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科-嘔吐
胃氣上逆,迫使胃內容物從口吐出的病證。 可出現在許多疾病過程中,臨場辨證以虛實為綱。急性嘔吐多以外邪犯胃或飲食停滯為主,屬實證。但肝氣犯胃之嘔吐,可以突然發病,也可反覆發作。慢性嘔吐則以脾胃氣虛,脾胃陽虛及胃陰不足為多,屬虛證。虛實之間可以轉化或兼挾。
一般暴病嘔吐多屬邪實,治宜袪邪為主。久病嘔吐多屬正虛,治宜扶正為主。一般來說,實證易治,虛證及虛實夾雜者,病程長,且反覆發作,較為難治。
Read more胃氣上逆,迫使胃內容物從口吐出的病證。 可出現在許多疾病過程中,臨場辨證以虛實為綱。急性嘔吐多以外邪犯胃或飲食停滯為主,屬實證。但肝氣犯胃之嘔吐,可以突然發病,也可反覆發作。慢性嘔吐則以脾胃氣虛,脾胃陽虛及胃陰不足為多,屬虛證。虛實之間可以轉化或兼挾。
一般暴病嘔吐多屬邪實,治宜袪邪為主。久病嘔吐多屬正虛,治宜扶正為主。一般來說,實證易治,虛證及虛實夾雜者,病程長,且反覆發作,較為難治。
Read more俗稱心口痛,上腹部近心窩岐骨陷處發生疼痛的病症。
引起胃痛原因雖多,但其病理機制,主要在於胃氣失於和降、氣機鬱滯不通;或胃絡失於滋養,氣血運行不暢所致。前者多為實證,後者多係虛證。
胃痛的辨證,首當分清虛實、寒熱及在氣、在血等方面。
Read more不因天暑、衣厚、勞作而白晝時時汗出者,動輒益甚,稱為自汗。寐中出汗,醒來自止者,稱為盜汗,亦稱寢汗。
自汗,盜汗應著重與脫汗、戰汗相鑒別。脫汗發生於疾病危重之時,大汗淋漓,肢厥脈微;戰汗發生於熱病過程中,先戰慄,後汗出,為正邪交爭之象。
自汗,盜汗以屬虛者居多,自汗多由氣虛不固,盜汗多因陰虛內熱。由邪熱鬱蒸所致者,則屬實證。
Read more血證以血液不循常道,溢於脈外為共同特點。隨出血部位的不同,常見的血證有鼻衄、齒衄、咳血、吐血、便血、尿血、紫斑等多種。
感受外邪、情志過極、飲食所傷、勞倦過度等多種病因均會導致血證。基本病機可以歸納為火熱熏灼及氣虛不攝兩大類。火熱中有實火、虛火之分;氣虛中有氣虛和氣損及陽之別。
治療血證主要應掌握治火、治氣、治血三個基本原則。實火當清熱瀉火,虛火當滋陰降火、實證當清氣降氣,虛證當補氣益氣;各種血證均應酌情配伍涼血止血、收斂止血或活血止血的方藥。
Read more痹是閉塞不通。痹證,或稱痹痛,為外邪侵襲於肢體、經絡、肌肉、關節,氣血運行不暢,引起痛、腫、重著或麻木的一種疾患。
痺證以關節、肌肉疼痛為臨床主症。
感受風、寒、濕、熱等外邪是引起痺證的主要原因,主要病機是外邪留注經絡關節,使經絡阻滯,氣血運行不暢。
Read more胸悶痛、甚則胸痛徹背,短氣,喘息不得臥。疼痛時作,多發於老年的一個病證,包括厥心痛、真心痛,病理主要為血瘀氣滯、痰濁閉阻、陰寒內結,或痰瘀互結為患,而使胸陽失運,心脈痺阻。
胸痹辨證論治簡表
Read more患者自覺心中跳動、心慌不安。因驚而悸者謂之驚悸,病情較輕;無所觸動而悸者,謂之怔悸,病情較重。其發生主要與身體虧虛、精神刺激以及外邪入侵等因素有 關。病理變化分虛實兩方面。虛者為心氣,陰血虧損,甚者可以發展為心陽虛弱之重症。實證則有痰火、水飲、瘀血之不同。虛證當根據氣血陰陽虧虛,治療時分別 採用益氣、養血、滋陰、溫陽等法;實證則予以清火化痰、袪飲、行瘀等,同時配以安神凝心重鎮之品。臨床以虛實兼夾者為多,所以更應注意虛實的錯雜及轉換。
心悸辨證論治簡表
Read more痰與飲同類而異形,均為體內水液不得輸化,停聚在某些部位而形成的一類病證。
含義:廣義─諸飲之總稱。狹義─諸飲中的一個證型。
發病機理:主要在於中陽素虛,復加外感寒濕,或為飲食、勞慾所傷,致使三焦氣化失宣,肺脾腎通調轉輸蒸化無權,陽虛陰盛,水飲內停。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