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thly Archives: 7月 2015
四診抉微 卷之三 附兒科望診
病機
十歲以前,忽然面上如青紗蓋定,從髮際至印堂,不論病之深淺,有者六十日必死,若至鼻柱,一月須亡。更到人中,不過十日,其色盈面,即日哭傷。
額上青色。《素問》云︰心熱者,顏先赤,心氣合火,火有炎上,指象明候,故候於顏。
Read more四診抉微 卷之二 望診
察舌部
《五法》云︰舌者,心之竅也。臟腑有病,必見之於舌。若津液如常,此邪在表,而未傳裡也。見白苔而滑者,邪在半表半裡之間,未深入乎腑也。見黃苔而 乾燥者,胃腑熱甚而熏灼也,當下之。見舌上黑刺裂破,及津液枯涸而乾燥者,邪熱已極,病勢危甚,乃腎水克心也,急大下之,十可一生。至於舌上青黑,以手摸 之,無芒刺而津潤者,此直中寒証也,急投乾薑、附子。誤以為熱,必危殆矣。是舌黑者,又不可概以熱論也。
白胎舌
Read more四診抉微 卷之一 望診
察形氣
《素問‧玉機真臟論》曰︰凡治病察其形氣色澤,脈之盛衰,病之新故,乃治之,無後其時。形氣相得(形盛氣盛,形虛氣虛),謂之可治;色澤以浮(明也),謂之易已;形氣相失,謂之難治(形盛氣虛,氣盛形虛);色夭(晦惡也)不澤(枯焦也),謂之難已。
《素問‧三部九候》云︰形盛脈細,少氣不足以息者危;形瘦脈大,胸中多氣者死;形氣相得者生;形肉已脫,九候雖調猶死。
Read more脈訣
人身之脈 本乎榮衛 榮者陰血 衛者陽氣 榮行脈中 衛行脈外 脈不自行 隨氣而至
氣動脈應 陰陽之義 氣如橐□ 血如波瀾 血脈氣息 上下循環 十二經中 皆有動脈
手太陰經 可得而息 此經屬肺 上系吭嗌 脈之大會 息之出入 初持脈時 令仰其掌
Read more重訂通俗傷寒論-調理諸法
第十二章‧調理諸法
第一節‧病中調護法 (新增)
【榮齋按】本章原作只有瘥後調理法,而不提及病中調護法,在編述方面是脫節,在事實方面是缺點。 須知疾病與調護,為醫療過程中一個重要關鍵,醫藥療效之顯著與否?與調護的合理不合理有密切關係。中醫文獻記載,因失於調護而造成事故的例子,是不少概見 的。例如《冷廬醫話》載︰秀水王氏子患身熱、咳嗽、由于不忌風冷和飲食,結果致疹發不透,胸悶氣喘而死,這是一個事實。另一方面,譬如感寒病熱,服發汗 劑,若病家不善調護,或因覆被太多,致藥後大汗淋漓,病反熱高;或因服藥之後,仍食葷腥油膩,熱不得退;在病家尚以為醫生辨証不確,用藥失當之故,而不知 其症結是在病家之失於調護。 祖國護病學說,在張仲景時代是很講究的。例如︰服桂枝湯後的“將息”和“禁忌”,經常關心服藥後的病理回應和藥理回應等;已具備了護病學的基礎。後此各家 醫書,不重視這個方法,認為它是醫療工作中的附件,僅列入“保生”“慎疾”一類文字中,缺乏有系統的敘述。現下我把近人關於護病方法的文字摘錄三篇,取其 通俗易曉,避免高深的理論,並附入西醫護病學若干則,取長補短,以資互相參証。
Read more重訂通俗傷寒論-傷寒複証
第十一章‧傷寒複証
第一節‧傷寒勞複
【因】大病瘥後。血氣津液未平複。餘熱未盡。若因勞動。再發熱為勞複。孫真人云:新瘥後、當靜臥以養血氣。慎勿早起梳洗。以勞其體,亦不可多言語用心。使意勞煩。凡此皆令勞複。喻嘉言云。勞複乃起居作勞。複生餘熱之病。
Read more重訂通俗傷寒論-傷寒壞証
第十章‧傷寒壞証
第一節‧傷寒轉痙
【因】痙者、強直反張之象。以其筋肉牽引。身體強直也。傷寒有變痙病者。項背強是也。太陽中風。 重感寒濕則變痙,或太陽病發汗太多因致痙。余謂痙即腦筋病也。如《金匱》所謂痙病者。身熱足寒。 頸項強急。背反張者,乃脊髓之腦筋病。《內經》骨空論。所謂督脈為病。脊強反折是也。惡寒時頭熱面赤。獨頸動搖。卒口噤者,乃頭巔之腦筋病。《難經》所謂 督脈為病。病脊強而厥。《內經》所謂厥成為癲疾是也。徐靈胎云。諸痙項強,皆屬於燥。諸暴強直,皆屬於風。燥乃太陰燥金之氣。風乃厥陰風木之氣。大抵氣血 虛弱。有火有痰。陳無擇云。人之筋脈。各隨經絡結束於身。血氣內虛。 筋失所養,則風寒濕熱之氣乘之則痙,或七情六欲內擾。均必挾痰火而後發痙。吳鞠通曰:痙症必兼風而後成。風為百病之長。六淫之邪,皆因風而入。其強直、背 反、螈 之狀,皆肝風內動為之也。 吳雲峰云。痙症體勁直而背反張。頭搖戴眼。筋之病也。原其所因。多由亡血。筋無所榮。故邪得以襲之。 所以傷寒汗下過多。與夫病瘡人,乃產後致斯疾者。概可見矣!景岳云:其病在筋脈。筋脈拘急。所以反張。其病在血液。血液枯燥。所以筋攣。仲景以汗下為言。 謂其誤治亡陰所致。如太陽病發汗太多因致痙。風家下之則成痙。瘡家發汗亦成痙。蓋發汗必傷血液。誤下必傷真陰。陰血傷則筋失所養。 反張強直之病。勢所必至也。無擇謂氣血內虛。邪客為痙。斯言不無有誤。若其所云,則仍是風濕為邪,而虛反次之。不知風隨汗散,而既汗之後。何複言風濕。 隨下行,而既下之後。何反致濕。豈誤治之外,必再受邪而後成痙。無邪則無痙哉。喻嘉言云。小兒體脆神怯。外感壯熱。多成痙病。後世妄以驚風立名。有四証生 八候之說。實則指痙病之頭搖手痙者。 為驚風之抽掣。指痙病之口噤腳攣急者。為驚風之搐搦。指痙病之臥不著席者。為驚風之角弓反張。 幼科翕然宗之。病家坦然任之。不治外淫之邪。反投金石冰麝之藥。十中九死而不悟也。又如新產婦人。血室空虛。外感襲入而成痙。仲景之所明言,乃輒稱產後驚 風。妄投湯藥,亦千中千死。俗醫謂產後宜溫之說。最足誤人。產後外感。生化東加荊芥穗之方,亦最足誤事。余歷年臨証。竊見產後病寒者。十中二三。病熱者。 十中七八。輕年少婦。肝陽盛者。尤易病熱。時醫罔不誤治。輕則煩悶不寧。重則痙厥殞命者。比比然也。張石頑云。痙病有不因誤治者,必陰虛血少之人。不能榮 養筋脈。 以致筋攣僵仆。如產後之去血過多。衝任竭也。瘡家之血隨膿出。營氣涸也。小兒之有此者,或以風熱傷陰,或以汗瀉亡陰。遂為慢驚。總屬陰虛。蓋精血不虧。雖 有邪干。斷無筋脈拘急之病,而病至堅強。其枯可知。故治此者,必以氣血為主,而邪甚者兼治邪。若邪微者。不必治。蓋此証所急在元氣。元氣複。血脈行,則微 邪自不能留。何足慮哉。
Read more重訂通俗傷寒論-傷寒夾証
第九章‧傷寒夾証
後漢張仲景著《傷寒雜病論》。以傷寒二字。統括四時六氣之外感証。以雜病二字。統括全體臟腑之內傷証。外感時病者。言其病從外受。非專指正傷寒也。 內傷雜病者。言其病從內生。非但屬虛損病也。傷寒最多夾証。其病內外夾發。較兼証尤為難治。凡傷寒用正治法,而其病不愈,或反加重者,必有所夾而致,或夾 食,或夾痰,或夾飲,或夾血,或夾陰,或夾哮,或夾痞,或夾痛,或夾脹,或夾瀉,或夾痢,或夾疝,或夾癆,或夾臨經,或夾妊娠,或夾產後,必先辨明因証。 刻意精別。用藥庶無差誤。故前哲善治傷寒者。其致力雖在雜病未研之先,而得心轉在雜病悉通之後。不親歷者不知也。臨証不博者更不知也。其証約計十六。條治 於後。
Read more重訂通俗傷寒論-傷寒兼証
第八章‧傷寒兼証
傷寒為外感百病之總名。故張仲景醫聖著傷寒論。後賢推為通治六氣感証之要書。茲言兼証者,或寒邪兼他邪,或他邪兼寒邪。二邪兼發者也。其証約二十有一。條治於後。
第一節‧傷寒兼風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