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hor Archives: 岐黄子
四診抉微 卷之三 問診
四診抉微 卷之三 聞診
聽音論
萬物有竅則鳴,中虛則鳴。肺葉中空,而有二十四空;肺梗硬直,而有十二重樓。故《內經》以肺屬金而主聲音。十二重樓之上為會厭(喉間薄膜),會厭為 聲音之戶,舌為聲音之機,唇為聲音之扇,三者相須,則能出五音而宣達遠近。音者雜比也,聲者單出也,鼻能聲而不能音者,以無唇之開闔,舌之啟閉,其氣則走 頑顙之竅,達畜門,出鼻孔而為聲。聲音之道。分之則二。故得天地之和,五臟安暢,則氣藏於心肺,聲音能彰。五臟者,中之守也,各有正聲,中盛則氣騰,中衰 則氣弱。脾應宮,其聲漫以緩;肺應商,其聲促以清;肝應角,其聲呼以長;心應徵,其聲雄以明;腎應羽,其聲沉以細。此五臟之正音,得五臟之守者也。(空孔 同。)《脈鑒》云︰金聲響,土聲濁,木聲長,水聲清,火聲燥。
Read more四診抉微 卷之三 經証考
四診抉微 卷之三 附兒科望診
病機
十歲以前,忽然面上如青紗蓋定,從髮際至印堂,不論病之深淺,有者六十日必死,若至鼻柱,一月須亡。更到人中,不過十日,其色盈面,即日哭傷。
額上青色。《素問》云︰心熱者,顏先赤,心氣合火,火有炎上,指象明候,故候於顏。
Read more四診抉微 卷之二 望診
察舌部
《五法》云︰舌者,心之竅也。臟腑有病,必見之於舌。若津液如常,此邪在表,而未傳裡也。見白苔而滑者,邪在半表半裡之間,未深入乎腑也。見黃苔而 乾燥者,胃腑熱甚而熏灼也,當下之。見舌上黑刺裂破,及津液枯涸而乾燥者,邪熱已極,病勢危甚,乃腎水克心也,急大下之,十可一生。至於舌上青黑,以手摸 之,無芒刺而津潤者,此直中寒証也,急投乾薑、附子。誤以為熱,必危殆矣。是舌黑者,又不可概以熱論也。
白胎舌
Read more四診抉微 卷之一 望診
察形氣
《素問‧玉機真臟論》曰︰凡治病察其形氣色澤,脈之盛衰,病之新故,乃治之,無後其時。形氣相得(形盛氣盛,形虛氣虛),謂之可治;色澤以浮(明也),謂之易已;形氣相失,謂之難治(形盛氣虛,氣盛形虛);色夭(晦惡也)不澤(枯焦也),謂之難已。
《素問‧三部九候》云︰形盛脈細,少氣不足以息者危;形瘦脈大,胸中多氣者死;形氣相得者生;形肉已脫,九候雖調猶死。
Read more脈訣
人身之脈 本乎榮衛 榮者陰血 衛者陽氣 榮行脈中 衛行脈外 脈不自行 隨氣而至
氣動脈應 陰陽之義 氣如橐□ 血如波瀾 血脈氣息 上下循環 十二經中 皆有動脈
手太陰經 可得而息 此經屬肺 上系吭嗌 脈之大會 息之出入 初持脈時 令仰其掌
Read more重訂通俗傷寒論-調理諸法
第十二章‧調理諸法
第一節‧病中調護法 (新增)
【榮齋按】本章原作只有瘥後調理法,而不提及病中調護法,在編述方面是脫節,在事實方面是缺點。 須知疾病與調護,為醫療過程中一個重要關鍵,醫藥療效之顯著與否?與調護的合理不合理有密切關係。中醫文獻記載,因失於調護而造成事故的例子,是不少概見 的。例如《冷廬醫話》載︰秀水王氏子患身熱、咳嗽、由于不忌風冷和飲食,結果致疹發不透,胸悶氣喘而死,這是一個事實。另一方面,譬如感寒病熱,服發汗 劑,若病家不善調護,或因覆被太多,致藥後大汗淋漓,病反熱高;或因服藥之後,仍食葷腥油膩,熱不得退;在病家尚以為醫生辨証不確,用藥失當之故,而不知 其症結是在病家之失於調護。 祖國護病學說,在張仲景時代是很講究的。例如︰服桂枝湯後的“將息”和“禁忌”,經常關心服藥後的病理回應和藥理回應等;已具備了護病學的基礎。後此各家 醫書,不重視這個方法,認為它是醫療工作中的附件,僅列入“保生”“慎疾”一類文字中,缺乏有系統的敘述。現下我把近人關於護病方法的文字摘錄三篇,取其 通俗易曉,避免高深的理論,並附入西醫護病學若干則,取長補短,以資互相參証。
Read more重訂通俗傷寒論-傷寒複証
第十一章‧傷寒複証
第一節‧傷寒勞複
【因】大病瘥後。血氣津液未平複。餘熱未盡。若因勞動。再發熱為勞複。孫真人云:新瘥後、當靜臥以養血氣。慎勿早起梳洗。以勞其體,亦不可多言語用心。使意勞煩。凡此皆令勞複。喻嘉言云。勞複乃起居作勞。複生餘熱之病。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