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筋是怎麼一回事?
中醫對抽筋的想法 中醫說「肝主筋」,同時「肝藏血」,意思是我們身體的筋絡需要血的濡養,所以肝血不足容易使得筋絡失養,而產生抽筋的問題。除了血虛之外,歷代還有許多不同的想法,接下來,要逐一討論一下。
一、首先先從《傷寒論》和 《金匱要略》 的條文來做討論。
1、陰虛血虛 在《傷寒論》中有個常用的處方「芍藥甘草湯」,簡單兩味藥–芍藥和甘草,可以養血柔筋,緩急解痙。 條文提到「傷寒脈浮,自汗出,小便數,心煩,微惡寒,腳攣急,反與桂枝湯,欲攻其表,此誤也…若厥愈足溫者,更作芍藥甘草湯與之,其腳即伸…」 其中芍藥,酸甘化陰,是傷寒方中重要的養陰藥。 在 《傷寒論》重要的處方「桂枝湯」 條文中提到 「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因此桂枝湯的組成中(桂枝、芍藥、甘草、生薑、大棗),芍藥配合甘草可處理「陰弱」的部份,協同大棗,可補益肝脾之陰。 在鄭欽安《醫理真傳》陰虛門,提到「筋縮不伸」,因「血虛不能養筋,筋燥故也」,提示的處方就是芍藥甘草湯,或再加上天門冬、麥門冬和蜜。 這個處方,在臨床上使用效果很不錯,有時候我會改用芍甘湯加增液(麥門冬、生地、玄參)效果也很好,在診斷上除了問診大多會有口乾舌燥,或疲倦等問題外,在脈象上主要會有陰虛的脈象,以細脈為主。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