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Archives: 中醫學習

润燥之剂

润燥之剂

经曰:诸涩枯涸,干劲皱揭,皆属于燥。乃肺与大肠阳明燥金之气也。金为生水之源,寒水生化之源绝,不能溉灌周身、荣养百骸,故枯槁而无润泽也。或因汗下亡津,或因房劳虚竭,或因服饵金石,或因浓酒厚味,皆能助狂火而损真阴也。燥在外则皮肤皱揭,在内则津少烦渴,在上则咽焦鼻干,在下则肠枯便秘,在手足则痿弱无力,在脉则细涩而微,皆阴血为火热所伤也。治宜甘寒滋润之剂,甘能生血,寒能胜热,润能去燥,使金旺而水生,则火平而燥退矣。

1、炙甘草汤 (仲景)

阅读全文——共1177字

Read more

利湿之剂

利湿之剂

湿为阴邪。经曰:地之湿气盛,则害皮肉筋脉。又曰:诸湿肿满,皆属于脾。湿者,土之气;土者,火之子,故湿每能生热,热亦能生湿,如夏热则万物润溽也。

湿有自外感得者,坐卧卑湿,身受水雨也;有自内伤得者,生冷酒曲,纵欲无度,又脾虚肾虚,不能防制也。有伤风湿者,有伤热湿者,有伤寒湿者,有伤暑湿者,有中湿而喎斜不遂、舌强语涩、昏不知人、状类中风者。湿在表在上,宜发汗;在里在下,宜渗泄;里虚者,宜实脾;挟风而外感者,宜解肌;挟寒而在半表半里者,宜温散。凡中湿者,不可作中风治。

阅读全文——共2411字

Read more

清暑之剂

清暑之剂

暑为阳邪,心属离火,故暑先入心,从其类也。巳月六阳,尽出于地上,此气之浮也。经曰:夏气在经络,长夏气在肌肉,表实者里必虚,又热则气泄。故经曰:脉虚身热,得之伤暑,外证头痛口干,面垢自汗,呕逆泄泻,少气倦怠,其大较也。

有余证者,皆后传变也。伤暑有兼伤风者,有兼伤寒者,有兼伤湿者,有兼伤食者,有冒暑饮酒引暑入内者,有纳凉巨室,暑不得泄,反中入内者,有手足搐搦名暑风者,有手足逆冷名暑厥者,有昏不知人为中暑者。洁古曰:中热为阳证,为有余;中暑为阴证,为不足。盖肺主气,夏月火盛灼金,则肺受伤而气虚,故多不足。凡中暑者,不可作中风治。

阅读全文——共1157字

Read more

祛寒之剂

祛寒之剂

寒中于表宜汗,寒中于里宜温,盖人之一身,以阳气为主。经曰: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寒者,阴惨肃杀之气也,阴盛则阳衰,迨至阳竭阴绝则 死矣。仲景著书,先从伤寒以立论,诚欲以寒病为纲,而明其例也。其在三阳者,则用桂、麻、柴、葛之辛温以散之;其在三阴者,非假姜、附、桂、萸之辛热,参、术、甘草之甘温,则无以祛其阴冷之邪,而复其若天与日之元阳也。诸伤寒湿者,皆视此为治矣。

1、理中汤 (仲景)

阅读全文——共1876字

Read more

袪风之剂

袪风之剂

六淫,风寒暑湿燥火也。六者之中,风淫为首,故经曰:风者,百病之长也。至其变化,乃为他病,无常方,然致自风气也。又曰:风者,善行而数变。腠理开则洒然寒,闭则热而闷,其寒也则衰饮食,其热也则消肌肉。盖天地间唯风无所不入,人受之者,轻为感冒,重则为伤,又重则为中,然必其真气先虚,营卫空疏,然后外邪乘虚而入,经所谓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是也。

1、小续命汤 (《千金》)

阅读全文——共2430字

Read more

理血之剂

理血之剂

人身之中,气为卫、血为营。经曰:营者,水谷之精气也,调和五脏,洒陈于六腑,乃能入于脉也;生化于脾,总统于心,藏受于肝,宣布于肺,施泄于肾,溉灌一身,目得之而能视,耳得之而能听,手得之而能摄,掌得之而能握,足得之而能步,脏得之而能液,腑得之而能气,出入升降,濡润宣通,靡不由此也。

饮食日滋,故能阳生阴长,取汁变化而赤为血也;注之于脉,充则实,少则涩,生旺则诸经恃此长养,衰竭则百脉由此空虚。血盛则形盛,血弱则形衰,血者难成而易亏,可不谨养乎。阴气一伤,诸变立至,妄于行上则吐衄,妄行于下则肠风,衰涸于内则虚劳,枯槁于外则消瘦,移热膀胱则溺血,阴虚阳搏则崩中,湿蒸热瘀则血痢,火极似水则色黑,热胜于阴,发为疮疡,湿滞于血,则为瘾疹,凝涩于皮肤,则为冷痹,畜血在上则善忘,畜血在下则如狂,跌仆损伤则瘀血内聚,此皆失于摄养变为诸病也。

阅读全文——共2300字

Read more

理气之剂

经曰:诸气愤郁,皆属于肺。又曰: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热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九气不同,百病皆生于气也。夫人身之所恃以生者,此气耳,源出中焦,总统于肺,外护于表,内行于里,周流一身,顷刻无闲,出入升降,昼夜有常,曷尝病于人哉。及至七情交攻,五志妄发,乖戾失常,清者化而为浊,行者阻而不通,表失护卫而不和,里失营运而弗顺,气本属阳,及胜则为火矣,河间所谓五志过极皆为火,丹溪所谓气有余便是火也。

人身有宗气、营气、卫气、中气、元气、胃气、冲和之气、上升之气,而宗气尤为主;及其为病,则为冷气、滞气、上气、逆气、气虚诸变证矣。无病之时,宜保之、养之,和之、顺之;病作之时,当审其何经何证,寒热虚实而补泻之。

阅读全文——共2275字

Read more

和解之剂

和解之剂

邪在表宜汗,在上宜吐,在里宜下;若在半表半里,则从中治,宜和解。故仲景于少阳证,而以汗吐下三者为戒也。昔贤云:或热病脉躁盛而不得汗者,阳脉之极也,死。然有当和解之证,汗之不得汗,和解之力到,汗自出而解,慎勿错认作死证也。由是观之,和解之剂,用以分理阴阳、调和营卫,顾不重欤。

1、小柴胡汤 (仲景)

阅读全文——共2208字

Read more

中醫談「補」

中醫所謂的「補」乃是指「補氣」、「補精」、「補血」實與一般的營養素、蛋白質、維它命有別!

胖子日益增多,而血液膽固醇含量及三酸甘油脂(中性脂肪)含量常有增高現象,遂有人對於是否有必要吃補提出質疑,此一說法,乍聽之下似覺有理,但是在中醫內行專家的觀點看來,其中誤解重重,有必要說明。

說到胖子問題,其實國人虛胖、水胖型居多,實胖者較少,而虛胖、水胖者,仍要補氣以免越虛越胖、越胖越虛惡性循環,而永遠無法使體重正常。再者有些肥胖原因是由於肉類中含生長激素等賀爾蒙殘留所致,要解決此問題更應,補氣才有助減肥,至於膽固醇高等血濁問題,只要依中醫師指示,服用有降脂作用的植物性補藥,如何首烏、枸杞子、杜仲等強化機能,不但補身且改善血濁血壓問題。因此適不適宜吃補,完全在於是否依中醫方式和角度來認定,這不是外行人所能隨便談論的。

阅读全文——共1155字

Read more
1 73 74 75 76 77 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