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病的主要治法
溫病學 第 21 講 筆記
劉景源教授
4 神志異常
神志異常也是溫病的常見症狀之一。在溫病的過程中,通過觀察神志的異常變化,可以判斷病變的發展階段。
4.1 神昏譫語
神昏譫語主要見於營分證和血分證。也分兩種類型,一種是躁擾,一種類型,只譫語不躁擾。躁擾也有輕和重。
神昏,是指神志昏迷。譫語,是指語言錯亂,語無倫次,是在昏迷狀態下無意識的胡言亂語。出現神昏譫語,標誌著病情嚴重,但是在程度上也有所差別,有的是在營分,有的是在血分,還有的是在氣分。因為病變的階段不同,神昏譫語的表現也不一樣。
營分證的神昏譫語表現為:身熱夜甚,心煩躁擾,甚或時有神昏譫語,口反不甚渴,或竟不渴,舌紅絳,苔少或無苔,脈細數。營分證的病機是熱灼 營陰,營熱陰傷。也就是說,熱邪深入血脈,損傷血中的津液,既有熱邪盛,又有營陰損傷。出現神昏譫語是營熱擾心與營熱陰傷兩方面的原因。營分證的熱邪是伏 在血脈之中,心主血脈,所以營分有熱必然就導致心熱,心有熱就內擾心神,又加營熱不足而心神失養,兩方面的原因導致心神外越,所以就出現神志不清,陣發性 譫語。但是營分證與血分證相比,還是處於輕淺階段,所以病人主要表現為煩躁不寐,躁動不安,時有神昏譫語,處於半昏迷狀態。
血分證的神昏譫語表現為:身熱灼手,躁擾不安,甚則昏狂譫妄,衄血、吐血、便血、尿血、非時經血、發斑,舌絳紫,脈數。熱邪深入血分比營分 證病情更為嚴重,所以神昏譫語,躁動不安的程度也更重,往往是持續性昏迷而不是時有神昏。二者雖有程度輕重的差別,但本質是一樣的,都是血熱內擾心神,導 致心不藏神,心神外越的反映。就如同把魚放在熱水裡,水既少又熱,魚在水裡初起先是亂蹦,躁動不安,進而就陷入昏糊躁動狀態。
熱入心包的神昏譫語表現為:身熱灼手,四肢厥逆,痰窒氣粗,神昏譫語或昏饋不語,舌蹇,色鮮絳,苔黃燥,脈細滑數。這種證候又稱為痰熱蒙蔽 心包。因為”心主血屬營”,心包是心主的宮城,熱邪深入到心包,必然要損傷營陰,所以也屬營分證範疇。但是這種證候不僅有營陰損傷,而且還有熱痰,所以它 不同於單純的熱灼營陰證,而應該說是氣分有熱痰,營分有陰傷的氣營兩燔證。從病機來看,這種證候的神志改變是由於痰蒙熱擾所致。出現神昏譫語,是因為營熱 內擾心神。但是氣分有熱痰,熱痰蒙蔽了心包,使心神內閉而不能外越,所以病人雖譫語卻並不躁動,而是在昏昧狀態下出現譫語,再進一步發展就進入昏憒狀態, 連譫語都沒有了。這種情況就如同把魚放在熱水盆裡,又在盆上加一層蓋板,把魚蓋在裡面,魚想蹦也不能蹦出來,所以只能聽見盆裡有聲,而從外面見不到魚在躁 動。如果再給水加熱,就把魚燙死了,盆裡也就沒有聲音了。這種情況就稱為心神內閉,它標誌著昏迷的程度更深。
從上面所講的內容可以看出,營分證、血分證的神昏譫語分為兩種類型。一種類型是神昏譫語伴見躁擾不安,屬於心神外越型;一種類型是神昏譫語 而不躁動,屬於心神內閉型。這兩種類型的病機不同,治法也大不相同。心神外越型是熱邪內擾所致。治療應當用清營涼血法,清熱就可以醒神。心神內閉型既要清 熱,又要豁痰開竅,開竅才能醒神。
氣分證也可以出現神昏譫語,它的表現是:日晡潮熱,腹滿痛拒按,神昏譫語,循衣摸床,撮空理線,舌紅,苔黃燥或焦燥,脈沉實。”循衣摸 床”,是指病人在神昏譫語的狀態下,做出的無意識的動作,兩手捻衣服邊,或摸床邊。”撮空理線”,是指病人無意識地兩手亂抓,好像在空中捯線,實際上什麼 也沒抓著。這是陽明腑實證的表現,屬氣分證,其病機是燥屎濁熱由大腸上擾心神,簡稱濁熱擾心。燥屎濁熱與痰不同,它雖然是濁氣,但是它並不蒙蔽心包,是濁 熱擾心而使心神外越,所以在神昏譫語的狀態下伴見循衣摸床,撮空理線的無意識動作。
4.2 昏憒不語
昏憒不語,是指病人陷人深度昏迷,沉沉昏昧,既不譫語,也沒有任何反應。這種類型往往是由痰熱蒙蔽心包證的神昏譫語發展而來。初始有神昏譫語,但是不狂躁,繼續發展,就逐漸陷入深度昏迷,就連譫語也沒有了,病情非常危重。
4.3 神志昏蒙
神志昏蒙見於濕熱病,它的病機是氣分的濕熱釀痰蒙蔽心包。因為是濕與熱兩種邪氣致病,濕熱在體內鬱蒸,熱邪煎熬濕邪,到一定程度就聚濕成痰而釀生濕 痰,呈現既有熱、又有濕、又有痰的狀態。濕痰形成之後,就可以蒙蔽心包而致神志昏蒙。濕熱釀痰蒙蔽心包證的表現是:身熱不揚,神志呆癡,時昏時醒,晝輕夜 重,昏則譫語,醒則神呆,呼之能應,舌苔白膩或黃膩,脈濡或濡數。這種病人不是深度昏迷,而是處於意識朦朧或淺昏迷、半昏迷狀態,呈陣發性昏迷,不昏迷的 時候也不像正常人那樣清醒,而是發呆。這種病人雖然因濕痰蒙蔽心包而心神內閉,但並不嚴重,所以對外界刺激有反應,呼之能應,說明意識沒有完全喪失。
濕熱病中的濕熱釀痰蒙蔽心包,要與溫熱病中的痰熱蒙蔽心包相鑒別。濕熱釀痰蒙蔽心包的痰是濕痰,熱邪裹在濕痰之中,所以熱邪不入營分,不傷 營陰,這種病人舌苔白膩或黃膩,脈濡或濡數,屬氣分證。因為熱裹在濕中,沒有傷陰,不入營分,所以病情輕,呈意識朦朧或淺昏迷、半昏迷狀態,雖然意識模 糊,時昏時醒,但對外界刺激有反應。痰熱蒙蔽心包的痰是熱痰,熱痰蒙蔽在外,熱邪灼傷於裡,熱邪人營,損傷營陰,所以它屬氣營兩燔證。熱痰蒙蔽於外,熱邪 擾心於內,痰蒙熱擾,所以呈神昏譫語,或昏憒不語狀態,昏迷程度深重。
4.4 神志如狂
溫病中神志如狂的表現是:身熱,少腹急結或硬滿按之疼痛,神志如狂或發狂,舌絳紫而暗,脈沉實或沉澀。這種情況見於下焦蓄血證。在溫病過程中,熱邪 深入下焦,消耗血中津液而使血液黏滯成瘀,則導致瘀熱蓄積在下焦的血脈之中。心主血脈,下焦血脈中的瘀熱上擾心神,就導致了神志失常,表現為輕則如狂,重 則發狂。如狂,是指似乎瘋狂了,但是還有自制能力。發狂,是指完全沒有自制能力了。雖然都是狂躁的表現,但病情有輕重之別,少腹急結或硬滿,舌紫暗或有瘀 斑,脈象沉澀,都是蓄血瘀結在下焦的表現。
5 痙厥
痙與厥是兩種證候。痙,是指四肢抽搐,或頸項強直,角弓反張,兩目上視,或牙關緊閉,又稱為動風。厥,有兩種含義,一是指昏厥,也就是神志昏迷;一 是指肢厥,也就是四肢逆冷。因為在溫病過程中,痙與厥往往同時出現,所以常常痙厥並稱。比如病人神志昏迷,四肢抽搐,同時出現手足逆冷,就統稱為痙厥。但 是”神昏痙厥”,這種說法就不對了,因為厥本身就包括神昏,再提出”神昏”,不僅是重複,也說明對厥的概念理解得不準確。
5.1 痙
痙,又稱為動風,因為它不是外感風邪,而是肝的功能失常而引起的動風,所以稱為肝風內動。在溫病過程中,動風有兩種類型,一種是實風,一種是虛風。
溫病中的實風內動,是由於熱邪熾盛,導致筋脈拘孿而動風,所以稱為熱極生風,臨床表現為:壯熱,四肢抽搐,兩目上視,頸項強直,角弓反張, 頭暈脹痛,手足躁擾,甚或神昏狂亂,四肢厥逆,舌乾絳無苔,脈弦數。這種病人四肢抽動非常有力,想用手拉是不能拉直的。頸項強直,是指脖子僵硬。角弓反 張,是指像一張倒拉的弓一樣,身體向上挺,臥不著席。這種類型的動風病機是熱邪熾盛,灼傷筋脈,使筋脈發生了拘攣,簡單說就是熱灼筋攣。就如同把新鮮的牛 蹄筋放到開水鍋裡煮,它馬上就收縮捲曲了。請問:剛剛把蹄筋放在開水裡,筋裡的水分損傷得嚴重嗎?其實水分並沒有消耗多少,但是馬上它就捲曲了,這說明不 是因筋裡的水分減少,而是由於熱的刺激,使它發生了拘攣。也就是說,這種病人雖然有高熱,高熱當然會傷陰,但是陰傷與熱盛的程度相比較,還是以熱邪盛為 主,而陰傷並不嚴重,是因熱灼筋攣而動風,所以稱為熱極生風,屬實風內動。按衛氣營血辨證來劃分,熱極生風應該屬血分證。這是因為,肝藏血,血養筋,肝熱 則血熱,熱血作用於筋,使筋因受熱的刺激而拘攣抽搐,所以這類證候屬於血熱動風。
熱極生風除了血熱動風外,還可以見於營分證。因為營與血沒有絕對界限,營熱則血熱,不過它是血分的輕淺階段而已。有的病人身熱夜甚,口不 渴,心煩躁擾,時有神昏譫語,舌紅絳無苔,脈弦細數,同時又見四肢抽搐,這是營分證的表現,其動風的機制是營分熱盛。營熱盛則血中津液熱,血中津液也歸藏 於肝,所以營熱則導致肝熱而引起動風。因為肝熱是由營分熱盛而來,所以這種類型稱為營熱動風。
除了血分熱盛、營分熱盛可以導致動風外,氣分熱盛也可以引起動風。比如說,病人壯熱惡熱,大汗出,喘急鼻煽,舌紅,苔黃燥,渴喜冷飲,脈浮 洪,同時也可以出現四肢抽搐。再比如,病人日晡潮熱,手足濈然汗出,大便秘結,腹滿痛拒按,舌紅,苔黃燥或焦燥,脈沉實有力,同時也可以出現四肢抽搐。也 就是說,氣分無形熱盛與氣分有形熱結之證,都可以出現動風,這是因氣分熱邪竄入血分而引起的肝熱動風。因為肝熱是由氣分熱邪竄入,病變中心在氣分,所以稱 為氣熱動風。
《陳平伯外感溫病篇》中有兩個名詞與動風有關,一個名詞是”金囚木旺”,一個名詞是”風火內旋”,這兩個名詞都是指氣分熱盛引動肝風。” 金”,是指肺,”木”,是指肝。所謂”金囚木旺”,就是指因肺熱盛而致肺金被熱邪所困、所囚。由於肺金被熱邪所因困,它就不能正常地制約肝木,以致肝木偏 旺而反侮肺金。可見,”金囚木旺”實際上就是指由肺熱而導致肝熱。肺熱可見高熱,咳喘、大汗,口渴;肝熱就可導致筋攣而出現動風。所以說,”金囚木旺”就 是指肺熱引動肝風的病變。”風火內旋”是指肺、胃熱盛,移熱於肝而導致肝風內動。比如病人大熱、大渴、咳喘、嘔吐,這是肺氣上逆與胃氣上逆的表現。如果 肺、胃的高熱竄入肝,而引起肝風內動,就稱為”風火內旋”。
在濕熱病中,氣分濕熱也可以引起動風。濕熱動風的病機是濕熱邪氣阻滯氣機,導致陽氣不通,津液與血的運行發生障礙,以致筋脈得不到陰血的滋 養而拘攣抽搐,發生動風。濕熱動風屬氣分實證,它既不是熱極生風,也不是虛風內動,而是濕阻氣機,導致血不養筋,發生的動風。濕熱動風在臨床中並不少見, 比如暑濕病中的動風,就多屬濕熱動風。
溫病中的虛風內動見於溫熱病的後期,是由於熱邪深入下焦,消耗肝血腎精,導致肝腎陰虛不能柔養筋脈,以致筋失所養而發生拘攣動風。因為肝與 腎乙癸同源,腎陰虛則腎水不能滋養肝木,以致肝陰虛而動風,所以這種動風稱為水不涵木,虛風內動。吳鞠通描述虛風內動的臨床表現是”手指但覺蠕動”或”瘛 瘲”。”手指但覺蠕動”,是指手指輕微地顫動或抽動。”瘛瘲”,是指四肢緩慢地抽動,用手可以拉直。總之,”手指但覺蠕動”與”瘛瘲”都是指抽搐徐緩、無 力,這與實風內動截然不同。實風內動是抽搐急迫、有力,伴見高熱等實證的表現;虛風內動是抽搐徐緩、無力,伴見低熱,兩顴紅赤,手足心熱甚於手足背等肝腎 陰虛的表現。
5.2 厥
厥證分為昏厥和肢厥兩種。昏厥是指神志昏迷,屬前面講的神志異常病變。這裡主要講肢厥。
肢厥指四肢逆冷,又稱四肢厥逆。實際上就是指手足冷。《傷寒論》337條:“凡厥者,陰陽氣不相順接,便為厥。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可 見,厥字的含義一是指病機,是指陰陽氣不相順接;一是講症狀,是指手足逆冷。在病理狀態下,由於某種原因使人體陰陽氣的循環發生了障礙,以致不能相接續, 就可以出現手足逆冷的厥證。導致陰陽氣不能接續的原因很多,或者由於實,或者由於虛,都可以致厥。因實致厥,往往是由於某種原因,堵塞了氣機的通路;因虛 致厥,往往是由於正氣不足,氣不能正常流動,所以厥證在臨床比較常見。比如氣厥,既有實證,也有虛證;氣鬱不通可以致厥,氣虛不運也可以致厥。血厥,也有 實證與虛證之分。瘀血阻滯可以致厥,血虛失榮也可以致厥。此外,還有痰厥、食厥、蛔厥、熱厥、寒厥等等。
厥證為什麼叫做逆冷呢?這個”逆”字,是指逆血流方向而言。血液是從心臟向週身流動的,而病人的手腳冷與血流方向恰恰相反,是從末梢向上發 展,開始先見於末端,而後逐漸向上,而且越向上,病情越嚴重,呈向心性加重。比如說,如果冷在手指第一節,說明陽氣能夠到達第二指節,如果三節手指都冷 了,就說明陽氣只能到達手掌,如果冷到手腕,說明手腕以下都沒有陽氣達到。如果冷到肘,說明肘以下都沒有陽氣了。所以說,冷的部位越逆著血流方向,向上發 展則病情越重,一般來說,手冷過肘,足冷過膝,死不治。
在溫病過程中,出現四肢厥逆一般有三種情況。一種情況是由於熱,稱為熱深厥甚。就是說,體溫越高,手腳越冷,而且冷的部位越向上發展,病情 越重。這是因為熱邪盛而正氣不衰,正邪相爭非常激烈,全身的陽氣都調動到病變的部位來與邪氣抗爭,由於陽氣集中抗邪,而沒有餘力到達人體最遠端的四肢,所 以就出現四肢逆冷,稱為”熱厥”。這種情況要使用清熱藥物清泄熱邪,邪氣解除了,手、足的溫度自然恢復。再一種情況是由於高熱大汗導致陽氣虛脫,甚至亡 陽。在正邪相爭的過程中,正氣被大量消耗,最後正氣不支而虛脫亡陽,因陽氣虛不能到達四肢,而致手足冷,同時伴見體溫驟降,冷汗不止等一派氣脫陽亡的寒 象,稱為”寒厥”,這種情況與熱厥不同,一是全身都見寒象;一是全身高熱而手足冷,臨床中要嚴格區分。另一種情況,見於營分證、血分證。是由於熱邪大量消 耗血中津液,使血液黏稠,運行緩慢澀滯,因血瘀氣滯而致陽氣不通,不能到達四肢,也可以出現手足冷,這種情況屬營分、血分虛證。
痙與厥不是一個證,但是在溫病中經常發生。特別提醒同學們注意,厥包括昏厥和肢厥,所以如果咱們寫文章,寫神昏痙厥,這個神昏兩個字就是廢話。因為痙厥,厥裡面就包括了神昏。
第六章 溫病的治療
關於溫病的常用診法,咱們就撿主要內容,給大家介紹這麼多。其他內容請同學們自學。自己看。下一章是溫病的治法。這個,我有這麼個想法,因為這個溫 病的治療,在每一個病裡邊都要具體講,比如說,風溫病,有多少證型,就得有多少方。應該說方比證還多。有的一個證用兩個方,每一個方都是依法而立,肯定是 在法的指導下,所以咱們講這麼多病,每一個病的每一個證候,都要介紹方,介紹法。那麼前面這個溫病的治療,主要治法從哪來的呢?就是把後邊的內容,提煉, 歸納了十個法。每一個法裡邊,有的是兩個,有的是三個,歸納了一下,如果咱們放在這講,不是不可以,如果講得太淺,就一般的唸一唸,大家都認識,用不著我 唸,如果講深了,咱們就一個個給你摳,什麼叫心寒?,那後邊白虎湯我還講不講?我覺得要結合著白虎湯講心寒驚悸,要比這個更具體更生動。大家概念也深,印 象也深,觀念也清楚。所以我想這部分內容,不是不講,而是放在各論,病那邊去講。都能講得到。這部分留個同學們自學,現在沒必要學,現在不需要自學。為什 麼?你自學你也是空的。等我們把後面這些病都講完,回過頭來,你再複習這個。如果同學們覺得我複習,一看,和後面都能對上,就行了。如果你們覺得還有問 題,哪地方沒講到,咱們回過頭來再補。
溫病的治療與其它病變的治療一樣,都離不開辨證論治,這是總的前提。 辨證論治首先要分析證候,找出病因,根據病因進行治療,所以歸根結底是審因論治。籠統地說,溫病的病因是溫邪,但不同季節的溫邪往往又兼夾不同的邪氣,如 風熱、暑熱、濕熱、燥熱等,治法當然也有所區別,所以溫病的治法比較廣泛,葉天士與吳鞠通分別提出了衛氣營血與三焦的治療原則。關於衛氣營血各階段的治療 原則,葉天士說:”在衛汗之可也;到氣才可清氣;入營猶可透熱轉氣……入血就恐耗血動血,直須涼血散血……”關於三焦溫病的治療原則,吳鞠通說:”治上焦 如羽,非輕不舉,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權。非重不沉。””治上焦如羽,非輕不舉”,是指治療上焦溫病要用輕揚宣透的藥物以舉邪外出。”治中焦如 衡,非平不安”,是指治療中焦溫病要調整中焦脾胃升清降濁功能的平衡,以使人體恢復安和。”治下焦如權,非重不沉”,是指治療下焦溫病要用沉降的藥物,使 之人下焦,補肝腎,重鎮潛陽。葉天士與吳鞠通所說的治療原則,高度概括了溫病治療的大綱大法。在這些治療原則的指導下,歷代溫病學家在臨床中又對溫病各類 證候的治療總結出各種具體的治法。
一 溫病的主要治法
溫病的主要治法,是指各種溫病所出現的各種主要證候的具體治療方法,歸納起來可以分為十類。
1 解表法
解表法,是法除表邪,解除表證的治療方法,它具有宣通膚理,疏通氣機,使邪氣外達的作用,籠統地說,解表法屬於”八法”中的汗法。但是溫病的解表與 傷寒不同,治療傷寒病用辛溫解表法發汗散寒,當然屬於汗法,而溫病的解表法並不都是指發汗,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同的邪氣導致的病種不同,採用的解表法 也不一樣,可以分為四種類型。
1.1 疏風透熱法
疏風透熱法,是用輕揚宣透的藥物組成辛涼解表之劑,就是葉天士所說的”辛涼輕劑”。這種方劑具有味辛、性涼、質地輕的特性,能夠疏敝風熱。使風熱邪氣向外進而解除表邪,適用於風溫病初起,風熱邪氣侵
1.2 解表清暑法
1.3 宣表化濕法
1.4 疏表潤燥法
使用解表法要注意兩個問題,1:溫病是外感溫熱邪氣,不是寒邪。所以不能用辛溫解表,麻黃湯、桂枝湯是絕對禁忌。2:表證解除之後,藥物就要停用,中病即止,防止過度用藥損傷正氣。
2 清氣法
2.1 輕清宣氣法
2.2 辛寒清氣法
2.3 苦寒直折法
3 和解法
3.1 清透少陽法
3.2 分消走泄法
3.3 清透分消法
3.4 開達募原法
4 祛濕法
4.1 宣氣化濕法
4.2 辛開苦降法
4.3 淡滲利濕法
5 通下法
5.1 通腑泄熱法
5.2 導滯通下法
5.3 增液通下法
5.4 通瘀破結法
通下法所用的藥物如大黃,芒硝等,都是猛攻急下之品,對正氣損傷較重。
6 清營涼血法
- 清營養陰,透熱轉氣法
- 涼血散血法
- 氣營(血)兩清法
清營涼血法屬於清法的範疇,但是它與清氣法不同,使用中要注意三個問題:
- 熱在氣分,還沒有進入營、血,不能過早使用清營涼血法,以防引邪深入。
- 熱如營分、血分,必然有血中津液的消耗,所以使用清營涼血法時往往要配合滋陰法。
- 熱如營分、血分而出現竅閉、動風者,應配合開竅法,熄風法。
7 開竅法
- 清心豁痰開竅法
- 芳香化濁開竅法
8 熄風法
- 涼肝熄風法
- 滋陰熄風法
9 滋陰法
- 滋養肺胃法
- 增液潤腸法
- 填補真陰法
10 固脫回陽
- 益氣斂陰固脫法
- 固脫回陽救逆法
二 溫病過程中常見病理產物的治法
三 溫病的善後調理法
溫病的善後調理法,是指溫病通過治療後,邪氣已去,正氣未復的治療方法。在溫熱病的過程中,由於熱邪耗傷正氣,發展到後期,往往出現邪氣已去,但正 氣未復的津液虧損證或氣陰兩虛證,治療應該以甘寒清養為法,而不能用滋膩峻補的藥物,防其斂邪。如果見津液虧損的證候,治療用養陰生津法,代表方劑如益胃 湯、增液湯。如果見氣陰兩虛的證候,治療用益氣養陰法,代表方劑如三才湯。如果氣陰兩虛又兼餘熱未清的,治療應該益氣養陰法與清熱透邪法幷用。代表方劑如 竹葉石膏湯。
在濕熱病的過程中,由於濕熱損傷脾胃,發展到後期,往往出現邪氣雖去,但脾胃呆鈍的表現,治療用芳香醒胃法,以振奮脾胃,消除餘邪,代表方劑如薛氏五葉蘆根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