哪 種情況,最終都會導致肺腎同病,肺腎陰虛的證候。這是它的生理基礎。我們把這個相互關係叫作金水相生。相互影響最終都會導致兩臟同病。

肺腎陰虛 虛火上炎:肺火宜降、咳、喘
灼傷陰絡:咽喉燥痛,午後潮熱,痰中帶血,舌紅少苔、脈細數。

對百合固金湯,這個主治,它的證候是肺腎陰虛,陰虛,陰不制陽導致虛熱,虛熱以上炎的形式出現就叫虛火。虛火上炎造成肺失宣降,則表傷了。肺失宣降 以後就會產生咳喘,肺氣上逆的咳喘。虛火上炎是要傷經絡、灼津液,灼傷肺中絡脈,就會導致咽喉的燥痛。虛火上炎,虛熱反映出比如潮熱,盜汗,一組基本的虛 熱表現,虛火的灼傷肺絡可以咳嗽,痰中帶血,至於舌紅少苔、脈細數,這是虛熱的一般舌脈表現。所以從百合固金湯的病機,是肺腎陰虛,虛火灼津傷絡,有就是 說傷津液,灼傷血絡。這是它的最基本的病機。

功用

滋養肺腎,止咳化痰。

根據金水相生的理論,滋養肺腎,同時止咳化痰。

方解

百合 入心肺經,清心潤肺
生地 清熱涼血養陰
熟地 滋補腎陰
麥冬 補肺胃之陰
玄參 滋陰,又能清熱瀉火散結
佐1 當歸 益陰養血
白芍 益陰養血
佐2 貝母 清肺潤肺,化痰散結
桔梗 宣肺止咳化痰
佐使 甘草 調和藥性,和桔梗相配,清利咽喉

君藥用百合、生地、熟地聯合作君。百合入心肺經。這三味藥組合,體現了肺腎同治,滋養肺腎的基本結構。

臣藥是麥冬、玄參,麥冬擅長於補養肺胃之陰,玄參能滋陰,又能清熱瀉火散結,這是在滋養肺腎基礎上,針對虛火上炎,可以降虛火,增加養陰力量。

佐藥當歸、芍藥,增加益陰養血;貝母是清肺潤肺,化痰散結常用藥,桔梗能夠宣肺止咳,也能化痰。

佐使藥甘草用來調和藥性,和桔梗相配,還能清利咽喉。

整個百合固金湯它是標本兼顧的,也就是說既考慮到滋養肺腎治其本,又考慮到虛火上炎灼津成痰,因此灼津成痰,灼傷肺絡。所以用它要降虛火。滋陰基礎上降虛火,化痰散結。

配伍特點

  1. 滋腎保肺,金水並調,潤肺止咳為主。(所以稱為治燥劑)
  2. 滋養(肺腎)之中,兼以涼血止血,宣肺化痰,標本兼顧,但以治本為主。

運用

辨證要點

咳嗽氣喘、咽喉燥痛,舌紅少苔,脈細數。(肺腎陰虛,虛火上炎,病位重點在肺,舌紅少苔,脈細數示陰虛的基本舌脈)

隨證加減

痰多色黃,加膽星、黃芩、瓜蔞皮;(熱痰,常有,包括咳血都可以痰中帶血,增加清化痰熱,方中雖有貝母,清熱化痰力量並不強,它是以滋陰為主的)
咳喘甚,加杏仁、五味子、款冬花;(杏仁降肺氣,五味子歛肺氣,冬花是比較平和的止咳化痰的藥。)
咳血多,去桔梗,加白及、白茅根、仙鶴草、(藕節,阿膠);(桔梗開宣對出血不利,加涼血止血的藥物)

臨床使用百合固金湯的情況下,也可以跟其他基礎方配合使用。我在臨床遇到像這類,肺結核陰虛虛火上炎這個類型,咳血量多,色紅。這個可以和 朱丹溪的咳血方,前面理血劑止血這一節裡邊討論過。和咳血方同用,用個方的同時,病人可以含化咳血方,(咳血方是個丸劑,它是口裡含化的方法)。也可以把 這個藥結合配伍在百合固金湯裡邊。這兩個結合使用效果更好一些。


第十五章 祛濕劑

祛濕劑在我們教材裡,是很大的一個章節。因為濕病在人體是很重要的一類疾病。我們說水濕為病,地球上百分之七十是水,人體呢,一個成年人,也基本百 分之七十是水,這是自然界中的特點。而疾病呢,很大一部分,都跟津液的一個化生、運行、代謝,這個有關。所以水濕病變,在很多疾病當中,都可以為主發生, 或者兼挾發生。

作為水濕的病變,我們分類來講,一般都用痰、飲、水、濕四類來歸納它,最基礎的是濕。濕一般分類,都有濕熱、寒濕,這類性質的不同。治法上 要考慮到上中下三焦,要三焦分消。濕聚可以成痰成飲,飲邪泛濫可以成水,水氣病。飲呢,一般的分類,各類的古代醫學著作不完全一樣,但很多遵循張仲景分為 四類。也就是說,把它分為懸飲、溢飲、支飲、痰飲這四類。飲邪是指濕聚成飲停留在某一個局部,有些方呢,比如前面講的十棗湯治療懸飲,小青龍湯是表裡同 治。對內來說,它也可以治療寒飲內停。所以前面涉及到一些。這一章痰飲水濕,水飲方面的病,治療的方劑相對多一點。

除了濕和飲之外,痰一般分為五類。寒痰、熱痰、燥痰、濕痰、風痰。後面有祛痰劑。專門討論這五類痰。分為五節,那是在後面講。所以這個祛濕劑,主要討論的濕邪為病,以及一部分治療痰飲的方。以及治療水腫病、水氣病的方。

水一般分為陰水、陽水兩類。我們祛濕劑裡治水,都是往往以治陰水為主。特別在溫化寒濕這一節裡邊。

前面我們談到了這個水濕為病,大體的一些種類,和我們相關章節安排的情況。

定義

凡以祛濕藥為組成,具有化濕利水、通淋泄濁等作用,治療水濕病證的方劑,統稱為祛濕劑。

這是一個籠統的一個提法。因為治療水濕的病變,一般來說都考慮三焦分消,多給水濕以出路。治法方面,上焦宜開宣,開宣肺氣,氣行則濕行,氣 行則濕化。中焦一般用苦燥或芳化,苦燥就是指的苦溫燥濕,或苦寒也有燥濕作用。苦溫針對偏於寒濕,苦寒針對濕熱,清熱燥濕,中焦苦燥,芳香可以化濕。也有 用像白蔻、藿香、菖蒲,帶有芳香特點的,芳香化濕。下焦一般排出水濕,有淡滲利濕,利水的作用。因此上焦開宣、中焦芳化以及燥濕,下焦淡滲,就構成了三焦 分消治療水濕的,從大的角度的基本治法,我們對祛濕方法先要有大體的一個概念。

  • 濕邪為病,有外濕、內濕之分。
  • 治濕之法,當結合部位、臟腑、兼挾等因素。
  • 濕邪最易阻滯氣機,故多配伍理氣之品。
  • 祛濕劑多由芳化苦燥之品組成,易耗傷陰津,故素體陰虛津虧,病後體虛,以及孕婦應慎用。

對於濕邪為病,在辨證當中,要首先分清外濕、內濕。因為濕的產生它內外有兩種因素,一類比如說人久處濕地,環境潮濕,或者涉水淋雨,過河涉水,淋雨 感受外濕,這類都是屬於濕從外來的範圍;內濕呢,由於濕邪是要靠脾胃的運化,不是說人體吃下去的水,那就是有用的津液,是要靠脾胃的運化,才能轉化為津液 輸佈全身。如果脾胃運化水液功能障礙,脾失健運,那水液就會轉化,就會形成水濕,所以水濕的形成有外濕,內濕兩種;治濕的方法,內外濕是不同的。外濕,外 邪藥散,內濕要消。也就是說既要通過芳化苦燥,淡滲祛除水濕,更重要的要恢復脾胃的運化功能。所以治濕的方法,還要結合具體的部位,具體的臟腑,以及根據 它兼挾的因素來具體決定。濕邪我們在學《中醫基礎理論》時,談到濕邪最容易阻滯人體氣機,所以在配伍用藥時,多配理氣之品。理氣之品使氣行,氣機通暢,氣 行則濕化,有助於祛濕,使用祛濕劑的時候,要考慮祛濕劑,有很多是由芳化苦燥之品組成,容易耗傷陰津,故素體陰虛津虧,陰虛體質,或病後體虛虛人,孕婦這 些,使用祛濕劑都應慎用。或者兩相兼顧,比如陰虛挾濕,這個類型還是比較多的。所以兩方面,既要照顧到陰液,又要考慮到消除水濕病邪。這兩者兼顧。所以整 個濕病治法應該說是比較複雜的。所以這一章祛濕劑,也是全書當中,分量較多,重點方比較集中的章節。

第一節 燥濕和胃

適用病證

濕濁內阻,脾胃不和證。

配伍藥物

苦燥、芳化之品配行氣,健脾以及解表藥。

這節安排在第一節是考慮脾胃和水濕的關係。濕氣歸脾,同時脾要運化水濕,燥濕和胃劑這一節的方劑主要適應病證是濕濁內阻,脾胃不和證。有就 是以內濕為主。濕濁阻滯在中焦,造成脾胃不和,影響升降失常,所以配伍的藥物以苦燥芳化之品為主。前面講到了結合行氣健脾,而且由於濕雖然來源於內外兩 類,外濕、內濕,往往內外之濕相互影響,有內濕的病人,脾胃運化功能障礙,產生內濕,內濕往往可以招致外濕,這類病人外面氣溫稍有變化,往往內外合邪,可 以出現周身酸楚疼痛,這些外濕的表現,外濕侵犯人體,也可以影響到內在的運化水濕功能,也可以引起內濕。比如說感受外濕之後,頭昏、頭痛、頭重、肢體酸 楚,這種情況往往脾胃運化功能受影響,可以產生不想吃東西、納呆、苔膩、脹悶、內外相互影響。所以我們配伍行氣來幫助化濕。健脾來運濕的同時,要考慮如果 兼有表濕,還要及時配合解表藥。

平胃散 一類方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代表方,平胃散又是一個基礎方。出處一般歷代說它是《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的方。但近年來大家比較確定,它在《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之前,在《簡要濟眾 方》裡,就有平胃散這個組成。但由於《和劑局方》的影響較大,很多教材,很多資料就沒有改過來。因為《和劑局方》是宋代相當於政府頒布的一個成藥典。當然 這個方宋代就有了。

主證分析

濕滯脾胃證

  • 脾失健運:不思飲食,口淡無味
  • 升降失常:吐、利、噯氣、吞酸。
  • 濕阻氣機:脘腹脹滿。
  • 濕困清陽:怠惰嗜臥,肢體沉重。
  • 舌脈:苔白膩而厚,脈緩。

濕滯脾胃的脾胃,和水濕的關係,是非常密切的。這裡我們先要從生理上了解一下。脾和水濕的關係。我們看這個方的名稱,為什麼叫平胃散?對這個起名來 說,歷來有各種看法,提法也很多,平胃說明胃不平,怎麼不平呢?這裡要注意,這裡所說的胃,第一個理解的難點,這裡所說的胃,我認為它是以胃概脾,也就是 包括了脾胃,特別還指的是脾。因為中醫歷來運用名詞,有一詞多義,也廣義、狹義的不同,比如“胃”,有時候用這胃,說胃失和降,胃主受納,就是指的我們吃 東西以後,腐熟水穀,受納腐熟水穀這個具體的胃,那是最狹義的一個胃。如說胃痛,比如臨床症狀,那就是具體這個胃。但有些情況下,中醫又用“胃”來概括脾 胃,比如說病人消化很正常,說你胃氣不錯,這時候的胃氣不光光是指裝東西這個胃,包括了脾,包括整個消化功能的概括。這也常有。這個時候,比如有以胃可以 概脾,以脾也可以概胃。我們經常講中醫五臟系統肝心脾肺腎,這個時候的脾,包括運化的脾,和受納的胃。甚至於包括消化道。都概括在脾這個大系統裡面。胃也 是這樣,比較廣義的,它是概括了消化系統,而這個最廣義的,有的時候胃,還可以把它來反應人體的生機活力,比如說看脈,脈來從容和緩,我們說這是有胃氣, 這時候胃氣不是指的你的消化系統,也不是指的你的這個位置,而是指的整個有生機活力。又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面色明潤含蓄,有胃氣。如果真臟色出來了, 就是沒有胃氣。這時候的胃,是一種極廣義的,一種概括人體生機活力的一種概念。

這裡平胃散的胃,實際上是整個消化系統的意思。消化系統脾胃要恢復平衡。平胃,說明不平,怎麼不平呢?古人舉例子,把脾胃比喻為土,土生萬 物,高的地方叫敦富,就是胃,低的地方叫卑賤,就是脾。現在平胃散是說它脾不平,不平是高了低了。實際上是脾低了,那相對胃高了。水往低處流,意思水濕, 脾運化功能差了,水濕就容易困脾。所以平胃散的名稱,實際上是用來提高脾的運化能力,來消除水濕,因為消除水濕有助於提高脾的運化能力。提高脾的運化能力 又有助於消除水濕,這相互影響的。脾主運濕,濕氣歸脾,濕邪又能困脾,所以在平胃散裡,以這個基礎方,體現出除濕而運脾的相互結合。

濕滯脾胃證主要是脾失健運,或者濕困這個脾,脾健運作用減弱,或者脾失健運以後產生濕邪,從脾失健運就可以不想吃東西,不思飲食,口淡無 味。脾失健運,水濕阻滯在脾胃以後,首先引起中焦氣機升降的失常,胃氣不降,就嘔吐,胃氣上逆,脾不升清呢,就會泄瀉,噯氣、吞酸,這都是胃氣上逆的表 現,濕邪阻滯氣機,又可以導致脘腹脹滿。但是水濕容易傷陽氣,濕邪阻滯清陽,可以反映出人沒有精神,怠惰嗜臥,肢體有沉重感。這都是在《中醫基礎理論》和 《診斷學》裡學到的濕邪為病的一些主要症狀。舌像脈像:舌苔白膩而厚,脈緩。白膩反映出有寒濕的特點,有脾不運化,產生濕的特點。脈緩是反應脾的運化乏 力。這是平胃散的助主治證候分析。根據主治證候來確定治法,關於治法和方義分析,我們下堂課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