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Archives: 中醫學習

郝萬山講《傷寒論》第29講

陰陽兩虛證

下面講太陽變證的陰陽兩虛證。陰陽兩虛證的第一組證候,是芍藥甘草湯證和甘草乾薑湯證,原文第29 條。講義第62 頁:“傷寒,脈浮,自汗出”。其實我們學到這裡,大家讀原文己經有能力來分析病機了,“脈浮,自汗出”,脈浮顯然是一個太陽表證。“自汗出,小便數”, 自汗出也是太陽表證,是風陽傷衛陽,衛外失司,風主疏泄,使營陰外越的一種表現。底下的小便數就是小便的次數多,這是陽不攝陰,有了陽虛的特徵。這個陽 虛,氣化失司,可以表現為小便不利,小便少。陽虛,陽不攝陰,也可以表現為小便清長,小便多。同樣一個陽虛的病機,在臨床的症狀表現上,可以有兩種不同的 情況。“小便數”,是陽虛,陽不攝陰。這種陽不攝陰的小便多,常常是表現在夜間。“心煩”,是陰虛虛火擾心,“微惡寒”,是表邪未解,所以這是一個陰陽兩虛而表未解的證候。

阅读全文——共9444字

Read more

郝萬山講《傷寒論》第28講

腎陽虛證

太陽變證,是指的大陽病失治或者誤治以後,使臨床證候發生了新變化。而新的證候,又不能夠用六經正名來命名的,我們就把它叫做太陽變證。我們前面學了,太陽變證的一部分證候,首先談到了變證的治則是“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由於變證或寒或熱,或虛或實,或在臟,或在腑,變化多端,錯綜複雜,《傷寒論》舉出了熱證的例子、虛寒證的例子。熱證的例子,前面舉了虛煩證的例子,舉了葛根芩連湯〔證〕,裡熱又兼有表證發熱的例子,舉了麻杏石甘湯〔證〕,邪熱壅肺的例子。虛寒證的例子,首先談到了心陽虛的一組證候,那是桂枝甘草湯證,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證,桂枝去芍藥加蜀漆龍骨牡蠣救逆湯證,還有桂枝加桂湯證。隨後我們講了水氣病的例子,心陽虛,下焦水邪欲乘虛上沖而出現臍下悸動,奔豚發作前兆的症狀,用苓桂棗甘湯,心脾陽虛,水邪上逆,出現心下逆滿,氣上沖胸,起則頭眩,脈沉緊,用苓桂朮甘湯。水氣病還涉及到脾陽虛,脾虛水停,水邪停滯以後,阻遏大陽經氣,阻遏太陽腑氣,阻遏中焦氣機,而出現頭項強痛、翕翕發熱,無汗、心下滿微痛、小便不利等等,用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治療,這是我們上次課提到的關於水氣病的〔證治〕,隨後我們又提到了一組脾虛證,其中有脾虛運化失司、痰濕阻滯,然後出現腹滿的厚薑半甘參湯證,又有脾虛氣血不足,心臟失養,出現心中悸而煩的小建中湯證。還有脾陽虛,運化失司,寒濕內盛,寒濕下注,裡虛寒的下利,又兼有表證的桂枝人參湯證。

阅读全文——共8417字

Read more

郝萬山講《傷寒論》第27講

脾虛症

上次課講的是水氣病。水氣病還有一個方證沒有講完,所以水氣病的最後小結,等談到腎陽虛,陽虛水泛證的真武湯證時,再給大家做歸納、作總結。

下面談脾虛的證候,第66 條:“發汗後,腹脹滿者,厚朴生薑半夏甘草人參湯主之”。這是脾虛氣滯腹滿證,這個證候最初是由於脾氣脾陽不足,運化失司,導致水濕內留,濕聚為痰。已經產生了有形的痰濕之邪,所以痰濕阻滯,氣機不暢,這樣就導致了腹滿。

阅读全文——共8699字

Read more

郝萬山講《傷寒論》第24講

邪熱壅肺證、協熱下利證

上次課最後談到了梔子豉湯和梔子豉這一類方子的適應證,這個證候叫虛煩證。 之所以說它是虛煩,是說它是無形的熱邪。留擾胸膈,蘊鬱心胸。《傷寒論》中,凡是邪氣和有形的病理產物,像痰、水、瘀血、食積、蟲積等等,這些有形的病理 產物相結時,仲景用實字。當邪氣沒有和有形病理產物相結的時候,仲景一般不用實字。不僅不用實字,有時還用虛字。這裡的虛煩,就是指的無形的熱邪留擾胸 膈。在上次課最後談到胸中鬱熱下擾,出現了腹部氣機不暢,病證上有心煩、下有腹滿,導致了病人臥起不安,治療用梔子厚朴湯。這是第79條。下面接著往下看原文,等把梔子豉湯這類的方證談完,我們再給它做小結。

阅读全文——共8565字

Read more

郝萬山講《傷寒論》第23講

表裡先後治則、虛煩證

上一節課談到辨證的概念,治療原則,也談到了“病有寒熱”的真假。今天接著往下談,對一些病症來說,它有表證和裡證,表、裡、先、後,用什麼樣的原則、方法來處理,就是表、裡、先、後、緩、急的治療方法。第一種情況是表症兼裡,表症兼裡時,一般先解表後攻裡。 為什麼要這樣做?因為表症兼裡實,如果去先攻裡,人體的正氣趨向於體內,邪氣呢,雖然在裡的濕邪有可能被驅除出去體外,但在表的表邪隨後乘機內陷,就使病 情複雜化。如果是先解表後攻裡,把表邪解除了,在解表的過程中,在裡的實邪它會原地不動,你不能說在解表的過程中,裡邪往外走,這不可能的,在把表邪解 除,再去攻裡實,就沒有後顧之憂,一攻裡,這個病症就全好了,對在表症兼裡實,原則上是應該先解表後攻裡。當然後世醫家,也有表裡同治的這些方子,那是後 世的發展,解表和攻裡同用的那是後世的做法,但《傷寒論》中,表症和裡症是分開的。只有在特別特殊的情況下,表裡同病,裡症重而且是比較急的時候,這就本 著“急則先治,緩則後治”的原則,可以考慮先攻裡,但是有一個先決條件:裡證重而且比較急,表證較輕。這個時候可以考慮先攻裡,這就是急者先治的原則。但 這種情況在《傷寒論》條文裡是比較少見的,這個原則叫 “實人傷寒發其汗”。

阅读全文——共10534字

Read more

郝萬山講《傷寒論》第22講

太陽蓄血證(2)、太陽變證及其治則

上一次課講到了太陽病腑證的血分證候—太陽蓄血證。太陽蓄血證的成因是太陽表邪不解,邪氣 循經入裡化熱,熱邪和血結於下焦所造成的。在《傷寒論》中,關於太陽蓄血的病位,談到了下焦,也談到了膀胱。下焦也罷,膀胱也罷,實際上都是指的一回事。 當血熱初結,熱勢重,而且熱勢比較急,瘀血剛剛開始形成,臨床表現是少腹急結。病人的自覺症狀比較重,其人如狂,出現了血熱上擾心神的精神症狀。這時候是 熱重而瘀血剛剛開始形成,治療上要泄熱為主,兼以化瘀,用桃核承氣湯。不過用桃核承氣湯瀉熱化瘀之前,如果表邪還沒有解除的話,應當先解表。

阅读全文——共10406字

Read more

郝萬山講《傷寒論》第21講

太陽蓄血證(1)

上節課談了太陽蓄水證,也談了太陽蓄血證的第一個證候─桃核承氣湯證。我們回憶一下,太陽蓄血證的成因可以是太陽表邪循經入裡,影響了膀胱 的氣化機能,也可以是在患太陽表證期間,飲水過多。因為在患太陽表證期間, 膀胱氣化機能比較低下,飲水太多,膀胱來不及氣化,水停下焦,反過來又影響了膀胱的氣化,這兩種成因都可以導致膀胱氣化不利。膀胱氣化不利就會使廢水排除 發生障礙,所以出現小便不利,小便少;膀胱氣化不利以後,津液不能夠化生,不能輸佈上承,所以上面表現了口渴、消渴、渴欲飲水、煩渴這些津液缺乏的這種證 候。上面喝水,下面尿少,水液就停聚在體內,下竅不利,水邪上逆,就可以阻滯中焦氣機,而兼見心下痞的症狀,後世醫家叫它水痞。下竅不利,水邪上逆,使胃 失和降,出現渴欲飲水,水入則吐,這個症狀仲景把它叫做水逆,由於水蓄下焦,阻遏了下焦的氣機,出現膀胱少腹部苦裡急的特徵,除此之外,還應當見有脈浮或脈浮數,身微熱的這樣的表證,這個證候屬於外有表邪,內有蓄水,治療用五苓散。外疏內利,表裡兩解。五苓散這張方子,既可以發汗,又可以利尿,而且是以利尿為主,所以說它是外疏內利、開鬼門,潔淨府、表裡同治的一張方子。

阅读全文——共11872字

Read more

郝萬山講《傷寒論》第20講

太陽蓄水證(2)太陽蓄水證概說

我們來談五苓散的適應證,也就是太陽蓄水證的原文。打開講義第66 頁,看原文的第72 條“發汗已,脈浮數,煩渴者,五苓散主之”。 這是太陽表證。發汗後,也許是汗不得法,餘邪未盡,導致了邪氣循經入裡,影響了膀胱的氣化,膀胱氣化不利,津液不能輸布上承,因此出現了煩渴。因為它口 渴,上面津液缺乏,所以它就相應的就出現了心煩,同時脈浮而數,這是表邪沒有完全解除的表現,外有表邪,內有蓄水,因此用五苓散來治療。

下面看第 74 條,“中風發熱,六七日不解而煩”。太陽中風證有發熱,到了六七天沒有好,出現了心煩的裡證,“有表裡證”。表證就是太陽表證,它的臨床表現有前面的發熱。裡證呢?除了剛才提到的煩之外,還有“渴欲飲水,水入則吐,名曰水逆”。之所以有渴欲飲水的裡證,是因為膀胱氣化不利,津液不能化生,津液不能輸布上承。口渴就要喝水,但是有個特點:喝完水就吐水,仲景把這證候命名為“水逆”。從病機來說,是水邪上逆,因為下竅不利小便少,水邪上逆,使胃氣上逆,結果導致了渴欲飲水,水入則吐。這個證候是因為水結所引起的,因此把它叫作水逆。

阅读全文——共7816字

Read more
1 59 60 61 62 63 104