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thly Archives: 12月 2014

牛黄镇惊丸

(《北京中成药规范》)

天麻150克、防风150克、石菖蒲150克、川芎150克、茯苓300克、法半夏150克、蜈蚣25条、酸枣仁(炒)150克、甘草90克、全蝎150克、沉香90克、羌活150克、远志肉150克、人参150克、荆芥穗150克、殭蚕(麸炒)150克、白附子(矾炙)150克、天竺黄450克、桔梗150克、乌梢蛇(酒炙)150克、白朮(麸炒)150克、川乌(甘草、银花水炙)45克、细辛150克、胆南星(酒炙)150克。

上药共为细末,再研入:牛黄25克、麝香23克、冰片25克、琥珀粉125克、雄黄粉20克、朱砂粉50克,研合极匀,炼蜜为丸,每丸重1.5克,每服1丸,每日l~3次,温开水或薄荷汤送服。周岁以内小儿酌减。

阅读全文——共1380字

Read more

银翘散

连翘30克、银花30克、苦桔梗18克、薄荷18克、竹叶12克、生甘草15克、荆芥穗12克、豆豉15克、牛蒡子18克。

上药「杵为散,每服18克,鲜苇根汤煎,香气大出,即取服,勿过煮。肺药取轻清,过煮则味厚而入中焦矣。病重者,约二时(4小时)一服,日三服,夜一服。轻者三时一服,日二服,夜一服。病不解者,作再服。盖肺位最上最高,药过重,则过病所,少用又有病重药轻之患,故从普济消毒饮时时轻扬法。」

以上是《温病条辨》银翘散用量、制法、煎服法的原文介绍。但现在临床上常把银翘散作为汤剂水煎服。今把作汤剂用的处方剂量介绍如下,供参考:连翘9~12克,银花9~12克,桔梗6~9克,荆芥6~9克,薄荷3~5克(后下),竹叶6~9克,生甘草3克,牛蒡子9克,淡豆豉9克,芦根15克,水煎服。

阅读全文——共1488字

Read more

保和丸(《丹溪心法》)

山楂90克、神曲30克、半夏45克、服苓45克、陈皮15克、连翘15克、莱菔子15克,为细末,炊饼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70~80丸,食远白汤送下。

本方为消导剂之代表方。主治伤食积滞,胃胀胃痛,脘腹痞闷,嗳腐吞酸,厌食呕恶,腹痛泄泻,以及停食寒热如疟,舌苔白腻或黄,脉滑有力等症。

清·吴仪洛说:「伤于饮食,脾主运化,滞于肠胃,故有泄痢、食疟等证。伤而未甚,不欲攻以厉剂,惟以和平之品,消而化之,故曰保和。」可见本方纯为消导而设。方中山楂酸温,善消腥膻油腻肉积。神曲辛温,善消酒食陈腐之积。莱菔子辛甘,消痰下气,善消面食痰浊之积。伤食脾不健运而中湿不化,故以茯苓化湿健脾。久郁则生热,故以连翘散结而清热。半夏、陈皮和胃健脾,调中理气,和茯苓为二陈汤之意。诸药合用,能消食导滞,调胃和中。正如李东垣所说:「伤食者,有形之物也。轻则消化,或损其谷,重则方可吐下。」

阅读全文——共1585字

Read more

茯苓丸(《全生指迷方》)

半夏60克、茯苓30克(乳汁拌)、枳壳(麸炒)15克、风化硝(如一时未找到,也可用芒硝)7.5克,生姜汁为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30~50丸,姜汤送服。

本方主治因停痰阻滞经络,而两臂疼痛,或抖掉不能举物),两手疲软无力,或不能转移,背部凛凛恶寒,脉象沉细之证。正如清代名医喻嘉言所说:「痰药虽多,此方甚效。」

从病因病机来分析,认为痰饮伏留于内,停滞于中脘,脾失健运,脾主四肢,脾气滞而不下,故上行攻于两臂,令人肩臂酸痛,手指握物无力,或攻胀不适,不可误以为风邪,实为伏饮停痰所致、胖人更应注意。此时治宜祛饮除痰,可用导痰汤加木香5克、片姜黄10克、生明矾3克、郁金10克,煎服,同时送服本丸。如痰涎重者,也可改服控涎丹(见后方)5~10丸。攻逐停痰伏饮后,则可使两肩臂轻松,两手有力。

阅读全文——共692字

Read more

苓术二陈煎(《景岳全书》)

带皮茯苓12克、生晒术3克、淡干姜1.5克(炒)、广陈皮6克、泽泻5克、姜半夏9克、猪苓5克、清水炙甘草1.5克,水煎服。

此方也是从二陈汤发展而来的,其健脾利湿的力量大于二陈汤,且能温脾化气。脾胃虚寒之人,中湿容易停滞,往往出现腹泄便溏、胃气呆滞、小便少、四肢懈怠、精神疲倦、或咳嗽吐稀白痰等症。以此方治之,最为适宜。

方中以白朮、半夏为主药,二苓、泽泻为辅药,陈皮、干姜为佐,甘草为使,共成健脾化痰、温中疏滞、化气利水之剂。

阅读全文——共889字

Read more

三子养亲汤(《韩氏医通》)

炒苏子(打碎)、炒白芥子(打碎)、炒莱菔子(打碎),或用同量,或依据证候所需而各选君药而加减用量,水煎服。

此方主治老年人中运力弱,湿滞生痰,或兼生气,痰壅气实而痰盛喘咳,胸闷懒食,舌苔厚腻,脉滑有力之证,故名「养亲」。老年人气虚而喘者则忌用。

方中紫苏子降气,白芥子除痰,莱菔子消食兼降气。三药合用气降则痰消。气逆不顺为主证者可用苏子为主药,用量为9~10克,余药稍减。食滞为主证者,可重用莱菔子为主药。痰积为主证者,可重用白芥子为主药。但三药皆为行气豁痰之成,用之大过则恐伤正气,故药后诸症皆平后,则宜转入治本之方,或加调补之品,以免过服而伤中气。

阅读全文——共686字

Read more

大承气汤(《伤寒论》)

大黄(酒洗)四两、厚朴(炙去皮)半斤、枳实(炙)五枚、芒硝三合,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厚朴、枳实),取五升,去滓,纳大黄,煮取二升,去滓,纳芒硝,更上做火一二沸,分温再服,得下,余勿服。注意本方用量为汉制,今人用量,请看后文。

本方为峻攻泻下的代表方剂,主治伤寒邪入阳明,从阳化热,热邪积滞,互结肠胃,出现发热不退,潮热谵语,循衣摸床,手足濈然汗出,矢气频转,大便秘结不通,脘腹痞满硬痛,拒按,舌苔焦黄起刺,或焦黑燥裂,脉沉滑或沉迟有力,即阳明腑实证痞、满、燥、实、坚全见者。用此方急下泻热,以存津液,常取立竿见影般的良好效果,为临床常用之方,疗效可靠。

阅读全文——共2634字

Read more

小承气汤(《伤寒论》)

大黄(酒洗)12克、厚朴6克、枳实3枚(约9克),以上3味,以水500毫升,煮取300毫升,去滓,分2次温服。服第1次药后,当泻下大便。如服药后,未见泻下者,可将第2次药服下。如得到泻下者,则不可再服第2次药。

本方也是常用的有泻下作用之方剂,主治阳明腑实证,或杂病出现胸腹胀满属实证者。热邪结滞于阳明之腑,出现阳明腑实证者,皆可用攻下法治疗。但大热结实而大满、大实、痞硬、大便燥坚者,须用大承气汤急下之。若热邪微结阳明,尚未大实、大满、大燥,而见大便难、潮热、腹中痛、脉沉滑者,宜小承气汤下而和之。或阳明病出现谵语、潮热、大便六七日未行,而痞、满、燥、实、坚证又未全备,可先与小承气汤服1次,如转矢气(放很臭的屁)者,知腹中已有燥屎,可用大承气汤攻之。如服小承气场1次后,不转矢气,则不可用攻泻之法,大、小承气汤皆不可用。杂病中如出现胸满脘胀,胃实而大便不畅,或胸闷而喘,舌苔厚,脉滑实有力者,可用本汤治之。

阅读全文——共1286字

Read more

乌梅丸(张仲景)

乌梅300枚、细辛180克、干姜300克、黄连480克、制附子180克、当归120克、川椒(微炒)120克、桂枝180克、人参180克、黄柏180克,用醋浸乌梅一宿,去核,蒸熟,捣如泥,和药,加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空腹服10~20丸,渐加至30~40丸左右(约9克),每日2~3次,温开水送服。

此方古人主要用于治蛔厥、久痢,后人逐渐扩大其应用范围,多用于治疗因蛔虫而引致的病证。前人认为蛔虫得酸则伏,得苦则安,因寒而动。后人逐渐补充认为,蛔虫见酸则软(静),见苦则下,见辛则伏,遇寒则动,得温则安。两种说法都有一定道理,以此理论所组之方剂,治蛔虫确有良效,可作临床组方时参考。

阅读全文——共1349字

Read more

桑螵蛸散(《本草衍义》)

桑螵蛸(盐水炒)、远志、石菖蒲(盐炒)、锻龙骨、人参、茯苓、当归、醋炙龟板各30克,共为细末,每次服6克,临睡前,人参汤送下。

现在临床上多改为汤剂煎服。我常用的用量如下,请作参考:桑螵蛸9~12克,远志10克,石菖蒲10克,锻龙骨15克,党参10克(或白人参3~5克),茯苓10克,当归6克,炙龟板12~20克(先煎),水煎服。

本方有补心、益肾、固精止遗的功能。主用于小便频数而短,遗尿,滑精,健忘,精神不易集中之证。中医学认为心与小肠相表里,膀胱与肾相表里,小肠司泌别清浊,小肠虚则尿频数,小肠热则尿短。膀胱气化失职则尿不能约束。故以桑螵蛸、龙骨固心肾之虚而补助小肠、膀胱气化,并能补肾涩精,用为主药。以人参补心气,菖蒲开心窍,茯苓通心气于肾,远志交肾气于心并能清心,共为辅药;以当归、龟板滋心肾以除热为佐药。心清通而不虚,则小肠泌别正常,肾气得固膀胱气充,小便自不频数。

阅读全文——共1293字

Read more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