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病學-暑熱邪氣致病特點
溫病學 第 11 講 筆記
劉景源教授
2 暑熱邪氣
首先說暑,它是夏季的主氣,而且有個界限。《內經》講是以夏至為界限。《素問·熱論》說:”凡病傷寒而成溫者,先夏至日者為病溫,後夏至日者為病 暑。”就是說,從夏至到處暑這個階段,感受自然界的暑熱邪氣而導致的病變,就稱為暑病。由於暑為熱之極,而且暑邪又容易夾濕,所以暑邪導致的疾病種類較 多,暑溫是暑病中的一種,除了暑溫之外,還有冒暑、暑咳、中暑、暑穢等病種,這些都是暑病,但是不能都稱為暑溫,它們是各自獨立的病種,其中最重要的病種 是暑溫。
暑熱邪氣的致病特點有三個方面。
2.1 直入於裡
暑邪為患,可以不經過表證階段而直接入裡,出現氣分證。這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與人體的機能狀態有關。盛夏氣溫很高,天氣炎熱·人的腠理疏鬆開泄, 門戶大開,邪氣就容易直接入裡。另一個原因是與邪氣的性質有關。暑為熱之極,邪氣的致病力很強,所以很容易越過表層而直接入裡。這兩種原因就導致暑病可以 不經過表證階段,發病就出現裡熱證。葉天土所說的”夏暑發自陽明”,講的就是暑病的這個特點。暑病是否一定從陽明氣分開始呢?那倒不一定,陽明氣分只是其 中的一種類型。此外,暑熱邪氣也可以不經過衛分階段直接入肺臟而導致肺熱,也是氣分證,但不是陽明病。暑熱邪氣還可以直接深入厥陰,包括手厥陰心包經與足 厥陰肝經。比如中暑,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就是手厥陰心包經的病變;再比如暑風,出現抽搐症狀,就是足厥陰肝經的病變。也就是說,暑熱邪氣直接入裡,可以 直接出現陽明溫病,也可以出現太陰溫病,也可以出現厥陰溫病。這是因為夏季人體腠理空疏,而暑熱邪氣的致病力又非常強,所以它可以深入到各個臟腑,而出現 各種裡熱證,葉天士所說的”夏暑發自陽明”只是舉例而言。
2.2 易耗氣傷津
由於暑為陽邪,熱勢極盛,所以它侵犯人體後非常容易消耗陽氣,損傷津液。人們在夏天往往容易出汗,倦怠乏力,精神不振,這就是因為天氣炎熱,人體通 過汗出來調節體溫,從而使津液隨汗而外滲,陽氣也隨汗而外泄,以致津液陽氣兩傷,所以健康人也產生疲勞、缺水的感覺。感受暑熱邪氣而發生的暑病,陽氣與津 液不足的表現就更為突出,甚至可以出現虛脫亡陽的危重證。
2.3 易夾濕邪
暑邪為病容易夾濕。這是因為,夏季不僅炎熱高溫,而且降雨量也多,天暑下逼,地濕上蒸,暑熱蒸發了地面的水氣,而使暑濕瀰漫在空氣中,人生活在這種 炎熱潮濕的環境下,就容易感受暑濕邪氣而發病。在暑與濕兩種邪氣中是以暑熱為主,而夾有濕邪,稱為熱重於濕。暑熱夾濕與濕熱邪氣不同,濕熱邪氣是以濕為 主,呈濕重於熱或濕熱並重。
應該明確的是,暑邪容易夾濕,但是不等於暑必夾濕,所以玉孟英特別對這個”必”字予以批判。如果夏季降雨多,暑就容易夾濕;如果夏季乾旱無雨,暑就不可能夾濕。所以說夾濕不是必然的,容易夾濕不等於一定夾濕。
3 濕熱邪氣
濕是長夏的主氣。濕熱邪氣為患多發於長夏季節,其它季節也可以有,只要是潮濕而氣溫又高,自然界就存在濕熱邪氣,但是相比較而言,還是以長夏居多。 所謂長夏,就是把夏天延長到初秋,所以它是指夏末秋初,或稱為夏秋之交的季節。這個季節夏暑雖然己經將要過去了,但是自然界的氣溫仍然較高,同時降雨量 多,相對濕度大,所以自然界濕熱瀰漫,人在這種氣候中最容易接觸到濕熱邪氣而發病。濕熱邪氣所導致的病變,最典型的就是濕溫病。
濕熱邪氣的致病特點有三個方面。
3.1 病位以脾胃為中心
所謂病位以脾胃為中心,就是指濕熱邪氣最容易困阻脾胃。吳鞠通說的”脾胃為夫妻”,就是指這兩個臟腑一陰一陽互為表裡,它們相互配合,共同完成水穀 的消化吸收與運化。胃主受納,是指接受並容納食物,通過消磨的功能把食物磨碎,成為食糜而向下輸送到小腸,所以稱為主降濁。脾主運化,是指營養物質和水液 要通過脾向上輸布到心肺,所以稱為主升清。脾與胃在五行屬土,脾為陰土,胃為陽土,脾為濕土,胃為燥土。脾主濕而又惡濕,胃主燥而又惡燥。所謂脾主濕,是 指體內的水濕要由脾來運化。《素問·經脈別論》所說的”飲入於胃,游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經,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就是對水液代謝過程的 高度概括。由此可見,脾是水液運化、代謝的中間環節,而且是很重要的環節,水濕沒有它就不能運化,不能上輸到肺,也就不能下輸膀胱。但是脾運化水濕是有一 定限度的,它的能力是只能運化人體代謝過程中正常的水濕,如果水濕超量了,它就不能負擔了,反過來水濕就要困牌。”惡濕”,就是指水濕過重,使脾被濕困 了。外感的濕熱邪氣進入人體,就加重了脾的負擔,而導致脾不能運化,濕邪就反而困脾,所以濕溫病從開始到終了,始終存在濕邪困脾的症狀。胃為陽土,因為外 感的是濕與熱兩種邪氣,濕邪困脾,熱邪就犯胃。所以濕熱病的特點是脾濕與胃熱並見。概括地說,濕熱病自始至終都離不開脾胃的症狀,它的表現形式是脾不升 清,胃不降濁。脾不能升清,水液不能上輸於肺,就下走大腸而出現大便溏;胃不能降濁,納入的水榖不能下行,逆而向上,就出現噁心、嘔吐,這是濕溫病中最多 見的臨床表現。
3.2 困遏清陽
阻滯氣機濕熱邪氣容易困遏清陽,阻滯氣機。清陽,就是指陽氣。因為人身的陽氣是清氣,所以稱為清陽。氣機,就是氣的升、降、出、入運動。所謂困遏清 陽,阻滯氣機,就是指由於濕邪停聚,使清陽之氣的升降出入運動發生了障礙,這是濕溫病最容易出現的表現。比如說,身熱不揚,病人的體溫很高,但初捫之皮膚 並不灼手,甚至手、足反而涼,這就是因為濕邪阻遏了氣機,使人體的陽氣不能運達到體表,特別是末端的手、足部位,所以像一塊熱黏糕一樣,裡面雖熱,但表面 是涼的。再比如,胸悶、脘痞、腹脹這些濕溫病中最容易出現的臨床表現,也是因為濕邪阻滯氣機,陽氣鬱而不通所致。上焦氣滯不通就胸悶。中焦脾胃的氣機不 通,升降失常,胃脘部就有痞塞不通的感覺。下焦氣滯不通,就感覺腹部脹滿。總而言之,從胸到腹都有氣機阻滯不通的表現。濕溫病雖然多見大便溏泄,但是排便 並不順利,而是溏滯不爽。不爽就是不通利,雖然大便溏,但是向外排出困難,黏黏糊糊排不淨也難擦淨。這是因為濕邪重濁黏膩,阻滯了腸道的氣機,使氣不能下 行,濕濁也不容易下行,所以就黏滯在大腸,而出現便溏不爽的表現。這類病人膀胱的氣機也不通暢,所以小便排出也不通利。
3.3 傳變較慢
濕邪的特點是重濁黏膩,它不同於外感寒邪所致的太陽傷寒證的一汗而散,也不同於外感風熱邪氣所致的表熱證,清透可解。因為濕是有形的、黏膩的邪氣, 它侵犯人體後,黏膩阻滯氣機,氣機不通,濕邪就沒有出路,濕越沒有出路,氣機就越不通,所以它傳變較慢,病程長,纏綿遷延,很不容易痊癒。臨床治療濕熱 病,不能急於求功,欲速則不達。因為邪氣的性質決定了它傳變慢,病程長,所以治療過程也長。不僅醫生在治療時要有耐心,而且也要告訴病人不要著急,這種病 的特點就是纏綿難愈。在臨床治療濕熱病的過程中有這種情況:本來你的方藥是正確的,但是沒有告訴病人要有耐心,往往吃了五劑藥沒見效,病人就另換別的醫生 治療了。這位醫生用藥和你一樣,三劑藥就見效了,病人就認為這位醫生高明,實際上是兩位醫生共同治療的結果,這種事例在臨床中並不少見。
4 燥熱邪氣
燥是秋季的主氣。燥邪致病多發生於秋季,稱為”秋燥”。由於秋季的溫差較大,所以秋燥病又有”溫燥”與”涼燥”之別。初秋季節,”秋陽以曝”,艷陽 高照,天氣晴朗,氣溫很高,雨水又少,相對濕度小,在這種情況下自然界就存在著燥熱邪氣,它所導致的病變就稱為溫燥,屬溫病的範疇。過了中秋就進入深秋, 自然界是”碧雲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的清涼肅殺景象,由於氣溫下降,氣候轉涼,而且雨水又少,所以清涼乾燥,這種氣候條件下所導致的病變就稱為 涼燥,它不屬於溫病的範疇。
燥熱邪氣的致病特點有兩個方面。
4.1 病位以肺為主
燥熱邪氣容易犯肺,病位以肺為主。從五行屬性的 角度來講,燥屬金,肺也屬金,同氣相求,所以燥邪易犯肺。從人體的結構來 講,肺在上焦,其氣通於鼻,外合皮毛,自然界的燥邪侵犯人體,無論是從鼻入 還是從皮毛而入,都是先犯肺系,這一點與風熱邪氣沒有區別。但是燥邪有易傷津液的特點,所以燥熱邪氣侵犯人體除了出現發熱,微惡風寒的表現之外, “特別容易出現鼻乾、乾咳這類燥傷肺津的表現。
4.2 易傷津液
《素問·陰陽應像大論》說:”燥勝則干。”可見燥熱邪氣 最容易損傷人體的津液而出現各種乾燥的現象,如口乾、鼻干、口唇乾裂、咽喉 干、舌干少津、皮膚乾燥等。這些表現統稱為燥象。燥熱傷津主要是損傷肺 津,進一步發展可以損傷胃與大腸的津液,一般不會損傷肝腎之陰,所以燥熱 為病一般較為輕淺。
5 伏寒化溫
寒邪不是溫病的直接致病因素,它直接導致的病變是傷寒,但是伏寒化溫 可以導致溫病的發生。所謂伏寒化溫,是指冬季感受了寒邪,當時不發病,寒 邪伏藏在體內,郁而化熱。所謂郁而化熱,是指寒邪郁遏了陽氣,陽氣與寒邪 互相鬥爭,由於人體陽氣的作用,把寒邪轉化為溫熱邪氣,這種熱邪伏藏在體 內,就稱為”伏邪”。到春季氣溫升高,陽氣升發,腠理開泄,體內的伏熱就自 內向外發而導致了溫病的發生。這就是《素問·生氣通天論》所說的”冬傷於 寒,春必病溫”的理論,是中醫學的傳統理論。”伏寒化溫”是溫病的致病因 素,但不能說是寒邪直接導致了溫病,也不能稱為”寒熱邪氣”,因為寒與熱是 不可能結合的。準確的說法是伏在體內的寒邪轉化為溫熱邪氣,至春季白內 外發而發為溫病。
6 癧;氣
癧;氣又稱為“疫氣”,吳又可還稱之為“戾氣”“異氣”,它是一種特殊的致病因素,它導致的病變稱為溫疫。
癧;氣的致病特點有五個方面。
6.1 致病力強
之所以稱為癧;氣,是因為它不同於六淫邪氣,它的致病力非常強,強橫暴慶,無論男女老少,觸之者即病。
6.2 具有強烈的傳染性,易造成大流行
病氣導致的疾病具有強烈的傳染性,甚至可以造成大範圍的流行。
6.3 多從口、鼻而入
癧;氣致病,既可以從空氣傳播,也可因與病人接觸而傳染,但無論是以哪種方式傳染,邪氣多是由口、鼻而入。也就是說,是從呼吸道或消化道侵入人體。
6.4 癧;氣致病有多種病種
癧;氣,是具有強烈傳染性這一共同特點的多種致病因素的統稱。不同的厲氣侵入人體後損傷的臟腑經絡不同,臨床表現不同,病種也不相同,比如鼠疫、霍亂等。
6.5 對受體有選擇性
有的瘍氣只在人類間傳染,不傳染動物。有的只傳染動物,不傳染人類。有的是人畜共患,人與動物都可以互相傳染。還有的只在牛群裡傳染,牛與羊在一處,羊卻不傳染。這就是對受體的選擇性。
在溫病的病因中,之所以把瘍氣單獨作為一種病因提出來,是因為它有以上五個與六淫邪氣致病不同的特點。具體到病變的性質,還是離不開溫熱與 濕熱兩大類。有的癧;氣致病就是溫熱病的表現,有的就是濕熱病的表現。所以在講課中沒有把溫疫單獨列為一類,而是把它分別放在溫熱病或濕熱病中去講。也就 是說,講義中的各有關病種中都包括了溫疫在內。
7 溫毒
溫毒是”溫熱毒邪”的簡稱。這種邪氣的致病特點有兩個方面:(1)多數具有傳染性,(2)有局部紅腫熱痛,甚至潰爛的表現。從其性質來說,它屬溫熱,有局部紅腫甚至潰爛,所以就稱為溫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