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病發病-發病因素、感邪途徑、發病類型

溫病學 第 12 講 筆記

劉景源教授


二 發病

發病,是指疾病發生的機制與規律。溫病發病學的內容有發病因素、感邪途徑、發病類型三個方面。

1 發病因素

發病因素·是指影響疾病發生與否的各種條件。沒有病因就不可能發病,所以病因是發病的最主要因素。但是有了病因是不是一定發病?也未必。為什麼呢?因為還有其它條件的影響,這些條件都屬於發病因素,歸納起來有三個方面。

  1. 體質因素
    溫病的發病與否和人體的體質關係非常密切。《黃帝內 經》說”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就是說,如果人體的正 氣強盛,邪氣就不容易干擾。如果體質虛弱,正氣不足,抗邪能力不強,就容易 遭受外邪侵襲而發病。這就提示人們,在日常生活中,一方面要注意飲食結構 的合理搭配,一方面要適當進行體育鍛煉以增強體質,體質強盛了,就不容易 發病。
  2. 環境因素
    人生活在自然界中,自然環境隨時都在變化,它對人體的 影響非常大,不僅是溫病的發病,還包括其它病種的發病,都與環境因素密切 相關。近年來腫瘤的發病率上升,是什麼原因呢?空氣的污染、食物的污染, 都對發病有很大影響。空氣污染對人體呼吸道的影響可以使抵抗力下降,就 容易導致溫病的發生。所以說生活在什麼樣的環境裡,對發病的影響是相當 大的。特別是在久旱、久澇、暴寒、暴熱等氣候反常的情況下,自然環境的變化 太大,超越了人體的抵禦能力,體質再強的人,也可以發生疾病。可以說,體質 因素是內在的,是內因,環境因素是外因,內因對發病起著決定作用,但是也不 能排除外因的巨大干擾。這就提示人們,不僅要注意增強體質,也要增強環境 保護意識,保護好我們的生存環境,減少污染,d能降低發病率。同時,還應當 增強對疾病的防範意識,預防疾病的發生,這也就是古人所說的”避其毒氣”、 “治未病”、”末病先防”的預防思想。
  3. 社會因素
    古人說的”太瓦之後必有大疫。,”大災之後必有大疫”, 這是對社會因素與溫病特別是溫疫的發生之間的關係的高度概括。1976年7 月28日,河北省唐山市發生了舉世震驚的裡氏7·8級強烈地震。頃刻之間房 倒屋塌,20多萬鮮活的生命在睡夢中亡故。當時的天氣酷熱陰雨,震亡者的 遺體因不能及時清運掩埋而腐爛,水源污染,食物匝乏。在這樣惡劣的環境 下,在人們的預料中,溫疫的發生與蔓延是難以避免的。當時,災區得到了政 府的關懷與全國人民約有力支援,救災物資源源不斷地運入災區,政府採取了 有效的消毒、防疫措施。到年底統計的結果是,唐山市的傳染病發病不僅沒有 上升,反而低於往年。這種人間奇跡,就是社會因素與溫病發病與否之間的關 系最有說服力的例證。近年來,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治療水平的提高以及人 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某些傳染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發病率大幅下降,這無疑 是人類的福音。但是自然災害隨時都有可能發生,溫疫也隨時都有可能捲土 重來而危害人類,所以人們應該保持高度警惕,防範意識不可稍有鬆懈。

2 感邪途徑

感邪途徑,就是指外感的邪氣是從什麼途徑侵犯人體的。溫病的感邪途 徑有兩個方面。

2.1 邪氣從皮毛而入

所謂邪從皮毛而入,就是指邪氣從體表的皮毛進 入人體。按照中醫的傳統理論,從《傷寒論》開始,都認為外感病的邪氣是從 皮毛而入。外感病初起,邪氣先侵犯體表,出現表證。因為皮毛在人體最表 層,直接與外界相接觸,所以表就是指皮毛。《傷寒論》認為,足太陽膀胱經主一身之表。其理論依據是足太陽膀胱經起於目內毗,從頭走足,縱貫全身,經 脈的循行路線非常長。膀胱與腎相表裡,膀胱本身雖不產生陽氣,但是腎陽是 亡的基礎。腎陽就是命門火,膀胱如同一個鍋爐,命門火供給了膀胱陽氣,通 過足太陽膀胱經這條縱長的管道,把陽氣輸送到全身。而且足太陽膀胱經在 廳部與督脈並行,督脈總督人體一身之陽,更助長了足太陽膀胱經的陽氣,使 它形成浩蕩的陽氣而布散週身,如同一堵籬笆牆一樣衛護著人體,所以說足太 叫僻恍經是人身的藩籬而主一身之表。正因如此,邪氣侵犯人體之表當然也 就首先影響足太陽膀胱經而使之發生病變了。所以張仲景把傷寒表證稱為大 川嘛,包括太陽傷寒、太陽中風、太陽溫病。凡是表證,都冠以”太陽”二字。 總之,《傷寒論》認為足太陽膀胱經主一身之表,其理論依據就是衛氣出於下 樵,是腎通過足太陽膀胱經向全身輸送衛陽之氣,以保衛人體,抗禦外邪。

按照溫病學派的理論,認為是肺合皮毛,主一身之表。這種說法以葉天士為代表,他說:”肺主氣,其合皮毛,故云在表。”這就是說,肺主一身之氣,主宜 使、肅降,通過肺的宣發肅降功能,把陽氣和津液敷布到全身,當然也包括敷布 圳體表。因為是肺把衛氣宣發到體表來抵禦外邪,產生抗邪能力,所以說手太 陽肺主一身之表。因為肺主一身之表,如果外邪侵襲體表,當然是肺系的瘋 塵·所以葉天士說:”溫邪上受,首先犯肺。”這種說法的理論依據就是衛氣出 1讓焦,即衛氣由上焦手太陰肺的宣降功能而布散全身。

從傷寒病來看,病因是寒邪,寒為陰邪,其性下行,先犯足經,所以傷寒學 派認為是足太陽膀胱經主一身之表。從溫病來看,病因是溫邪,溫為陽邪,其 性上升,先犯手經,所以溫病學派認為手太陰肺經主一身之表。從理論上講, 衛氣到底是出於上焦還是出於下焦?中醫學認為,人體是有機的統一整體,是 五臟六腑與經絡系統共同配合、協調來完成人體的生理活動的。可以說·衛氣 最根源於下焦,敷佈於上焦,但是沒有中焦脾胃的滋生,衛氣能夠源源不斷嗎? 先天的陽氣也要靠後天不斷地補充,所以應該說,衛氣根源於下焦,滋生於中 焦,宣發於上焦。傷寒與溫病兩個學派之所以對表證有在足太陽膀胱經與在 手太陰肺經的不同說法,是因為兩個學派從邪氣的性質不同,它們對人體損傷的選擇性不同,而分別從寒、溫來立論。因為立論的角度不同,所以說法各異。

實際上人體是有機的統一整體,這兩種說法都是對的,不過是立論的角度不同而已。因為《傷寒論》首先強調了邪氣侵犯人體是從皮毛而入,這個傳 統的學說就延續下來了,所以溫病學派也認為邪氣從皮毛而入。在邪氣從皮毛而入這一入侵途徑上,兩個學派的觀點是一致的。為什麼強調邪氣是從皮毛而入呢?因 為外感病初起首先出現皮毛的反應。人體皮毛的反應是非常敏捷的,一受寒,皮膚就收縮,甚至冷得發抖,這就是寒主收引的表現;一受熱,皮膚就疏鬆,或見汗 出,這就是熱主疏泄的表現。古人觀察到受邪之後,皮膚的變化非常敏感、突出,所以就從皮毛立論,你能說沒有道理嗎?所以這種理論一直沿用至今。

2.2 邪氣從口鼻而入

鼻是呼吸道的第一關,口是消化道的第一關。所謂邪氣從口、鼻而入,就是從呼吸道與消化道感染。除了鼻可以進行呼吸,口也可以進行呼吸,從口腔進來的 氣,也可以從氣管進入到肺。可以說,從廣義上講,口、鼻都屬於呼吸系統。就是說,人體接觸到自然界的感染源,可以通過口、鼻進入到肺系,引起肺系的一系列 病變。初起是肺衛表證,然後由表入裡,由肺衛進入肺臟氣分。口、鼻都在人體的體表,所以邪氣從口、鼻而入初起都可以發生衛分證。從口而入的第二層含義是消 化道感染,口氣通於胃,從口吃進的食物通過食道進入到胃,如果飲食不潔,致病因素就可以通過口腔進入到胃腸道,也可以導致溫病的發生,如痢疾、泄瀉等都是 邪氣由口而入引起發病。

3 發病類型

所謂發病類型,就是指病變初起有沒有表證,根據病變初起有沒有表證來對它的發病類型進行分類。有的溫病發病初起是先從表證開始;有的溫病發病初起沒有表證,而是直接就見裡證。按這兩種類型分類,可以分為新感溫病與伏氣溫病兩類。

新感溫病的特點是感而即發,就是感受邪氣的當時就發病。怎麼知道是感而即發呢?最主要的依據是發熱的同時伴有微惡風寒。發熱與惡寒同時出 現,是皮毛衛外失司的表現,肯定是邪氣在表。有一分寒熱,則有一分表證,根據這個特點,就可以認定邪氣是從外入侵而來的,所以稱為新感溫病,風溫、冬溫、 濕溫、秋燥等都屬於新感溫病。

伏氣溫病的特點是伏而後發,就是感受邪氣的當時沒有表現,而是經過很長時間才發病。怎麼知道是伏而後發呢?因為發病初起就以裡熱為主,見高 熱,心煩,口渴,尿黃,舌紅苔黃,脈數等裡熱盛的表現。古人認為,如果邪氣是從表而來,肯定有明顯的表證過程,既然它沒有表證的過程,就說明是邪氣從裡向 外發。既然邪氣是從裡向外發,當然是裡有邪氣。體內的邪氣從何而來呢?是在發病之前己經進入體內,而且伏藏在體內,在一定的條件下就藉機而發,所以稱之為 伏氣溫病,又稱伏邪溫病。關於邪氣所伏的部位,由於歷代醫家所觀察的病種不同,或對同一種病觀察的角度不同,所以就出現了幾種不同 的說法。比如%傷寒論》認為伏邪是藏於肌膚%溫疫論》認為是邪伏膜原; 《通俗傷寒論》認為是捨於營分《溫熱逢源》認為是優於少陰。這些說法都可 以作為研究伏氣溫病的參考。

屬於伏氣溫病的病種,最典型的有兩個,一個是春溫病,一個是伏暑病。 春溫病,是冬傷於寒,至春發病,它初起可以發於氣分,也可以發於營分,總之 邢是以裡熱為主。伏暑病,是夏季傷於暑熱或暑濕,至秋、冬發病。暑濕病初 起一般都是發於氣分,出現以氣分暑濕為主的表現。暑熱病初起既可以發於 氣分,也可以發於營分,出現以氣分暑熱為主或營熱陰傷為主的表現。伏氣溫 病的發病,可以是沒有任何誘因,伏邪就自內外發,這種類型稱為伏邪自發;也 可以是由外感邪氣誘發體內的伏邪而發病,這種類型稱為新感誘發。比如說, 春溫是冬季感受寒邪,鬱而化熱,熱邪優於體內,到春天腠理開泄,伏邪自內外 發而發病,這就是伏邪自發。還有一種情況,是春季又外感新的邪氣,或感受 風寒,或感受風熱,都可以誘發體內的伏邪而發病,這就是新感誘發。怎麼知 道是新感誘發了伏邪呢?因為它是以裡熱為主,但又有短暫的微惡風寒的過 程。以裡熱為主,是體內有伏邪的表現,微惡風寒,是外感邪氣的徵象,二者結 合分析,就可以知道是新感誘發了伏邪。如果初起以發熱,微惡風寒為主症而 無裡熱的表現,就是新感溫病;如果初起僅見裡熱熾盛而沒有微惡風寒的症 狀,那就是伏邪自發。這是新感誘發的伏氣溫病與新感溫病、伏邪自發的伏氣 溫病之間的臨床鑒別要點。春溫病有的發於氣分,有的發於營分,這二者都可 以是伏而自發,也都可以由新感風熱或風寒所誘發。伏暑病與春溫病雖然都 屬伏氣溫病,但是伏暑病不可能出現伏邪自發,而是必須由新感誘發。為什麼 呢?因為伏暑發於秋、冬,這兩個季節氣溫低,腠理是收斂、閉塞的,伏邪郁在 體內不可能發泄出來,必須有新感去引誘伏邪,才會發病。新感的邪氣或是風 寒,或是風熱,都可以誘發伏邪。所以在臨床上伏暑初起是以裡熱或裡濕熱為 主,而必兼有短暫的微惡風寒的表證過程。

古代對伏氣溫病的論述應該說是非常詳細的,而且在新感溫病的學說出現之前,對溫病的認識一直是以伏氣立論。至於邪氣究竟是何時侵入人體的? 究竟伏在什麼部位?為什麼會伏藏那麼長的時間而不發病等問題,近年來爭議頗多。對於伏氣學說,有人持肯定態度,也有人持否定態度。關於這個問題,應當以歷 史唯物主義的態度去對待,以能指導臨床實踐為原則,不必陷入無謂的爭議空談之中。

還應當說明的是,溫病學的病因與發病學說的形成,是通過長期臨床實踐 的觀察、結合季節氣候的特點而總結出來的理論,它形成之後,有效地指導了 溫病的辨證論治。西醫學認為感染性疾病與傳染病的發病是病原微生物所 致,因為病原微生物的種類不一,如細菌、病毒、原蟲、螺旋體等,所以病變的種 類繁多。因此西醫學在治療上是針對不同的病原微生物而選用不同的藥物。 中醫學與西醫學兩個醫學體系對病因的認識不同,是因為觀察方法不同而形 成的。中醫學是從宏觀上把人與自然進行整體綜合分析,”審證求因”而形成 的病因學說。西醫學是通過微觀觀察,在顯微鏡下找出了病原微生物而形成 的病因學說。因此,兩個醫學體系對病因的認識有所不同,治療方法也各異, 但在臨床實踐中都有各自的療效,而且各有所長。從提高療效的角度來看,中 西醫結合,取長補短,往往療效吏好。應當強調的是,在使用中藥治療的過程 中應當遵循中醫理論的辨證論治原則,而不能機械地認為哪些藥可以抗菌、抑 菌、殺菌,哪些藥可以抗病毒,這樣的做法因為脫離了中醫理論的指導反而不 能取得好的療效。

中醫學與西醫學對病因的認識雖有不同,但二者對發病與季節氣候的關 系的認識應該說是一致的。比如說,流行性腦脊髓膜炎多發於冬、春季節;流 行性乙型腦炎多發於夏季。為什麼不同季節有不同的病種呢?中醫學認為是 不同季節的主氣不同,因而致病的邪氣不同;西醫學認為是不同季節有利於不 同病原微生物的滋生。另外,有些病種是通過傳媒傳播的,如流行性乙型腦炎 是以蚊蟲為傳媒,夏季蚊蟲多,所以夏季發病率高。總之,中醫學與西醫學對 發病與季節氣候的關係都給予了高度重視,說明二者都在臨床實踐中進行了 長期、細緻的觀察與總結,這對預防疾病的發生有看重大指導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