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入氣分
溫病學 第 24 講 筆記
劉景源教授
1.2 肺失宣降
【臨床表現】
但咳,身熱不甚,口微渴,舌苔薄白,脈浮。
【證候分析】
從臨床表現來看,但咳,身熱不甚,口微渴,是以咳的症狀最為突出,而發熱與口渴都不明顯。就是說,主症是咳,而且只咳不嗽,沒有痰,這些症 狀都說明邪淺病輕。由於風熱襲表,導致肺的宣發肅降功能失常,所以主要表現為肺氣上逆,咳聲不止。因為邪氣不重,所以發熱、口渴症狀都不嚴重,舌象、脈象 也沒有太大的變化。
【治法】
辛涼輕解,宣肺止咳。
【方藥】
桑菊飲(《溫病條辨》)
杏仁二錢(6g) 連翹一錢五分(4.5g) 薄荷八分(2.4g) 桑葉二錢五分(7.5g) 菊花一錢(3g) 苦梗二錢(6g) 甘草八分(2.4g) 葦根二錢(6g)
水二杯,煮取一杯為二服。
【方解】
方劑以桑菊命名,君藥當然是桑葉、菊花。臣藥是否仁、桔梗。桑葉與菊花質地都很輕,都是涼藥,輕涼宣透,清透風熱邪氣而宣肺,肺氣宣通了, 咳自然就止。桔梗上行而開肺氣,杏仁苦平而降肺氣,一宣一降,調整肺氣,使它恢復正常的宣降功能。肺氣的宣通必須以表邪的解除為前提,所以方中以桑葉、菊 花為君,桔梗、杏仁為臣。配伍薄荷疏透風熱,甘草調和諸藥,葦根保津液,共同組成了辛涼輕解,宣肺止咳的方劑。
銀翹散與桑菊飲這兩個方劑都屬於辛涼輕解的方劑,它們的區別在哪裡?銀翹散是通過疏風透熱而解除表邪,所以它的主要作用是清解表熱,退熱的 效果好。桑菊飲的主要作用是宣肺,通過宣肺而止咳,止咳的效果好。在臨床上以發熱,微惡風寒為主症者,選用銀翹散;以咳為主症者,選用桑菊飲。吳鞠通把銀 翹散稱為”辛涼平劑”,把桑菊飲稱為”辛涼輕劑”。《溫病條辨》的第一方是“辛涼平劑銀翹散”,第二方是“辛涼輕劑桑菊飲”,第三方就是“辛涼重劑白虎 湯”。這三個方劑都屬於辛涼之劑,都作用於肺系。不過,銀翹散、桑菊飲作用於肺的衛分,而白虎湯作用於肺的氣分。因為這三個方劑中的藥物作用有輕重之分, 所以吳鞠通有”輕劑”、”平劑”、”重劑”之說。實際上,銀翹散與桑菊飲中的藥物質地大多屬於輕揚升浮之品,所以這兩方都屬葉天士所說的”辛涼輕劑”的範 疇。
2 熱入氣分
風溫病衛分的表證不解,繼續發展,往往就傳入氣分。氣分證的範圍相當廣泛,可以涉及多個臟腑,但是它們具有共同的特點。如果邪氣盛而正氣不衰,正邪 相爭激烈,就導致臟腑功能亢奮而出現以高熱為特點的氣分實熱證;如果在正邪相爭過程中正氣衰敗,臟腑功能低下,就出現虛脫甚至亡陽的氣分虛證。總起來看, 臨床中以氣分實熱證居多。
2.1 熱邪壅肺
【臨床表現】
身熱,汗出,咳喘,或胸悶、胸痛,舌紅苔黃燥,脈數。
【證候分析】
身熱而不惡寒,說明熱邪己不在表而是入裡。因為有咳喘的症狀,就可以定位在肺,標誌熱邪由肺系的淺層進入了肺臟。因為邪氣入肺,全身的正氣就大量調動到肺部來抗邪,正邪相爭非常激烈,所以體溫就升高,可以高達39oC、40oC, 這種發熱是高熱。由於裡熱盛,鼓動體內的津液外滲,就有汗出。肺是清虛之臟,它只能容納清氣,不能容納邪氣,大量的熱邪壅滯在肺,就導致肺的宣發、肅降功 能障礙,肺氣被逼而上逆,就出現咳,甚至喘息氣促。氣粗、氣促、喘這三個名詞,都是形容呼吸功能失常,但是它們之間又有所區別。
- 氣粗,是指呼吸氣粗,氣流量大,有呼哧呼哧的聲音,一般見於實證。
- 氣促,是指呼吸頻率加快,呼吸急促,因為一呼一吸稱為一息,所以氣促也稱為息促,它既可以見於實證,也可見於虛證。見於實證者,多伴見氣粗;見於虛證者。多伴見氣息微弱,呼吸表淺。
- 喘,是指呼吸時伴見張口、抬肩,表現為張口呼吸,肩膀搖動,說明鼻子呼吸不夠用了,要張口呼吸,還要擴胸運動,由擴胸而引起肩膀搖動,甚至於腹式呼吸也加重,腹壁也跟著上下運動,稱為挺胸擷肚。
溫病過程中高熱與咳喘息促並見,就意味著肺熱維盛,宣降失常。由於肺熱壅盛,氣機不暢,氣血壅滯不通,所以出現胸悶、胸痛的胸膜刺激征。肺熱盛迫使 血液運行加快,血流量加大,血液充斥在舌面,所以舌紅。裡熱盛,熏烤舌苔,損傷津液,所以舌苔色黃而且乾燥。熱邪鼓動血液,運行加速,所以脈數。
【治法】
清熱宣肺,止咳平喘。
【方藥】
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傷寒論》)
麻黃四兩(9g)(去節) 杏仁五十個(9g)(去皮尖) 甘草二兩(6g)(炙) 石膏半斤(18g)(碎,棉裹)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一升。
【方解】
麻黃大辛大溫,它有三個方面的作用:一是發汗解表;一是宣肺平喘;一是利尿消腫。這三種作用的發揮,與藥物的配伍有密切關係。如果需要發汗 解表,常用麻黃配桂枝,解表力非常強。在外感寒邪,皮膚、肌肉收引閉塞的情況下,麻黃可以作用於皮膚,使毛孔張開,腠理開通;桂枝的作用是解肌,能使肌肉 鬆解。麻黃開腠理,桂枝解肌,它們共同使用,使肌肉、皮膚都得到鬆懈,汗才能出來,如果不用桂枝,麻黃的發汗力量就沒有那麼大了。如果需要宣肺平喘,常用 麻黃配杏仁,如果是肺熱咳喘,用麻黃配石膏效果最好。如果需要利水消腫,則常用麻黃配白朮、生薑等藥。在這裡強調麻黃的三種作用,主要是提示大家,不要狹 隘地把麻黃理解為發汗作用很強的藥物而不敢使用,其實麻黃不配桂枝,發汗作用並不太強。如果能配伍得當,它平喘、利水的作用都很好。
在麻杏甘石湯中,石膏辛寒,清透肺熱;麻黃辛溫,宣肺平喘。它們配合起來就不在於發汗了,而是清熱宣肺,止咳平喘。這個方劑的作用是清肺 熱,宣肺氣,屬於辛寒清氣法。在《傷寒論》中,麻黃與石膏的用量是1:2。張仲景在煎服法中指出:“以水七升,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先煮麻黃的原因, 一方面是為了“去上沫”,防止出現心煩的副作用;另一方面是煎煮時間長,可以減低麻黃的辛溫燥烈之性。因為石膏是礦物藥,藥的作用不易煎出,而麻黃、杏 仁、炙甘草都是溫性藥,所以麻杏甘石湯這個方劑基本屬於平性。在臨床中,如果熱勢很重,可以加重石膏的用量,一般來說,用到30g才能達到清熱宣肺平喘的 目的。石膏是辛寒藥,既能清熱,又能解肌,使熱邪從肌肉外透。它與苦寒燥烈的黃連、黃芩不同,它清熱而不燥,不傷津液,還有泄熱保津的作用,所以在溫熱病 氣分證中使用最多。治療熱邪攆肺的證候,石膏配伍麻黃,清肺熱宣肺氣,開泄腠理,使熱邪有出路,就可以透表而解,咳喘自然平復。方中的杏仁降肺氣,止咳平 喘。甘草調和諸藥。因為方中的麻黃大辛大溫,石膏辛甘大寒,一熱一寒,用甘草來調和,使它們更好地協同發揮作用,同時甘草還有扶助正氣、防止正氣損傷的功 效。麻杏甘石湯屬辛涼之劑,但是它與銀翹散、桑菊飲不同。它的辛寒之性更強,作用不在於解表,而在於清宣肺臟之熱以平喘。臨床使用麻杏甘石湯時,如果病人 肺熱咳喘而痰多的,要加清化熱痰藥,如浙貝母、瓜蔞、竹瀝、車前子、葶藶子等。病人大便不乾者,用瓜蔞皮寬胸化痰,大便乾者,瓜蔞皮與瓜蔞仁同用,稱為全 瓜蔞,既寬胸理氣化痰又潤暢通便。瓜蔞與竹瀝都要用大劑量,一般用30g。肺熱很重,熱邪損傷肺絡,出現咳痰帶血者,可以加涼血止血藥,如白茅根、藕節、 仙鶴草等。如果入裡瘀阻,使血肉腐敗成膿而出現咳吐腥臭膿血痰者,可以在方中加生苡仁、冬瓜子、桃仁、蘆根、桔梗等。生頑仁、桔梗都有很好的排膿作用,可 以用到30g。如果熱毒熾盛,高熱不退者,可以加銀花、連翹、蒲公英、紫花地丁、魚腥草,以增強清熱解毒的作用。魚腥草性味辛寒,清熱解毒作用好,可以用 到30g,但是不耐久煎,要後下。如果肺熱喘息很重,甚至鼻翼煽動者,可以加黃芩、地龍。地龍鹹寒,是很好的支氣管解痙藥,平喘作用強。如果用黃芩清肺 熱,但是要與蘆根同用以兼保津液。如果痰特別多,還可以加車前子。車前子是甘寒藥,大家都知道它利水,實際上車前子排痰的作用也很好。如果喘得厲害,葶藶 子也可以加,降肺氣。葶藶苦寒,它可以降肺氣平喘,泄肺。根據臨床的具體情況,靈活加減。但是麻杏甘石湯這個主方,麻黃、石膏這兩味藥,是必不可少。用麻杏甘石湯治大葉性肺炎,和小兒肺炎,效果都很好的。
2.2 肺胃熱熾
【臨床表現】
壯熱、惡熱、面赤、大汗出、渴喜冷飲、喘急鼻煽、舌紅苔黃燥、脈浮洪或滑數有力。
【證候分析】
這個證候在傷寒病中也可以出現,是太陽傷寒的表寒證化熱入裡而轉化成陽明裡實熱證,所以在《傷寒論》中稱之為陽明經熱證,是足陽明胃經熱盛 的證候。吳鞠通在《溫病條辨》中首先把這個證候列入“上焦篇”中,稱之為“太陰溫病”,而後在“中焦篇”中又列入了這個證候,稱之為“陽明溫病”。這個證 候到底是“太陰溫病”,還是“陽明溫病”呢?也就是說,病變部位到底是在肺,還是在胃呢?可以說。病變部位既在肺,又在胃,是肺胃同病,所以稱為“肺胃熱 熾”。在《溫病條辨·上焦篇》中,第一個方劑是“辛涼平劑銀翹散”,第二個方劑是“辛涼輕劑桑菊飲”,第三個方劑就是“辛涼重劑白虎湯”。“上焦篇”第 7 條說:“太陰溫病,脈浮洪,舌黃,渴甚,大汗,面赤,惡熱者,辛涼重劑白虎湯主之。”由此可見,吳鞠通是用白虎湯來清肺熱的。“中焦篇”第 1 條說:“面目俱赤,語聲重濁,呼吸俱粗,大便閉,小便澀,舌苔老黃,甚則黑有芒刺,但惡熱不惡寒,日晡益甚者,傳至中焦,陽明溫病也。脈浮洪躁甚者,白虎 湯主之;脈沉數有力,甚則脈體反小而實者,大承氣湯主之。”在這條裡,吳鞠通是通過脈象來區別手、足陽明的病變。“面目俱赤……日晡益甚者”,是手、足陽 明熱盛的共有症狀,所以統稱為“陽明溫病”。但是陽明胃熱屬於無形熱盛,所以“脈浮洪”,應該用白虎湯清胃熱;手陽明大腸熱屬於有形熱結,所以“脈沉數有 力,甚則脈體反小而實”,就應該用大承氣湯攻下熱結。由這條可以看出,白虎湯是用來清胃熱的。綜合這兩條所述,可以看出,白虎湯既能清肺熱,又能清胃熱, 是肺胃同治的方劑。吳鞠通在《溫病條辨》中把白虎湯的應用範圍由清胃熱擴展到肺、胃兩清,實際上是對《傷寒論》的一大發展。
在風溫病的發展過程中,風熱邪氣“首先犯肺”,出現衛分證,或導致衛外失司,治療用銀翹散;或導致肺失宣降,治療用桑菊飲。進一步發展,就 出衛分傳入氣分,導致熱邪壅肺,輕證用麻杏甘石湯治療,重證用白虎湯治療。再深入發展,則有兩種趨勢,一是順傳於胃,在由肺傳胃的過程中,可以出現肺熱不 解而胃熱又起的肺胃熱熾證,治療仍然用白虎湯;一是逆傳心包。為什麼肺熱容易傳胃呢?這有四個方面的原因。
- 從體表的器官來講,肺開竅於鼻,胃開竅於口。鼻與口在外面看是兩個器官,但都向裡都進入口腔,外感邪氣從鼻入、從口入,都是既可以入肺,又可以入胃,所以肺與胃往往同時發病,導致肺胃熱熾。
- 從體表的組織來講,肺合皮毛,胃主肌肉,皮膚與肌肉緊密相連,不可分割。熱邪從皮毛而入,必然內傳於肺,皮毛受邪也可以通過肌肉內傳於胃,引起肺胃熱熾。
- 從經脈循行來看,《靈樞·經脈》說:“肺手太陰之脈,起於中焦,下絡大腸,還循胃口,上膈,屬肺。”可見,手太陰肺經與胃的關係非常密切,肺有熱通過經脈傳於胃,胃有熱通過經脈傳於肺,都是勢所必然的。
- 從生理功能來講,肺主一身之氣,與氣的運行有關;肺朝百脈,與血液的運行有關。肺通過宣發、肅降的形式推動氣血運行於週身,肺臟熱 盛,也通過宣發、肅降的形式向週身散熱。胃是水穀之海、十二經氣血之源,全身的氣血都由胃消化水榖精微而產生,全身經絡中的氣血都是來自於胃,胃腑熱盛, 也通過氣血的運行散佈到週身。總之,從生理上的聯繫來看,肺、胃熱盛都可以相互影響而敷布到全身,所以,在溫病的發展過程中,肺熱與胃熱往往互相傳遞,呈 現肺胃同熱的證候。
肺胃熱熾證之所以呈壯熱之勢,是因為邪氣盛而正氣不衰,正邪相爭激烈,這種病人的體溫一般都在39oC以上。肺主宣發肅降, 合皮毛;胃為十二經氣血之源,主肌肉。肺胃熱熾,必然向體表的肌肉皮毛散發,所以這種熱勢是裡熱外蒸,稱為蒸騰之熱。因為它裡熱雖盛,但還未形成有形的實 邪,如燥屎之類,所以稱之為無形熱盛。由於裡熱外蒸,就要求外環境的溫度低,才能更好地向外散熱,所以病人惡熱喜冷。熱邪持續蒸發津液外滲,就導致大汗不 止,就如同蒸饅頭一樣,熱氣向外蒸,就向外冒出大量的水氣。大汗傷津,就導致口渴喜飲,這是人體需要補充津液的自然反應,中醫學稱之為引水自救。這種病人 喜冷飲而不是熱飲,是因為冷水可以降溫。熱邪迫肺,肺氣上逆,就出現喘息氣急。如果氣通過甚,就出現鼻翼煽動。面赤與舌紅,是熱邪鼓動氣血上行,充斥於面 部與舌面所致。舌苔黃燥,是因為熱熾津傷。脈浮,是因為熱邪內蒸。氣血外湧使脈搏隨之而浮於表。洪脈如鉤,是因為熱邪鼓動,氣血湧盛,就像颳大風吹得水起 波浪一樣,波浪到高峰之後,由於地球引力的作用就打個旋兒而突然下落,使波峰下降而出現“鉤”。波峰到來波形長,所以稱為“來盛”,波峰突然下落波形短, 所以稱為“去衰”。脈象如波濤洶湧,來盛去衰,是熱盛而氣血不衰,氣血湧越的結果。總而言之,脈浮洪標誌著氣血湧越,向體表鼓動。滑數脈也是實脈,也是氣 血湧盛的標誌。
【治法】
辛寒清氣,泄熱保津。
【方藥】
白虎湯(引《溫病條辨》)
生石膏(研)一兩(30g) 知母五錢(15g) 生甘草三錢(gg) 白粳米一合(log)
水八杯,煮取三杯,分溫三服。病退,減後服。不知,再作服。
【方解】
肺胃熱熾的熱型特點是裡熱蒸騰,熱邪有自內向外發越的趨勢,所以治療就要因勢利導,用辛寒清氣的藥物內清外透以解除熱邪。為什麼用泄熱這個 詞而不說清熱呢?因為泄熱比清熱範圍廣。清熱,是指用寒藥以制熱,使熱勢解除,它只是有降溫作用而沒有透熱作用。泄熱,則既包括內清,又包括外透,不僅從 裡面降溫,而且有外透作用。中醫學經常使用瀉、泄這兩個字,它們讀音雖然相同,但含義卻有區別。瀉,是指液體很快地流,液體流動當然是向下。泄,又寫作 洩,是指液體或氣體向外排出。液體與氣體排出不僅是向下,而且也向四周瀰散,可見泄字的含義比瀉字要廣泛得多。所以說,用泄熱這個名詞,既包括清熱,又包 括透熱,正符合白虎湯的特點。方中石膏辛甘大寒,入肺經與胃經,清熱解肌,是方中的君藥,它既能從裡面清肺、胃的熱邪,又能透熱解肌,使熱邪從肌肉外解。 吳鞠通所說的“白虎本為達熱出表”。就是指白虎湯中的君藥石膏,既能清肺、胃之熱,又能辛散透泄,給熱邪找出路,使熱邪從表而出。因為白虎湯中以辛甘大寒 的石膏為君藥,所以吳鞠通稱其方為“辛涼重劑”。知母苦寒,它在苦寒藥中是特殊的一味。說它特殊,是因為一般的苦寒藥都燥,知母不僅不燥,而且還能滋陰生 津。石膏、知母配伍,既能清透熱邪,又能保津、生津。甘草與粳米有保胃氣的作用,是佐使藥。石膏大寒,肺、胃熱熾,雖然應該用大寒的藥來泄熱,但是大熱的 病用大寒藥難免對臟腑有所傷害。比如說,用鑄鐵鍋燒水,把水燒乾了,鐵鍋燒紅了,馬上往鍋裡倒冷水,由於熱脹冷縮,鍋就炸裂了。熱鐵鍋突然遇冷都會炸裂, 又何況人的胃腑呢?為了防止高熱的胃腑不被大寒的藥物損傷,所以用甘草與粳米來保護胃氣,使石膏、知母清肺、胃之熱,而又不傷正氣。粳米就是旱田裡生長出 的稻米,因為它產量太低,現在很少有人種植了,一般就用水稻米代替。
白虎湯的方劑組成非常嚴謹,既能清氣泄熱,又能保胃氣、存津液,是臨床治療肺胃熱熾的常用方劑。因為方中的石膏大寒,用之不當,副作用很 大,所以吳鞠通在《溫病條辨,上焦篇》第9條分注中說:”白虎彪悍,邪重非其力不舉,用之得當,原有立竿見影之妙,若用之不當,禍不旋踵。”踵,就是腳後 跟,旋踵,就是指轉身,形容給病人餵藥後,還沒轉過身來,危險就表現出來了。所以吳鞠通在《溫病條辨·上焦篇》第 9 條中就指出使用白虎湯的四禁,也就是有四種情況不可用。他說:“白虎本為達熱出表,若其人脈浮弦而細者,不可與也;脈沉著,不可與也;不渴者,不可與也; 汗不出者,不可與也。常須識此,勿令誤也。”在這四句話裡,兩句是講脈象,兩句是講症狀。應當怎樣理解呢?不要把它看成是講脈象與症狀。實際上,這四句都 是在講病機,是說脈象不相符、症狀不相符,就意味著病情不相符,是病機不同,所以就不能用白虎湯。分析這段條文,要以脈象測證、以症狀測證來分析證候。
第一種情況是“脈浮弦而細者,不可與也”。白虎湯證的脈象應該是浮洪,是因為邪氣盛而正氣不衰,正邪激爭,氣血湧盛。所以脈浮洪有力,屬於 實脈類。脈浮弦而細者,雖然也是浮脈,但不是洪大,而是弦細。脈細主陰傷,脈弦是由於陰液損傷了,陰液不能養筋,筋脈因失養而拘急,己有陰虛動風的趨勢。 在溫病中,脈弦細為什麼又浮呢?一種可能是陰傷不能斂陽,而致陽氣浮越,所以脈象有浮的趨勢;另一種可能是又外感表邪,所以脈浮。無論是陰虛陽浮,還是陰 虛又有外感表邪,都是以陰虛為本,所以都不能用白虎湯。吳鞠通在這裡提出“脈浮弦而細”,你就要以脈來測證,這種脈象應該出現低熱,顴紅,甚至有手指蠕 動,瘈瘲,舌紅絳少苔等症狀,它當然不是白虎湯證。
第二種情況是“脈沉者,不可與也”。沉脈主病有兩種類型,一種是沉而有力;一種是沉而無力。脈沉而有力者,以脈測證,往往伴見日晡潮熱,大 便數日不下,腹滿痛拒按,手足濈然汗出,舌苔黃燥或焦燥。這種證候雖然也是陽明病,但它病在手陽明大腸,是有形熱結之證。治療必須用下法以釜底抽薪,用白 虎湯無異於揚湯止沸,反而延誤時機而致陰液大傷,深入下焦,所以不能用白虎湯。脈沉而無力者,是腎陽虛。如果是氣虛,應該是弱脈而不是沉脈。腎陽虛的病人 還會誤用白虎湯嗎?這種情況是有的,我在臨床中就曾經遇到過。這例病人經西醫診斷是急性粒細胞性白血病,到後期合併了敗血症。他的臨床表現是身大熱,口大 渴,大汗出,面赤。醫生確實就用了白虎湯,而且還與銀翹散、犀角地黃湯合用。這種治療方案對不對呢?不對,是誤治。為什麼會誤治呢?是因為誤診。這例病人 雖然有大熱、大渴、大汗、面赤,但都是假象。白虎湯證的病人是高熱惡熱,而這例病人體溫高達40oC,的確是身大熱,但是不惡熱, 卻怕吹風,要關窗,蓋厚被,正如《傷寒論》第 11 條所說:“病人身大熱,反欲得衣者,熱在皮膚,寒在骨髓也。”所謂“熱在皮膚”,說明熱在淺表。“寒在骨髓”,說明寒在裡,是內寒外熱。內寒是腎陽虛所 致,外熱是浮陽外越的表現。因為腎主骨生髓,所以“寒在骨髓”就是指腎陽虛。因陽虛而生寒,導致陰寒內盛。陰盛於內,格陽於外,導致浮陽外越而出現內真寒 外假熱的現象。假熱也可以是高熱,所以張仲景稱之為“身大熱”。但從中醫理論來講,它不是陽盛之熱,而是陰盛陽浮的虛熱,所以稱之為假熱。病人口大渴,但 不欲冷飲,而是喜少量的熱飲,說明他不是想喝水,而是喜熱,因為陽氣太虛,所以他喜熱飲以助陽散寒。病人確實有大汗出,甚至順著頭髮梢向下滴汗,但卻是冷 汗。白虎湯證是蒸蒸汗出,是熱汗。這例病人出冷汗,這是因為陽氣大衰,不能固密腠理而致津液外泄,是陽不斂陰的表現。這例病人還有面赤,但卻是浮紅嬌嫩, 在晄白的面部有一抹淡淡的紅色浮在顴部的皮膚表面,這是浮陽上越的表現,是戴陽證。我認為這例病人是真寒假熱證,是裡面陽氣太虛而陰寒太盛,陽氣被陰寒給 逼到體表,而出現的假熱。這種證候應該溫補陽氣,所以處方用六君子湯補氣,加附子、肉桂、仙茅、仙靈脾溫陽散寒,引火歸原,這就是中醫治療學中“熱因熱 用”理論的臨床運用。為了防止內寒格拒熱藥而引起嘔吐,採用熱藥冷服的方法,以起反佐作用。病人下午3點鐘服藥,到晚上體溫就從40oC降到37oC多一點,第二天早上就降到36oC。 這例病人雖然通過“熱因熱用”治療的方法收到了暫時的效果,但是最後還是因為過於危重而死亡了。舉這個病人為例,是說明雖然有白虎湯證的疑似症狀,但要以 脈測證,分析病機,切不可盲目地濫用。內真寒外假熱的病機,可以用北方農村燒炕的道理作比喻。北方農村冬季睡火炕是為了取暖驅寒,需要每天燒火。夏季氣溫 高,就不能每天燒火了。但是炕是用土坯搭起來的,夏季潮濕,長期不燒火,土坯就容易受潮而坍塌,所以隔幾天就要給它燒火以驅潮氣。冬季每天燒炕,爐火很容 易燃燒,熱氣很快就進人炕洞,炕很快就熱了。而夏季隔幾天燒一次,爐火就很不容易燃燒,起初是只向外冒煙,不起火,這是因為炕洞內的陰霾潮濕之氣太重,而 致爐火被逼於外,也可以說是“陰盛於內,格陽於外”。過一段時間,爐火越燒熱量越大,把炕洞裡的潮濕之氣驅逐出去了,炕就熱了,這就如同用溫熱藥助陽散寒 而引火歸原。
第三種情況是“不渴者,不可與也”。不渴的病人為什麼容易誤用白虎湯呢?比如說濕熱病的病人,在濕熱並重或熱重於濕的情況下,也可以出現高熱,體溫可以達到39oC以上。由於濕熱鬱蒸,也可以有汗出,但是病人口不渴,或渴喜熱飲,舌苔黃膩而不是黃燥,脈濡數而不是浮洪。這種情況,就不能用白虎湯,而應當用清熱祛濕法治療。這裡是以口渴的症狀論病機,因為病機不同,所以治法不同。
第四種情況是“汗不出者,不可與也”。《溫病條辨·上焦篇》第22條說:“形似傷寒,但右脈洪大而數,左脈反小於右,口渴甚,面赤,汗大出 者,名曰暑溫,在手太陰,白虎湯主之。”第24條說:“手太陰暑溫,如上條證,但汗不出者,新加香薷飲主之。”吳鞠通在本條分注中說:“證如上條,指形似 傷寒,右脈洪大,左脈反小,面赤,口渴而言。”這就是說,新加香薷飲證與白虎湯證有相似之處,但不同點在於“汗不出”。這句話實際上也是以“汗不出”的症 狀來論病機,新加香薷飲證是夏季外感寒邪,內蘊暑濕的證候,它雖然與白虎湯證有相似症狀,但是因為有寒邪束表,所以沒有汗出,這個證候就不能用白虎湯,而 應該用新加香薷飲疏表散寒,滌暑化濕。
吳鞠通所強調的白虎四禁,對臨床確實有指導意義,應當引起重視。
前面講了熱邪壅肺的證候用麻杏甘石湯,這裡講肺胃熱熾用白虎湯,這兩個證候都有肺的氣分熱盛,兩個方劑都有清肺熱的作用,怎麼鑒別?這兩個 方劑中雖然都有石膏,但是在麻杏甘石湯中是用石膏配伍麻黃;白虎湯中是用石膏配伍知母。熱邪壅肺證是上焦氣分證的初起階段,熱邪壅滯在上焦肺,還沒有深入 到中焦胃,所以用麻杏甘石湯,以石膏配伍麻黃清熱宣肺,重點在於宣肺而不涉及清泄胃熱。肺胃熱熾證是熱邪已由上焦肺傳入中焦胃,熱勢更重,是氣分證的極 期,所以用白虎湯,以石膏配伍知母,辛寒清氣,泄熱保津,肺與胃同治。
2.3 肺胃熱熾,津氣兩傷
【臨床表現】
壯熱,大汗出,渴喜冷飲,微喘鼻煽,倦怠乏力,背微惡寒,舌紅苔黃燥,脈洪大而芤。
【證候分析】
壯熱,大汗出,渴喜冷飲,舌苔黃燥是肺胃熱熾的臨床表現。由於持續高熱大汗出,而使津液與陽氣外泄,必然導致津氣兩傷。倦怠乏力,背微惡 寒,是陽氣不足的表現。氣虛而推動功能低下,所以倦怠乏力。陽氣傷則溫煦功能低下,所以惡寒。因為督脈行於背部,總督人體一身之陽,所以惡寒先見於背部。 本證屬實中夾虛證,是因熱邪消耗而導致津氣兩傷,從正邪兩方面的關係來講,還是以邪氣盛為主,所以仍然呈高熱狀態,而惡寒僅見於背部,既不同於表證的發熱 惡寒,又不同於陽虛證的全身寒冷。本證的大汗出,與單純的肺胃熱熾也有所不同,它既有高熱迫津外泄的原因,也有氣虛不能斂津的原因。微喘鼻煽與喘急鼻煽不 同,喘急是熱邪迫肺所致,微喘則是肺氣不足,少氣不足以息的徵兆。從脈象來看,洪大而扎是指輕取洪大,但按之豁然而空。脈管空虛是因為津液大傷不能充脈所 致,輕取洪大是因為津液不能斂氣而致脈管中的陽氣浮越,支撐脈管,使它仍然維持洪大狀態。由於脈中津傷氣浮,所以按脈如按蔥管,稍用力就空癟了。如果再繼 續發展,津氣耗傷更重以至陽氣失去支撐能力,脈搏就微細欲絕了。
【治法】
清氣泄熱,補氣生津
【方藥】
白虎加人參湯(引《溫病條辨》)即前方內加人參3錢。
【方解】
肺胃熱熾,津氣兩傷證屬實中夾虛證。因為熱邪仍盛,熱不退則津氣不能復,所以治療仍以白虎湯為主方,辛寒清氣,泄熱保津。因其津氣已傷。所以加人參補氣生津,就是吳鞠通所說的“白虎退邪陽,人參固正陽”。
2.4 虛脫亡陽
【臨床表現】
身熱驟退,大汗不止,喘息氣微,精神萎靡,甚或冷汗淋漓,四肢厥冷,面色蒼白,舌淡白,脈微細欲絕,或散大。
【證候分析】
本證是白虎加人參湯證的進一步發展,是由於高熱大汗傷津 耗氣禾得到及時控制,最終導致虛脫,甚至亡陽。虛脫,是指津氣欲脫。因為 正氣大衰,無力抗邪,所以身熱驟降。溫熱病治療得法,身熱逐漸下降而神清 脈靜,是向愈的表現。但是大汗不止而身熱驟降,體溫在短時間內突然由 40oC降到36oC,甚至更低,則標誌正氣衰敗欲脫,無力抗邪。由於氣虛不能固表,所以汗出不止,這種汗 雖然還不至於是冷汗,但也不同於白虎湯證的高熱大汗蒸蒸而出,而是身冷汗出。喘息而呼吸微弱,說明不是熱邪逼迫肺氣上逆的實喘,而是肺氣欲絕,呼吸功能低 下的虛喘。精神萎靡,是氣虛功能低下的表現。這些症狀都標誌著津氣大虧,正氣不支而將要脫離人體,所以稱為虛脫證。如果虛脫沒能得到有效控制,再進一步發 展,就要出現陽氣大衰的亡陽證。亡陽的“亡”字,是逃亡、丟失的意思,不能理解為死亡。陽氣大量外耗而不能內守,不能收斂津液,就出現大汗淋漓,由於陽氣 極虛,所以汗液冰冷。陽氣虛衰不能達於四末,所以四肢厥冷,而且隨著病情的加重,四肢厥冷也呈向心性加重。陽氣大衰無力鼓動血行,血液不能上榮於面部與 舌,所以面色蒼白、舌色淡白。津虧不能充盈脈管,陽氣虛鼓動無力,所以脈微細欲絕。如果陽氣亡失,不能收斂津氣,還可以出現散若揚花,飄忽不定,按之無根 的散大脈。虛脫與亡陽是兩個證候,但二者聯繫密切。一般來說,虛脫得不到控制,必將導致亡陽,二者的區別就在於有沒有冷汗與四肢厥冷。
【治法】
補氣固脫,回陽救逆。
【方藥】
生脈散、參附湯。
生脈散(《溫病條辨》)
人參三錢(9g) 麥冬(不去心)二錢(6g) 五味子一錢(3g)
水三杯,煮取八分二杯,分二次服,渣再煎服。脈不斂,再作服,以脈斂為度。
參附湯(《婦人大全良方》)
人參一兩(30g) 附子五錢(15g)
人參另燉,熟附子水煎,取汁合服。
【方解】
生脈散是補氣生津,斂陰固脫的方劑。因為證候是由津氣欲脫而致,所以用人參大補元氣以固脫,同時還有生津作用。麥冬甘寒,五味子酸溫,二藥 配伍,酸甘化陰以養陰生津。五味子味酸,有斂汗之功,汗止則陽氣不外泄,所以稱之為守陰留陽。本方三藥配伍,使陽氣得固則汗不外泄,陰液內守則陽不外脫, 共同達到補氣生津,斂陰固脫的目的。津氣恢復則脈象可以由洪大而芤或散大而恢復正常,因而以“生脈”作為方名。
參附湯是由《傷寒論》的四逆湯與生脈散兩方中各取一味君藥組成,是固脫回陽的代表方劑。因為亡陽證是虛脫證的進一步發展,是由氣脫進而導致 陽亡,所以回陽必先固脫。方中用人參大補元氣而固脫,用附子大辛大熱以回陽救逆。如果冷汗不止,四肢厥冷不復,需要加大附子的用量,可以用至一兩 (30g),但必須煎至1小時以上,以減其毒性。近年來,在臨床使用參附湯時往往加入龍骨、牡蠣以增強潛陽斂汗固脫的作用。
白虎湯、白虎加人參湯、生脈散這三個方劑都能治療大汗與喘,三者有什麼區別?白虎湯證、白虎加人參湯證、生脈散證是氣分證過程中,由邪氣盛 而正氣不衰的氣分實證,向陽氣不足、功能衰退的氣分虛證,逐步發展的過程。白虎湯證的大汗出是裡熱蒸騰迫津外滲,所以是蒸蒸熱汗。喘,是因為肺胃熱熾,熱 邪迫肺,肺氣上逆,所以喘急鼻煽。白虎湯證是裡實熱證,所以治療要泄熱保津。白虎加人參湯證是實中夾虛證,以肺胃熱熾為主,又有津、氣兩傷,它的汗出與 喘,是由熱與虛兩方面造成的,所以治療既要泄熱,又要兼補氣生津。生脈散證的汗出與喘是津、氣欲脫的表現,汗多但不熱,喘息而無力,所以治療要補氣生津, 斂陰固脫。這三個證候,病機不同,所以組方用藥也不一樣,在臨床中一定要注意鑒別。可以說,白虎湯純屬清氣法,白虎加人參湯是清氣法與補法相結合,生脈散 則純屬補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