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熱下移,腸熱下利
溫病學 第 29 講 筆記
劉景源教授
2.7 肺熱下移,腸熱下利
【臨床表現】
身熱,咳嗽,下利色黃熱臭,肛門灼熱,腹不硬痛,舌苔黃,脈數。
【證候分析】
這個證候是肺的氣分熱邪向下傳遞到大腸而形成的。因為肺與大腸經脈相通,手太陰肺經屬肺絡大腸,手陽明大腸經屬大腸絡肺,它們互為表裡,關 係非常密切,所以肺臟有熱很容易下移到腸腑。因為肺與大腸熱盛,所以身熱,而且熱勢較高。肺熱下移到大腸,但是肺熱並沒有解除,所以仍然有肺氣上逆的咳嗽 症狀。熱邪下移到大腸之後,有兩種趨勢。一種趨勢是熱邪逼迫津液外滲,汗從體表而出,導致大腸津虧而形成燥屎;另一種趨勢是熱邪逼迫津液下滲,汗從腸道而 出,水液與糞便相混而下,所以出現下利。這兩種情況由於津液的趨向不同,大便就出現了兩種截然不同的變化。汗從表出則腸燥便秘,汗從腸出則下利便稀。應當 說明的是,這裡所說的“下利”,是指泄瀉而不是痢疾。下利所見的大便色黃、熱臭、肛門灼熱都是腸熱的徵兆。肺與大腸熱盛,所以舌苔黃,脈數。
腸熱下利證,與腸腑熱結證中出現的熱結旁流,要進行鑒別:熱結旁流是指大腸裡有燥屎內結,熱邪逼迫腸道出汗,水液從燥屎梗阻部位以下的腸道 下滲,而見下利稀水,雖然氣味惡臭,但從肛門排出的卻是純清水,不夾雜糞便,因為腸道有燥屎堵塞,所以腹部按之硬痛。腸熱下利證是熱邪逼迫津液下滲,汗從 腸道而出,水液與糞便相混而下,排出的是熱臭的黃色稀便而不是稀水,也沒有腹部硬痛的症狀。
【治法】
清熱止利
【方藥】
葛根黃芩黃連湯(《傷寒論》)
葛根半斤(15g) 甘草二兩(6g)(炙) 黃芩三兩(9g) 黃連三兩(9g)
上四味,以水八升,先煎葛根,減二升,內諸藥,煮取二升,去滓,分溫再服。
【方解】
方中葛根甘辛平,既能解除手太陰肌表之邪而退熱,又能升津液、升陽氣而止下利。下利是水液下瀉,用葛根的升提作用使津液、陽氣上升而不下 行,就能達到止利的目的。黃芩、黃連苦寒清熱。黃芩人肺經與大腸經,既能清肺熱,又能清大腸。黃連也大大腸經而清腸。這兩味藥同用,清腸熱而止利的作用非 常好。炙甘草甘緩和中,調和諸藥,制約芩、連的燥性。葛根芩連湯是臨床治療腸熱泄瀉的常用方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