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病學的形成與發展

溫病學 第 2 講 筆記

劉景源教授


【總論篇】緒論——溫病學的形成與發展:隋唐至宋金元時期

因為《內經》《難經》《傷寒》《金匱》這四本書,大家都知道是中醫的四部經典著作。特別是《傷寒論》,它是咱們現在能夠見到的,第一部講辨證論治的 臨床的重要經典。所以後世把《傷寒論》稱為“方書之祖”,張仲景稱為“醫中之聖”。因為《傷寒論》裡面提到了溫病,所以後世醫家一般都認為傷寒法就包括了 治溫病。《傷寒論》裡邊的所有治法,也包括了溫病在內。這個也是事實。你比如說,《傷寒論》裡的清法、下法,清法的代表方劑,白虎湯,麻杏石甘湯,下法的 大承氣、小承氣、調胃承氣,三承氣湯;也確確實實被後世溫病學派所採用,廣泛地應用,這是事實。但是《傷寒論》對外感病初起,它用辛溫解表,而溫病初起是 表熱證,不能用辛溫解表。所以傷寒法不能完全包括。雖然它裡面一些法,一些方,對後世溫病學派很有啟發,而且直到今天也被採用,但是並不能說《傷寒論》就 包括了溫病。因為《傷寒論》地位非常高,它是經典著作。所以一直到公元1200年左右,這一千多年的時間,人們研究溫病始終是在《傷寒論》那方面,不僅認 為溫病是伏寒化溫,是寒邪造成的,春、夏發病。而且認為《傷寒論》的一些治法,包括了溫病的治法。所以說《傷寒論》它也限制了溫病學的發展。應該說溫病學 說的形成,是在《傷寒論》的基礎上,繼承了《傷寒論》的學術思想,又前進了一大步。有所發展。但是反過來說,《傷寒論》也限制了溫病學的發展。所以一直到 宋以前,溫病學說一直是徘徊不前,沒有進展。這個也不能歸咎於《傷寒論》,因為《傷寒論》現在我們並沒有見到它的全貌。人家也許那六卷是溫病,但是畢竟是 沒有,所以有人的研究方法有問題。他思想上就認為傷寒包括溫病了,所以就在傷寒那個圈裡研究。跳不出那個框框。《傷寒論》所劃的這個框框,有一千多年,誰 也跳不出去。陷入了迷魂陣,所以溫病學說的發展非常的緩慢。

3.《諸病源候論》、《備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臺秘要》對溫病的認識

在《傷寒論》之後,有幾部重要著作,隋唐時期有這麼幾部重要著作,一個是《諸病源候論》,這是隋代巢元方主持編寫的。這個成書大概是公元610年左 右,在這本書裡面,它把溫病分成三十四候,大家看這個病名,《諸病源候論》,源是病因,候是證候,這本書對各種病的病因和證候,進行了分析。其中對溫病, 它列出三十四候,對它的病因和證候進行了分析。就三十四候。而且沒有一個完整的體系。當然說比《內經》、《傷寒》條目清楚些。但是並沒有形成辨證論治的體 系。

唐代,這個大家都知道,《備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是孫思邈的著作。孫思邈,後世把他叫做“孫真人”,活了101歲。他這部書《備急千 金要方》大約是公元652年寫成的,《千金翼方》要晚一些。是在他的晚年,是681年。在這兩部書裡面,他有關於溫病的記載,在《傷寒論》的基礎上,又有 所發展,特別是他提出這兩個方劑,葳蕤湯,後世用加減葳蕤湯。葳蕤湯的原方出自《千金方》,還有犀角地黃湯。這兩個方劑,葳蕤湯,經過加減,犀角地黃湯的原方,治療溫病常用。(加減葳蕤湯)滋陰解表,(犀角地黃湯)清熱涼血。後世常用。對後世有很大的啟示。但是他這方劑不多,幾十個,現在也不都用。這兩個是最有名的。

《外臺秘要》,作者王燾。他這部書,大概成書於公元752年。都在唐朝。比孫思邈《千金要方》要晚一百年。他裡邊也有二十幾個方劑。治療溫病的,還有預防的,防治溫病的方劑。

總歸在這幾部著作裡面,是在《內經》和《傷寒》的基礎上,提出了一些治療溫病的有效方劑。但是從理論上,從辨證論治的體系上,並沒有大的發 展。還是繼承了《內經》和《傷寒》,所以我們說在這個時代,從戰國開始,到隋唐時期,溫病學說在這些經典著作裡邊,還有後世的這些重要著作裡邊,有記載, 但是並沒有形成一個學派,也沒有形成溫病學這麼一個完整的學說。所以我們在歷史上分期,把這個階段叫做萌芽時期。給後世提供了研究的題目。可以說提出了研 究的課題。它本身並沒有完成溫病學說。

二、宋、金、元時期——成長階段

第二個階段,是宋、金、元時期,唐以後不就是宋嗎?從宋到金到元,在這個時期,人們開始對溫病有所研究。在經典著作的基礎上,開始有所發揮。這裡邊具代表性的:

1.《傷寒補亡論》對溫病病因與發病的新見解

宋代郭雍,字子和,號白雲先生。後世的傷寒學者,叫他郭白雲,他生於北宋南宋之間,他的著作叫《傷寒補亡論》。大概成書於公元1181年。這段話說得非常明白。他提出來,

冬傷於寒,至春發者,謂之溫病。冬不傷寒,而春自感風寒溫氣而病者,亦謂之溫。

“冬傷於寒,至春發者,謂之溫病。”,這就是《素問。生氣通天論》“冬傷於寒,春必病溫”那句話。他承認。他又提出來,冬不傷寒,冬天並沒 有感受寒邪,而是春天感受了“風寒溫氣”,但是他比較籠統,風寒溫氣,當然,春天,早春天氣比較寒冷。它也有寒。或者是暮春,感受了溫邪,總而言之,也有 春天自己感受風寒或者是溫氣而發病的。這根本和冬天無關。也叫做溫病。這段話很明確,他既承認伏寒可以化溫,同時特別明確地提出來,“春自感風寒溫氣”而 發病。和冬天的寒邪沒關。這個觀點,就是春天新感邪氣。實際上就為後世提出來,溫病分為伏氣溫病新感溫病這麼兩大類,一直到今天,咱們還是這麼劃分。

從溫病分類學的角度來說,當然有各種分類方法,其中有一種就是伏氣和新感。他們倆的區別就在於伏氣溫病初起就以裡熱為主,它可以沒有表證。 一發病就是高熱。當然也可以有表證,那叫新感引動伏邪。這個咱們後面再講。新感溫病和它不一樣,初起必然有一個表證的過程。然後再由表入裡。就是以初起是 裡熱還是表證來區分。這麼兩大類。這兩類治法是不一樣的。病種也不一樣。所以直到今天還有這種分類方法。從誰開始?可以說是從郭白雲發端。這個學說了不起 啊!大家看看,從戰國一直到隋唐,都認為溫病是伏氣,和新感無關。到他這本書,1181年,戰國到什麼時候結束,秦始皇統一六國,戰國結束,一千三百多 年,最晚也有一千三百多年。這段時期,中醫對溫病的認識,始終是在福氣學說這個範圍內徘徊。而且沒有什麼大的進展。沒有新的東西。到他明確提出這句話,很 不簡單。為後世研究溫病,不僅是伏氣,而有新感,提供了很好的理論基礎。雖然話不多,這就這麼一句話,這句話的價值很高。

2.《素問玄機原病式》等書對溫病治療學的貢獻

在郭白雲之後,咱們大家都知道的,特別明確的,金代的劉完素,就是金元四大家,劉完素,李東垣,張子和,朱丹溪。在四大家裡邊,對溫病學貢獻最大 的,首先應該說是劉完素,他生活在北方。當時金和南宋,兩個政權是共存的。南方是宋,他是生活在金代。他是北宋末年到金,他的著作也都是在近代完成的。所 以咱們把他列為金元四大家。這在不同的書上有說法。有的人說他應該算是宋朝人。實際上他是生活在北方。他字“子真”,號“通玄先生”。因為他生活在河北的 河間府,就是現在的河間市。所以後世就直接把他叫做“河間”。

他的主要著作很多,具有代表性的,有這麼幾部:《素問玄機原病式》《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 《宣明論方》。有這麼幾部書,這幾部書不是溫病的專著。但是這裡邊都談到了溫病的問題。《素問玄機原病式》對他來說是最具代表性的。他擴展了《素問。至真要大論》,病機十九條。大家都很清楚。病機十九條。是《內經》裡面講病機講得最明確的。他在這十九條基礎上,

3.《醫經溯洄集》對傷寒與溫病之區別的論述

《醫經溯洄集》的作者王履,字安道,江蘇崑山人,生於元末明初。他在《醫經溯洄集》中明確指出“溫病不得混稱傷寒”。至於溫病為什麼不用你混稱為傷 寒?二者的區別在哪裡?他說“傷寒即發於天令寒冷之時,而寒邪在表,閉其腠理,故非辛甘溫之劑不足以散之。溫病,熱病後發於天令喧熱之時,火鬱自內而達於 外,鬱其腠理,無寒在表,故非辛涼或苦寒或酸苦之劑不足以解之。這段話說得很明確,傷寒的發病季節是冬季感寒邪,發病特點是受邪的當時就發病,病變部位 “在表”,病機是“閉其腠理”。因為寒主收引,受寒邪之後,皮膚,毛孔,肌肉收縮,腠理閉塞,所以治療非用辛甘溫的麻黃、桂枝這類藥物組成方劑發散寒邪不 可。溫病、熱病不是外感寒邪當時就發病,而是“後發於天令喧熱之時”。從這幾句話可以看出,他認為溫病是伏邪發病。是冬天感受寒邪,當時不發病,寒邪潛伏 在體內,鬱而發熱,到春季氣候溫暖,陽氣升發,腠理開泄,體內的鬱熱從裡向外發,所以他說溫病的病因與發病是“火鬱自內而達於外”,明確指出不是外來的寒 邪由體表向裡去,而是體內蘊余的熱邪從裡向外發。

“鬱其腠理”這句話是說溫病和傷寒的病機不同,傷寒是“寒邪在表,閉其腠理”。溫病體表病沒有寒邪,腠理並不閉塞,所以非用辛涼、苦寒、酸 苦的藥物組成方劑治療不可。治療溫病不用“散之”,而是用“解之”。是指用辛涼、苦寒、酸苦來清理內熱,不能用辛溫發散。這段話雖然還沒有完全脫離伏氣溫 病的框框,但是他明確地指出了傷寒於溫病病因、病機、治法的不同。傷寒用辛溫發散,溫病用寒涼清解。

吳鞠通在《溫病條辨。自序》中說“至王安道,始能脫却傷寒,辨證溫病”。就是說,王安道是第一個理論上突破了《傷寒論》用辛溫解表髮治療溫 病的舊習,闡明了溫病的辨證於治法。這個評價是相當高的,但是吳鞠通也指出“惜其論之未詳,立法未備”。吳鞠通提得很中肯,王安道雖然從理論上對溫病與傷 寒的病因、病位、病機、治法的不同進行了闡述,擺脫了《傷寒論》的束縛,但是論述並不詳細。立法也不完備。王安道那個時代,溫病學發展水平還不高,還未形 成一個完整的理論體系。

除了郭白雲,劉河間,王安道之外,這一時期還有一些醫學家也對溫病學進行了研究,如宋代的龐安石提出,西北人用麻黃桂枝解表,但到了南方就應該加涼藥。

有上面所講的內容可以看出,宋、金、元時期,經過一些醫學家的努力研究,中醫對溫病的認識有所提高,有所進步,提出了溫病與傷寒不同,治法 也應該有所區別,但是還沒有形成完整體系。可以說溫病學在萌芽的基礎上有所成長,所以把這個時期成為溫病學形成與發展過程中的成長階段。

三、明、清時期——形成與發展階段

第三個階段是明清時期。溫病學的形成與發展時期是在明代和清代。特別是明代的後期之清代的初期。溫病學說開始形成,而且形成以後發展得很快,所以這個時期的溫病學著作較多。

1.《傷暑全書》論暑病

《傷暑全書》的作者張鶴騰,字風逵,安徽潁州人(現在的阜陽人)。1557-1635。他是進士出身,官至戶部陝西司郎中,所以後世多稱他為張司 農。《傷暑全書》共兩萬多字,對暑病的論述有獨到之處。特別是在治法方面他提出了“暑證不分表裡,一味清內,得寒涼而解,苦酸而收,不必用下”的觀點。這 句話被葉天士引用到《葉香岩三時伏氣外感篇》中幷加以發揮。葉氏說:“張風逵云:暑病首用辛涼,繼用甘寒,再用酸泄酸斂,不必用下,可稱要言不煩。”可見 他的學術觀點對後世頗有歧視。這部書成書比吳又可的《溫疫論》早,但流傳得稍晚,而且內容僅限於暑病,涉及範圍較窄。

2.第一部溫病學專著——《溫疫論》

《溫疫論》的作者吳有性,字又可,江蘇吳縣人 (1582 ~ 1652)。時在明末清初,大約在明朝的萬厲到清朝的順治年間。他一生中經歷過多次的瘟疫的流行。他在《溫疫論。序》中說“崇禎辛巳年”(公元1641 年)發生了一場大的溫疫,波及到山東、浙省、南北兩直,“南北兩直”是指南直隸屬省江蘇,北直隸屬省河北。由南往北,浙江、江蘇、山東、河北,這四個省發 生了一場很大的溫疫,死了很多人。當時醫生都是用《傷寒論》的方法治療,也有的按《傷寒論》“七日愈”、“十四日愈”的說法不去治療,等待患者自癒,實際 上是等死。因為當時人們不認識這種病,不知道應該怎麼治療,所以死人很多。吳又可通過自己的親身經歷,對溫疫的”所感之氣,所入之門,所受之處及其傳變之 體”,進行了深入的研究,結合自己的治療實踐,在公元1642年著成了《溫疫論》這部書。從病因上悅,他首先反對“非其時而有其氣”的說法,他提出“溫疫 之為病,非風、非寒、非暑、非濕,乃天地間別有一種異氣所感”,就是說.溫疫的病因不是風、不是寒、不是暑、不是濕,它與氣候的變化無關,不是氣候反常致 病,而是自然界另外有一種特殊的致病因素——“異氣”。他把這種異氣又稱為“癘氣”也稱“戾氣”。癘就是形容它致病力很強,傳染性很強烈。戾也是同樣的意 思。這個字上邊是個戶,下邊是犬。犬出戶下,很暴戾的意思。異氣、癘氣、戾氣含義相同。

從病因上講,他提出了“戾氣學說”,而且指出戾氣侵犯人體的途徑不是《傷寒論》所說的由皮毛而入,而是以口、鼻進入人體。侵人人體以後的病 變部位,並不是一日太陽、二日陽明,他認為邪氣從口、鼻進入人體後,直走中道,一直到募原。”募原”也稱”膜原”,他說這個部位既不在表,又不在裡,而是 在胸腔的裡面,在胃的外面,成為半表半里。關於治療方法,他提出初起應該用疏利透達的藥物,疏通氣機,使潛伏在募原的邪氣潰散、外達,出表而解。他所創制 的方劑命名力”達原飲”,又林”達原散”,是通過清熟燥濕。疏通氣機,透達邪氣,使邪有出路。從學術觀點可以看出,他已經擺脫了《傷寒論》外感病初起用辛 溫解表法的框框,開拓了新的治療思路。吳又可還指出,如果邪氣向裡傳變,並不是如《傷寒論》所說的那樣按六鋒傳變,而是由病人的具體情況不同,分別有九種 傳變形式,應該分別針對其病情進行治療,可以用吐法、可以用清法、也可以用下法。總之,吳又可對肘溫疫的論述,從邪氣的性質、入侵的途徑、侵犯的部位、傳 變的形式、治療的方法,到具體方劑,都與《傷寒論》不同。可以說,他在溫病的治好上闖出了一條新路。《溫疫論》這部書不僅是中國的第一部溫病學專著,也是 世界上第一部傳染病學專著。但是也應該承認它所述及的範圍有一定的局限性,書中只講了溫疫,溫疫當然包括在溫病的範圍之內。但是溫疫也有多種,他只講了其 中的一種。用今天的觀點來看,《溫疫論》中所說的溫疫,是一種嚴重的流行性感冒,吳又可對這種病總結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辨証與治療的方法。可惜只涉及到這 一種病,範圍很窄,所以這部書仍然沒能把溫病學說形成一個完整的辨証論治體系。

在《溫疫論.正名》裡,吳又可還對”溫”、”瘟”、”熱”、”疫”這幾個字進行了考證。他說:”《傷寒論》曰:。發熱而渴,不惡寒者為溫病 ‘,後人省’水’加’疒’為瘟,即溫也。”就是說,瘟字是由溫字去掉了”水”,加上一個”疒”而來,只是偏旁的變化,實際上兩個字完全相同,所以溫病與瘟 病沒有區別。關於”溫”與”熱”之間的關係,他指出:”夫溫者熱之始,熱者溫之終,溫熱首尾一體,故又為熱病即溫病也。”就是說,溫與熱之間僅僅是程度的 差別,其本質沒有區別,溫就是熱,熱就是溫,所以熱病也就是溫病。關於溫疫,他說:”熱病即溫病也。又名疫者,以其延門闔戶,如徭役之役,眾人均等之謂 也。今省去”ㄔ”,加”疒”為疫。”也就是說,疫病就像”徭役”一樣,”人人均等”,這種病具有強烈的傳染性,無論男女老少,症狀相似,所以就把”役”字 去掉”ㄔ”,加”疒”,就成了”疫”字,”疫”與”役”實際上含義相同。古代沒有”瘟”字,也沒有”疫”字,是由溫與役兩個字的偏旁變化而來。按照他的這 個說法,”疫”與”溫”,也沒有區別,疫病就是溫病。既然溫病與溫病沒區別,為什麼他這部書不叫《溫病論》而叫《溫疫論》呢?他說:“然近世稱疫者眾,書 以溫疫名者,弗遺其言也。”就是說,因為近年來大多數人把溫病稱為溫疫,所以也就用了溫疫這個名稱。吳又可這種把溫病與溫疫劃等號的說法是不正確的,因為 溫病有很多種類,而溫疫只是溫病中傳染性很強的一個種類,溫病的範圍廣而溫疫的範圍窄,溫疫包括在溫病的範圍內。按現代的說法,溫病包括多種感染性疾病, 也包括多種傳染病,其中只有傳染性強烈的溫病才稱為溫疫。但並不是所有的溫病都具有傳染性,所以吳又可把溫疫與溫病等同看待是錯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