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Archives: 中醫學習

《内经》脏象理论

1. 试论《周易》六爻象与《内经》脏象理论

《周易》是一部体现变易之书,其变易表现于卦变,而卦变又根源于爻变。六十四卦中的任何一卦,皆为六爻组成。如果改变六爻中的某一爻象或几爻象,就变成了另一卦象。可见每一爻的变化,都影响着六十四卦,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所以,六爻的变化就成了六十四卦变化的核心。因此,“六”的词义,《说文》说: “六,易之数。”《周易》中老阳之数三十六,老阴之数二十四,为质变之数,合之为六十;少阴之数三十二,少阳之数二十八,为量变之数,合之亦为六十,总属六之所化。

“易具医之理,医得易为用”,《内经》吸取了《周易》乾之六阳爻、坤之六阴爻分配十二经脉,以一脏一腑、一阴一阳、一表一里相合,形成了人身六脏六腑一个完整的阴阳组合系统。说明乾之六阳爻与坤之六阴爻可体现脏腑间之阴阳变化。房玄龄注《管子·五行》说:“阳至六为纯阳之多也,阴至六为纯阴之多也。禀阴阳之纯以生,故曰人有六多。”结合于人,人禀阴阳之纯以生,阳至六为纯阳之多,脏属阳,六腑为纯阳之多也;阴至六为纯阴之多,脏属阴,六脏为纯阴之多也。张景岳说:“以脏象言之,则自初六至上六为阴为脏:初六次命门,六二次肾,六三次肝,六四次脾,六五次心,上六次肺;初九至上九为阳为腑:初九当膀胱,九二当大肠,九三当小肠,九四当胆,九五当胃,上九当三焦。知乎此,而脏腑之阴阳,内景之高下,象在其中矣”(《类经附翼·医易义》)。说明《内经》藏象理论,亦以六脏六腑应乾之六阳爻与坤之六阴爻,与经络理论是一致的。显然,《周易》以六爻为变化之核心,《内经》以六脏为人生理、病理变化之中心也。

阅读全文——共17284字

Read more

高脂血症的認識及治療

一、前言

依臺灣衛生署於八十四年公佈十大死亡原因中,腦血管意外與冠狀動脈疾病分別居第二位及第四位(1)。而動脈硬化是導致腦血管疾病和冠狀動脈疾病的重要機轉,而高脂血病是它重要的成因(2)。

由於受歷史條件的限制,中國傳統醫學典籍中並無高脂血症的病名記載,但在『胸痛』、『胸痺』、『心痛』、『中風』、『眩暈』、『痰濁』、『濕阻』及『血瘀』中相類似的論述記載。

阅读全文——共7832字

Read more

乾癬

乾癬在臨床上還有眾多類別,複雜之程度可說是千變萬化:

1、血熱型:

此型多發於急性進展期,症狀為疹泛發。發展迅速,呈點滴狀、斑塊狀或混合狀。皮疹潮紅或深紅,新生皮疹不斷出現,表面覆有銀白色鱗屑,皮屑易於剝離,剝離後有點狀出血點,搔癢明顯。

阅读全文——共1309字

Read more

肝纖維化的病機探討

摘要

中醫對肝纖維化病因病機的認識,眾多醫家各有所重,有的強調“濕熱”、“疫毒”,有的強調“正虛”、“血瘀”,或強調“痰凝”、“肝郁”,或注重濕邪作祟,或注重伏邪致病,或注重毒瘀痰濕等等理論。但很多醫家有一點認識是共同的:本病初期多濕熱蘊結,早中期多氣滯血瘀,中后期多肝腎陰虛,晚期多陽虛水聚。初則氣結在經,久則血瘀入絡。故臨床可見肝郁脾虛,血瘀痰凝,交相互結,形成血氣稽留,虛實夾雜之証。

今后中醫藥在肝纖維化研究中應特別注意:1.理論上,應注重中醫基礎理論研究,深化對肝纖維化發病的中醫理論的認識和探討,以中醫病機理論為指導確立相應的治療方法,進一步強化基礎理論對臨床實踐的指導;2.實驗中,應探索建立按中醫的“証”分型的動物模型,更深層次的說明肝纖維化形成的機理;3.臨床中,以中醫辨証論治的原則為中心,才能針對本病的不同病因,不同証型,不同階段進行組方遣藥,使能進一步提升中醫藥防治肝纖維化的療效。

阅读全文——共6473字

Read more
1 75 76 77 78 79 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