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病的常用診法
溫病學第 17 講 筆記
劉景源教授
第五章 溫病的常用診法
診法,屬於《中醫診斷學》的內容。為什麼這一章又特別提出溫病的常用診法呢?這是因為溫病的臨床診斷有一定的特殊性,有些內容需要加以特別強調。
臨床辨證論治首先要進行四診,通過四診收集臨床資料,再把全面收集的臨床資料運用中醫學的理論進行加工、分析,然後才能辨證。也就是說,辨 證必須先”診”,然後才能”辨”,最後才能落實到”治”。診、辨、治是一系列的過程,缺一不可。在學習溫病學的過程中,有一些特殊的臨床症狀和體徵要特別 加以強調,另外還有一些症狀和體徵要進行鑒別。比如說,同是昏迷的病人,但由於昏迷的表現不同,病因、病機、治法就都不一樣,當然就需要認真鑒別,這就屬 於診法所要講的內容。這一章有些內容可以自學,有些內容要重點講述。
一 辨舌、驗齒
辨舌、驗齒也就是舌診和齒診,是通過觀察病人舌象的變化或牙齒的變化作出診斷的診法。
1 辨舌
辨舌,分為望舌苔與望舌質兩部分。人的舌長在口腔,它雖然體積很小,但是對疾病的診斷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舌肌稱為舌質、舌體,是肌肉脈絡組織,它 內聯五臟六腑。五臟六腑的經絡有的直接與舌聯繫,有的間接與舌聯繫,它們的功能狀態都能通過經絡反映到舌面上來,所以舌質的變化能反映五臟六腑的病變。舌 肌上的經脈是相當豐富的,所以它的血液很充盈,顏色是鮮紅的。因為它上面覆蓋了一層薄白苔,所以透過舌苔看舌質就是淡紅的了。舌苔是附著在舌面上的苔狀 物,由胃氣蒸化胃津夾濁氣而生成。在正常的情況下,舌苔是薄白的。正常的薄白苔應該是透過舌苔能夠隱隱約約地看到淡紅的舌質。如果看到的舌質是鮮紅光剝 的,那就說明沒有舌苔了。如果只見舌苔而看不到舌質,那就是厚苔。通過望舌質的變化,可以觀察臟腑的虛實、氣血津液的盈虧、陰陽的盛衰。通過望舌苔的變 化,可以觀察感受邪氣的性質、病位的淺深、胃氣的強弱。在溫病的發展過程中,衛分證與氣分證邪淺、病輕,以實證為主,所以舌象的變化主要反映在舌苔上。營 分證、血分證因為損傷了血中的津液,甚至於損傷血液,舌象的變化主要反映在舌質上。
1.1 辨舌苔
舌苔的變化主要見於衛分證與氣分證。總的來說,舌苔薄與白就標示著邪淺病輕,舌苔厚與黃就標示著邪深病重。關於舌苔的生成與變化,在《葉香岩外感溫 熱篇》第12條下章虛谷的註釋中說:”舌苔如地上初生之草。”這句話是說,舌上正常的薄白苔就如同地上春天初生的草一樣,嫩草茸茸,並不茂盛,薄薄一層, 透過小草可以看見地皮。在第14條下他又註釋說:”邪入胃則生苔,如地上生草也。然無病之人常有微薄苔如草根者,即胃中之生氣也。若光滑如鏡,則胃無生發 之氣,如不毛之地,其土枯矣。胃有生氣而邪入之,其苔即長厚,如草根之得穢濁而長髮也。”章虛谷以地上生草比喻舌上生苔,這個比喻非常恰當。草的生長,一 是需要土壤,一是需要陽光,一是需要水分,一是需要肥料。舌上生苔與地上生草一樣,生成舌苔的土壤是舌體。陽光就是人體的陽氣,因為胃為後天之本,所以這 裡是指胃的陽氣,簡稱為胃氣或胃陽。水分就是人體內的津液,也主要來自於胃,簡稱胃陰或胃津。人體內的肥料是什麼?是濁氣。健康人有沒有濁氣呢?有。因為 人在生存的過程中不斷地在進行新陳代謝,也就是氣化,這個氣化過程要不斷地產生濁氣,但是健康人體內的濁氣有一定的量,不可能沒有,但也不會過多。上述這 些條件都具備了,就可以生成舌苔。
可以說,胃中的陽氣蒸化胃陰,又夾雜著濁氣布於舌面,就形成了正常的薄白苔,所以章虛谷比喻正常人的舌苔如”初生之草”,但是它必須有根。 就如同地上剛剛長出來的小草,雖然嫩而矮小,但是有根,人體正常的舌苔就應該是薄白而有根。所謂有根,就是緊緊地附著在舌面上,擦之不掉,刮之不去。一刮 就掉的是浮苔,是無根之苔。如果前面所說的幾個條件發生變化,草的生成也就發生變化。比如說,陽光不充足,草就枯黃了,水分不足,草就乾枯而死了。沒有肥 料的不毛之地,草也不能生長。在人體內,如果胃的陽氣不足,無力蒸化,就不能生成舌苔。胃的津液不足,也不能生苔。人體內沒有濁氣是不可能的,有生命的人 就存在新陳代謝,就會產生濁氣,但是濁氣必須靠胃氣的蒸化才能分佈到舌面生成舌苔。胃中的陽氣不足,與胃中的陰液不足都不能生成舌苔,舌面都是光的,二者 如何區別呢?要望舌質。胃陽不足的舌質是淡白的,這是因為,陽氣不足,對血液的推動力不夠,血液不能營養舌面而致舌面缺血,所以舌質的顏色比正常淺。胃陰 不足的舌質是鮮紅的,這是因為,津液不足,血液濃縮,所以舌質的顏色比正常深。形成厚苔的原因是濁氣盛,這與肥料充足草就瘋長的道理一樣,濁氣多了舌苔就 厚,在外感病中,外界的邪氣侵犯人體,體內的濁氣增多,就可以形成厚苔。
在溫病過程中,觀察舌苔主要反映衛、氣這兩個階段的病變。一般來說,熱邪在衛分多見薄白苔。這是因為,熱邪在表,還沒有入裡,臟腑功能還沒 有發生變化。如果再進一步發展,邪漸入裡,把舌苔烤黃了。就出現薄黃苔。但是因為還沒有完全入裡,所以舌苔不厚。如果熱邪深入到氣分,就見黃苔。因為氣分 熱盛必然損傷津液,所以舌苔不僅黃,而且燥。由於熱邪深入到臟腑,干擾了人體的正常生理功能,使新陳代謝發生障礙而致濁氣盛,所以舌苔就變厚。總之,氣分 證的舌象特點是可見黃厚乾燥苔。如果熱邪特別盛,再發展就可以形成灰苔、黑苔。這個道理就如同烤饅頭一樣,先烤黃了,再烤就糊了,變成灰、黑色。在濕熱病 中,舌苔不僅厚而且膩。由於濕熱病是外感濕與熱兩種邪氣,所以舌苔的變化還與濕和熱兩種邪氣的比重有關。病變初起以濕邪為主,舌苔見白而厚膩。如果熱邪逐 漸顯露,獻出現淡黃厚膩苔,熱再重,就可以出現黃厚膩苔。如果濕熱逐漸化燥,還可以見黃厚乾燥苔。
總而言之,溫病的衛分證與氣分證主要反映在舌苔的變化上。從舌苔的薄與厚,可以判斷邪氣的輕重、病位的淺深;從舌苔的顏色,可以判斷邪氣的性質以及程度的輕重。
1.2 辨舌質
營分證、血分證主要反映在舌質的變化上,其特點是舌質色絳。這是因為,熱邪已經深入到血脈之中,不僅胃陰已大傷,而且進一步導致了血中津液的損傷, 陰液大傷就不能生苔。所以一般來說,營分證、血分證多呈舌光絳無苔。《葉香岩外感溫熱篇》第14條說:”再論其熱傳營,舌色必絳。絳,深紅色也。”其所以 呈深紅色,是因為血中津液損傷,血液濃縮而使舌的顏色變深,再進一步發展,就出絳變紫。
總之,在溫病的過程中儘管有三焦所屬臟腑與衛氣營血各個階段的變化,但是從舌象來看,不外舌苔與舌質的變化。舌苔主要反映衛分、氣分的病 變,舌質主要反映營分、血分的病變。望舌苔主要是望舌苔的薄厚,以觀察濁氣的多少;望苔色白、黃、灰、黑的變化,以判斷熱邪的淺深輕重;望舌苔的潤燥,一 般情況下,潤者多為津液未傷或有濕邪,燥者多屬熱盛津傷。望舌質,主要是觀察其顏色紅、絳、紫的變化,以判斷營、血損傷的程度。在臨床實踐中,必須要把舌 苔與舌質結合起來觀察,一般來說,衛氣同病、衛營同病、氣營兩燔、氣血兩燔這類證候的舌苔與舌質都有變化,必須綜合分析。比如說,病人舌質絳紫,苔黃燥, 就可以判斷黃燥苔是氣分熱盛,而舌質絳紫說明血液損傷也很嚴重,二者結合起來看,就可以明確診斷為氣血兩燔證。
2 驗齒
關於驗齒的問題,在《葉香岩外感溫熱篇》第30條中寫得非常簡明扼要。葉天士說:”再,溫熱病看舌之後,亦須驗齒。齒為腎之餘,齦為胃之絡,熱邪不燥胃津,必耗腎液。”這段話指出了驗齒分為望牙齒與望齒齦兩個方面。
2.1 牙齒乾燥
在溫病的過程中,牙齒乾燥是因為熱邪損傷津液所致。牙齒乾燥又可以分為兩種類型:
- 牙齒表面乾燥但有光澤,在《葉香岩外感溫熱篇》第31條中稱為”光燥如石”。就是說,牙齒表面雖乾,但形體不枯。葉天士說:”齒若光燥如石者, 胃熱甚也。”這種情況是胃熱熾盛而消耗胃津,以致津液不能濡潤牙齒,所以它表面乾燥。但熱邪並未損傷腎精,腎精不虛,精能生髓而充養牙齒,所以表面雖乾但 仍有光澤。葉天士又說:”若無汗惡寒,衛偏盛也,辛涼泄衛,透汗為要。”這句話就是說,溫病初起無汗,惡寒,牙齒表面乾燥,但有光澤,這是由於外邪侵襲, 衛分邪氣盛,陽氣被邪氣阻遏,肺的宣發功能障礙,不能正常地輸布津液於牙齒,所以牙齒表面乾燥。這種情況就用宣表法治療,用辛涼的藥物透泄表邪,使表解汗 出,衛氣通暢,就能夠輸布津液於牙齒。
- 牙齒乾燥如枯骨色。所謂乾燥如枯骨色,是指牙齒不僅表面乾燥,而且裡面也乾燥,就是像枯骨一樣,灰白晦暗沒有壯澤。葉天士說:”若如 枯骨色者,腎液枯也,為難治。”就是說,熱邪深入下焦,使腎陰耗竭,精枯髓乾不能充養牙齒而致燥如枯骨。因為齒為骨之餘,所以通過觀察牙齒如枯骨色,就可 以推斷全身的骨酪也同樣是乾枯的,這種情況當然難治。葉天士通過觀察牙齒的變化就能看出這麼深刻的問題,他的這種判斷非常符合臨床實際。在臨床上,肝腎衰 竭的病人,到後期如果見到牙齒如枯骨色,一般都難以救治。
2.2 齒縫出血
齒縫出血,就是指齒齦出血。齒齦出血也有兩種情況,有實與虛之分。《葉香岩外感溫熱篇》第33條說:”而初病齒縫流清血痛者,胃火沖激也;不痛者,龍火內燔也。”
- 實證:如果溫病初起齒縫流血清稀而色鮮紅,伴見齒齦腫痛者,是因為胃火沖激損傷齦絡,屬實證。
- 虛證:如果齒縫流血而不伴見齒齦腫痛,是因為”龍火內燔”。所謂”龍火內燔”,就是指龍雷之火上炎,也就是腎陰虛而相火旺,虛火上炎損傷齦絡,屬虛證。
二 辨斑、疹、白[疒咅]
斑與疹見於溫熱病,白[疒咅]見於濕熱病。對斑、疹、白[疒咅]的形態、色澤、分佈情況進行觀察,對疾病的診斷及判斷預後具有重要意義。
1 辨斑、疹
斑見於血分證。疹見於營分證。二者既有區別,又有聯繫,臨床中要認真觀察分析加以判別。
1.1 斑、疹的形態
斑,是形如粟米(粟米就是小米)。或如大豆,甚或連接成片,斑斑如錦紋,不高出皮膚,拂之不礙手,壓之不褪色的皮下紫斑。也就是說,斑的形態是大小 不一。發斑初起一般先見小斑點。如小米粒樣,或者如豆粒樣,繼續發展往往就連接成片,幾個密集的豆粒狀的斑融合在一起,形成片狀斑塊。《金匱要略方論·百 合狐惑陰陽毒病脈證治》篇說:”陽毒之為病,面赤斑斑如錦紋。”錦紋,是指絲織品上的花紋,就如同一塊綢布上面織出一片大紅花的樣子,標示出血量多。斑是 出血性疾患,是肌肉出血瘀於皮下所形成的,初起的時候出血量少,就呈現點狀,形如粟米。繼續出血,小點就變成了大點而形如大豆。出血特別多,大點就融合成 片,以致斑斑如錦紋。從時間上來看,初起出現的少,時間越長越多。從出血量來看,出血量越多,斑的面積越大。因為斑是肌肉部位出血,血瘀在皮下而不在皮 上,所以一般情況下不高出皮膚,用手去撫摸就沒有礙手的感覺。但也不是絕對的,如果出血量特別多,反覆出血,斑塊重疊,也可以突起來而高出皮膚。壓之不褪 色,是辨別斑的關鍵,無論它是否高出皮膚,用手按壓下去,原來是什麼顏色,手抬起來之後還是什麼顏色,斑的顏色絕對不會消退。為什麼呢?因為斑是出血所 致,血已經溢出脈外,不在血脈中了,所以用手按壓血液沒有回路而不能褪色。
疹,是形態如粟米,高出皮膚,撫之礙手,壓之褪色的皮下紅色丘疹。就是說,疹的狀態是小米粒樣大的紅點。疹是皮膚上細小血絡中充血所形成, 因為血絡細小,所以疹的形態是小紅點,不會太大。細小的血絡因充血而突起,所以疹高出皮膚。因為疹高出皮膚,所以用手去撫摸有礙手的感覺。但是疹用手按壓 可以褪色,這是辨別疹的關鍵。也就是說,用手按壓下去,紅點可以消退。但不是永遠消失,很短的時間內紅色就恢復了,疹點又起來了。疹之所以壓之褪色,因為 它不是出血,而是皮膚表面細小血絡中充血所形成的,充血是血液瘀滯在血絡中,所以血絡因血液不流通而突起。但是血液並沒有脫離血絡,用手按壓,它可以在血 絡中回流,所以紅色可以暫時消退。因其病變並沒有解除,瘀血並沒有消散,所以很短的時間內血液又回來,紅疹就又出現了。
壓之褪色與不褪色,是辨別斑與疹的關鍵。
1.2 斑、疹的形成機制
關於發斑的機制,陸子賢說:”斑為陽明熱毒。”就是說,發斑是陽明氣分胃熱熾盛,氣分高熱竄入血分而導致的氣血兩燔的病變。氣分高熱突然竄入血脈之 中,對血脈與血液都有所損傷,一方面是灼傷血絡,一方面是迫血妄行。所謂灼傷血絡,是指高熱竄入血絡,特別是小的血絡,使其因受高熱灼傷而變得焦脆,容易 破裂,出現出血傾向。所謂迫血妄行,是指熱邪進入血絡之後,鼓動血液,使其運行速度加快,單位時間內的血流量增大,加大了對血絡的衝擊力,而使血液容易衝 出血絡,出現出血傾向。比如說,河堤在春季、秋季、冬季水少的季節,一般不會決口,而夏季降雨量過多就容易決口,這就是因為水流量增大了,流速加快了,加 大了對河堤的壓力所造成的。發斑的道理也是一樣,比如說,同是這一段血絡,在正常的體溫下每分鐘通過40ml血液,如果體溫升高,血液流速加快,血流量增 大,每分鐘通過的血液增加到60ml,對這段血絡的衝擊力就必然加大,再加上熱邪對血絡的灼傷,血絡變得焦脆,壓力加大後血絡就很容易被衝破,血液就溢出 脈外而出現出血症狀。如果血液從肌肉部位的血絡溢出,因為外面有一層皮膚包裹,血就瘀在皮下而形成斑。因為斑是肌肉部位出血,所以又稱為肌皿。因其是血絡 外的瘀血,所以壓之不褪色。
概括起來說,發斑的機制是氣分高熱竄入血分,形成氣血兩燔之勢,熱邪灼傷血絡,迫血妄行,使血不循經,溢出脈外,瘀於皮下而形成皮下紫斑。
關於發疹的機制,陸子賢說:”疹為太陰風熱。”就是說,發疹是風熱邪氣侵襲手太陰肺衛,同時又竄入營分而導致衛營同病的病變。熱入營分就是 熱入血絡,而全身的血絡都通於心,血絡有熱當然就導致心熱。人體的血液是從心臟向週身流動的,心營熱盛必然使血液運行加速,向體表流動當然也就加速,血液 中的熱邪如果能從體表散出去,就不會發疹。但衛營同病的病人體表有風熱邪氣鬱阻氣機,使體表的細小血絡不通暢,營分的熱邪就沒有出路,細小血絡中的熱邪就 不能向外發散。內外夾攻,就形成了衛有邪阻,營有熱逼的形勢,致使血液瘀滯在皮膚的細小血絡之中,血絡因充血而突起,就形成了細小的紅色丘疹。所謂細小血 絡,就是指細小的血管,比如經絡學說中所說的浮絡,就是指皮膚表面的細小絡脈,實際上就是皮膚表面的毛細血管。因為瘀血是瘀在浮絡之中,並沒有脫離血絡, 所以用手按壓可以褪色。
概括起來說,發疹的機制是衛分風熱竄入營分,形成衛營同病之勢,衛有邪阻,營有熱逼,使血液瘀於膚表的細小血絡之中而形成丘疹。
斑的發出部位是肌肉;疹的發出部位是皮膚。胃主肌肉,所以也有人說斑發於胃;肺合皮毛,所以也有人說疹發於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