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訂通俗傷寒論-傷寒本証
第七章‧傷寒本証
內經云:治病必求于本。言求其受病之本因也。有本因。斯有本証。如傷風惡風。傷寒惡寒。傷熱惡熱。傷食惡食之類。病輕者無傳變。重者多傳變。謂之變証。其証有五。條治於後。
第一節‧小傷寒
Read more第七章‧傷寒本証
內經云:治病必求于本。言求其受病之本因也。有本因。斯有本証。如傷風惡風。傷寒惡寒。傷熱惡熱。傷食惡食之類。病輕者無傳變。重者多傳變。謂之變証。其証有五。條治於後。
第一節‧小傷寒
Read more第六章‧傷寒脈舌
脈舌已詳前論總訣之中。茲又一再叮嚀。重語以申明之者。誠以切脈辨舌。為臨証斷病。醫生行道之必要。証有疑似憑諸脈。脈有疑似憑諸舌。前論只詳六經 脈舌,而切脹則診法若何。部分若何。常脈怪脈若何。辨舌則形質若何。苔色若何。真苔假苔若何。未曾一一申論。故特分切脈舉要。辨舌舉要兩道。以作臨病之指 南針。然脈理精微。 心中易了。指下難明。舌色顯著。既能目睹。又可手捫。辨舌較切脈為尤易。舌色之確切。究不同脈理之微茫。但其苔之易於變化。較脈象為尤速。即假苔染苔,亦 必細觀而詳問。故臨証切脈辨舌。全憑活法推求。可意會不可言傳。經驗多。心思細。自能得診宗三昧。今試晰。言其要。
Read more第五章‧傷寒診法
凡診傷寒時病。須先觀病患兩目。次看口舌。以後用兩手按其胸脘至小腹。有無痛處。再問其口渴與不渴。大小便通與不通。服過何藥,或久或新。察其病之端的。然後切脈辨症。以症証脈,必要問得其由。切得其象。以問証切。以切証問。查明其病源。 審定其現象。預料其變症。心中了了。毫無疑似,始可斷其吉凶生死。庶得用藥無差。 問心無愧。慎毋相對斯須。便處方藥,此種診法。最關緊要,此余數十年臨症之心法也。試舉其要以析言之。
【榮齋按】本章以全身檢查的方法,來觀察疾病;然尚有“察耳鼻”一法,亦屬重要,茲從戈存橘傷寒補天石錄入。戈氏說︰“傷寒耳聾,屬少陽, 宜和解。久病耳聾、屬氣虛,元氣恢複,耳自聰也。傷寒耳聾為常例,但舌卷、唇青、囊縮、耳聾者,為難治。耳黑枯燥為腎敗,蓋腎開竅於耳也。少陽之脈絡耳 中,凡耳聾、耳痛、耳腫、皆屬少陽風熱。如病患鼻色青者,主腹中痛;若冷者死。微黑者,有水氣。黃者小便難。白者屬氣虛。赤者屬肺熱。鮮明者有留飲。鼻孔 乾燥,必衄血。鼻燥如煙煤者,屬陽毒。鼻孔冷滑而黑,屬陰毒。鼻塞濁涕屬風熱。鼻流清涕屬肺寒。鼻孔癖澀屬肺熱。其中,“黃者小便難”“白者屬氣虛”“鼻 燥如煙煤者為陽毒”這幾句,對病理機轉說得不夠明白,特作如下解釋︰根據文獻記載“鼻燥色黃為積熱溺澀”,是小便難由於積熱所致;“鼻色白主吐瀉傷脾”, 是虛由吐瀉所致;“鼻如煙筒主熱傷肺臟及驚中危症”,則知所謂“陽毒”者,就是熱傷肺臟。
Read more第四章‧氣血虛實
凡勘傷寒。既明病所之表裡。病狀之寒熱。尤必明病患之氣血。病體之虛實。《內經》云:精氣奪則虛。邪氣盛則實。竊思精賅血液而言。氣賅陰陽而言。盛 與衰為對待。不曰衰則虛,而曰奪則虛者。知其必有所劫奪。而精血精液陰氣陽氣乃虛。劫奪者何。非情志內傷。即邪氣外侵。故《經》曰邪之所湊。其氣必虛者。 蓋謂邪湊氣分則傷氣。邪湊血分則傷血。氣血既傷,則正氣必虛。醫必求其所傷何邪而先去其病。病去則虛者亦生。病留則實者亦死。雖在氣血素虛者。既受邪氣。 如酷暑嚴寒。卻為虛中夾實。但清其暑散其寒以去邪。邪去則正自安。若不去其邪,而先補其虛,則病處愈實。未病處愈虛。以未病處之氣血,皆挹而注於病處,此 氣血因奪而虛之真理也。醫可不深思其理而漫曰虛者補之乎。然間有因虛不能托邪者,亦須略佐補托。如仲景《傷寒論》中。輕則佐草、棗。佐草、米。重則佐芍、 草、棗,或佐參、草、棗之類是也。茲姑不具論。第論氣血。氣有盛衰。盛則實。衰則虛。血有虧瘀。虧則虛。瘀則實。析而言之。有氣虛。有氣實。有血虛。有血 實。有氣血皆虛。有氣血皆實。有氣虛血實。有氣實血虛。有氣真虛而血假實。有血真實而氣假虛。試舉其要而述之。
Read more第三章‧表裡寒熱
凡勘傷寒,必先明表裡寒熱。有表寒。有裡寒。有表裡皆寒。有表熱。有裡熱。有表裡皆熱。有表寒裡熱。有表熱裡寒。有裡真熱而表假寒。有裡真寒而表假熱。發現於表者易明。隱伏於裡者難辨。真寒真熱者易明。假寒假熱者難辨。今試舉其要以析言之。
第一節‧表寒証
Read more第二章‧六經方藥
百病不外六經。正治不外六法。按經審証。對証立方。六法為君。十法為佐。治寒傷已無餘蘊。雖然。病變不常。氣血有素。窮不常之病變。須門門透徹。葆有素之氣血。要息息通靈。斯可言醫治之方藥矣!姑詳述之。
【秀按】後漢張仲景著《傷寒雜病論》。傳一百一十三方。方方皆古。立三百九十七法。法法遵經。又以六經鈐百病。為不易之定法。以此病例彼 病。為啟悟之捷法。故歷代名賢。奉為正宗。正宗則誠正宗矣!然就余臨証經驗。尚不敷用者。以其間兼証、夾証、變証、壞証。証証不同。還須旁採耳。余臨証 時。凡遇純實証。每參以張子和法。純虛証。每參以張景岳法。實中夾虛証。虛中夾實証。每參以張石頑法。庶幾搏採眾法。法法不離古人,而實未嘗執古人之成法 也。
Read more第一章‧傷寒要義
傷寒。外感百病之總名也。有小証。有大証。有新感証。有伏氣証。有兼証。有夾証。有壞証。有複証。傳變不測。死生反掌。非雜病比。奈扁鵲難經但言傷 寒有五。一曰中風。二曰傷寒。三曰濕溫。四曰熱病。五曰溫病。僅載脈候之異同。並無証治之陳列。語焉不詳。後學何所依據。惟中風自是中風。傷寒自是傷寒。 濕溫自是濕溫。溫熱自是溫熱。已可概見。然皆列入傷寒門中者。因後漢張仲景。著《傷寒雜病論》。當時不傳於世。至晉王叔和。以斷簡殘編。補方造論。混名曰 《傷寒論》,而不名曰四時感証論。從此一切感証。通稱傷寒。從古亦從俗也。予亦從俗。名曰《通俗傷寒論》。人皆謂百病莫難於傷寒。予謂治傷寒何難。治傷寒 兼証稍難。治傷寒夾証較難。治傷寒複証更難。治傷寒壞証最難。蓋其間寒熱雜感。濕燥互見。虛實混淆。陰陽疑似。非富於經驗,而手敏心靈。隨機應變者。決不 足當此重任。日與傷寒証戰。諺雲熟讀王叔和。不如臨証多。非謂臨証多者不必讀書也,亦謂臨証多者乃為讀書耳。國初喻嘉言嘗雲、讀書無眼。病患無命。旨哉言 乎。予業傷寒專科。四十餘年矣!姑以心得者。歷言其要。
Read more陰陽交的辨證要點、病機、預後
黃帝問曰:有病溫者,汗出輒復熱,而脈譟疾,不為汗衰,狂言不能食,病名為何?歧伯對曰:病名陰陽交,交者,死也。
帝曰:願聞其說。歧伯曰:人所以汗出者,皆生於穀,穀生於精。今邪氣交爭於骨肉而得汗者,是邪卻而精勝也。精勝則當能食而不復熱。復熱者, 邪氣也。汗者,精氣也。今汗出而輒復熱者,是邪勝也,不能食者,精無俾也,病而留者,其壽可立而傾也。且夫熱論曰:汗出而脈尚躁盛者,死。今脈不與汗相 應,此不勝其病也,其死明矣。狂言者,是失志,失志者死。今見三死,不見一生,雖愈必死也。
Read more中醫診病的方法,叫做四診,望聞問切。四診當中,最主要的,能被大家掌握的,色脈之診。望色、切脈,這個非常重要。色,叫查,用眼睛觀查它的變異。人病了,必有反應,一個是從脈上,一個是從色上,而有所不同。醫生就根據反應的不同,還了疾病、臟腑不合的情況。
但是,色與脈必須相合,才有把握,才更有準確性。因此,除了色之外,還要用指診治法。色脈結合,可以萬全。
現在我們當醫生的,查色、切脈,還講究,但是比較粗線條的了,不細,不細微。病人來了,人的胖瘦、臉上發紅、發黃,我們也看一看。但是,這是很不夠 的,這些都是粗線條的。鬱微,就是到了很細微的程度,但是望色要知機。宋邵康節一個話,知機,其神乎?你要是知了機了,這就有點神了,先知先覺。實際上不 是這樣,知機了,事物剛一萌動,你就知道了。所以古文觀止裏有一句話,礎潤而雨,月暈而見,見微知著,見了小的就知道大的。所以當醫生辨色,就是要知機, 他有一點反應,醫生的眼睛絲毫不爽,就看出來,就知道病情的情況了,就知道了。但是色與脈要結合起來,這樣把握性才大一些。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