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氣營血的證候與病機
溫病學 第 14 講 筆記
劉景源教授
葉天土為什麼用衛氣營血辨證作為溫病的辨證綱領呢?其中的氣病又是指什麼病理變化呢?氣所涉及的範圍很廣,它包括所有臟腑經絡的功能。那就是說,凡 外感熱邪導致人體臟腑經絡功能失調的病變,統稱都是”氣分證”,都屬氣病。氣分證可以涉及到一個臟腑,可以涉及到兩個臟腑,也可以涉及到多個臟腑。如果用 臟腑辨證,只能一個臟腑一個臟腑地辨,而熱邪侵襲人體涉及的範圍很廣,它有時可以同時涉及幾個臟腑,臟腑辨證就不適用了,而用氣病就能夠概括,因為幾個臟 腑功能失調,統稱都是氣病。溫病初起,邪氣在表,並未入裡,還沒有影響到臟腑功能,只是導致人體的衛外功能失常,就稱之為衛分證。其實衛分證也屬氣病的範 疇,但它比氣分證要輕淺,病在表,不在臟腑,所以把氣病分為衛分證與氣分證兩個階段,因此就有了”衛為氣之表”的說法。
1.2 血
血是在血脈中不斷流動的紅色液體,它是構成人體的基本物質,也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血由水穀精微所化生,它在人體的運行形式就是週而復始 地不斷循環。所謂血病,實質上就是熱邪影響到血液的組成成分與運行所發生的病變。在溫病中,血的病變有兩種表現形式,一種是耗血,一種是動血。耗血,是指 熱邪消耗血液而導致血液黏稠,進而凝聚成瘀;動血,是指熱邪鼓動血液,使血溢出脈外。所以臨床中血的病變,主要是血瘀與出血兩種類型。在血病的初起病情較 輕,沒有嚴重到耗血、動血的程度,只是血中的水液,被熱邪所消耗,而見血中津液不足的表現,就稱為營分證。營分證與血分證的病變部位都在血脈中,二者沒有 本質的區別,但程度的輕重卻有不同。為了把血病中的輕證與重證區別開,所以就把血病分為營分證與血分證兩個階段,因此有了”營為血之表”的說法。這裡所說 的”表”,不是指表證,是指營分證是血分證的輕淺階段。
為了使氣血辨證更便於指導臨床實踐,葉天士在氣病與血病兩大階段的每個階段前面,又增加了一個輕淺階段,氣前加衛,血前加營,於是就形成了衛氣營血辨證。
2 衛氣營血的證候與病機
葉天士說:”大凡看法,衛之後方言氣,營之後方言血。”在這句話中氣與營之間沒有連接詞,只有語氣的停頓。衛與氣同列,營與血同列,就是申明衛與氣 是一個階段,營與血是一個階段,而這四個階段其實是兩個大階段。衛與氣都是功能失常的病變,統稱都是氣病,但衛與氣又有所區別。氣分證是指臟腑功能失常。 衛分證是指人體體表的保衛功能失常。總而言之,無論是臟腑功能失常還是衛外功能失常,都屬功能失常的範疇,所以分而言之有衛、氣之別,統而言之都屬氣病。 溫病涉及到營與血,都是實質性的損傷,也就是對人體內有形的液態營養物質的損傷。這種損傷的程度又有輕、重的不同,血的損傷稱為血分證,或是血瘀,或是出 血,都是血液嚴重受損的病變。但在它的前期,沒有達到那麼嚴重的程度,損傷的僅是血中津液,就稱為營分證,營與血都行於脈中,營是血的組成成分,所以分而 言之有營、血之別,統而言之都屬血病。
由上面所講的內容可以看出,衛氣營血辨證學術思想的核心是氣血辨證,也就是功能失常與實質損傷這兩大病變類型。可以說,由衛分到氣分這個階 段的發展變化雖然是由表入裡、由淺入深、由輕轉重,但都屬於功能失常的病變,二者並沒有本質的變化,所以屬於漸變、量變的過程。由營分到血分這個階段的發 展變化,是由損傷血中津液,進一步發展到損傷血液的過程,雖然程 度加重了,但其本質還都是血液成分的變化,所以也屬於漸變、量變的過程。 而由氣到營這個階段,是由功能失常到實質損傷的變化,就不是量變而是突 變、質變了。葉天土在氣與營之間不用連接詞,是為了加重語氣,強調氣病與 血病是兩個本質不同的階段。為了更清楚地表明溫病的發展變化過程,又在 氣前加衛,在血前加營,構成了四個階段,這樣就把溫熱邪氣侵犯人體由表人 裡、由淺人深、由輕轉重、由實致虛、由功能失常到實質損傷這五個方面的變化 標示得清清楚楚。
衛氣營血辨證中的衛、氣、營、血四個字分別代表著四類不同的證候,所以 下邊都加”證”字,分別稱為衛分證、氣分證、營分證、血分證。為什麼用”分” 字呢?它是多音字,讀作fen4,又讀作fen1。在這裡讀作fen4,但是含義同fen1, 就是分界的意思,引申為界限,再引申為階段。就是說,衛分證、氣分證、營分 證、血分證四者的發展階段不同,證候類型不同,治法也不一樣。它們四者之 間是有分界的,分為四個不同的階段,簡稱為”四分”。概括地說,衛分證是溫 熱邪氣侵襲體表,導致衛外功能失常的病變,它是溫病的初起階段。氣分證是 邪氣入裡,導致臟腑功能失常的病變,一般來說是溫病的高熱階段,或稱為極 期階段。營分證是熱邪深入血脈,熱邪盛而致血中津液損傷,因邪實而導致正 虛的虛實夾雜階段。血分證是熱邪深入血脈,耗血、動血,導致血液瘀滯或出 血的危重階段。衛、氣、營、血四個階段雖然各自表現為不同的證候類型,而且 在發展過程中還可能發生各種變化,但是萬變不離其宗,只要掌握了每一個階 段的特徵、主症,就可以明確地做出辨別。衛氣營血辨證的問世,為溫病的辨 證與論治奠定了深厚的理論基礎並提供了臨床範例,對臨床實踐有重大的指 導意義,所以後世稱葉天土為開創溫病學派的一派宗師,原因就在於此。
下面就分別講述衛氣營血四類證候:
2.1 衛分證候
衛分證,是溫熱邪氣侵襲體表,導致人體衛外功能失常的 病變階段。其病機是溫熱襲表,衛外失司,肺失宣降。臨床表現是:發熱,微惡風寒,無汗或少汗,頭痛,咳@□微渴,舌邊尖紅苔薄白,脈浮數。辨證要點是發熱,微惡風寒。
所謂辨證要點,就是抓主症。主症,又稱為必有症,它是對證候作出判定 的最主要依據,其它症狀則稱為兼症,也稱為或有症。衛分證的主症是發熱與 微惡風寒同時存在,簡稱為寒熱並見。如果只發熱而不惡風寒,那就不是表 證。新感溫病初起先見表證,就是指發熱與微惡風寒同時出現,這就是常說的 “有一分寒熱,則有一分表證”。從病機來分析,衛分證是外感溫熱邪氣而發, 邪氣在表,正氣就要驅逐邪氣,於是就因正邪相爭而導致功能亢奮,具體表現 就是體溫升高,臨床中稱為發熱。這種熱勢一般不高,多呈中等度以下的熱, 在38oC左右,同時伴隨著輕微的惡風寒。產生微惡風寒的原因,是因為溫熱邪氣開泄揍理,邪氣要從皮毛向裡進,陽氣要從體內向外敷布,邪氣阻滯了衛· 陽之氣敷布的道路所致。皮毛就像房間的門一樣,外面有人要進來,裡面有人 要出去,門雖然敞開著,但是裡出與外進互相頂撞,就造成了進出不通暢的局 面。同樣道理,溫病的衛分證是溫熱襲表,邪氣要向裡進,陽氣要向外宣,邪氣 與體內的陽氣在體表互相頂撞,體表的氣機當然不通暢,所以溫病初起雖然不 是”表閉”,但卻有”表郁”。由於邪氣鬱阻了體表的氣機,導致衛陽之氣的宣 發障礙而衛外功能失常,所以就出現惡風寒的症狀,但它畢竟是表郁而不是表 閉,皮毛並沒有完全閉塞,所以它惡寒輕微。衛分證的主症是發熱與微惡風寒 並存,這是邪氣襲表的重要標誌,是辨證的關鍵。如果把微惡風寒這個症狀去 掉,即使其它症狀都存在,也不能診斷為衛分證。
2.2 氣分證候
氣分證,是邪氣在裡,導致臟腑功能失常的病變階段。其病機是正邪激爭,熱熾津傷,臟腑功能失常。氣分證的範疇相當廣泛,其病變可以涉及肺、胃、腸、 脾、肝、膽、胸膈等諸多部位,所以證候類型較多。氣分證的共同特點是:壯熱,不惡寒反惡熱,渴喜冷飲,小便短赤,舌紅苔黃,脈數有力。辨證要點是壯熱惡 熱,渴喜冷飲,舌苔黃。 ”
氣分證的病機是邪氣盛而正氣不衰,正邪激烈相爭。病人之所以出現壯 ” 熱,從邪氣的角度來講,當然是邪氣盛。但是在氣分階段正氣還沒有受到嚴重 的損傷,所以說正氣不衰。應當注意的是,邪氣盛而正氣不衰這句話,不能改 為邪盛正盛。這是因為,在氣分高熱正邪相爭的過程中,人體的津液和陽氣必 然會受到消耗,已經不像健康人那樣充盛了,但是損傷尚不嚴重,仍然有抗邪 能力,所以稱為正氣不衰,可以說正氣不衰是處於盛與衰的中間狀態。由於邪 氣盛而正氣不衰,正氣與邪氣就激烈相爭,從而導致人體的功能活動極度亢 奮,就出現壯熱。壯熱就是高熱,也稱為大熱,體溫一般在39oC以上,這個階段就不惡寒,反惡熱了。不惡寒是因為邪不在表,反惡熱是因為體內有高熱, 內環境溫度高,就需要外環境溫度低,才能使裡熱外散。如果外環境的溫度高 於體溫,裡熱不能外散,病人當然難以忍受,所以就惡熱。如果體溫是40oC, 外環境是20oC,就容易散熱,病人就感覺舒服。如果外環境是42oC,比體溫還 高,病人當然難以忍受,這就稱為惡熱,這種病人的表現是不喜穿衣,不喜蓋被,而喜冷飲,喜枕冰袋。
喜冷飲,是因為熱邪消耗了津液,津液不足就需要飲水來補充,這是”引水中救”,是人體自己救助自己的本能反應。不僅喜飲,而且喜冷飲,是因為體內有熱,飲冷水可以降溫。這與惡熱喜冷的道理相同,都是自救的需求。
舌苔黃,是因為熱邪熏蒸,像烤麵包一樣,麵包是白色的,烤了以後就變黃,再烤就糊了,變灰、變黑。溫熱病的舌苔變化一般來說是白->黃->灰->黑的發展變化過程。
至於氣分證是不是一定有大汗,應該說是不一定,這要視邪氣所在的部位而論。比如說,熱邪在手太陰肺與足陽明胃的氣分,就有蒸蒸汗出,如籠屜 蒸饅頭一樣,向外冒熱氣,出大汗,這種熱型稱為蒸騰之熱,是熱邪從裡向外蒸騰津液的表現。但是也有的病人裡熱很重,小便黃而少,口渴,舌紅苔黃,卻不見汗 出,這是熱郁在肝膽氣分,由於肝膽失於疏泄,氣機不暢,熱鬱於體內發散不出來,津液也就不能向外泄,所以就沒有汗,雖然高熱而無大汗,這種熱型稱為鬱閉之 熱。這裡之所以強調有汗與無汗的問題,就是要說明溫病的氣分證,不一定都有大汗,也就是說,大汗出不是氣分證的主症。
氣分證大多表現為裡實熱證。氣分有沒有虛證呢?可以肯定地回答說有。氣分證是熱邪在裡,導致臟腑功能失常的階段。功能失常,既可以表現為功 能亢奮,也可以表現為功能衰竭。功能亢奮,是邪氣盛而正氣不衰,正邪激爭所致,它表現出的當然是裡實熱證。裡實熱證如果持續不解,在正邪激爭持續高熱的過 程中,既消耗津液,又消耗陽氣。如果津液陽氣大傷,正氣就開始衰敗了,抗邪能力也就下降,甚至無力抗邪了,這時還能呈現高熱嗎?體溫高達40oC,說明邪氣盛病情重,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體溫能夠高達40oC, 也說明病人正氣不衰,有抗邪能力。如果正氣衰敗,就不能與邪氣抗爭了,就不能維持高熱了。臨床上有的病人持續高熱大汗,驟然間體溫就急劇下降,甚至降到比 正常人體溫低,不僅體溫驟降,還伴見面色蒼白,大汗淋漓,脈微欲絕,這是因為高熱消耗正氣,導致津氣欲脫。再發展就出現冷汗淋漓,四肢厥冷而亡陽的危重 證。津氣欲脫與亡陽都是功能衰竭的表現,屬於氣分的虛證。由此可見,在溫病過程中,氣分證以實熱證為多見,是主流。但是氣分高熱持續不解,其發展趨勢有兩 種,一種是入營分,傷營陰,或竄入血分;一種是仍在氣分,由氣分的實證轉為氣分的虛證,也就是功能由亢奮而轉入功能衰竭。這兩 種發展趨勢,都屬於前面講過的由實致虛的範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