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寒清氣法

溫病學 第 26 講 筆記

劉景源教授


上節課講到肺胃熱熾,它的臨床表現,下面接著講治療。肺胃熱熾的熱型特點是裡熱蒸騰,熱邪有自內向外發越的趨勢,所以治療就要因勢利導,使邪氣向外 吗,治療用清熱法。這是肯定的。清法。因為它高熱大汗又傷津液,所以要保津液。不是以生津為主,是保津為主。保護津液。清熱就是保津。因為津液損傷是熱造 成的。所以重在清熱,熱邪清了,津液就保了。所以總的來說,叫清熱保津。但是你用藥要掌握什麼原則?葛根芩連行嗎?葛根芩連是腸熱下利,它是熱邪向下走, 而且它是苦寒藥。這個病本來就是高熱傷津,再用苦燥傷陰,不是更加重了嗎?所以要用辛寒清氣法。辛寒藥。

【治法】

辛寒清氣,泄熱保津。

吳鞠通說,“達熱出表”。並不是指表證,是使裡邊的熱,向外達。它自己本身就是向外蒸。你再用藥把它透出去,因勢利導。代表方劑白虎湯。

【方藥】

白虎湯(引《溫病條辨》)

生石膏(研)一兩(30g) 知母五錢(15g) 生甘草三錢(gg) 白粳米一合(log)
水八杯,煮取三杯,分溫三服。病退,減後服。不知,再作服。

【方解】

石膏為君藥。吳鞠通說:“他說:“白虎本為達熱出表”,是辛涼重劑,就是指的石膏。石膏是辛寒藥,它不苦,不燥,它能夠清肺、胃的熱。石膏的歸經是歸肺和胃。它不光是清胃,它也清肺。

肺胃熱熾的熱型特點是裡熱蒸騰,熱邪有自內向外發越的趨勢,所以治療就要因勢利導,用辛寒清氣的藥物內清外透以解除熱邪。為什麼用泄熱這個 詞而不說清熱呢?因為泄熱比清熱範圍廣。清熱,是指用寒藥以制熱,使熱勢解除,它只是有降溫作用而沒有透熱作用。泄熱,則既包括內清,又包括外透,不僅從 裡面降溫,而且有外透作用。中醫學經常使用瀉、泄這兩個字,它們讀音雖然相同,但含義卻有區別。瀉,是指液體很快地流,液體流動當然是向下。泄,又寫作 洩,是指液體或氣體向外排出。液體與氣體排出不僅是向下,而且也向四周瀰散,可見泄字的含義比瀉字要廣泛得多。所以說,用泄熱這個名詞,既包括清熱,又包 括透熱,正符合白虎湯的特點。方中石膏辛甘大寒,入肺經與胃經,清熱解肌,是方中的君藥,它既能從裡面清肺、胃的熱邪,又能透熱解肌,使熱邪從肌肉外解。 吳鞠通所說的“白虎本為達熱出表”。就是指白虎湯中的君藥石膏,既能清肺、胃之熱,又能辛散透泄,給熱邪找出路,使熱邪從表而出。因為白虎湯中以辛甘大寒 的石膏為君藥,所以吳鞠通稱其方為“辛涼重劑”。知母苦寒,它在苦寒藥中是特殊的一味。說它特殊,是因為一般的苦寒藥都燥,知母不僅不燥,而且還能滋陰生 津。石膏、知母配伍,既能清透熱邪,又能保津、生津。甘草與粳米有保胃氣的作用,是佐使藥。石膏大寒,肺、胃熱熾,雖然應該用大寒的藥來泄熱,但是大熱的 病用大寒藥難免對臟腑有所傷害。比如說,用鑄鐵鍋燒水,把水燒乾了,鐵鍋燒紅了,馬上往鍋裡倒冷水,由於熱脹冷縮,鍋就炸裂了。熱鐵鍋突然遇冷都會炸裂, 又何況人的胃腑呢?為了防止高熱的胃腑不被大寒的藥物損傷,所以用甘草與粳米來保護胃氣,使石膏、知母清肺、胃之熱,而又不傷正氣。粳米就是旱田裡生長出 的稻米,因為它產量太低,現在很少有人種植了,一般就用水稻米代替。

白虎湯的方劑組成非常嚴謹,既能清氣泄熱,又能保胃氣、存津液,是臨床治療肺胃熱熾的常用方劑。因為方中的石膏大寒,用之不當,副作用很 大,所以吳鞠通在《溫病條辨,上焦篇》第9條分注中說:”白虎彪悍,邪重非其力不舉,用之得當,原有立竿見影之妙,若用之不當,禍不旋踵。”踵,就是腳後 跟,旋踵,就是指轉身,形容給病人餵藥後,還沒轉過身來,危險就表現出來了。所以吳鞠通在《溫病條辨·上焦篇》第 9 條中就指出使用白虎湯的四禁,也就是有四種情況不可用。他說:“白虎本為達熱出表,若其人脈浮弦而細者,不可與也;脈沉著,不可與也;不渴者,不可與也; 汗不出者,不可與也。常須識此,勿令誤也。”在這四句話裡,兩句是講脈象,兩句是講症狀。應當怎樣理解呢?不要把它看成是講脈象與症狀。實際上,這四句都 是在講病機,是說脈象不相符、症狀不相符,就意味著病情不相符,是病機不同,所以就不能用白虎湯。分析這段條文,要以脈象測證、以症狀測證來分析證候。

第一種情況是“脈浮弦而細者,不可與也”。白虎湯證的脈象應該是浮洪,是因為邪氣盛而正氣不衰,正邪激爭,氣血湧盛。所以脈浮洪有力,屬於 實脈類。脈浮弦而細者,雖然也是浮脈,但不是洪大,而是弦細。脈細主陰傷,脈弦是由於陰液損傷了,陰液不能養筋,筋脈因失養而拘急,己有陰虛動風的趨勢。 在溫病中,脈弦細為什麼又浮呢?一種可能是陰傷不能斂陽,而致陽氣浮越,所以脈象有浮的趨勢;另一種可能是又外感表邪,所以脈浮。無論是陰虛陽浮,還是陰 虛又有外感表邪,都是以陰虛為本,所以都不能用白虎湯。吳鞠通在這裡提出“脈浮弦而細”,你就要以脈來測證,這種脈象應該出現低熱,顴紅,甚至有手指蠕 動,瘈瘲,舌紅絳少苔等症狀,它當然不是白虎湯證。

第二種情況是“脈沉者,不可與也”。沉脈主病有兩種類型,一種是沉而有力;一種是沉而無力。脈沉而有力者,以脈測證,往往伴見日晡潮熱,大 便數日不下,腹滿痛拒按,手足濈然汗出,舌苔黃燥或焦燥。這種證候雖然也是陽明病,但它病在手陽明大腸,是有形熱結之證。治療必須用下法以釜底抽薪,用白 虎湯無異於揚湯止沸,反而延誤時機而致陰液大傷,深入下焦,所以不能用白虎湯。脈沉而無力者,是腎陽虛。如果是氣虛,應該是弱脈而不是沉脈。腎陽虛的病人 還會誤用白虎湯嗎?這種情況是有的,我在臨床中就曾經遇到過。這例病人經西醫診斷是急性粒細胞性白血病,到後期合併了敗血症。他的臨床表現是身大熱,口大 渴,大汗出,面赤。醫生確實就用了白虎湯,而且還與銀翹散、犀角地黃湯合用。這種治療方案對不對呢?不對,是誤治。為什麼會誤治呢?是因為誤診。這例病人 雖然有大熱、大渴、大汗、面赤,但都是假象。白虎湯證的病人是高熱惡熱,而這例病人體溫高達40oC,的確是身大熱,但是不惡熱, 卻怕吹風,要關窗,蓋厚被,正如《傷寒論》第 11 條所說:“病人身大熱,反欲得衣者,熱在皮膚,寒在骨髓也。”所謂“熱在皮膚”,說明熱在淺表。“寒在骨髓”,說明寒在裡,是內寒外熱。內寒是腎陽虛所 致,外熱是浮陽外越的表現。因為腎主骨生髓,所以“寒在骨髓”就是指腎陽虛。因陽虛而生寒,導致陰寒內盛。陰盛於內,格陽於外,導致浮陽外越而出現內真寒 外假熱的現象。假熱也可以是高熱,所以張仲景稱之為“身大熱”。但從中醫理論來講,它不是陽盛之熱,而是陰盛陽浮的虛熱,所以稱之為假熱。病人口大渴,但 不欲冷飲,而是喜少量的熱飲,說明他不是想喝水,而是喜熱,因為陽氣太虛,所以他喜熱飲以助陽散寒。病人確實有大汗出,甚至順著頭髮梢向下滴汗,但卻是冷 汗。白虎湯證是蒸蒸汗出,是熱汗。這例病人出冷汗,這是因為陽氣大衰,不能固密腠理而致津液外泄,是陽不斂陰的表現。這例病人還有面赤,但卻是浮紅嬌嫩, 在晄白的面部有一抹淡淡的紅色浮在顴部的皮膚表面,這是浮陽上越的表現,是戴陽證。我認為這例病人是真寒假熱證,是裡面陽氣太虛而陰寒太盛,陽氣被陰寒給 逼到體表,而出現的假熱。這種證候應該溫補陽氣,所以處方用六君子湯補氣,加附子、肉桂、仙茅、仙靈脾溫陽散寒,引火歸原,這就是中醫治療學中“熱因熱 用”理論的臨床運用。為了防止內寒格拒熱藥而引起嘔吐,採用熱藥冷服的方法,以起反佐作用。病人下午3點鐘服藥,到晚上體溫就從40oC降到37oC多一點,第二天早上就降到36oC。 這例病人雖然通過“熱因熱用”治療的方法收到了暫時的效果,但是最後還是因為過於危重而死亡了。舉這個病人為例,是說明雖然有白虎湯證的疑似症狀,但要以 脈測證,分析病機,切不可盲目地濫用。內真寒外假熱的病機,可以用北方農村燒炕的道理作比喻。北方農村冬季睡火炕是為了取暖驅寒,需要每天燒火。夏季氣溫 高,就不能每天燒火了。但是炕是用土坯搭起來的,夏季潮濕,長期不燒火,土坯就容易受潮而坍塌,所以隔幾天就要給它燒火以驅潮氣。冬季每天燒炕,爐火很容 易燃燒,熱氣很快就進人炕洞,炕很快就熱了。而夏季隔幾天燒一次,爐火就很不容易燃燒,起初是只向外冒煙,不起火,這是因為炕洞內的陰霾潮濕之氣太重,而 致爐火被逼於外,也可以說是“陰盛於內,格陽於外”。過一段時間,爐火越燒熱量越大,把炕洞裡的潮濕之氣驅逐出去了,炕就熱了,這就如同用溫熱藥助陽散寒 而引火歸原。

第三種情況是“不渴者,不可與也”。不渴的病人為什麼容易誤用白虎湯呢?比如說濕熱病的病人,在濕熱並重或熱重於濕的情況下,也可以出現高熱,體溫可以達到39oC以上。由於濕熱鬱蒸,也可以有汗出,但是病人口不渴,或渴喜熱飲,舌苔黃膩而不是黃燥,脈濡數而不是浮洪。這種情況,就不能用白虎湯,而應當用清熱祛濕法治療。這裡是以口渴的症狀論病機,因為病機不同,所以治法不同。

第四種情況是“汗不出者,不可與也”。《溫病條辨·上焦篇》第22條說:“形似傷寒,但右脈洪大而數,左脈反小於右,口渴甚,面赤,汗大出 者,名曰暑溫,在手太陰,白虎湯主之。”第24條說:“手太陰暑溫,如上條證,但汗不出者,新加香薷飲主之。”吳鞠通在本條分注中說:“證如上條,指形似 傷寒,右脈洪大,左脈反小,面赤,口渴而言。”這就是說,新加香薷飲證與白虎湯證有相似之處,但不同點在於“汗不出”。這句話實際上也是以“汗不出”的症 狀來論病機,新加香薷飲證是夏季外感寒邪,內蘊暑濕的證候,它雖然與白虎湯證有相似症狀,但是因為有寒邪束表,所以沒有汗出,這個證候就不能用白虎湯,而 應該用新加香薷飲疏表散寒,滌暑化濕。

吳鞠通所強調的白虎四禁,對臨床確實有指導意義,應當引起重視。

前面講了熱邪壅肺的證候用麻杏甘石湯,這裡講肺胃熱熾用白虎湯,這兩個證候都有肺的氣分熱盛,兩個方劑都有清肺熱的作用,怎麼鑒別?這兩個 方劑中雖然都有石膏,但是在麻杏甘石湯中是用石膏配伍麻黃;白虎湯中是用石膏配伍知母。熱邪壅肺證是上焦氣分證的初起階段,熱邪壅滯在上焦肺,還沒有深入 到中焦胃,所以用麻杏甘石湯,以石膏配伍麻黃清熱宣肺,重點在於宣肺而不涉及清泄胃熱。肺胃熱熾證是熱邪已由上焦肺傳入中焦胃,熱勢更重,是氣分證的極 期,所以用白虎湯,以石膏配伍知母,辛寒清氣,泄熱保津,肺與胃同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