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溫

溫病學 第 22 講 筆記

劉景源教授


中篇 第一章 風溫

風溫病是春季感受風熱邪氣所引起的溫病。初起以發熱,微惡風寒,頭痛,咳,口微渴,舌邊尖紅苔薄白,脈浮數為主要臨床特點。因為春季氣溫上升,氣候 溫暖而又多風,所以自然界就存在著風熱邪氣,由風熱邪氣所引起的溫病就稱為風溫。如果冬季氣候過暖,應寒反溫,也可以有風熱邪氣存在,它導致的病變也是風 溫病,但是因為它發生在冬季,所以另立”冬溫”這個名稱。由於病因相同,所以冬溫與風溫實際上是發生於不同季節的同一個病種。

風溫這個名詞最早見於《傷寒論》。《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並治》篇第 6 條說:“若發汗已,身灼熱者,名風溫。”這裡是指傷寒病誤用辛溫發汗劑引起的變證,不是現在所講的這個風溫病的概念。首先把風溫作為春季的新感溫病立論的 是葉天土,他說:“風溫者,春月受風,其氣已溫。”這句話是說,風溫病是春季風邪與溫邪兩種邪氣相結合而致病,所以病名叫做風溫。繼葉天士之後,陳平伯在 《外感溫病篇》中說:“風溫為病,春月與冬季居多,或惡風,或不惡風,必身熱,咳嗽,煩渴。”他這句話明確地指出了這個病種的發病季節與初起的臨床特點。

西醫學中的流行性感冒、急性支氣管炎、支氣管肺炎、病毒性肺炎、大葉性肺炎、麻疹合併肺炎等病,可以參考風溫病辨證論治。

一 病因病機

風溫病的病因是風熱邪氣。因為春季氣候溫暖多風,所以人體容易感受風熱邪氣而發病。如果冬季氣候反常,應寒反溫,也可以感受風熱邪氣而發病,正如吳坤安在《傷寒指掌》中所說:“凡天時晴燥,溫風過暖,感其氣者,即是風溫之邪。”

風溫的病機是邪氣從口、鼻、皮毛而入,先侵犯肺系。肺系,是指以肺臟為中心的肺系統,它包括體表的器官和組織口、鼻、皮毛,屬於衛分;還包 括手太陰肺經,也屬於衛分;也包括肺臟,屬於氣分。風溫病是新感溫病,發病初起風熱邪氣從口、鼻、皮毛而入,侵襲體表,導致手太陰肺經的經氣不利,體表的 氣機不暢,肺的首及肅降功能障礙而出現發熱,微惡風寒,咳,舌邊尖紅,苔薄白,脈浮數等表證的症狀,這就是邪襲肺衛的衛分證候,如果病人的體質好,治療又 及時、得當,這個階段比較容易治療。如果病人體質差,或者治療不當,或者邪氣很盛,就可以由表入裡,也就是由衛分進入氣分,而引起肺臟病變,出現高熱,汗 出,咳喘,舌紅苔黃,脈數等裡熱盛的症狀,這就是熱邪壅肺的氣分證候。肺熱不解,進一步傳變,有兩種發展趨勢。一種趨勢是向下順傳於中焦而犯胃,出現中焦 陽明胃、腸氣分熱盛的證候。另一種發展趨為由手太陰肺的衛分證,或者氣分證,逆傳心包,出現身熱灼手,神昏譫語或昏憒不語,舌蹇肢厥,舌紅絳,苔黃燥,脈 細滑數等,痰熱蒙蔽心包的症狀,這就屬於營分證候。如果風溫病中熱邪竄入血絡,也可以導致發疹。在風溫病的過程中,由於熱邪損傷陰液,到後期往往出現肺胃 陰傷的證候。

二 診斷要點

診斷要點是講診斷這個病的要點是什麼,它與其它病怎麼鑒別,也就是講診斷與鑒別診斷。

風溫病的診斷要點有三個方面。

  1. 發生於春、冬兩季的外感熱病應該首先考慮風溫病,這個季節的病人很可能是風溫病。
  2. 發病初起有發熱,微惡風寒,咳,頭痛,口微渴,舌邊尖紅,苔薄白,脈浮數等肺衛證候的表現,進一步發展出現熱邪塞肺的氣分證,後期出現肺、胃陰傷。如果病變過程按照這個規律發展,就可以診斷為風溫病。
  3. 風溫病要與春溫病相鑒別。風溫與春溫都發生在春季,但是風溫初起有明顯的表證過程;春溫初起無表證,或者表證很短暫,初起就以裡熱為主。

三 辨證論治

風溫病可以分為初、中、末三期。初期用辛涼輕解法治療。因為病在上焦,所以要用辛散、涼清、輕宣的藥物來疏風清熱,解除表邪。中期有氣分熱盛與熱陷 心包兩種類型。氣分熱盛者,用清泄氣熱法治療,如果是腸腑熱結成實,可以用通下法。逆傳心包營分,用清營養陰,豁痰開竅法治療。到末期,邪氣基本上解除 了,但是由於在初期、中期的發熱過程中消耗了陰液,往往出現肺、胃陰傷,所以治療用甘寒生津的藥物來清養肺胃。

1 風熱邪氣侵犯肺衛

風熱邪氣侵襲肺衛,是指風熱邪氣襲表而導致的衛分證,簡稱邪襲肺衛。這類病變有兩種類型,一種是導致人體衛外功能失常,以發熱,微惡風寒為主症的衛 外失司證;一種是導致肺的宣發肅降功能失常,以咳為主症的肺失宣降證。這兩種證候類型的病機與臨床表現不同,所以治療也有差異,臨床中要加以區分。

1.1 衛外失司

·

【臨床表現】

發熱,微惡風寒,無汗或少汗,頭痛,咳,口微渴,舌邊尖紅苔薄白,脈浮數。

【證候分析】

為什麼會出現發熱?因為邪氣侵襲到體表,正氣就必然要調動到體表來祛邪,就如同敵人打到哪裡,就要往哪裡派兵反擊一樣。因為正氣氣都集中在 體表,正邪就相爭於表,從而使體表的功能亢奮,具體表現就是體溫升高而出現發熱。因為是病變初起,邪氣侵襲的部位表淺,邪淺病輕,正氣與邪氣鬥爭並不很激 烈,所以發熱不重,熱勢不很高,一般是中度發熱,體溫在38oC左右。為什麼微惡風寒?是因為體表有風熱邪氣。風熱雖然是陽邪,可 以開泄腠理,但是腠理雖然開泄了,陽氣向外宣發卻並不通暢。為什麼呢?因為邪氣要向裡進,陽氣要向外發散,這樣正氣與邪氣就在體表相爭,陽氣向外宣發就受 到了阻礙,這種情況稱為表鬱。由於邪鬱於表,體表的氣機不暢,陽氣的宣發受阻,所以病人體表的陽氣不足,就出現了輕微的惡風寒症狀。

風溫病初起的惡風寒,與太陽傷寒初起比較要輕得多。因為傷寒初起是寒邪束表,陽氣內閉,不能宣發到體表,這種情況稱為表閉,所以病人自覺惡 寒重。風溫初起不是表閉,而是表鬱,陽氣向體表宣發雖然受阻,但並不是完全閉於裡,體表的陽氣雖然不足,但並不像傷寒初起那樣嚴重,所以惡寒輕而發熱症狀 更為突出。

風溫病初起邪襲肺衛,既可以無汗,也可以有少量汗出,為什麼呢?因為病人感受的是風熱邪氣,風熱邪氣與正氣相爭,使功能亢奮,體溫升高,體 內的氣血運行就加快,所以津液被熱邪蒸發,而隨著陽氣向體表調動,就可能有汗。如果熱勢不重,蒸發津液的力量不大,也可能無汗。這種病人表氣雖然不通暢, 腠理卻並不完全閉塞,津液能夠滲出到體表,所以雖然無汗,但皮膚並不乾燥,是潮潤的。總的來說,這種病人的特點是有汗也不會是大汗,無汗皮膚也不會乾燥, 而是潮潤的。

頭痛,是風熱上攻所致。因為風與熱都是陽邪,這兩種陽邪都主升,風熱陽邪上攻,就逼迫氣血上行,使氣血壅滯在頭部,頭部充血,所以頭部的經 絡就不通暢,不通則痛,就出現頭痛。因為病人有汗。所以身痛不明顯。咳,是由於表有邪氣,肺的宣發肅降功能障礙,肺氣上逆所致。在生理狀態下,肺氣的運行 一方面是向上、向外。通過皮毛、鼻與自然界進行氣體交換,這就成為肺主宣發。一方面是向內、向下,這就稱為肺主肅降。這種病人因為有邪氣鬱在表而出現表 郁,肺的宣發功能不正常,肅降功能也就不正常。這就如同只開門而不開窗,空氣就不能對流,把門窗一起打開,空氣就對流了一樣。所以肺的宣發功能失常,肅降 功能也就失常了。肺氣向外宣、向下降都受阻,它就只能向上去,這是形成肺氣上逆的機制。肺氣向上是不是都稱為上逆呢?不是。在正常的生理狀態下,肺氣既向 表宣,又向上宣,所以才能司呼吸。既向內行,又向下降,所以才能通調氣機和水道。肺氣的宣發與肅降功能是相輔相成、對立統一的整體調節功能。在這種生理狀 態下,肺氣向上是正常的生理功能,不能稱為上逆。在邪襲肺衛的情況下,由於表有風熱邪氣,使肺的宣發與肅降功能受阻,向體表宣發與向內、向下肅降的道路不 通暢了,就只能向上行,氣流向上來得多了,呼吸道就不通暢了,這才是肺氣上逆。由於肺氣逆而上行,衝擊了呼吸道,就出現了咳聲。口微渴,是次要症狀。風濕 病初起由於風熱兩種陽邪耗傷津液,可以出現口乾、口渴。但是邪氣在表,損傷津液並不嚴重,所以口渴程度輕微,也可能不渴。舌邊尖紅,是因為舌尖屬上焦,邪 在上焦,氣血充塞在屬上焦的舌尖部,所以舌邊尖部呈紅色。因為邪氣在表而未入裡,所以舌苔無變化,仍呈薄白苔。脈浮,是因為邪在表,氣血就要調動到體表來 抗邪,所以使脈浮在皮毛,輕取即得。脈數是因為有熱,熱邪鼓動氣血,使氣血運行加快,而導致脈搏跳動頻數。

風溫病衛外失司證與太陽傷寒初起的鑒別點是:太陽傷寒初起是惡寒重,發熱輕。因為寒主收引、主凝滯,使皮膚、肌肉、血脈收引,血液凝滯,而 致氣血不通,不通則痛。所以病人頭痛、身痛、腰痛、骨節疼痛,全身各個部位疼痛很嚴重。風溫病衛外失司證是發熱重,惡寒輕,而且只表現為頭痛,身痛並不嚴 重。再一點,傷寒是表閉,所以無汗,風溫病衛外失司證是表鬱,所以可見有汗。太陽傷寒初起脈浮緊,像牽繩轉索一樣。那是因為寒主收引、主凝滯,經脈收縮; 血液凝滯,以致血液運行發生障礙,所以脈象有轉索樣的緊急感。風溫病衛外失司證是數脈,脈不緊。風溫病衛外失司證,與傷寒的太陽中風證更需要鑒別;從病因 來講,太陽中風是外感風邪。既然是外感風邪,為什麼把它列入傷寒的範疇呢?是因為它以風邪為主而又夾寒邪。太陽中風與太陽傷寒相比較,太陽傷寒是寒邪,太 陽中風是以風邪為主又夾寒邪。風溫病的病因是熱邪為主而又夾風邪。由於太陽中風與風熱侵襲肺衛兩個證候的病因有風寒與風熱的不同,所以二者的臨床表現與治 法就必然不同。太陽中風汗出的機制是衛強營弱。就是說,因為體液衛分的風邪強,使腠理開泄,進而鼓動津液外泄而為汗。由於汗出而使營陰受鎖。營氣削弱,正 氣不足,而致脈浮緩。由於是外感風寒,所以病人的舌邊尖不紅,也不口渴。而風熱邪氣侵襲肺衛,則是風熱邪氣鼓動津液外泄而為汗。由於熱邪鼓動血行,損傷津 液,所以脈浮數,舌邊尖紅,口渴。

【治法】

辛涼輕解,疏風透熱。

【方藥】

銀翹散(《溫病條辨》)

連翹一兩(30g) 金銀花一兩(30g) 苦桔梗六錢(18g) 薄荷六錢(18g) 竹葉四錢(12g) 生甘草五錢(15g) 芥穗四錢(12g) 淡豆豉五錢(15g) 牛旁子六錢(18g)
上杵為散,每服六錢(18g),鮮葦根湯煎,香氣大出,即取服,勿過煎。肺藥取輕清,過煎則味厚而入中焦矣。病重者約二時一服,日三服,夜一服; 輕者三時一服,日二服,夜一服。病不解者,作再服。蓋肺位最高,藥過重,則過病所,少用又有病重藥輕之患,故從普濟消毒飲時時清揚法。

【方解】

銀翹散出自《溫病條辨》,是辛涼輕解,疏風透熱法的代表方劑。辛涼輕解,疏風透熱法的治療作用就是宣肺透邪。因為病變的部位是在肺系的衛 分,所以通過宣通肺氣就可以使邪氣從表而透,這種治法不是發汗法。為什麼這樣說呢?吳鞠通在《溫病條辨》中反覆強調太陰溫病不能發汗,在銀翹散的方論中他 就明確地指出“按:溫病忌汗,汗之不惟不解,反生它患。蓋病在手經,徒傷足太陽無益;病自口、鼻吸受而生,徒發其表亦無益也。且汗為心液,心陽受傷,必有 神明內亂,譫語頗狂,內閉外脫之變。再,誤汗雖曰傷陽,汗乃五液之一,未使不傷陰也……溫病最善傷陰,用藥又復傷陰,豈非為賊立幟乎?此古來用傷寒法治溫 病之大錯也。”在“上焦篇”第16條中,他又提出:“太陰溫病,不可發汗,發汗而汗不出者,必發斑、疹;汗出過多者,必神昏譫語。”從吳鞠通的分析可以看 出,溫病不同於傷寒,它是外感風熱邪氣而不是寒邪。如果誤用了辛溫發汗的藥物,不僅不能解除邪氣,而且因為發散力量太過,既損傷心陽,同時也損傷心陰,等 於是火上澆油。不僅不能解除病邪,反而助長了邪氣,損傷了正氣,於是就出現了神昏、動風、發斑、發疹,甚至內閉外脫等變證、壞證。

關於風熱邪氣侵襲肺衛的治療,葉天士提出了“在表,初用辛涼輕劑”的治法。辛,是指藥物的味,辛味能散、能行,有發散表邪的功 效。涼,是指藥性,涼性有清熱的功效。輕,是指藥物的質地,質輕的藥物有輕揚升浮,宣透表邪的功效。用於散、涼清、輕宣的藥物組成方劑,就可以達到疏風清 熱,宣肺透邪的目的。吳鞠通所說的“治上焦如羽,非輕不舉”,也是強調治療上焦肺系的病變要用輕揚宣透的藥物。在這一原則的指導下,吳鞠通總結葉天土的臨 床處方用藥經驗,制定了銀翹散這個方劑。銀翹散裡加上鮮葦根共有十味藥,君藥是甘寒的銀花與苦寒的連翹,臣藥是辛溫的芥穗與豆豉,芥穗就是荊芥的穗。在銀 翹散中,芥穗與豆豉是辛味藥,但它們卻是溫性;銀花與連翹是涼性藥,但它們卻不是辛味。可以說,銀翹散中具體到每一味藥物來講,並不具備既是辛味又是涼性 的特性。那麼,為什麼說它是辛涼之劑呢?這就涉及到中藥學中“五味”的概念與方劑學中“方劑”的概念問題。

中藥的“味”,有天然味與功能味兩個概念。天然味,是指藥物本身固有的味道。比如說,麻黃、桂枝、細辛、生薑、荊芥是辛味,用舌頭 嘗一嘗,它們確實有辛辣的味道,這種味道就是天然生成的。而有些藥物,比如石膏,用舌頭品嚐未必有辛辣的味道,但中藥學卻認為它是辛寒藥。之所以說它是辛 味,是因為它有”解肌”作用,能使足陽明胃經的熱邪從肌肉向外發散,就以它的”散”熱功能,符合辛味能散的特性,而說它是辛味,這類藥的辛味就屬於功能 味。從藥物的特性來看,凡是具有天然辛味的藥物,一般都屬於溫性,而既具有天然辛味,又是涼性的藥物,實屬罕見。所謂”辛涼解表”藥,實際上是以這類藥 物,具有清解表熱的功能而歸類的。也就是說,它們一般不具有天然的辛味,說是辛味,其實是指的功能味。

治療外感風熱的證候,既需要天然的辛味來發散風邪,又需要藥物的涼性來清除熱邪,就不是天然味的”辛涼解表藥”所能奏效的了。因 此,就需要用辛溫與寒涼的藥物來組成方劑,共同起到疏風與清熱的作用。中醫學的方劑組成,並不是多種藥物的堆砌,而是有著嚴格的組方要求的。方劑中的” 方”字,是方方正正、規規矩矩的意思。矩,是畫出方形圖案的工具,就是曲尺。規,是畫出圓形圖案的工具,就是圓規。所謂“無規矩不能成方圓”,就是指做事 要有標準,要符合規矩。怎樣才能使一個方劑方方正正、中規中矩、符合臨床治療的需要呢?這就需要遵循中醫學的理論,依據藥物的性、味、歸經、升降浮沉功 用,按照君、臣、佐、使的組方配伍原則,把眾多的藥物組合到一起,使它們的治療作用互相促進,以增強療效,同時各藥物之間又互相制約,以降低、消除毒副作 用。也就是說,在方劑中,各藥物之間的相互配合,起到了增效、減毒作用。方劑中的“劑”字,繁體字寫作“劑”,是一個會意字。左邊是一把刀,右邊把刀反過 來寫,是個反刀,兩邊一邊一把刀,中間是個“丫”字,形容枝枝權權,不整齊,左邊一刀砍下,右邊一刀砍下,再加上旁邊還有一個”刂;”,是一把豎立的刀, 再砍一刀,經過反覆砍削,枝枝權權就被砍削得整整齊齊了。可以說,劑者,齊也,方劑二字,就是方正整齊、符合規矩的意思。

中醫師的處方,和廚師做菜是一個道理。做菜要用很多調料,比如要做酸辣白菜這道菜,就要放醋和辣椒,還要放少量白糖,就成了具有 酸、辣、甜味的”酸辣白菜”了。白菜本身酸嗎?甜嗎?辣嗎?都沒有。加入調料,所需要的味道就出來了。中醫師調配方劑和廚師的調味是一樣的道理,在治療疾 病時,根據病情,把性味不同的藥物調配在一起,使它們共同發揮作用,才能達到臨床治療的要求。銀翹散這個方劑裡的銀花與連翹兩味君藥是涼性,芥穗與豆豉兩 味臣藥是辛味。取臣藥的辛味,取君藥的涼性,就共同產生了辛與涼的作用。芥穗與豆豉是辛溫藥,這裡只需要它的辛味,不需要它的溫性,所以方中銀花、連翹的 用量是各一兩,用量大;而芥穗的用量是四錢、豆豉是五錢,用量小。另外,芥穗與豆豉在辛溫藥中是比較平和的,溫性不像麻黃、桂枝那樣大,所以在方中的作用 可以說是取其辛而制其溫,取它的辛味,而用銀花與連翹的涼性制約了它的溫性。就像往開水裡兌涼水一樣,往少量的開水裡兌入大量的涼水,最後熱水也變涼了, 把它的溫性給矯正過來了。從這四味藥的質地來看,銀花是花,連翹是外殼,芥穗是穗,也都符合輕揚的原則。這四味藥共用,就奠定了辛涼輕劑的基礎。關於豆 豉,由於炮製方法不同,藥性也有所不同,一種炮製方法是用少量麻黃、蘇葉與大量黑豆同煮後發酵,所以性味是辛溫的。另一種炮製方法是用桑葉、青篙與黑豆同 煮後發酵、晾曬,所以性味是辛涼的。銀翹散中使用的豆豉是辛溫的。為什麼說它是辛溫而不是辛涼的呢?因為在《溫病條辨》中治療發疹性疾病的方劑”銀翹散去 豆豉加細生地丹皮大青葉倍元參方”中,為了防止辛溫之性太過,去掉了豆豉,可見銀翹散中使用的豆豉是辛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