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渴

溫病學 第 20 講 筆記

劉景源教授


2.2 時有汗出

時有汗出,是指汗出熱減,繼而復熱。這種病人是持續發熱,時有起伏,在熱勢升高時就有汗出,但是汗不多,量少而黏,汗出後體溫稍降,汗也隨熱降而 止。汗止後熱勢又升,升到一定程度則又有汗出,反覆不已。這種汗出見於濕熱病,是氣分濕熱鬱蒸的結果。熱邪在體內熏蒸,鼓動濕邪,熱蒸濕動而使濕邪向體表 瀰漫,通過毛孔滲出體表就是汗。因為出汗可以散熱,所以汗出後體溫就稍有降低,但也不是降到正常體溫,這就稱為汗出熱減。出汗散熱之後,體內熱量不夠了, 沒有力量鼓動濕邪了,汗就不出了。汗止之後濕熱又繼續鬱蒸,體溫就又逐漸升高,這就稱為繼而復熱。因為濕邪黏膩,不可能一汗而解,所以汗出熱減,繼而復熱 反覆發作,纏綿不已。這種汗不是津液所化,而是熱邪鼓動濕邪所生,濕邪黏膩,所以汗少而黏。這種汗出往往伴見外發白[疒咅],出一次汗發一次白[疒咅]。

2.3 大汗

在溫病過程中,大汗有三種情況。

  • 蒸蒸汗出,見於肺胃熱熾的氣分裡實熱證,在大汗的同時伴見高熱,面紅氣粗,喘急鼻煽,煩渴飲冷,脈洪大有力。這種大汗出是肺與胃的熱邪熾盛,鼓 動津液,使津液大量地向外滲出的結果。由於這種大汗是高熱迫津而出,所以是熱汗,就像用水壺燒開水一樣,從壺裡向外蒸發熱氣,因此形容它是”蒸蒸汗出”。
  • 冷汗淋漓,見於虛脫亡陽的危重證候,在大汗的同時,伴見形神衰憊,喘喝欲脫,脈微細欲絕。這是由於高熱大汗大量地消耗津液與陽氣而導 致。陽氣大量外脫而不能固表攝津,所以大汗不止,氣脫陽衰,不能溫化水液,所以汗液清冷。如果再進一步發展。陽氣繼續大量耗損外脫,就出現四肢厥逆的亡陽 危象,亡陽是虛脫的進一步發展。
  • 汗出如油,見於亡陰脫液的危重證候,在大汗的同時伴見低熱,齒枯舌痿,目眶塌陷,脈微細欲絕或散大無根。這種大汗是重度脫水,津液枯涸,陰液將亡的徵象,所以又稱為絕汗。

總之,溫病中的大汗有實證與虛證之分。大汗伴見高熱,熱汗蒸蒸而出,是功能亢奮的表現,屬氣分實證。虛脫亡陽的大汗,是冷汗淋漓,伴見全身的寒象,是功能衰竭的表現,屬氣分虛證。亡陰脫液的汗,量多而黏,汗出如油,伴見一派津液枯涸的表現,屬血分虛證。

2.4 戰汗

戰汗,是指在溫病的過程中病人突然全身寒戰顫抖,繼而全身大汗出的病狀。戰汗的”戰”字,可以從兩方面解釋。一方面是講病機,是指正邪交爭而戰,也 就是正邪激烈相爭交戰的意思。另一方面是形容症狀,也就是出現全身戰抖的症狀。溫病不可能剛發病就出現戰汗,戰汗多見於氣分證的高熱期,一般是在發病的第 五六天出現。在氣分高熱階段,邪氣強盛,但正氣不衰,正邪對峙,勢均力敵,正邪相爭激烈,人體功能極度亢奮,就可能出現戰汗。戰汗的前提是邪氣盛與正氣不 衰,這兩方面缺一不可,如果邪氣不盛,正氣一鼓作氣祛邪外出,就不可能出現戰汗;如果正氣衰,無力與邪氣抗爭,也不可能出現戰汗。從戰汗的病機來講,是邪 氣盛而正氣不衰,正邪對峙,勢均力敵,正氣與邪氣都集中在病變部位互相對峙,激烈相爭,人體功能極度亢奮,所以出現高熱。但是由於全身的陽氣都集中到邪氣 所在的部位與邪氣抗爭,陽氣就不能布達於週身了,所以就出現全身發冷而寒戰。正邪交戰到一定的程度,逼迫津液外出,就出現通身大汗,這就稱為戰汗。戰汗的 特點是先寒戰而後汗出。汗出之後,一般有四種情況。

  1. 汗出膚冷:戰後汗出,汗出之後體溫下降,稱為“汗出膚冷”。一般來說,汗出之後高熱漸退而週身轉涼,體溫可能恢復到正常溫度;也可能比正常體溫 還低,週身發涼,這兩種情況都屬於“汗出膚冷”。同時還可見神形衰憊,昏昏欲睡,脈弱無力,脈搏雖然無力,但並不躁動,平靜和緩,這是好現象,標誌著通過 戰汗正氣把邪氣驅逐出去了,所以體溫下降了。在正邪激爭的過程中,正氣雖然驅逐了邪氣,但是正氣也必然受到損傷,由於陽氣不足,病人的功能呈低下狀態,所 以神形衰憊,昏昏欲睡,脈弱無力,甚至皮膚發涼,體溫低於常人。遇到這種情況不必驚慌,因為脈雖無力但從容和緩,這說明正氣雖然受損,但並未虛脫,而且戰 汗後邪氣已退,經過一段時間,正氣自然就會恢復。在這種情況下,醫生或家屬不要去擾亂病人,比如一會兒問他要不要喝水,一會兒問他要不要小便,或頻繁地翻 病人的眼皮,看他瞳孔有沒有變化,或反覆地去看他還有沒有呼吸等等。這樣做,反而擾亂病人的神志,使他精神緊張,煩躁不安,消耗正氣。正確的護理方法是讓 病人靜臥休息,以使陽氣自行恢復。
  2. 膚冷汗出:戰後汗出,汗出之後出現膚冷,而膚冷之後仍然汗出不止,稱為“膚冷汗出”。“汗出膚冷”與“膚冷汗出”的含義大不相同。汗 出膚冷,是指戰後汗出身涼,身涼後汗就不再出了,而且脈雖無力,但從容和緩。膚冷汗出,是指戰後汗出身涼而汗還在繼續出,不僅汗繼續出,體溫還繼續降,同 時見四肢逆冷,煩躁不安,脈微欲絕或躁疾。這說明正氣沒能戰勝邪氣,是正氣衰敗,虛脫亡陽的徵兆。膚冷之後的汗出,是陽氣外脫,不能收斂津液所致。四肢逆 冷,是由於陽虛不達於四肢。煩躁不安,是虛陽浮越,浮陽內擾心神的表現。脈躁疾,是指脈搏跳動的節律不整,幅度忽大忽小,三五不調,但脈率又很快,這是由 於陽氣浮越。虛陽擾動,使血行失常而致脈搏失常。總而言之,膚冷之後仍然汗出,標誌著正不敵邪,將要出現虛脫亡陽,是病情危重的表現。
  3. 戰而不汗。就是說,戰後無汗出,同時伴見精神萎靡,疲乏衰憊,脈微弱。出現這種情況標誌著正氣虛,無力鼓邪外出,或津液虧乏,無源作汗,總之是正虛不能托邪外出的表現。因其正虛邪踞,所以屬危候。正如吳又可所說:”但戰而不汗者危,以中氣虧微,但能降陷,不能升發也。”

    概括地說,汗出膚冷,是邪從汗解;膚冷汗出,是陽從汗亡;戰而無汗,則說明正氣不足,無力托邪外出。 、

  4. 一戰不解,隔一、二日再戰。這是指戰後雖有汗出,但汗出後體溫又逐漸上升,隔一、二日後又出現戰汗。這說明正氣雖然不衰,但邪氣非常 強盛,正氣不能一戰而鼓邪外出,所以一戰不解,隔一、二日再戰,反覆戰汗而解。我在臨床中曾經遇見過連續戰汗二十天的病人,她所患的是濕熱病,屬於濕熱並 重的證候,因為濕熱膠結難解,邪氣不能一汗而祛,所以反覆多次地出現戰汗。

3 口渴

口渴,也是溫病的常見症狀之一。但是在溫病過程中口渴的表現並不相同,有的口渴欲飲,有的口渴卻不欲飲。對溫病口渴症狀的分析,有助於判斷津液的損傷程度及其運行敷布的情況。

3.1 口渴欲飲

口渴欲飲,是指口渴想喝水,這是津液損傷的表現。溫病初起,邪在衛分,津傷不甚,口渴程度較輕,所以雖欲飲水,但所飲不多。溫病中大渴而欲冷飲者, 多見於肺胃熱熾的氣分證,往往伴見高熱,大汗。由於高熱大汗而致津液大傷,病人就要大量地飲水以自救,這是病人求生欲望的表現,是自然反應。病人之所以喜 飲冷水,是因為冷水能降溫。概括地說,就是因為熱盛津傷,所以渴欲冷飲。

3.2 口渴不欲飲

口渴不欲飲,可以分為三種類型:一種是濕熱內蘊;一種是溫病夾痰;一種是熱入營分。

  1. 濕熱內蘊:見於濕熱病中濕重於熱或濕熱並重的證候。由於濕熱裹結,熱與濕互相煎熬,像熬膠一樣,熱只煎熬濕,並不消耗津液,津液未傷,所以一般 表現為口不渴。也有的病人有口渴的表現,但口雖渴而不欲飲。這種口渴不是因為津液損傷,而是因為濕阻氣機,氣化不利,陽氣不能敷布津液,以致津液不能上承 到口腔,而出現口乾、口渴。但是因為體內有多餘的水濕,所以口雖渴而不欲飲,或飲水則嘔。
  2. 溫病夾痰:平素痰濕體質的人又患溫病,就容易形成溫病夾痰的病變。痰與濕同類,容易阻滯氣機而導致津不上承,所以也會導致渴不欲飲。也 有的病人渴喜熱飲,但飲水不多,多飲則吐,這是因為痰濕得陽氣則化,少量熱飲可以助陽氣,使痰濕鬆動。但多飲卻又助長痰濕,所以多飲則吐。可見,渴喜熱飲 者所喜的是熱,而不是水。
  3. 熱入營分:見於熱灼營陰的證候。熱邪深入營分,蒸騰血中津液,使血中津液上潮於口,口腔裡得到津液的滋潤,所以不渴。這種口不渴往往伴見身熱夜甚,舌光絡無苔,脈細數等,說明營陰損傷很嚴重。所以這種口不渴不是吉兆,而是熱邪深入營分,消耗營陰的危重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