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氣營血辨證與三焦辨證的關係

溫病學 第 16 講 筆記

劉景源教授


《黃帝內經》與《難經》關於三焦的四種說法,雖然論述的角度不同,但四者又密切相關。把這四種說法綜合起來看,三焦實際上是氣化的場所。飲食物的受 納、消化,精微物質的吸收、輸布,氣血、精、津、液這些精微物質在輸布過程中的相互轉化以及糟粕的排泄,這個複雜的過程就是氣化的過程,而氣化的全過程都 是在三焦這個場所進行的,所以這個過程就簡稱為三焦氣化,也稱為新陳代謝。新陳代謝是哲學名詞,所謂新陳代謝,就是陳謝新代。陳,是指舊事物。新,是指新 事物。舊事物不斷地凋謝、消亡,新事物不斷地上升而取代舊事物,這就是新陳代謝的過程。人類的新陳代謝表現為老一代的不斷消亡,新一代的不斷興起,”人事 有代謝,往來成古今”,古、今就是新陳代謝的過程。具體到每一個人,一生中也是在不斷地進行新陳代謝。吃進來的飲食物經過消化吸收變成了營養物質,營養物 質被人體消耗了,糟粕排泄出去了,又要進食新的飲食物,這就是在不斷地進行新陳代謝,人體的新陳代謝就是以三焦為場所進行的。人體的新陳代謝一旦發生障礙 就是病變,病變無論涉及哪個臟腑,都離不開三焦這個大場所。正因為三焦所包含的範圍非常廣,用三焦辨證可以概括各個臟腑的病變,所以吳鞠通在《溫病條辨》 中採用了以三焦為綱的辨證體系。可以說,三焦辨證高度地概括了外感溫邪所導致的各種新陳代謝失常的病變,而且能反映出”始上焦,終下焦”的傳變規律,因此 對溫病的臨床辨證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導意義。

二 三焦辨證

2 三焦的證候與病機

從生理上講,三焦是新陳代謝的場所。從病理上講,三焦的病變就是新陳代謝失常的反映。而三焦辨證,就是把外感溫邪所致的溫病按病變部位劃分為三個階 段,即上焦溫病、中焦溫病、下焦溫病。上焦溫病的臟腑定位首先是在肺,如果手太陰肺的邪氣不解,有兩種傳變形式,一種形式是在上焦逆傳於心包,心包的病變 實際上就是心的病變,這種傳變形式就是葉天士所說的”溫邪上受,首先犯肺,逆傳心包”,也就是吳鞠通所說的”肺病逆傳,則為心包”。之所以稱為逆傳,一是 因為它沒有按上焦->中焦->下焦的順序漸次傳變,不順則為”逆”。另一方面是指邪氣猖厥,由上焦手太陰肺直接陷人心包,直犯心主,來勢兇 猛,病情危重,預後凶險,屬於逆證。另一種傳變形式是吳鞠通所說的”上焦病不治,則傳中焦”,中焦是指脾、胃與大腸。胃為陽土,脾為陰土;胃為燥土,脾為 濕土。如果是溫熱病,傳到中焦就表現為陽明胃熱,進一步發展就是大腸燥結;如果是濕熱病,傳到中焦就表現為太陰脾濕。中焦病不解,繼續傳變,就是吳鞠通所 說的”中焦病不治,即傳下焦”,下焦是指肝與腎。肝藏血,腎藏精。溫熱邪氣深入下焦肝、腎,就要消耗肝血和腎精,最後導致真陰耗損。概括地說,肺病逆傳, 則為上焦的心包,肺病順傳,則為中焦的脾、胃、大腸,中焦病不解,則傳下焦肝、腎。由此可以看出,三焦辨證實際上是把溫病按病變的部位劃分為三個階段,其 傳變規律就是吳鞠通所說的”始上焦,終下焦”。因此可以說,掌握了三焦辨證的體系,也就掌握了溫病的發展變化。

2.1 上焦證候

上焦證候,是指手太陰肺與手厥陰心包的病變。心包是心主之宮城,所以它的病變也就是手少陰心的病變。

手太陰肺的病變有兩種類型,第一種類型是溫熱邪氣侵襲體表,導致衛外失司,肺失宣降。臨床表現是:發熱,微惡風寒,無汗或少汗,頭痛,咳, 口微渴,舌邊為尖紅苔薄白,脈浮數。從衛氣營血辨證的角度看,它屬衛分證。衛分的病位在上焦肺系,所以它屬上焦證候。第二種類型是熱邪壅肺的裡熱證。臨床 表現是:身熱,汗出,咳喘,或胸悶、胸痛,舌紅苔黃燥,脈數。從衛氣營血辨證的角度看,它屬肺的氣分證。從病變部位看,仍屬上焦證候。肺系的病變。無論是 衛分證還是氣分證,按三焦辨證來劃分,都屬上焦證候。

肺病如果逆傳,就是痰熱蒙蔽心包的病變。臨床表現是:身熱灼手,四肢厥逆,痰壅氣粗,神昏譫語或昏憒不語,舌騫,色鮮絳苔黃燥,脈細滑數。從衛氣營血辨證的角度看,它屬營分證。從病變部位看,仍屬上焦證候。

2.2 中焦證候

如果上焦手太陰肺的病變,不是逆傳心包而是順傳足陽明胃,導致胃熱熾盛,裡熱蒸騰,就是中焦溫病。臨床表現是:壯熱,惡熱,面赤,大汗出,渴喜冷飲,喘急鼻煽,舌紅苔黃燥,脈浮洪或滑數有力。

如果胃熱大汗傷津,嚴重消耗腸道的水分而導致大便燥結不通,就出現腸腑熱結證。臨床表現是:日晡潮熱,手足濈然汗出,大便秘結,成下利清 水、氣味惡臭,腹部脹滿硬痛拒按,時有譫語,舌紅苔黃燥,甚則焦燥,脈沉實有力。腸腑熱結證的病位在大腸,大腸的解剖部位在下焦。但是胃與腸的關係非常密 切,胃熱很容易導致腸燥,所以吳鞠通把胃與大腸的病變一同劃入中焦,統稱陽明溫病。足陽明胃熱雖然盛,但是無形,所以稱為無形熱盛;手陽明大腸的病變是有 形的燥屎內結,所以稱為有形熱結。

濕熱病的中焦證候主要在足太陰脾,是濕熱困脾,氣機郁阻的病變。臨床表現是:身熱不揚,汗出而熱不解,胸脘痞悶,噁心欲吐,身重肢倦,舌苔膩,脈濡等。

總之,中焦溫病的證候有兩種類型,一種類型是溫熱邪氣在胃、腸,統稱陽明溫病;一種類型是濕熱邪氣困脾,稱為太陰溫病。從衛氣營血辨證的角度看,它們都屬氣分證。從病變部位看,都屬中焦證候。

2.3 下焦證候

中焦溫病不解,就漸次傳入下焦。中焦胃、腸燥熱不解,就要消灼真陰,消耗肝血腎精而出現下焦肝腎陰虛的證候。臨床表現是:低熱稽留不退,手足心熱甚 於手足背,咽乾口燥,齒黑唇裂,神倦欲眠,耳聾,手指但覺蠕動,甚或瘈瘲,心中憺憺大動,舌光絳痿軟,脈虛細等。從衛氣營血辨證的角度看,它屬熱邪耗血的 血分虛證。從病變部位看,它屬下焦證候。

3 三焦證候的病程階段與傳變

簡要地說,上焦溫病、中焦溫病、下焦溫病就是三焦證候發展過程中的三個階段。三焦證候的傳變規律一種是”肺病逆傳,則為心包”,這是逆傳的傳變規 律;一種是”上焦病不治,則傳中焦……中焦病不治,即傳下焦……始上焦,終下焦”,由上到下漸次傳變,逐步深入發展,這是順傳的傳變規律。概括地說,三焦 溫病的病程可以分為上焦、中焦、下焦三個階段,它的傳變規律一是逆傳,一是順傳。

三 衛氣營血辨證與三焦辨證的關係

葉天士創立衛氣營血辨證之後,吳鞠通又倡導三焦辨證,這兩種辨證體系在臨床應用中各有側重。衛氣營血辨證側重於劃分病變的階段,而三焦辨證則側重於劃分病變的部位。因此在臨床實踐中兩者往往穿插使用,從而使溫病的辨證更為精細、準確。

衛氣營血辨證與三焦辨證的關係,概括地說,上焦溫病是指肺、心包、心的病變。肺的病變包括衛分證與氣分證,稱為太陰衛分證與太陰氣分證;心 包的病變稱為厥陰溫病,心的病變稱為少陰溫病,二者統屬營分證,其中少陰溫病也可以出現血分證。中焦溫病是指脾、胃、大腸的病變。脾的病變稱為太陰溫病, 屬氣分證;胃與大腸的病變統稱為陽明溫病,都屬氣分證,二者有無形熱盛與有形熱結之別。如果陽明氣分熱盛竄人營分、血分,也可以出現氣營兩燔或氣血兩燔 證。下焦溫病是指肝與腎的病變,分別稱為厥陰溫病、少陰溫病。因為肝藏血,腎藏精,二者乙癸同源,所以下焦溫病的肝腎陰傷證統屬血分虛證。總之,衛氣營血 辨證是標示溫病按衛、氣、營、血四個階段,由淺入深的發展階段,可以說是橫向地步步深入。三焦辨證主要是標示病變的部位,它雖然也能標示溫病由淺入深的發 展過程,但是比較籠統,不能標示在表還是在裡,不如衛氣營血辨證具體而又層次分明。所以在臨床中把這二者結合起來使用,才具有更大的指導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