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病學-溫病條辨

溫病學 第 5 講 筆記

劉景源教授


11.《溫病條辨》——溫病學的集大成之作

在清代諸多的優秀溫病學專著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溫病條辨》。作者吳瑭,字配珩,號鞠通,公元1758~1836年,江蘇淮陰人。他這著作比較多, 除了《溫病條辨》之外,還有《——病書?》《吳鞠通醫案》,這些書近年都有再版。本來吳鞠通他不是學醫的,他是讀孔孟之書,是一個儒者。他為什麼學醫,他 在《溫病條辨·自序》中說:”緣瑭十九歲時,父病年餘,至於不起,瑭愧恨難名,哀痛欲絕,以為父病不知醫,尚復何顏立於天地間。遂購方書,伏讀於苫塊之 餘,至張長沙外逐榮勢,內忘身命之論,因慨然棄舉子業,專事方術。”從他的“自序”可以看出,吳鞠通是由於父親病故而激發了學習醫學的決心,由此而放棄了 考科舉走仕途,改為攻讀醫學。至於著述《溫病條辨》這部書的動因及過程,他在《溫病條辨·自序》中說:”蓋張長沙悲宗族之死,作《玉函經》,為後世醫學之 祖。奈《玉函》中之《卒病論》亡於兵火,後世學者,無從倣效,遂至各起異說,得不償失……又遍考晉、唐以來諸賢議論,非不珠璧琳琅,求一美備者,蓋不可 得,其何以傳信於來茲!瑭進與病謀,退與心謀,十閱春秋,然後有所得……因有志採輯歷代名賢著述,去其駁雜,取其精微,間附己意,以及考驗,合成一書,名 為《溫病條辨》。”關於這部書的學術淵源,吳鞠通在《溫病條辨·凡例》中說:”晉、唐以來諸名家,其識見學問功夫,未易窺測,瑭豈敢輕率譭謗乎!奈溫病一 證,諸賢悉未能透過此關,多所彌縫補就,皆末得其本真,心雖疑慮,未敢直斷明確,其故皆由不能脫卻《傷寒論》藍本,其心以為推戴仲景,不知反晦仲景之法。 至王安道,始能脫卻傷寒,辨證溫病,惜其論之未詳,立法未備。吳又可力為卸卻傷寒,單論溫病,惜其立論不精,立法不純,又不可從。惟葉天士持論平和,立法 精細,然葉天士吳人,所治多南方證,又立論甚簡,但有醫案散見於雜證之中,人多忽之而不深究。瑭故歷取諸賢精妙,考之《內經》,參以心得,為是編之作。諸 賢如木工鑽眼,以至九分,瑭特透此一分,作圓滿會耳。”從他這些話中可以看出,《溫病條辨》的理論基礎源於《黃帝內經》,又繼承了葉天士的學術思想。這部 書就是在《黃帝內經》和”葉論”的理論基礎上,再加上吳鞠通自己的臨床經驗和心得體會寫成的。關於吳鞠通的學術傳承,征保在《溫病條辨·序》中給他概括 為:”近師承於葉氏,而遠追蹤乎仲景……其處方也,一遵《內經》,傚法仲祖。”就是說《溫病條辨》不僅在學術思想上有所傳承,而且書中的方劑,也都有本有 源,寫得很清楚。例如《溫病條辨》中的銀翹散這個方劑,就是來自於葉天士《臨證指南醫案》中的一個病案,吳鞠通把這個方劑加以整理,命名為“銀翹散”。他 在銀翹散方論中說:”此方謹遵《內經》’風淫於內,治以辛涼,佐以苦甘’,’熱淫於內,治以鹹寒,佐以甘苦’之訓。又宗喻嘉言芳香逐穢之說。…·此葉氏立 法,所以迥出諸家也。由方論中可以看出,書中方劑的組成都是以古代典籍中的理、法為指導,中規中矩。 ·

《溫病條辨》成書於公元1798年,又經過反覆修改,於公元1813年出版。該書分為卷首、卷一、卷二、卷三、卷四、卷五、卷六,從卷一至 卷六共六卷,加上卷首,實際上是七卷。卷首為”原病篇”,內容是”引經十九條”,引了《黃帝內經》有關溫病的論述十九條,加以分析註釋,表明這部書的理論 源於《黃帝內經》。卷一是”上焦篇”,卷二是”中焦篇”,卷三是”下焦篇”,三焦篇是這部書的核心內容。上焦溫病是指肺、心(包括心包)的病變;中焦溫病 是指脾、胃、大腸的病變;下焦溫病是指肝、腎的病變。凡是上焦溫病的證治都列在“上焦篇”;中焦溫病的證治都列在“中焦篇”;下焦溫病的證治都列在“下焦 篇”。三焦篇共有238法、198方。卷四是”雜說”,收入了吳鞠通的雜說、救逆、病後調治等短篇論文十八篇。卷五是”解產難”,收入了吳鞠通論述產後調 治與產後驚風等短文十七篇。卷六是”解兒難”,收入了吳鞠通論述小兒急、慢驚風、痘證等短文二十四篇。卷四、卷五、卷六論文共59篇。因為”雜說”、”解 產難”、”解兒難”,不全是講溫病的內容,所以說《溫病條兢)的主要內容在三焦篇。在三焦篇裡,吳鞠通以三焦辨證為綱領,明確地指出了溫病的發生發展規 律,他說:”溫病由口、鼻而入,鼻氣通於肺,口氣通於胃,肺病逆傳,則為心包。上焦病不治·則傳中焦,中焦病不治,則傳下焦,肝與腎也。始上焦,終下 焦。”按照吳鞠通的理論,溫病的發生發展規律是從上焦手太陰肺開始,最後終於下焦肝、腎,由淺人深,由上傳下,由輕到重,概括得很簡練、很明確。關於三焦 溫病的治療,吳鞠通在《溫病條辨·卷四雜說·治病法論》 中提出”治上焦如羽,非輕不舉;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權,非重不沉”的治則,給後世提供了理論依據。在這個治則的指導下,他又確立了很多治法, 比如清營、清絡、育陰等。在治法的指導下,又制定了許多方劑,比如銀翹散、桑菊飲、清營湯、清絡飲、三仁湯、復脈輩等。《溫病條辨》中的復脈輩不是《傷寒 論》中的復脈湯,是把《傷寒論》的復脈湯加以化裁,組成了加減復脈 湯、救逆湯、一甲復脈湯、二甲復脈湯、三甲復脈湯、大定風珠等方劑。這些方劑,對後世的臨床治療有非常大的指導作用。

《溫病條辨》這部書的特點是仿《傷寒論》的寫法,也是以條文分證,以條文的形式論述各種溫病的證治,所以書名稱為《溫病條辨》。以條文分證 有很大的優點,文字簡練,便於記憶。但是又恐怕因過於簡練而表達不清楚,使後人不容易理解,就難免按自己的想法去猜測,甚至妄加臆斷,如果再有人給他加註 解,就可能出現錯誤。比如《傷寒論》那種體裁,文字非常簡練,後世就出現了諸多注家,你也注,他也注,是不是張仲景的原意就不得而知了。所以吳鞠通在條文 後邊自己加”分注”,把條文解釋得清清楚楚,使這部書既便於記憶,又避免了後人妄加臆斷,妄加評注。書中把方劑和藥物附在條文後面,藥物都有劑量,而且寫 明煎法、服法。為了使後人對方劑中的藥物組成加深理解,他又在方後自加”方論”,把方劑解釋得清清楚楚。可以說,這部書理、法、方、藥系統完整,是一步溫 病學的集大成之作。

吳鞠通在《溫病條辨·凡例》中還指出:”是書雖為溫病而設,實可羽翼傷寒。若真能識得傷寒,斷不致疑麻、桂之不可用;若真能識得溫病,斷不 致以辛溫治傷寒之法治溫病。”由這段話可以看出,吳鞠通與葉天士一樣,是在深入研究了溫病與傷寒的區別之後,才使溫病學說從傷寒學說中脫離出來,並得以發 展的,他們既發展了溫病學說,又不否定傷寒學說,確實稱得上是學貫寒、溫的卓然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