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病學-溫熱經緯
溫病學 第 6 講 筆記
劉景源教授
12.《溫熱經緯》——優秀的溫病學文獻集注
這本書應該說它是一本文獻集注。《溫熱經緯》的作者王士雄,字孟英,晚號夢隱,浙江錢塘人(大約是公元1808一1868年)。從他的曾祖父到他四 代都業醫。他14歲的時候父親就病故了,他就投名師學醫,學習非常勤奮。他一生中經歷了多次溫病的流行,所以他的著作除了《溫熱經緯》之外,還有《隨息居 霍亂論》、《歸硯錄》、《王孟英醫案》等。《溫熱經緯》完成於公元1852年。關於編輯這部書的目的,王孟英在《溫熱經緯·自序》中說:“《難經》云:傷 寒有五:有中風、有傷寒、有濕溫、有熱病、有溫病”,此五氣感人,古人皆謂之傷寒。故仲聖著論亦以傷寒統之,而條分中風、傷寒、溫病、濕、喝五者之證治, 法雖未盡,名已備而。後賢不見,遂至議論愈多,至理愈晦。或以傷寒為溫熱,或以溫熱為傷寒,或並疫於風溫,或並風溫於疫,或不知有伏氣為病,或不知有外感 之溫,甚至並暑、暍二字而不識,良可慨已。我曾王父《隨筆》中,首為剖論。”這裡是說他的曾祖父王學權在其所寫的《重慶堂隨筆》中對這些病名進行了分析。 王孟英接著說”茲雄不揣冒昧,以軒歧仲景之文為經,葉薛諸家之辯為緯,纂為《溫熱經緯》五卷”。”軒歧仲景之文為經”中的”軒”是指軒轅黃帝,”歧”是指 歧伯。因為《黃帝內經》是以黃帝與歧伯問答的形式寫成的,所以”軒歧”就是指《黃帝內經》。”仲景”,指的是張仲景的著作《傷寒論》與《金匱要略方論》。 軒歧仲景之文為經”,就是指以這三部經典著作為經線。”葉薛諸家之辯為緯”中的”葉薛”,指的是《葉香岩外感溫熱篇》與《薛生白濕熱病篇》。另外的“諸 家”,是指陳平伯、余師愚。以這些溫病學家的文章為緯線,編輯成《溫熱經緯》這部書,共分為五卷。他又說:”其中註釋,擇昔賢之善者而從之,間附管窺,必 加‘雄按’二字以別之。”這就是說,在他這部書裡,除了選原文之外,還選了章虛谷等前輩學者的註釋。凡是注得好的,他都加在後邊,最後他自己再加一個按 語,稱為‘雄按’。這本書的特色就在於他選了諸家優秀的注釋,特別是他自己所加的按語,非常精闢。所以不能僅把《溫熱經緯》看作一部文獻綜述,而應當說它 是一部非常優秀的溫病學文獻集注。這部書共分為五卷,卷一題名為《內經伏氣溫熱篇》,選錄了《黃帝內經》中有關溫病的內容,分為38條。卷二選的是張仲景 《傷寒論》與《金匱要略方論》中關於溫病的論述,分為五篇,分別題名為《仲景伏氣溫病篇》、《仲景伏氣熱病篇》、《仲景外感熱病篇》、《仲景濕溫病篇》、 《仲景疫病篇》。卷一、卷二這兩卷合起來就是”以軒歧仲景之文為經”。卷三選的是葉天士的文章,題名為《葉香岩外感溫熱篇》。此外,他還從《臨證指南醫 案》中選了葉天士的另一篇文章。《臨證指南醫案》原書共十卷,第十卷有一篇《幼科要略》,內容是講小兒外感病,王盂英認為這篇文章對成年人溫病的辨治也有 指導意義,所以把它也選入書中,成名為《葉香岩三時伏氣外感篇》。
卷四選的是《陳平伯外感溫病篇》、《薛生白濕熱病篇》、《余師愚疫病篇》三篇文章。《陳平伯外感溫病篇》共12條,專題論述風溫病的辨證論 治。《余師愚疫病篇》選自《疫疹一得》一書,作者余霖,字師愚,江蘇常州人,後來移居安徽桐城,大概生於公元1724年,卒年不詳。王孟其對這部書的內容 加以”節取刪潤”,將前半部分裁,並為短文 11 篇;將原書《卷上》的”疫疹之症”52症與《卷下》的”瘥後20″症,合併為 71 條,這71條題名為”疫證條辨”。11 篇短文與”疫證條辨”合稱《余師愚疫病篇》。卷三、卷四這兩卷合起來就是”以葉薛諸家之辯為緯”。卷五是《方論》,選了前人及他自己治療溫病的方劑 113 首,並加了按語。
《溫熱經緯》這部書的貢獻,不僅在於它選錄了古代有關溫病學的諸多重要文獻及前人的註釋,更重要的是王孟英本人的按語,他的按語對前人的評 價大都很公允,少有偏見,而且議論宏闊,有很多前人所沒有闡發出來的深文奧義都從按語中體現出來了。比如說,在《葉香岩外感溫熱篇》第 9 條的按語中,他力辟前人之繆,給”暑”正名。他說:”經云:熱氣大來,火之盛也。陽之動,始於溫,盛於暑。蓋在天為熱,在地為火,其性為暑,是暑即熱也, 並非二氣。或云暑為兼濕者,亦誤也。暑與濕原是二氣,雖易兼感,實非暑必定有濕也,譬如暑與風,亦多兼感,豈可謂暑中必有風耶?若謂熱與濕合始名為暑,然 則寒與風合又將何稱?更有妄立陰暑、陽暑之名者,亦屬可笑。如果暑必兼濕,則不可以冠以‘陽’字,若知暑為熱氣,則不可冠以‘陰’字,其實彼所謂陰者,即 夏月之傷於寒濕者耳。設云暑有陰、陽,則寒亦有陰、陽矣。不知寒者,水之氣也。熱者,火之氣也。水火定位,寒熱有一定之陰陽。寒邪傳變,雖能化熱而感於人 也,從無‘陽寒’之說。”他在這段按語中把‘暑’字剖析得非常清晰。暑就是熱,不存在陰暑、陽暑的問題,暑雖然可以和濕結合,但是”暑必夾濕”這種說法太 過分了,特別是”陰暑”、”陽暑”之說更無道理。王孟英的這段論述,確實非常精闢。
再比如說《薛生自濕熱病篇》第38條說:”濕熱證,濕熱傷氣,四肢困倦,精神減少,身熱氣高,心煩溺黃,口渴自汗,脈虛者,東垣清暑益氣湯 主之。”王孟英在按語中說:”此脈此證,自宜清暑益氣以為治,但東垣之方,雖有清暑之名,而無清暑之實,故臨證時須斟酌去取也,余每治此等證,輒用西洋 參、石斜、麥冬、黃連、竹葉、荷稈、知母、甘草、粳米、西瓜翠衣等,以清暑熱而益元氣,無不應手取效也。”《薛生白濕熱病情》第38條所列的證候,是暑熱 邪氣盛而耗氣傷津,導致氣陰兩傷之證,李東垣清暑益氣湯的方劑組成是:人參、黃耆、白朮、陳皮、神曲、澤瀉、蒼朮、升麻、麥冬、炙甘草、葛根、當歸、黃 柏、青皮、五味子,所用的大多是燥藥,它適用於暑濕損傷脾胃,陽氣被濕邪遏伏之證。但條文中所述的證候不是暑濕郁遏陽氣,而是暑熱耗氣傷津,如果用李東垣 的清暑益氣湯,反而更加耗氣傷津,使病情加重。所以玉孟英說李東垣這個方劑”雖有清暑之名,而無清暑之實”,而王孟英所用的這些藥,卻恰中病情,所以後世 就稱之為”王氏清暑益氣湯”。從以上兩個例證可以看出,王孟英的按語所講的,都是他個人的臨床見解,講得非常深刻、精闢,所以後人對他這部書非常推崇。 《溫熱經緯》與《溫病條辨》這兩部書,都被視為學習與研究溫病學以及臨床實踐的必讀之書。《溫病條辨》的優點在於它是自成體系,理法方藥非常完整的溫病學 著作。《溫熱經緯》的優點在於它彙集了《黃帝內經》,直至清代諸多醫學家的優秀論文,並選了前人的註釋,加上王孟英自己的按語,對讀者非常有指導意義。
13.《時病論》論時令病
《時病論》的作者雷豐,字少逸,浙江衢州人(大約公元1833~1888年)。這部書於公元1883年刊行於世,它不是溫病學的專著,書中的內容是講一年四季的時令病,其中有一部分屬於溫病,其特色是治療溫病的方劑輕靈嚴謹,所以多被近世採用。
14.《溫熱逢源》論伏氣溫病
《溫熱逢源》的作者柳寶詒,字谷孫,號冠群,浙江江陰人,(大約 1842~1901年)。這部書是講伏氣溫病的專著,書中把前人關於伏氣溫病的論述加以考據、訂正、辨證,同時加入作者自己的學術觀點,闡述了伏邪潛伏的 部位、發病的情況及治療方法。柳氏在書中特別強調治療伏氣溫病要步步顧護陰液,他這種學術思想在其處方用藥上都有明顯的體現。這部書收入《三三醫書·第一 集·第一種》中,於公元1924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