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常見症狀

溫病學 第 19 講 筆記

劉景源教授


三 辨常見症狀

中醫診斷學中的症狀,包括體徵和症狀。體徵,是客觀的臨床反映,比如發熱,用手觸摸有灼手的感覺,用體溫表測量可以標示出體溫升高。症狀,是病人的 主觀感覺,比如頭痛,只是病人的自我感覺,很難做出客觀檢查。這一節所講的溫病的常見症狀,其中也包括體徵。在溫病中,有些主要症狀的出現可以標誌病情發 展的階段。另外,對某些相似的症狀也必須進行鑒別,才能做出正確的診斷以避免誤診,所以說辨常見症狀是溫病診斷中的重要內容。

1 發熱

發熱,是指體溫升高,它是溫病的最主要症狀。溫病是外感四時溫熱邪氣所引起的,以發熱為主要臨床特徵的多種急性熱病的總稱。可以說,沒有發熱就不是 溫病。所以發熱是溫病必見的、最主要的症狀。除了溫病之外,傷寒也有發熱,內傷雜病也可以出現發熱,如何鑒別?溫病與傷寒發熱的鑒別主要在病變初起時寒、 熱的程度不同。傷寒是惡寒重,發熱輕;溫病是發熱重,惡寒輕,溫病與內傷雜病發熱的鑒別要點是,內傷雜病的發熱一般多見低熱,而且是逐漸形成的,其來也 漸,其退也慢,病程較長。內傷雜病中屬虛證的氣虛、血虛,陰虛、陽虛都可以導致發熱;實證中的瘀血、痰飲、氣滯、食積也都可以導致發熱;還有,營衛不和也 可以導致發熱。總而言之,內傷臟腑,功能失調,可以出現發熱,但它是逐漸發生的,往往病程較長,而且伴見臟腑內傷的其它臨床表現,與外感病明顯不同。除了 與傷寒、內傷雜病鑒別外,溫病的發熱也有各種各樣的發熱類型,也必須加以區分,特別是要掌握每一種發熱類型的病機,只有把病機搞清楚,才能做出鑒別,才能 做出正確的臨床診斷。

1.1 發熱惡寒

發熱惡寒,是指發熱與惡寒同時存在,病人既有發熱又有惡寒,而且特點是發熱重,惡寒輕,這是溫熱邪氣侵襲體表的主要標誌,是衛分證的診斷依據。它與 傷寒不同,傷寒是惡寒重,發熱輕。外感病中發熱與惡寒的輕重不是以體溫的高低為標誌,而是以病人的自我感覺為標誌。比如說,傷寒的病人惡寒重,發熱輕,他 的體溫可能是39oC,甚至可能是40oC,但是病人的突出感覺是怕冷,不感覺熱。這是因為,寒邪閉塞腠理,使陽氣鬱於裡而不能宣發到體表,體表得不到陽氣的溫照,所以自覺惡寒很重。而溫病的發熱,體溫可能是38oC,但是病人自我感覺熱重,惡寒是次要的。所以說傷寒與溫病的惡寒與發熱輕重是以自我感覺為主,不是用體溫表來衡量。

溫病表證發熱的特點是患者自我感覺發熱重,燥熱難耐,有的病人形容鼻子像冒火似的,實際上體溫並不很高,一般是在38oC 左右,同時還有輕微的惡寒,如果沒有惡寒,就不是表證。溫病表證出現發熱的原因,是因為溫熱邪氣侵襲體表,人體的正氣調動到體表與邪氣抗爭,正邪相爭,功 能亢奮,所以體溫升高而見發熱。溫病表證見輕微惡寒的原因是溫熱邪氣襲表,雖然使腠理開泄,陽氣能夠向體表宣發,但是因為體表有邪氣阻滯,邪氣欲進而使體 表的氣機不暢,陽氣向外宣發受阻,所以也有惡寒症狀。但僅是表鬱而不是表閉,腠理並沒有完全閉塞,所以惡寒輕。

概括起來說,傷寒初起是寒邪束表導致表閉,腠理閉塞,衛氣不能宣發於表,所以惡寒重。溫病初起是溫熱邪氣襲表,導致表鬱,衛氣宣發雖然受阻,但並沒達到表閉的程度,所以惡寒輕。

1.2 寒熱往來

寒熱往來,是指惡寒時不發熱,發熱時不惡寒,惡寒與發熱不是同時出現,而是交替出現,這種熱型見於邪在少陽。少陽,是指足少陽膽經與手少陽三焦經。 在溫病中,熱邪鬱於足少陽膽經,或濕熱邪氣鬱於手少陽三焦經,都可以出現寒熱往來。也就是說,溫熱病、濕熱病都可以出現寒熱往來的症狀。少陽病之所以出現 寒熱往來的症狀,是因為氣機的升降出入失常。少陽是人體氣機升降出入的樞紐,具體來說,手少陽三焦經主持人體氣機的上下升降,是升降之樞;足少陽膽經主持 人體氣機的表裡出入,是出入之樞。

人體是有機的統一整體,氣機的升降與出入是相輔相成的,氣機的升降與出入某一方面失常,另一方面也必受其影響而失常。就如同南北縱向與東西 橫向兩條道路,其中任何一條道路發生堵塞,則另一條道路也會相應堵塞。所以在溫病過程中,手、足少陽的病變往往互相影響而導致氣機的升降出入失常。寒熱往 來的症狀,是表裡出入失常的表現。表裡出入之樞是在半表半裡之間,它就像門軸一樣,管理門的開關。邪氣侵襲少陽,就如同一隻腳在門裡,另一隻腳在門外,橫 跨在半表半裡之間。邪氣從門外的半表向門裡進,它就阻塞了陽氣向外宣發的通路,使陽氣不能宣發於體表,於是就見惡寒。由於陽氣受阻,未與邪氣抗爭,所以只 惡寒而不發熱。由於半表半裡部位被邪氣侵犯,全身的陽氣必然要向這個部位調動,陽氣源源而來,越來越充足,正氣就奮起與邪氣抗爭,於是就出現發熱,由於陽 氣充足,就不惡寒了。陽氣在與邪氣鬥爭的過程中必有損傷,損傷到一定程度,抵抗邪氣的力量不足了,邪氣就又要向裡進,就又出現惡寒。但是陽氣並沒有衰竭, 稍事休息後,又從全身源源不斷地向半表半里調動與邪氣抗爭,於是又出現發熱。可以說,少陽病是正氣與邪氣在半表半里之間處於拉鋸狀態,所以就形成寒熱往來 交替出現的局面。總之,寒熱往來的病機可以概括為一句話:邪進則寒,正爭則熱。

應當說明的是,不要認為寒熱往來的症狀僅見於瘧疾。瘧疾是少陽病,所以它有寒熱往來的症狀,但它的寒熱往來是有規律的,比如間日瘧是隔一天 惡寒與發熱交替出現一次,其時間是固定的。但是寒熱往來的症狀不僅見於瘧疾,還可以見於其它病變的少陽病,除瘧疾外的少陽病寒熱往來就不一定有時間規律 了,而是一天可以發作數次,甚至數十次。

寒熱往來的病機是足少陽氣機表裡出入失常,但是手少陽經氣機升降失常也必然會導致出入失常,所以手少陽三焦的病變也同樣表現為寒熱往來。寒 熱往來這種發熱類型,按衛氣營血辨證屬於哪個階段?是衛分還是氣分?有人說半表半裡證的半表是衛分,半裡是氣分,所以它是衛氣同病。這種說法不對,因為半 表半裡證既不是表證,也不是裡證,而是邪氣侵襲手、足少陽而導致少陽樞機不利,升降出入功能失常的證候,因為是膽與三焦功能失常的病變,所以它屬氣分證範 疇。

1.3 壯熱

壯熱,又稱為高熱,或大熱。是指熱勢熾盛,體溫在39oC以上的發熱類型。它的特點是持續高熱,但惡熱而不惡寒。壯熱多見於 氣分證,是熱邪入裡,邪氣盛而正氣不衰,全身的陽氣都集中在病變部位與邪氣抗爭,正邪激爭於裡,人體功能活動極度亢奮,體溫居高不下的階段。這個階段是溫 病的極期,也稱為高熱期,它是溫病發展的轉折點。為什麼說是極期?因為這個階段的體溫最高,體溫高的原因是因為邪氣盛,而且正氣不衰,正邪相爭極為激烈。 為什麼說它是轉折點?因為再繼續發展,病情就要發生轉化了。氣分證的轉化有兩種趨勢,一種趨勢是正氣強盛,能夠勝邪,病情就向愈發展;一種趨勢是正氣沒有 力量驅逐邪氣,或正氣衰敗,病情就向深、向虛發展,或竄入血分而導致氣血兩燔,或消耗營陰而深入營分,或出現虛脫、亡陽的氣分虛證。所以說,這個階段是轉 折點,也是治療的關鍵時刻。這個階段如果用藥及時、正確,體溫比較容易降下來,如果治療不及時,猶豫徬徨,或者是用藥錯誤,很快就向虛的方向發展。

氣分壯熱可以見於上焦手太陰肺的氣分證,也可以見於中焦手足陽明的氣分證,還可以見於胸膈、肝、膽熱盛。可見,其涉及的臟腑相當廣泛,可以說,凡是邪氣盛而正氣不衰,正邪相爭激烈,熱勢鴟張而又沒有入營分、血分者,都屬氣分壯熱。

1.4 日晡潮熱

日晡潮熱,是指發熱以下午3~5時為甚。日晡,是指申時,就是下午3~5時。潮,是指像海水漲潮落潮一樣,有規律性。就是說,這種病人的熱型是持續性高熱,而到下午3~5肘熱勢更高。比如說,其他時間體溫是39oC,到下午3時體溫就開始上升,升到下午5時,這兩個小時之間升到40oC甚至41oC, 很有規律,每天如此,就稱為日晡潮熱。這種熱型多見於腸腑熱結證,是手陽明大腸腑有燥屎內結,同時伴見腹滿痛拒按,舌苔黃燥,甚則黑有芒刺,脈沉實有力。 陽明熱結腑實證出現日晡潮熱,與十二經分十二時辰主令的規律有關。申時是陽明經氣主令,陽明是多氣多血之經,正氣充盛而抗邪有力,正邪相爭最為激烈,所以 申時體溫最高。由於日晡潮熱是正邪激爭,功能亢奮的表現,所以這種熱型屬氣分證範疇。

1.5 身熱不揚

身熱不揚,應當從兩個方面理解。一個方面是指熱型,另一個方面是指全身症狀。從熱型來看,身熱不揚的病人體溫高,用體溫表量可能是39oC, 但是皮膚表面不灼手,甚至手、足、腔部反而發涼。身熱不揚的熱型見於濕熱病初起,是因為濕熱裹結,熱蘊濕中,熱被包裹在濕中發泄不出來所致。體內有濕熱邪 氣,正氣就要與邪氣相爭,正邪相爭就導致發熱,所以病人的體溫是升高的,但是熱鬱在濕中發揚不出來,所以身雖熱而不灼手。這就如同火在灰中埋著一樣,裡面 是一團火,但表面看不出來。身熱不揚的病人皮膚初捫之不灼手,但久捫之則熱。這是因為用手捫的部位熱不能發散出去,時間長了手下就逐漸感覺到熱勢上升了。 就如同剛出鍋的黏糕一樣,表面的熱氣散出去了,所以看起來是涼的,但裡面是熱的,因為裡熱不能發揚於外,所以熱象不顯。

身熱不揚除了指熱型外,也包括全身症狀。從全身症狀來說,裡熱盛應該面紅,但這種病人面部不僅不紅,反而淡黃;脈搏不數反而濡緩;大便數日 不下,但是一旦排便卻並不乾燥,反而溏滯;發熱的病人應該煩躁。這種病人不僅不煩躁,反而呆癡,反應遲鈍。身熱不揚是濕熱裹結,熱蘊濕中不能發揚於外所 致,是功能失常的病變,所以這種熱型屬於氣分證範疇。

1.6 身熱夜甚

身熱夜甚,是指24小時持續發熱,而到夜間體溫更高。比如說,其它時間體溫是39oC,到夜間就升到40oC。這種熱型見於熱灼營陰證,是熱邪深入血脈,損傷血中的津液,既有熱邪盛又有營陰傷的反映。因為熱邪盛,正邪相爭,所以持續發熱,體溫達到39oC。到夜間體溫更高,是營陰不足所致。人體的陽氣晝行於表,夜行於裡,夜間陽氣入裡,陰虛不能制約陽氣,所以熱度升高到40oC。白天陽氣出於表,體內陽氣相對減少,陰陽失衡緩解,體溫就稍降,但不是降到正常,而是仍降到39兌。因為身熱夜甚的病機是熱灼營陰,營熱盛而營陰傷,所以這種熱型屬營分證範疇。

1.7 夜熱早涼

夜熱早涼,是指夜間有低熱,早晨則熱退身涼,體溫恢復正常。這種熱型見於溫病後期,是餘邪未盡,邪伏陰分的後遺症。溫病通過治療,大部分邪氣己經解 除,但是餘邪未盡,潛伏在血脈之中,部位很深,所以稱為邪伏陰分。由於大部分邪氣己經解除,所以體溫降下來了,白天不發熱。夜間出現低熱,是因為熱邪潛伏 在陰分,夜間陽入於陰,而陰分本有伏熱,就導致陰不能制陽,陰陽失調而出現低熱。早晨陽出於陰,陽氣出表,熱自然就退了。因為邪在陰分而不在表,所以熱退 無汗。夜熱早涼的病機是餘邪深伏於血脈之中,所以這種熱型可以歸屬於血分證範疇,不過它僅是後遺症而已,邪伏的部位雖深,但邪氣並不重。

這種熱型與身熱夜甚不同,身熱夜甚的病機是熱邪盛而營陰傷,所以是持續發熱而夜間更甚;夜熱早涼的病機是餘邪伏於陰分,邪氣並不盛,所以白天不發熱,僅見夜間低熱。

1.8 低熱

低熱,是指體溫在38oC以下的持續性發熱。這種熱型多見於溫病後期的肝腎陰虛證。低熱的出現,是因為熱邪深入下焦,損傷肝 血、腎精,導致肝腎陰虛,陰不制陽,陰虛陽亢而發熱。往往伴見手足心熱甚於手足背,兩顴紅,牙齒乾燥如枯骨,神倦欲眠,舌絡無苔,脈沉細散大等津血大虧, 亡陰脫液的危重表現。因為低熱是見於溫病後期,熱邪耗損肝血腎精,邪少虛多的證候,所以這種熱型屬血分虛證範疇。

2 汗出異常

在溫病過程中,汗出異常也是主要症狀之一。在一般情況下,健康人出汗是一種生理現象。《黃帝內經》中說:”陽加於陰謂之汗。”就是說,人體的陽氣蒸 化了體內的津液,通過毛孔滲出體外就是汗。健康的人出汗有調節體溫的作用,比如在天熱的時候,為了調節體溫,就通過出汗向外散熱,所以夏天出汗多。進熱的 飲食後,體內熱量增多,也通過出汗向外發散以調節體溫。劇烈運動後臟腑功能亢奮,體內就產熱,體內的熱也要通過出汗向外發散。總而言之,人體能夠保持恆 溫。就是通過汗來調節。汗的出與不出,是由衛氣來控制的。健康的人應該出汗時就出汗,不應該出汗時就不出。在溫病過程的出汗就不正常,應該出汗時它可能不 出,不應該出汗時它卻不自主地外出,這就稱為汗出異常。

2.1 無汗

溫病中的無汗,是指體溫升高,應該出汗但卻不出汗。溫病的無汗有兩種情況,一種情況見於衛分證,其表現是發熱,無汗,同時伴有惡寒。這是由於熱邪侵 襲體表,熱邪要向裡進,阻滯了氣機的通路而導致表鬱,使衛氣的宣發失常,津液代謝發生障礙,衛氣不能把津液宣發到體表,所以汗不能出。但是溫病的表鬱無汗 與傷寒的表閉無汗不同,傷寒的表閉無汗,皮膚是乾燥的;溫病的表鬱無汗皮膚並不乾燥,是潮潤的,甚至還可能有少量的汗出,但是汗出不暢。

溫病無汗的另一種情況是營分證的身熱,無汗。營分證的身熱是裡熱,而且體溫很高,可以達到39也以上,為什麼無汗呢?這是因為熱邪損傷了血 中津液,導致營陰不足,汗源虧乏而無汗可出。營熱無汗往往與身熱夜甚,心煩躁擾,舌紅絳,脈細數並見,用大劑清營養陰藥物清營熱,滋汗源,往往可以使病人 汗出熱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